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貴陽市旅游

貴陽市旅游景點介紹

烏當川主廟
  川主廟位于下壩鎮下壩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3年10月9日,川主廟被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42、普渡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渡橋位于下壩鎮下壩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3年10月9日,普渡橋被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43、烏當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當橋位于貴陽市烏當區新添寨新莊村,1997年11月26日經貴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此橋是烏當區南北交通的主要大橋,是永樂鄉—東風鎮—新添寨的主要通道。據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載:“烏當橋,在治城北十五里。成化間(1465年—1487年)宣慰司舍人宋輅建。長二十余丈。”距今約五百多年的歷史。烏當橋坐落在南明河下游,離新添寨三公里的大橋寨(歸新莊村管轄),橋兩岸都是松山林。此橋為石拱平橋,高6.5米、寬6.2米、長73米,共九孔,在元代、這里置洪邊州,明朝時,此處為洪邊宋氏土司管轄。關于此橋的修建,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美妙的故事。古時候,這里的河面比現在還要寬,樹林深密,河兩岸住著兩戶人家,一家姓何,一家姓宋。一家有一個兒子,另一家有一個姑娘。小伙子壯實、姑娘長得象天仙般美麗,……[詳細]
后所祖師廟
  后所祖師廟(又名古林寺)在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后所村南100米處。1997年經貴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后所祖師廟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據清道光《貴陽府志.祠宇副記》載:“古林寺,在后所,萬歷時(1573年—1619年)建,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皆復修。”古林寺原為祖師大殿、觀音殿、戲樓、廂房、鐘樓、鼓樓組成兩個四合院。磚木結構,占地面積1900.8平方米,建筑占地829.8平方米。舊時主祭真武大帝,人們習慣稱之為祖師廟。迄今已有400年的歷史。此廟佛、道并存的供奉方式并不多見。不過可以從佛教禪宗得到解釋,禪宗有合而不同的海量,這體現了和為貴的理念。現寺廟名稱為古林寺,但文物保護單位名稱仍為祖師廟。據現任住持道義和尚及村上的群眾講,此廟有八代住持,但據實地調……[詳細]
  金芳云(1928年—1949年),女,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成員,貴陽市烏當區云錦村小龍井人。金芳云出生于一個家道頗富的地主家庭,兄弟姊妹六人,0-、老三早亡,芳云行四,有姐金芳容,妹金芳明,弟金芳友。由于其父母均為文盲,吃盡了上當受騙的苦頭,于是送金芳云進了離家很近的龍井小學讀書。民國31年(1942年)考入貴筑中學(1939年2月4日日機轟炸貴陽,貴筑中學疏散到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洛灣),在貴筑中學讀書期間,與同學毛祖坤、毛祖坎、周顯明、邱素萍等常結伴去聽進步青年、貴筑中學歷史老師聶江麟的愛國演講,聶老師向同學們講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假抗日、真反共的罪行,金芳云從此開始接受革命思想。由于學習刻苦,成績優異,金芳云民國33年(1944年)下半年提前一個學期從貴筑中學初中畢……[詳細]
  宋氏別業遺址史書原指今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云錦村,現在將原宋氏土司居住地烏當區新添寨北衙村洪邊寨也歸并在內。1987年經貴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明洪武四年(1371年),水東土司宋蒙古歹歸附明朝,朱元璋賜其名“欽”,授懷遠將軍,世襲貴州宣慰使司宣慰同知,其于洪武年間在云錦莊始建別業,修景致,葬祖塋。宋氏即指元、明兩朝土司蒙古歹及其后裔。宋蒙古歹祖籍河北正定人,其十七世祖宋景陽為入黔始祖。北宋開寶初,宋景陽因功授寧遠軍節度使大萬谷落總管府總管,死后封忠誠,后世累拜公候及大夫。幾百年后,其后裔遍及貴州的開陽、貴定、龍里、甕安等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王朝撤順元路宣慰司,將水西安氏、水東宋氏兩土司轄地設置貴州宣慰司,封安氏首領靄翠為宣慰使,宋氏首領土司宋蒙古歹為宣慰同知,授懷……[詳細]
147、來仙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仙閣
  來仙閣位于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麥穰寨村趙家莊一側大塘河中的磯石上,距貴陽市中心16公里。麥穰境內山巒疊翠,溪河環繞。南明河源出廣順東北山間逶迤而下,城南十里處的龍洞河繞龍井、頭堡流至麥穰,兩河匯集,水流湍急,蜿蜒東去。匯流河口處巨大磯石涌突波瀾間,高出正常水位近10米,形家謂之“星羅鎖水池也”。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鄉人于磯石上建水月庵。明萬歷年間(1573年—1619年),總督在水月庵旁建仙臨橋。武弁胡某構亭于磯上,額曰“水月招堤”。后亭圮橋存。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橋重修。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夏,暴雨綿延,河水驟漲,水過橋圮,里人鳩工繚石,將橋修復成九孔,易名匯川橋,取河流納集于此之意。鄉人協力在小亭原址處修建閣樓,因閣凌空高聳,山環水繞,云靄縹緲,松翠鶴鳴,似有仙人將至……[詳細]
川黔驛道息烽段
  川黔驛道息烽段位于息烽縣永靖鎮馬當田村、養龍司鄉養龍司村,201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保存較好的有大風埡段和十字路段。大風埡段長約1公里,從原貴遵高速路側至大風埡,沿山南北向分布,用石板鋪成,寬約1.5米。十字路段位于養龍司鄉養龍司村十字路組,沿山南北向分布,用石板鋪成,寬約1.5米,因原為十字路口而得名,是當時川黔古驛道和到開陽古道的交叉路口。清初川黔古驛道改為由四川經遵義過烏江渡入息烽,通扎佐達貴陽。清末川黔古驛道息烽段拓寬為馬路,隨著公路的發展而廢棄。該殘段對研究息烽交通發展歷史有一定的意義。……[詳細]
  張露萍等七烈士墓位于息烽縣永靖鎮下陽朗村廖家灣組的一山上,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張露萍等七烈士墓,1984年遷葬于此。1989年省人政府撥款修建紀念設施。潛伏于國民黨軍統電訊處的中共地下特支書記張露萍及其戰友秘密黨員張蔚林、馮傳慶、趙力耕、楊洸、陳國柱、王錫珍,被捕后于1941年春被轉囚于“息烽集中營”。在獄中黨組織領導下,進行4年多的鐵窗斗爭。1945年7月14日被秘密殺害于快活嶺。……[詳細]
鐘昌祚墓
  鐘昌祚墓位于貴陽市開陽縣雙流鎮的賴陵東側,封土高2米,墓碑高1.86米、寬0.8米、厚0.16米。正面書“鐘先烈昌祚墓”墓碑后有銘文,記敘鐘昌祚家世生平。198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此處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鐘昌祚(1870—1912)一名元黃、號錫周、山玉。開陽縣雙流人,曾就讀書于貴陽“經世學堂”、“武備學堂”,1905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學法政,兩年后回國,加入貴陽自治學社,后任社長,臨時軍政府第一任參議員,1912年被劉顯世殺害于安順,遺體運回開陽雙流安葬。……[詳細]
  底寨華氏四合院是清晚期貴州實業家華之鴻在底寨所建的一處院落,該院為穿斗式懸山小青瓦頂四合院木結構建筑,有前廳、內院、后堂和兩側的廂房,后堂和廂房是兩層建筑,正廳是一層建筑。全部采用鉚榫結構,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特點,是清晚期院落式建筑的代表,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詳細]
  養龍司蔡興隆墓位于息烽縣西山鎮小堡村水頭壩組,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興隆,廣西容縣人,五代時奉命征討黑羊箐四夷有功,授護國將軍,后人授土職世襲,墓為土封混凝土圍砌,墓冢約方封土呈丘形,長11.1米,寬9.8米,高由1.5米漸降至0.5米,碑為三碑四柱三坊形石碑,高2.15米,寬2.6米。咸豐七年(1757)建碑,文革期間碑柱被毀,1995年族人捐款修復。該墓對研究貴陽地區歷史及土司文化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南渡烏江渡口遺址,201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大塘中央紅軍南渡烏江渡口遺址、梯子巖紅三軍團南渡烏江渡口遺址、江口紅五軍團南渡烏江渡口遺址組成。1935年3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1軍團1師3團從梯子巖強渡烏江進入息烽,迅速占領大塘、江口渡口,建浮橋掩護主力過江。3月30日,紅1軍團主力由大塘口浮橋過江入牛場(今流長)。次日,紅軍分左、中、右3路向縣境東南挺進。3月30日,紅3軍團從梯子巖浮橋過江進入牛場(今流長),次日達九莊。同日紅5軍團從大塘、江口浮橋過江。3月31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率中央軍委、編為1方面軍的第1、2縱隊,從梯子巖、大塘渡口過江,進駐牛場(今流長),在息烽縣內指揮作戰。4月3日,紅軍進入修文、開陽等地。……[詳細]
  沒量坑紅軍烈士殉難處位于息烽縣流長鄉宋家寨村陽家溝組,201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沒量坑紅軍烈士殉難處,2006年縣委、政府撥款修建紀念設施。沒量坑原為自然天坑,意為深不可測。1935年3月29日,中國工紅軍突破烏江天險進入息烽境內的牛場(今流長),4月2日,紅軍住南撤離。4月3日,一名因生病與部隊失散的紅軍在牛場(今流長)宋家寨,被地方-武裝“清鄉團”害于洞中。……[詳細]
  永靖鎮牟海奇墓位于息烽縣永靖鎮永紅村中一組,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牟海奇系明代鳳泗總兵牟文綬之子,因征戰有功牟海奇被授守備職,明崇貞三年(1631)奉命接替其父改建息烽城,并修烏江關口,助修敷勇、鎮西二衛,開州、貴陽城等后被任命為息烽守御千戶所正千戶。李自成占領北京時又被調入衛,并升參將,再返息烽后76歲卒,先葬上于陽朗上壩河,后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遷此砌墳刊碑。墓為土封石圍呈圓丘形,坐東向西,高1.5米,長5米,寬3米。塔形墓碑,墓前依壁而立,右側刻有墓志。對研究息烽及水西之亂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詳細]
  板橋烈士墓位于息烽縣溫泉鎮天臺村新長組,201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板橋烈士墓,2005年10月縣委、縣政府撥款修建紀念設施。1950年3月18日,中共息烽縣委書記王踴波率縣大隊一個排進至溫泉板橋一帶剿匪,遇匪壯烈犧牲。烈士墓對研究我縣剿匪戰斗史具有較大的意義。……[詳細]
  養龍司蔡普化墓位于養龍司鎮壩上村出口組官山堡半山腰,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唐朝時蔡崇隆,奉旨征平了必洞革僚王阿乍,被授征蠻將軍右軍都督同知之職,承襲了數百年后傳給蔡普化,明洪武六年(1373)將元朝設立的“養龍坑宿徵等處長官司”改為“養龍長官司”,授蔡普化長官,明洪武九年(1376)死后葬于此,墓座東北向西南,系土墳,高1.5米,直徑5米,原有殘碑一通,蔡氏族眾在培土時已埋入墓內。1985年,蔡普化后嗣立一高2.3米,寬1.33米的石碑,碑額做淺浮雕二龍戲珠圖案。墓對研究當地土司文化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息烽華嚴寺遺址
  華嚴寺遺址位于息烽縣鹿窩鄉大石頭村田竹坪組,201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僧人寂受建,清雍正、嘉慶年間均重修,咸同戰亂毀。光緒年間,僧園柏重建。文革破四舊時期又被毀,上、中、下殿及其它建筑大多被毀,僅存西廂房。在遺址內散布石礎、神龕等,許多石構件上有精美的浮雕,分布面積2600余平方米。華嚴寺原為西山八廟之一,規模較大,始建年代較早,對研究佛教文化有一定的意義。……[詳細]
  新陽漢墓位于息烽縣鹿窩鄉楊寨村下寨組,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兩座封土堆,約呈圓形,南北排列,北向的封土堆直徑6米,高2.2米,南向的封土堆直徑4米,高2米,兩封土堆相距15米,分布面積約150平方米。1970年,曾在南面土包邊緣出土殘缺鐵劍一柄(劍已軼),據省博物館專家認為是東漢時期流行的石室墓。對研究當地軍事、歷史有一定的作用。……[詳細]
  鹿窩紅軍墳位于息烽縣鹿窩鄉老窩村溝頭組,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5年中央紅軍路過鹿窩,因傷病與部隊失去聯系的紅軍戰士,被當地地主武裝殺害。1967年鹿窩公社黨委組織群眾將原來就地散葬的墓遷葬合為一墓。自北向南為“黃烈士之墓”、“高連長之墓”、“××之墓”、“夏連長之墓”、“王朝之之墓”、“××之墓”、“李烈士之墓”、“邱烈士之墓”,八個墓碑一字排列。墓呈長方形,坐東向西,為土封條石圍砌,墓長6.4米,寬3.9米,高1.45米。對研究紅軍長征歷史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本在线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亚洲情涩免费手机在线视频 |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制服图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资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