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本緬寺遺址位于思茅區龍潭鄉龍潭村委會南本小組中心位置,占地900平方米,其東邊是著名的雙龍泉源頭,泉水從村子南邊流過,西邊是竜林,北邊背靠大山,是村民心中的風水寶地。 南本小組40多戶人家,均為傣族。他們保持了傣族的全部生活習俗和信仰,如:潑水節、關門節、祭竜等,全民信仰小乘佛教。雖然緬寺已經被拆除,遺址現僅存……[詳細] |
![]() | 六順土司衙門遺址位于思茅區龍潭鄉龍潭村,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六順傣族土司,世襲印官(正四品),其勢力范圍東至勐茄戶,西至瀾滄江,南至整糯壩,以思茅署近郡城難以遙制,改移龍塘總權與之要樞。后清政府“改土歸流”政策的實施,土司勢力被打壓,逐漸勢微 其衙門也隨之損毀。……[詳細] |
![]() | 酒坊緬寺遺址位于思茅區思茅港鎮蓮花塘村酒房小組,始建于清代。酒房村民小組29戶人家,全部是傣族,他們保持了傣族的全部習俗,村子的東北角是最好的位置,清朝時緬寺就建在那里,掃“四舊”時被拆除。雖然緬寺被拆除了,但是遺址卻被完整的保存下來,他們把所有的柱礎收集起來,重疊在一起擺放在遺址上,更多了幾分象征意味和神秘。每逢節日……[詳細] |
![]() | 蠻蚌大緬寺遺址位于思茅區思茅港鎮茨竹林村委會蠻蚌小組,始建于清朝。現存一座佛塔,系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佛塔,塔基為須彌座式,塔身3層,呈疊式燈籠鼓形,由上下兩半佛缽狀石合成一層,層間有覆蓋之塔檐石。塔高4.5米,塔基高0.9米。塔剎為葫蘆頂,塔身下部稍大,上部微收,鼓形塔身呈6邊形構成,每邊寬0.6米。該遺址為當時六順土……[詳細] |
![]() | 蠻畔佛跡(佛祖手足印)位于思茅區思茅港鎮蓮花塘村蠻畔小組附近一塊獨立的石頭上,石頭大48立方米,石頭的上面雕刻有一個手印和一個足印以及一個柱洞,相傳為佛祖所留,傣族信眾對此深信不疑,頂禮膜拜,每逢節日便前往祭祀,祭祀時,女人們只能在下面跪拜,男人則必須赤足才能上去,儀式神圣而莊嚴。蠻畔佛跡因為地震、雷電、腐蝕、等自然因……[詳細] |
![]() | 石屏會館位于思茅區思茅鎮邊城東路,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為當時在普洱經營普洱茶的富商集資建設,清道光年間不斷擴建,是清代石屏人士在全國建設的若干會館之一,現存花廳、廂房等。2014年12月2日普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小干田茶馬古道位于思茅區倚象鎮菠蘿村委會小干田社,小干田茶馬古道所處為麻栗山,北可以至思茅、過永慶、可以直接通寧洱,南可以至西雙版納的勐旺、易武,直至國外,規模較官道小。現存該段茶馬古道保存較好,是思茅茶馬古道網絡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詳細] |
![]() | 白馬山茶馬古道位于思茅區思茅港鎮彎手寨村西南4公里的瀾滄江東岸,人工直接在江邊巖石上鑿成近千級臺階,非常壯觀,現存狀況較好。沿途風光秀麗,行走在茶馬古道上,可以鳥瞰瀾滄江,周邊環境非常優良。白馬山茶馬古道是由思茅西行過瀾滄江的茶馬古道之一,其穿越傣族、布朗族、哈尼族聚居區,民族文化絢麗,該古道現在仍然為當地民眾的生產、……[詳細] |
![]() | 糯扎渡茶馬古道位于思茅區思茅港鎮哪瀾村境內,是由思茅區西行經糯扎渡口過瀾滄江至瀾滄、勐海、孟連、緬甸等的茶馬古道之一。是由思茅西行至瀾滄的重要通道,歷史上馬幫不斷,解放邊境地區時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該茶馬古道位于瀾滄江東岸,由東向西,在密林之中延伸,沿途風光秀麗,地勢險要,現存狀況較好。……[詳細] |
![]() | 竜竜茶馬古道位于思茅區倚象鎮竜竜村委會境內。古道由思茅出發,過竜竜村委會是南行至西雙版納勐旺、易武古茶山的官道,可以通往緬甸、老撾、越南等國家。過去六大古茶山所產的茶,多由此道路運往思茅和內地。與周邊國家的貿易也由此路往返,同時,也是民族遷徙的路徑,對于研究民族遷徙,以及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詳細] |
![]() | 菜陽河茶馬古道位于思茅區倚象鎮漁塘村委會所屬菜陽河自然保護區內,北連竜竜茶馬古道,南至西雙版納州勐旺、易武古茶山,通往緬甸、老撾、越南等國家,是南來北往的通商官道,是民族遷徙,以及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的主要通道。……[詳細] |
![]() | 坡腳茶馬古道位于思茅城北3公里,茶馬古道形成于唐朝時的茶馬互市,舖設青石路面則是在清,光緒17年。坡腳茶馬古道自臘梅坡至坡腳,全長12公里,茶馬古道在森林中穿行,其中有名的路段有土地壇,細腰子坡,山楂洞,櫻桃臺,炮臺丫口,斑鳩坡,二臺坡等,全部用石板舖設。沿途景色秀麗,空氣清新。2013年5月3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詳細] |
![]() | 林街清真寺,位于無量山腳下,風光旖旎的瀾滄江東畔的林街鄉林街村回營組中央,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是由林街名人馬玉堂率回族群眾捐資,聘請大理劍川工匠建蓋,占地面積約一千一百八十一平方米,建筑面積約七百五十平方米,由禮拜大殿、喧拜樓、廂房組成。有大殿和教拜樓,兩幢建筑東西對向,大殿坐西朝東,教拜樓坐東朝西。……[詳細] |
![]() | 芒島佛寺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茂密村芒島小組,建于清代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為南傳佛教傣族佛寺,該寺坐北朝南,由山門、大殿、僧房、戒堂、后門及側門等組成,全寺占地面積2436.3平方米。大殿為三檐歇山頂式圍欄建筑,面闊3間,長20米,進深5間,寬15米。圓柱、門窗、藻井上均有以花卉、鳥獸、人物為主題的木……[詳細] |
![]() | 芒中佛寺位于普洱市孟連縣城以東娜允鎮景吭村芒中小組,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系傣族南傳上座部佛教寺宇,由大殿、僧房、引廊、佛塔等組成。占地面3050.41平方米,建筑面積678.73平方米,四周有石砌圍墻。芒中佛寺,傣語稱為“洼拉所坦”,以佛殿為中心呈縱向式分布,坐西朝東,佛殿前為走廊,西北側為僧舍,東北側為佛塔……[詳細] |
![]() | 碧光中學舊址位于景谷縣碧安鄉勐主街東。該學校原由地方鄉紳人士于1945 年捐款籌建,由正房和左右廂房組成,總面積369平方米,有操場和球場。1947 年中共地下黨派人到該校任教,進行新民主主義思想宣傳,并成立勐主特支進行革命活動。……[詳細] |
![]() | 遷崗佛寺位于普洱市景谷縣永平鎮。……[詳細] |
![]() | 那勐勐戰斗遺址地處同心鎮那勐勐村。1980年,農村實行責任制后,村民將遺址作為耕種,現遺址基本被毀,僅存部分古戰場防御墻。……[詳細] |
![]() | 楊正元故居地處德化鎮那遷村半坡寨,建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2003年9月15日,楊正元故居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向社會開放,作為教育場所。2007年月,經德化鄉修繕后,保存基本完好。……[詳細] |
![]() | 老達保景區AAAA 瀾滄老達保景區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勐根村,屬免收門票的工農業旅游景區。景區管理日趨規范,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項目建設穩步推進,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瀾滄縣老達保景區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拉祜族民居建筑、歷史景觀及民俗文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牡帕密帕》《蘆笙舞》的保護傳承基地之一,也是《快樂……[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