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生橋是洪荒時代留下的古跡,位于沙南路上,洛坪街上行一公里處,居皇柏林中部,是南江的名勝古跡之一。橋長38米,寬8米,弧形中部厚度4.7米,離地面高32米,全是硬石山構成,雖經長期風雨浸襲,但毫無石塊脫落,勝似人工鑿成,為歷代游人嘆為觀止。據現有碑文記載:“湖廣岳州府,大明庚子科舉人教諭營邑通江之后孫龔諫往來貿易,見此……[詳細] |
![]() | 銅鈴寺位于南江城東南三公里的碾盤鄉石光村四社園包梁山腰,由城南倒向店上行兩個多小時可到。相傳此寺初建于唐朝天寶十四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當年當地的百姓要修一個廟子,準備好了材料,要開工的頭天晚上,這些材料突然飛到了幾里外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地方所以就叫飛仙觀,當廟子要修好了的時候正殿的銅鈴突然大響,后改名銅鈴寺。銅鈴……[詳細] |
![]() | 皇柏林在南江縣城西南二十公里的東榆鋪起沿古驛道—米倉道而南下至下兩的柏場坪約一百三十華里的途中,占有林地三十三公頂,立于巴南公路的兩旁,歷代屬國有。現有胸徑一尺以上的古柏2000余株,最高的達五十多米,最大的胸徑為二米多,胸徑一尺以下的幼樹甚多,據我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活立木蓄積量為一萬一千五百五十一立方米。沙河鎮洛坪村……[詳細] |
![]() | 龍華寺位于南江縣東城郊一公里處的龍來山首部四方寨。唐朝武則天垂拱三年(687年)敕金匾“龍華寺”一道,開山師祖佛印大和尚開始建造古寺,規模宏大,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鐘鼓樓。其佛殿、法堂、僧室、客房等建筑群,飛檐甍脊,莊嚴深幽。 武則天給龍華寺敕金匾,民間有一段傳說。相傳在一星空月朗的夜晚,武則天夢……[詳細] |
![]() | 神門風景區位于南江縣東北緣,地處川陜兩省三縣(通江、南江、南鄭)交界處。幅員面積25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面67%。海拔最低不足900米,最高處境達2480多米,相差1600米,在神門風景區拔地而起直沖霄漢的峰、巒、嶂、壁壁無處不見,氣勢磅礴,景觀奇秀。更有亙古兀立的神女峰、石人峰、鐵船山、黃金峽,引人神弛。群峰、石林構……[詳細] |
![]() | 米倉古道以翻越米倉山而得名。《辭源》記載;“米倉道,在今陜西南鄭縣南,位于川陜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陜入蜀,多出此道”。米倉山作為南北屏障,米倉道為南北出入要塞,遠古巴人在米倉山中開辟了多條道路,形成了一個道路網絡,通稱米倉道。米倉古道是中國最早的國道,其歷史久……[詳細] |
![]() | 通江縣海鷹寺林場位于通江縣城東部,距縣城95公里。經營面積分布于董溪鄉、龍鳳鄉境內。東連萬源縣的三溪鄉、絲羅鄉,南接萬源縣的新店,西與本縣董溪鄉相嵌,北與斯波鄉接壤。境內群峰重疊,連綿起伏,溝谷深切,環抱于佛爺山、海鷹寺兩條主山脈之間,海拔一般為1000-1500米,最高海拔1906.6米,為亞熱帶秦巴區濕潤季風氣候。……[詳細] |
![]() | 通江縣勝利鄉迪坪村,迪坪村地名的由來有諸多說法,一說是早年該村出了一個提督,故以其所任之官銜命名;一說是以地形地貌命其名,其言迪坪村的地形地貌似“迪”字。因為迪坪這塊方正的緩坡地下段,從北到南的邊緣,自上而下有一條河流從向兒溝流下,三岔河再通往新民河,這條河流形似“走之”形,而這塊寬大緩坡地形就像個“由”字,坐落于“走……[詳細] |
![]() | 學堂山村原名鳳鳴山村,位于通江縣板凳鄉,隸屬于四川北道保寧府通江縣長寧里第三甲。清朝時隸屬于川北道保寧府通江縣長三甲。直至改革后,因為新建村小學,百姓按舊的說法仍叫學堂,最終定村名學堂山村。“鳳鳴朝陽、雙廟古柏、龍洞泉聲、雁山石葫、三溪春漲、柏李松風、石匣夜雨、昆侖晚照”為學堂山村八景。相傳,有位仙人挑著油簍,途經鳳鳴……[詳細] |
![]() | 地址:通江縣永安鎮石廟子村二組碧溪龍門溪橋由“東道橋”和“西關橋”組成,兩橋之間是一座凸起的小山包,其間相距59米,均為單拱石橋,東北——西南走向,橫跨于龍門溪上游兩側的兩溪溝之上。東道橋橫跨穿山河自然溪溝上,北緯32°9′50",東經107°18′59",海拔636米(以橋面中心處為測點)。該橋長15.36米、寬3米……[詳細] |
![]() | 地址:通江縣火炬鎮唐村壩村龍潭子(與大興、民勝、火炬三鎮交匯)穿云洞蟠龍橋橫跨龍潭子南。北海拔503米(以橋面中心處為測點)。該橋由圓拱橋、石梯、石平橋、引橋四部分組成,長21米、寬2.3米,距河面高5.4米(以拱橋中心為測點)。拱形部分橋面長3.8米,其東西兩端各有石梯11級。橋東石梯盡處有石平引橋一道,長4米、寬2……[詳細] |
![]() | 地址:通江縣民勝鎮(現屬于諾江鎮)焦坪村四組及周子坪村一組交界處紅花溪上回龍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為石板石礅平橋,東西走向,橋長9米、寬2.25米,距河面高3.1米,橋兩側原設有護欄,兩礅三孔。東西兩端條石疊砌堡坎做礅。礅寬0.66米、高2.70米,用7層條石堆砌,礅北端成魚嘴形,礅兩端寬于橋面,橋面三排巨石平……[詳細] |
![]() | 地址:通江縣楊柏鄉渡水溪渡水溪石橋是官修米倉道重要支線的接點。現存殘橋兩座,處于三山兩溪交匯處,北上經草池、涪陽、平溪、碑壩接南江至漢中,西去經關渡達巴州,東向鸚鴿嘴至通江,東南經得勝可下平昌江口。兩橋東西走向,今俱已圮塌。其中,西橋橋面巨石與橋墩均被洪水沖離橋基數米遠的河道中,而東橋也只余殘橋一段(一礅一石板)。距東……[詳細] |
![]() | 地址:通江縣草池鄉嘉禾寨村一組陳家河該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東北——西南走向,橫跨于陳家河上,為5孔石拱橋。橋長64.12米、寬5.8米,距河面高8米,橋面用板石鋪成,橋欄用條石砌成。橋東北端石梯右側的自然巖石上立有“同治六年歲次丁卯年季春下浣吉旦”石刻建橋記事碑,其文可識者大意為:“上通秦漢,下達巴蜀,而兩山……[詳細] |
![]() | 列寧公園是全國唯一以國際革命人名命名的公園,原名“諾江公園”,位于通江縣城北隅,坐落在炮臺山下,形若巨獅,橫臥諾水河畔。園內亭閣次第,古木參天。列寧公園原狀為民國初年一駐通江營長劉吉所建,園門匾額—“諾江公園”四個斗大的字以及鐫鑄在園門墻壁每一塊磚頭上的“諾江公園”等小字均系縣城東郊桃子園一布衣文人向茂候所書。建園時除……[詳細] |
![]() | 梨園壩村位于四川省通江縣泥溪鄉西北部,梨園河由北向南穿境而過,流入大通江河,河上有平板石橋連接兩岸。該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土壤肥沃,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茶葉等農經作物,被專家譽為“川東北地區傳統村落第一村”、“大山深處的香格里拉”。梨園壩村的民居建筑群集中連片,古建筑類型多樣,工藝精湛,傳統民居式樣獨特,農耕文化符……[詳細] |
![]() | 金山茶葉觀光頤養園農耕遺風今猶在,茶韻飄香待客來。金山茶園位于文峰鄉金山村,這里植被豐富、環境天然純凈,是有機富硒茶的絕佳產區。漫步茶園 ,在茶山上向茶農學習采茶的方法,親手采摘茶葉,親身制茶......同時欣賞川東北特色民俗民風,難免生出“夢里田園誰做主,愿做金山一茶民”的感慨。賞茶路線:通江縣城—春在鄉—鐵佛鎮—金……[詳細] |
![]() | 青青茶園春常綠,參差曲陌上云梯。魚池茶園位于興隆鄉魚池村,這里林木蒼翠、云霧繚繞,與青墻黛瓦的農家相映生輝,是感受大自然獨特魅力、駐足品茗觀景的理想之地。親手采有機白茶,親身體驗白茶的制作工藝。然后,在采茶姑娘的悠悠茶歌中,泡上一杯白茶慢慢品味,體味“縱情山 水間,茶亦能醉人”的滋味。賞茶路線:通江縣城—毛浴鄉—九峪……[詳細] |
![]() |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處清風自然來”。龍虎山茶園位于煙溪鄉蘇家坪村,這里青山靈秀、草木茂盛。行走在無邊茶海中,聞茶香、采春茶、聽鳥鳴、品香茗,將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給心靈放一個寧靜清幽的假吧!賞茶路線:通江縣城—瓦室鎮—煙溪鄉—龍虎山茶園……[詳細] |
![]() | “云霧山中水,火天崗上茶”。火天崗位于海拔800-1000米的永安鎮火天崗村,這里青山環抱、重云積霧,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醞釀出天崗茶獨特的茶質、口感,味道清香無比。近年來,火天崗茶園已發展成集茶葉種植、采摘、茶山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產業園區。漫步在茶園中,觀茶園堆青疊翠、綠浪翻涌;細品由云霧山水沖泡的天崗銀芽,頓感“……[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