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西藏自治區 > 昌都市旅游

昌都市旅游景點介紹

  倉曲嘛呢卓珠倉曲嘛呢卓珠(巨型六字真言)又名神奇公主路,該景區位于宗沙鄉境內,距縣城有157公里,距宗沙鄉45公里(從宗沙鄉騎馬單程約4小時),有一條具有傳奇色彩的神奇公主路,相傳在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時路過此地,用馬鞭一揮而就的巨型六字真言,此六字真言每個字高約100米,約20層樓高,每個字體可放牧200只綿羊,從遠處看十分清晰,與樂山睡佛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六字渾然天成,巍然屹立,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六字真言山下是麥曲河源頭,山上古木蒼翠,山下泉水流潺潺,尤其春暖花開時,鳥語花香,使游人心曠神怡,值得一飽眼福。……[詳細]
  薩嘎日初寶塔林 薩嘎日初寶塔林位于宗沙鄉政府所在地約6公里處,縣城至宗沙鄉112公里,為鄉村公路,適合越野車,單邊行程約5個多小時。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此處分部大小寶塔80余座,分大型和小型兩種,大型寶塔呈菩薩提型,底寬6米,高約10米,小型寶塔則造型簡單呈方型,更使人稱道的是鑲嵌在大型寶塔四周的線石和供奉在寶塔前面的禽獸異鳥的園雕之作,此塔林不僅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塔林景觀的宏偉狀觀,獨具特色,是考察和旅游的理想之地。……[詳細]
尼薩普巴溶洞
  尼薩普巴溶洞尼薩普巴溶洞位于香堆鎮仁達村,距角克寺12公里(騎馬單程約3小時),溶洞口較窄,位置較高,洞內鐘乳石晶瑩剔透,形狀奇特,民間傳說此溶洞里可窺人間地獄的形成由來,文化源遠流長。風格特色為其他溶洞所沒有,該溶洞長達數公里,主洞中央空曠,叉道多,約需2小時才能走完,不睹這一溶洞奇觀乃人生憾事。……[詳細]
布加雪山
  布加雪山布加雪山,一個藏區最著名的苯教圣山,坐落在丁青西部,是藏東最高的山峰,有著奇特的地形特征,從不同的方位望去,有著不同的形狀,真是橫看成岒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真實寫照,且這里的一山有四季的獨特風景,即山頂終年積雪,而山下有盛開的鮮花,還有許多苯教特有的神秘傳說讓你流連忘返。……[詳細]
布托二神湖
  布托二神湖布托卡的兩個湖泊--布托措青和布托措窮(措,即藏語中的湖泊),猶如鑲嵌的布托卡草原的兩顆明珠,波光粼粼、閃閃發光。布托湖原是兩個不同面積的高山湖泊的通稱,位于丁青縣城北約25公里處。布托湖是瀾滄江支流色曲的兩個平行排列的高山湖泊,海拔4560米至4600米,兩湖相隔5公里左右。布托措面積約9平方公里,布托措窮位于措青的東面,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布托兩個湖泊的水來源于附近林立雪山和冰川,湖泊四周的地勢為高谷盆地,地勢開闊,牧草豐盛,是丁青一帶最為難得的夏季牧場。每當夏季,寬闊的草場水草豐美,野花艷艷。牧民的帳蓬斑斑點點散落的草原上,肥壯的牦牛和雪白的綿羊如繁星般點綴其間,高原牧場風光十足。……[詳細]
瑪尼石堆
  瑪尼石堆獨具特色的經石堆的丁青成為一大亮麗的風景線,走過瓊波,瑪尼石堆無處不在,高原虔誠的佛教徒把那里所有的石頭都變成有靈氣的東西,便一代接一代在石頭上不知疲倦地或刻寫佛言,或刻畫佛像,實在不會刻畫的,干脆把石頭撿起來堆成一個個人工山,就這樣瑪尼石出現了,它漸漸地在藏傳佛教繽紛世界中象佛堂、象佛塔、象佛像、象佛經,象……一樣有了自己的地位,成為同等重要的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把自己內心世界活動用一種物質形式記錄下來存留于天地之間,成為后人有目共睹的珍貴精神財富,經石的產生和發展也不例外。經石是高原人精神生活的宣泄,是信仰驅動的產物。經石堆上的每顆石子凝結著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愿。漫漫轉經路是善男信女們周而復始地旋轉著,走到經石堆跟前彎……[詳細]
107、美玉草原 AA
美玉草原
  美玉草原一望無垠,夏季碧草如茵,野花遍地,牛肥馬壯,羊兒成群,黃羊(俗稱白0)追逐玩耍,野兔、高原旱獺(俗稱雪豬)掘穴而居、隨處可見;盤羊、狗熊、雪豹、人熊、狼、獐子、鹿等國家野生保護動物分布其間。云白風青,鳥而成群結隊展翅而過(主要棲息于卡扎村的濕地上),開曲河水流平緩、清澈見底、點綴其間的湖泊濕地(在日雪村境內,共有4面),像一面面鏡子在陽光的普照下,波光粼粼,閃閃發光,溫泉(在日雪村境內,就有7眼),水溫恒定,常年保持在60-70℃之間,色黃,蒸氣騰騰,據說有極佳的康療效果。這些給草原平添了諸多的夢幻色彩,在該鄉吾比村境內有一坐當地老百姓稱之為神山的山峰,名曰察玉志嘎多吉,是梅里雪山的最后一道門關,其峰集奇、險、美于一身。……[詳細]
舊密禪寺
  舊密禪寺舊密禪地,在昌都地區之類烏齊縣境內,位于巴夏北面山坡處,縣城距地區駐地105公里。舊密禪寺,由歐堅班覺于1693年(-之水雞年)創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歐堅班覺為“巴夏人”,生于1657年,其母早逝,幼年時性格剛強,與繼母不和而離家出走,拜達夏嶺巴和迪欽曲杰嶺巴、嘎上下班匝松等人為師,成為他們的賢達弟子。據傳,達夏仁布欽臨終時對歐班覺說道:“巴夏祖人居住過的地方有一好似白獅金庫寶地,曾由朗嘉匝松和赤列多吉大師掘出過許多伏藏,……所以你歐堅班覺在該地建一座寺廟就能成大事。”后歐堅班覺遵照大師遺囑來到白獅金洲庫寶地創建了該寺。他于-十二繞迥之火雞年圓寂。據說該寺共傳承十三世,分別為:第一世-歐堅班覺,舊密禪寺的創建人;第二世-益西旺波(1719~?);第三世-貢嘎嘉措(1724~?)……[詳細]
109、乃堂寺
乃堂寺
  乃堂寺 乃堂寺,在昌都地區類烏齊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南的濱達鄉。寺廟背靠丁夏山,面向乃水河,北面是多吉巖(金剛巖),佛教徒稱其為如持十六羅漢的圣地,故取名“乃堂寺”。相傳,佛教大師宗喀巴對其弟子堅贊僧格說:“你到康區去吧,在那猶如白獅的巖下,有一片形似象鼻的平原,其狀似十六羅漢圍繞,加持至深,弟子能修一座寺廟使眾生大吉,感召天下客,我當作為助伴。”于是,堅贊僧格遵照大師授記,到康區依靠當地施主的贊助,在1433年(-第七繞迥之水兔年)創建了乃堂寺。堅贊僧格始0喀巴為師,精通佛教論理,是宗喀巴最優秀的弟子之一。乃堂寺由善經堂、僧舍和大殿三部分組成。善經堂為二層藏式平頂建筑,平面呈長方形,坐西朝東,前有明廊,面積4柱;經堂中間4柱托起天窗,堂內主供釋迦牟尼塑像,其兩側供有木質的仲班覺桑布靈塔和堅……[詳細]
崩勒溶洞
  崩勒溶洞 崩勒溶洞位于類烏齊縣桑多鎮何日瑪行政村下何日瑪自然村后山“崩勒”神山山頂處,海拔4300公尺。“崩勒”溶洞亦因地殼地質運動造成巖溶地型而形成,因其位于“崩勒”神山頂部而得名。“崩勒”神山據宗教史料記載為無量壽佛之神山,神山之上留有佛的腳印和先人書寫文字的痕跡。“崩勒”溶洞呈葫蘆狀向山頂延伸、洞口狹小、僅容一人通過,而后逐漸開闊,整個溶洞共分三層,洞深為67.5米、洞最寬處為360余平方米、洞的最高距離為16.8米,洞內有大量溶液景觀、乳狀溶巖石筍石竹隨時可見、巖溶顏色斑斕、格外誘人。蓮花生佛的修練洞、拴馬石、能吹奏海螺聲的巨大海螺石更增添了溶洞的神秘和魅力。溶洞對面山的一大片火燒林相傳是“崩勒”神山與另一座山相斗留下的,或許這也就是“神山打仗、凡人遭殃”的例證吧!神山和神洞的完美組……[詳細]
德曲頗章神山
  德青波章神山俗稱“類烏齊”,在藏語中為大山的意思,由山名變成地名,又從地名演變成為縣名。該山位于類烏齊鎮旁,離縣城30公里。德慶頗章神山,山清水秀,環境幽雅,鳥語花香,流水潺潺,真可謂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水。這座神山山勢不高,不通公路,較適合于徒步旅游。每逢-6月15日,遠近群眾穿上節日盛裝,帶上充足的食物美酒,扶老攜幼,全家出動朝拜神山。……[詳細]
“益吉”神山
  “益吉”神山“益吉”神山位于類烏齊縣甲桑卡鄉學阿行政村和青海省囊謙縣、吉曲鄉交界處。海拔5700公尺左右,根據宗教的有關史料記載,蓮花生大師曾在此修道傳教,并在山中埋藏了大量的宗教經典和教義,并在山巖上留有佛的腳印和身影。為此長期以來被群眾供奉為神山,進行轉山朝拜。益吉山呈高山風景,山腳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腰是草地,山頂由巖石組成,山勢陡峭,氣勢宏偉。在夏季降雨量大的時候,形成從山頂飛瀉而下高達約七、八十米的瀑布,景色十分壯觀。且可從瀑布中常發現柏樹籽之類的植物種籽,更增添了“益吉”神山的神秘色彩。在山的上半部有一泉水,經群眾飲用證明對胃部疾病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因此“益吉”神山在昌都、康區乃至整個西藏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都有大量的群眾來此轉山朝拜。……[詳細]
類烏齊寺
  類烏齊寺類烏齊寺位于類烏齊縣以北,海拔3850米的類烏齊鎮,距縣城35公里,是類烏齊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寺廟,系達隆噶舉派主持之一。由達隆噶舉派高僧扎巴微色波于1276年創建,后又經歷代法臺擴建,形成規模宏大,建筑風格獨特的著名寺廟。主要建筑有“薩瑪扎倉”、“寧瑪扎倉”、“達隆扎倉”、“陽貢嘛樟”、“夏仲嘛樟”、“特大經堂”、“查杰瑪大殿”。其中,查杰瑪大殿是是昌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寺,屬楊貢寺管理。楊貢寺是由高僧桑吉溫于公元1277年創建的,系達垅噶舉派的主寺之一。查杰瑪大殿是由達隆噶舉派另一位高僧桑吉翁大師于1285年創建,據史書記載,他于公元1285年開始著手備料,塑造佛像,撰寫經典,并測定地基開光破土修建。不久,桑吉翁大師圓寂,其侄烏金貢布繼續修建,公元13……[詳細]
相皮鄉鄉石棺墓
  相皮鄉鄉石棺墓石棺墓,即:石板墓,又稱石棺葬,是青銅時代藏東以橫斷山脈為中心的地區最有代表性的考古文化。研究石棺墓,對了解昌都藏族及其他藏緬語族民族的歷史淵源、民族遷移、民族融合、民族關系等問題,有重要的意義。1978年——1979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化局先后兩次在貢覺相皮鄉,對相皮墓地進行了調查與復查。童恩正教授認為,這是一處“戰國——西漢晚期”的遺址,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世紀初葉,其年代距今約2200多年,但另有研究者則認為是吐番時期的遺址。據當地群眾介紹,相皮墓地曾經發掘進大批石棺、陶器、人骨等文物。1979年調查時見到的是一具殘棺,為石板拼成,長方形,長為1——1.2米,寬0.4——0.6米,高0.5。1986年又出土了陶器4件,包括陶罐等器形,均為夾砂黑陶。器表面磨光,有的表……[詳細]
  金沙江十八軍渡口江達是解放西藏的第一站,金沙江十八軍渡口是一個值得紀念的革命地,那經歷幾十年風吹雨打仍然較為完整的保留著當年那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和先人們的豐功偉績。十八軍渡口位于川藏交界處的金沙江沿岸317國道旁,是川藏線進入西藏所能看到的具有標志性的第一景點。……[詳細]
果普白宗神山
  果普白宗神山康區著名的神山果普白宗位于江達縣崗達村境內,距離縣城5公里。此山乃西藏山南地區扎日神山的子山。相傳江達縣字嘎寺第四世-多吉扎波,在一日修行時,感知蓮花生大師托付他為神山開光,多吉扎波-用法力為神山開光。從此該山成為當地有名的神山,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上神山需翻一座相傳為生死山的山梁,翻越該山就象征翻越死亡,翻越之后,人可轉世輪回。半山腰有兩座山洞,一名老虎洞,一個是罪孽洞,罪孽洞前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栩栩如生,雕刻技藝甚是精湛,罪孽洞有大小兩洞構成,此處道路險峻,相傳罪孽大者難過此洞,罪孽洞的稱呼由此而來。神山周圍的百年松柏,奇花異草和大片的草坪以及大自然構成的各種奇觀更使果布白宗神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有關神山的美麗傳說流傳至今,使其成為江達縣一道美麗的風景旅游區,慕名……[詳細]
“普水”石刻
  “普水”石刻 普水”石刻位于江達縣同普鄉,國道317線附近山壁上,距離江達縣城14公里。據《同普縣志》中記載“縣治所前有小河一道,原為無名之水,自設治定名普水,蜿蜓東下,流入金沙江”,據此“普水”石刻可能是清末民初同普首任知事張以誠所為。……[詳細]
郎繞神山
  郎繞神山沿金沙江崗托大橋南行15公里郎繞神山,是康區25座佛教神山之一,該山建有寧瑪派寺廟郎繞寺,距今378年的歷史,該神山規模較大,騎馬轉一圈需要一天的時間,此山有幾十個參觀點,旅游區道路崎嶇,讓游人真正體驗茶馬古道的艱辛,旅游景點均是昌都地區有名的地理風貌,并均處于金沙江沿岸地區,是人文與生態觀光的最佳去處。……[詳細]
類烏齊紫曲河國家濕地公園
  西藏類烏齊紫曲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西藏昌都地區類烏齊縣,總面積916.00公頃。……[詳細]
邦達草原
  邦達草原位處昌都地區三江流域之高山深谷中的邦達草原是一塊地勢寬緩、水草豐美的高寒草原。怒江支流玉曲上游蜿蜒流淌其中,兩岸廣闊的低濕灘地上生長著茂密低矮的大蒿草、苔草之類的草甸植物,綠茵如氈,除成群牛羊在那里游蕩覓食外,偶爾也會有一些藏原羚出沒于其間。因位處西藏東部,降水稍多于西藏中西部地區,牧草生長狀況較好,這里是西藏境內較為優良的天然草場,畜牧業比較發達。夏天草原上到處是沼澤地,到處流淌著雪山的融水和雨水。高原上的雨不下則已,一下就是瓢潑盆傾,昏天黑地,有時還夾著冰雹。雪山融水和雨水慢慢又匯聚成無數的小溪,最終流到玉曲里,這景象在無垠的草原上恰似一條條飄飛的絲帶。遙遠的地平線盡頭,是一座連一座山勢平緩而又變幻無常的山崗。秋天從拉薩轉回的時候,草壩常常為茫茫的大雪覆蓋,無垠的原野上似乎了無生……[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久爱 | 欧美日韩午夜一区 | 亚洲第一在线精品 | 丝袜制服欧洲亚洲中文 | 亚洲人成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