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鹽井旅游景區AAAA 這是溝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鹽井位于芒康縣與云南德欽縣接壤的地方,包括上、下鹽井、曲孜卡、木許四個鄉,海拔較低,約2500米。瀾滄江畔井里的鹵鹽水,為鹽井的鹽田提供了大量的鹽巴,使這里出現了家家戶戶屋頂鋪了一層白雪似的曬鹽奇觀。除了鹽外,更罕有的要數在上鹽井的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景點位置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噶爾縣陜西西路……[詳細] |
![]() | 然烏湖AA免費 然烏湖位于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海拔3850米,面積約22平方公里,為藏東第一大湖。湖畔西南有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扎貢拉冰川,東北方向有伯舒拉嶺。周圍雪山的冰雪融水構成了然烏湖主要的補給水源,并使湖水向西傾瀉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源頭之一。然烏湖是典型的由造山運動而形成的堰塞湖,處于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橫斷山的對撞處。然烏湖的靜和藍是遠近聞名的,湖中極少看到枯枝雜物,湖的四周景色各不相同。清新如鏡的然烏湖色彩非常豐富,草地、森林、秋葉以及白色的水禽和湖岸淺灘五顏六色的卵石,和著碧藍的湖水、白雪皚皚的雪峰,景色如詩如畫。狹長的湖向西蜿蜒十余公里逐漸收縮成一道河谷,隨季節……[詳細] |
![]() | 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約有1300多年歷史。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3200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這里可以觀賞到手工制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生產工具、勤勞樸實的鹽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中國茶馬古道西藏鹽井歷史文化展覽館是中國第一家關于茶馬古道歷史的展覽館;曲孜卡溫泉群共有108眼溫泉,號稱“百泉映月”,水溫25度-80度不等,含二十多種礦物質,屬溫泉中的極品,是一個天然的療養院。鹽井古鹽田位于芒康縣納西民族鄉,距縣城107公里,214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米左右!胞}井”是由于產鹽而得名,鹽井藏名為“擦卡洛”,“擦”即意為鹽,就是生產鹽的地方,據史料……[詳細] |
![]() | 多拉神山AA 導 游 多拉神山位于八宿縣白馬鎮以東63公里的川藏公路旁,交通極為方便。這座神山規模不算很大,傳統上分為外圈、中圈、內圈! 介 紹 徒步轉中圈一圈約需4小時,沿途可觀賞-臺和各類石刻藝術。登上主峰,則可鳥瞰整個多拉山的美景。而從內圈轉一圈不超過2小時,這是多拉神山的核心部分,也是主要的參觀點,途中可朝拜并欣賞以蓮花生大師為主的各類佛像、佛塔、六字真言及藏文祈禱經! 《嗬裆降纳衩刂幵谟跐M山遍野的石灰巖上刻滿了佛像和六字真言。由于年代久遠,加之常年累月的風吹雨淋,風化現象極為嚴重,故早已失去了人工雕鑿的印痕,這就使不少人相信這些佛像和六字真言是自然形成的。西藏昌都……[詳細] |
![]() | 美玉草原AA 美玉草原一望無垠,夏季碧草如茵,野花遍地,牛肥馬壯,羊兒成群,黃羊(俗稱白0)追逐玩耍,野兔、高原旱獺(俗稱雪豬)掘穴而居、隨處可見;盤羊、狗熊、雪豹、人熊、狼、獐子、鹿等國家野生保護動物分布其間。云白風青,鳥而成群結隊展翅而過(主要棲息于卡扎村的濕地上),開曲河水流平緩、清澈見底、點綴其間的湖泊濕地(在日雪村境內,共有4面),像一面面鏡子在陽光的普照下,波光粼粼,閃閃發光,溫泉(在日雪村境內,就有7眼),水溫恒定,常年保持在60-70℃之間,色黃,蒸氣騰騰,據說有極佳的康療效果。這些給草原平添了諸多的夢幻色彩,在該鄉吾比村境內有一坐當地老百姓稱之為神山的山峰,名曰察玉志嘎多吉,是梅里雪山的最……[詳細] |
![]() | 舊密禪寺舊密禪地,在昌都地區之類烏齊縣境內,位于巴夏北面山坡處,縣城距地區駐地105公里。舊密禪寺,由歐堅班覺于1693年(-之水雞年)創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歐堅班覺為“巴夏人”,生于1657年,其母早逝,幼年時性格剛強,與繼母不和而離家出走,拜達夏嶺巴和迪欽曲杰嶺巴、嘎上下班匝松等人為師,成為他們的賢達弟子。據傳,達夏仁布欽臨終時對歐班覺說道:“巴夏祖人居住過的地方有一好似白獅金庫寶地,曾由朗嘉匝松和赤列多吉大師掘出過許多伏藏,……所以你歐堅班覺在該地建一座寺廟就能成大事!焙髿W堅班覺遵照大師遺囑來到白獅金洲庫寶地創建了該寺。他于-十二繞迥之火雞年圓寂。據說該寺共傳承十三世,分別為:第……[詳細] |
![]() | 來古冰川為一組冰川的統稱,位于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然烏鎮境內,緊鄰然烏湖,來古冰川包括美西、亞隆、若驕、東嘎、雄加和牛馬冰川,該冰川群中亞隆冰川最為壯觀!皝喡”ā遍L12公里,從崗日嘎布山海拔6606米的主峰延伸至海拔4千米的崗日嘎布湖;氣候上,地處印度洋季風向青藏高原輸送冷空氣的主要通道,降水充分,有利于冰川的發育,屬于海洋性冰川。來古冰川一名來源于緊鄰冰川的一個藏族小村落一一來古村,來古在藏語的意思就是隱藏著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第一眼看見來古冰川就猶如眼前突然出現一美女一陣驚艷。來古冰川比起海螺溝冰川、明永冰川、絨布冰川更為充滿雪山靈氣。在原始的冰湖上,巨大的冰川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走進來……[詳細] |
![]() | 乃堂寺 乃堂寺,在昌都地區類烏齊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南的濱達鄉。寺廟背靠丁夏山,面向乃水河,北面是多吉巖(金剛巖),佛教徒稱其為如持十六羅漢的圣地,故取名“乃堂寺”。相傳,佛教大師宗喀巴對其弟子堅贊僧格說:“你到康區去吧,在那猶如白獅的巖下,有一片形似象鼻的平原,其狀似十六羅漢圍繞,加持至深,弟子能修一座寺廟使眾生大吉,感召天下客,我當作為助伴!庇谑,堅贊僧格遵照大師授記,到康區依靠當地施主的贊助,在1433年(-第七繞迥之水兔年)創建了乃堂寺。堅贊僧格始0喀巴為師,精通佛教論理,是宗喀巴最優秀的弟子之一。乃堂寺由善經堂、僧舍和大殿三部分組成。善經堂為二層藏式平頂建筑,平面呈長方形,坐西朝東……[詳細] |
![]() | 鹽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位于芒康縣納西鄉上鹽井村,國道214線旁,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天主教1865年傳到鹽井,至今已有近一個半世紀了,自1865年至1949年歷經17位外藉本堂神父。首次打開這種局面來到鹽井傳教的有兩位神父(鄧德亮神父和比神父)。兩位傳教士經過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從之南貢山的朋卡來到現在鹽井的根拉村,并在根拉村住了一段時間,當時群眾中已有信教的人,1865年從貢格-手中買下了上鹽井的這塊地皮,并蓋起了教堂,有十五間的住宿。據說那時候鹽井并沒有多少戶人家,很多地方是未開墾之地,至此這兩位神父在上鹽井有了自己的棲身之處,這也成了二位神父傳教……[詳細] |
![]() | 業拉山也叫“怒江山”,位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八宿縣內,埡口標高4658米。從4120米的邦達鎮過了埡口之后,便是著名的“怒江72拐”,又稱“九十九道拐”。這些拐又急又陡不說,大多都是U型彎。一不小心,怒江就在下面等著你。令人望而生畏,堪稱中國公路上的奇跡!翻過九十九道拐可以看到怒江大峽谷。再下去是怒江橋,穿過沒多久,就是山下海拔3260米的八宿縣了。川藏線上,自從通麥天險通車后,有的驢友認為川藏線上就沒有什么危險的地方了,實際錯了,川藏線上最大的危險是高海拔行車,怒江72拐是之一。很多驢友,到了怒江72拐的時候,都要攝影留念,還有一個明顯的標志性的提示,紅字很顯眼;位于昌都邦達到八宿區間,出邦……[詳細] |
![]() | 昌都寺位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昌都鎮,海拔3271米。1437年由宗喀巴弟子麥喜繞桑布創建,是西藏東部地區最大的格魯派寺院,自清康熙帝始,強巴林寺-受歷代皇帝冊封,逐步形成昌都地區最高的政教合一統治機構,在康區擁有130個分寺。1909年,清川鎮邊務大臣趙爾豐入藏“改土歸流”,強巴林寺被毀!拔母铩敝斜辉俅纹茐,1981年開始維修,現由杜康、色欽杜康、色廓隆、增康、印經院、八大扎倉、三大康村、塔群、辨經場等部分組成,其中杜康、色欽杜康、色廓隆基本呈一字形排列,門向正南。寺院早期建筑以措欽大殿、10個扎倉和5個喇讓等組成,基本系木石、土木結構的藏式密梁平頂建筑。大部分建筑上部墻體以貝瑪草筑成,赭色……[詳細] |
![]() | 導游強巴林寺位于昌都鎮內的四級臺地上,由宗喀巴弟子喜繞松布于公元1444年創建的。昌都強巴林寺有五大-世系,十二個扎倉,僧人最多時達5000余人,并轄周圍小寺70座。該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經堂內塑有數以百計的各類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畫以及眾多的唐卡畫,可以說是匯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帶最高水平。強巴林寺不僅是康區最大的寺廟,而且還堪稱康區文化藝術寶庫。強巴林寺的古慶跳神素以猙獰逼真的面具,整齊典雅的動作造型,宏大的場面而聞名雪域高原。該寺跳的鋮斧舞,服飾整齊華麗,舞姿古樸典雅,配器簡約清越,以該寺獨有的宗教舞蹈為形式的昌都藏戲在整個西藏自成一派。該寺-跳的“卓”舞更……[詳細] |
![]() | 邦達草原位處昌都地區三江流域之高山深谷中的邦達草原是一塊地勢寬緩、水草豐美的高寒草原。怒江支流玉曲上游蜿蜒流淌其中,兩岸廣闊的低濕灘地上生長著茂密低矮的大蒿草、苔草之類的草甸植物,綠茵如氈,除成群牛羊在那里游蕩覓食外,偶爾也會有一些藏原羚出沒于其間。因位處西藏東部,降水稍多于西藏中西部地區,牧草生長狀況較好,這里是西藏境內較為優良的天然草場,畜牧業比較發達。夏天草原上到處是沼澤地,到處流淌著雪山的融水和雨水。高原上的雨不下則已,一下就是瓢潑盆傾,昏天黑地,有時還夾著冰雹。雪山融水和雨水慢慢又匯聚成無數的小溪,最終流到玉曲里,這景象在無垠的草原上恰似一條條飄飛的絲帶。遙遠的地平線盡頭,是一座連一……[詳細] |
![]() | 洛隆周邊考古類烏齊寺類烏齊寺位于類烏齊縣以北,海拔3850米的類烏齊鎮,距縣城35公里,是類烏齊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寺廟,系達隆噶舉派主持之一。由達隆噶舉派高僧扎巴微色波于1276年創建,后又經歷代法臺擴建,形成規模宏大,建筑風格獨特的著名寺廟。主要建筑有“薩瑪扎倉”、“寧瑪扎倉”、“達隆扎倉”、“陽貢嘛樟”、“夏仲嘛樟”、“特大經堂”、“查杰瑪大殿”。其中,查杰瑪大殿是是昌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寺,屬楊貢寺管理。楊貢寺是由高僧桑吉溫于公元1277年創建的,系達垅噶舉派的主寺之一。查杰瑪大殿是由達隆噶舉派另一位高僧桑吉翁大師于1285年創建,據史書記載,他于公元1285……[詳細] |
![]() | 類烏齊寺類烏齊寺位于類烏齊縣以北,海拔3850米的類烏齊鎮,距縣城35公里,是類烏齊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寺廟,系達隆噶舉派主持之一。由達隆噶舉派高僧扎巴微色波于1276年創建,后又經歷代法臺擴建,形成規模宏大,建筑風格獨特的著名寺廟。主要建筑有“薩瑪扎倉”、“寧瑪扎倉”、“達隆扎倉”、“陽貢嘛樟”、“夏仲嘛樟”、“特大經堂”、“查杰瑪大殿”。其中,查杰瑪大殿是是昌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寺,屬楊貢寺管理。楊貢寺是由高僧桑吉溫于公元1277年創建的,系達垅噶舉派的主寺之一。查杰瑪大殿是由達隆噶舉派另一位高僧桑吉翁大師于1285年創建,據史書記載,他于公元1285年開始著手備……[詳細] |
![]() | 三色湖位于西藏昌都地區的邊壩縣邊壩鎮境內,距縣城近50公里。從縣城驅車,途經連片的沙棘林,穿過藏東風格獨具的村莊,就可以到達海拔4200米左右的三色湖群。白湖藏語稱“錯嘎”,湖色灰白,綠樹倒映湖面,魚兒跳躍湖上。黑湖藏語稱“錯那”,三湖中面積最大,遠看似墨,群山環抱,深不可測。黑湖與白湖有溪相連,宛如母子。黃湖藏語稱“錯斯”,三湖中面積最小,太陽光下,水色金黃,雨霧連天,湖土同色。三湖相距皆不遠,同為一個湖群,卻分為三種色彩。三色湖的成因目前說法有三種,但皆未定論。一說是因為水深各異,故色彩不同;二說是因為湖邊巖石礦物質的不同,造成湖色不同;三說是湖底水生植物不同,故影響了湖的顏色。三色湖群綠……[詳細] |
![]() | 洛隆周邊考古卡若遺址卡若遺址位于西藏昌都縣城東南約12公里的加卡若村。1979年西藏文管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云南省博物館聯合組成卡若遺址考古隊進行正式發掘。迄今為止,共揭露遺址面積1800平方米左右,發現房屋遺跡31座,出土文物數萬件?ㄈ暨z址已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中發現的房屋基址,疊壓關系比較復雜,根據地層關系初步判斷,建筑遺址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建筑遺跡有兩層疊壓關系,為半地穴式草拌泥墻建筑。晚期建筑遺址為石壁建筑。通過從地下發現的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和農作物的標本,說明古代卡若村居民的經濟生活中農業是一個重要的部門。在他們遺留的各種……[詳細] |
![]() | 卡若遺址位于昌都地區行政地(昌都鎮)以南約12公里處,瀾滄江西岸卡若河出口的二級階地上,高出江面約60米,海拔3225米;東北緊鄰214國道,西南500米處為今卡若村,南依扎日山,北接子隆拉山。卡若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1978-1979年兩次發掘。遺存分為早晚兩期,年代距今約5550-4100年?ㄈ暨z址已經發掘的1800平方米有面積內,建筑遺存十分密集,上下重疊,左右相并。其類型也比較復雜,有房屋、燒灶、圓型臺面、道路、石墻、圓石臺、石圍圈和灰坑等?ㄈ暨z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卡若遺址內共發掘出房屋基址28座。根據房基剖面形狀的不同,可以分為圜底房屋、半地穴……[詳細] |
![]() | 瑪尼石堆獨具特色的經石堆的丁青成為一大亮麗的風景線,走過瓊波,瑪尼石堆無處不在,高原虔誠的佛教徒把那里所有的石頭都變成有靈氣的東西,便一代接一代在石頭上不知疲倦地或刻寫佛言,或刻畫佛像,實在不會刻畫的,干脆把石頭撿起來堆成一個個人工山,就這樣瑪尼石出現了,它漸漸地在藏傳佛教繽紛世界中象佛堂、象佛塔、象佛像、象佛經,象……一樣有了自己的地位,成為同等重要的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把自己內心世界活動用一種物質形式記錄下來存留于天地之間,成為后人有目共睹的珍貴精神財富,經石的產生和發展也不例外。經石是高原人精神生活的宣泄,是信仰驅動的產物。經……[詳細] |
![]() | 導 游 同卡寺全稱為學呢八宿嘎登桑珠林寺,它位于八宿縣同卡鄉政府所在地,離縣城250公里,通公路! 介 紹 同卡寺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藏漢文化交流等方面曾做出過突出的貢獻。該寺至今珍藏著大量的佛像、刺繡等珍貴文物。有來自印度鑄造的佛像,吐蕃時期藏族自己鑄造的佛像,更有內地鑄造的佛像。他們珍藏的綢緞刺繡量多質好,有刺繡、緙絲、綢緞、錦緞等品種。 明永樂年間和宣德年間鑄造的雙龍戲珠的鈸以及萬歲圣旨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該寺大殿中還供有三座肉身靈塔。在離寺廟約500米處,有一座稱為澤培波公切的塔,呈四方形,底寬36米有余,高約25米,從外形看,塔為6層,實際內部只有3層經堂可繞塔觀賞。該塔穩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