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禹穴溝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鄉境內,是一條長數公里的峽谷,距北川縣城29公里,距綿陽90公里,景區面積10平方公里,是古代英雄大禹的出生地,至今完好地保存著李白、顏真卿游禹穴的墨跡。景區內有3.5公里長的峽谷,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景觀有洗兒池、刳兒坪、一線天等。溝口有大禹廟。每年農歷6月初6大禹生日,周邊地區群眾有1萬人……[詳細] |
![]() | 四川省內最大的保存完好發古戰場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綿陽市北川縣開坪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修建。堡分上、中、下三城,順山勢而建,地勢險要,截斷了古代西北羌、-南入川西壩子、東進成都平原的必經之路,為兵家必爭之地。文物古跡眾多,現存指揮臺、營房、哨所等遺跡。保護范圍:以古城墻四方外側向外延伸50米。建設控……[詳細] |
![]() | 小寨子溝風景區四川綿陽市北川縣青片羌族藏族鄉的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面積450平方公里,是目前亞洲自然保護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同緯度森林生態系統保存最完好的地區。這里地勢蜿蜒曲折,峽谷高差達3219米,溝內生長著1600多種亞熱帶、濕帶、寒溫帶、亞寒帶植物,生活著200多種脊椎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綠尾虹雉等……[詳細] |
![]() | 紅四方面軍為了打敗敵人的“川陜會剿”計劃,并向川西和甘南擴大革0據地創造有利條件,為接應中央紅軍北上,使兩支主力紅軍密切配合協同作戰,接照黨中央和軍委電示,于1935年3月28日發起了強渡嘉陵江的攻勢,殲敵10000余人,攻占了北迄青川平武,南至梓潼、彰明的廣大地區。4月11日(農歷三月初九)平武縣城獲得解放。15日縣……[詳細] |
![]() | 蜀漢江油關位于今天平武縣南壩鎮的三國歷史遺跡江油關,原名江油戍,系劉備入川以后,為防備曹操勢力越摩天嶺南下,于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立的軍事要塞。蜀漢后主炎興元年(263年),曹魏征西大將軍鄧艾兵出陰平邪徑,奇襲江油戍,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蜀漢滅亡,江油戍因此而天下聞名。此后歷朝歷……[詳細] |
![]() | 雪寶頂自然保護區建于1993年,總面積63615公頃,區內全是原始林區,無人居住。保護區處于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的中國西南山地地區,大熊貓集中分布區岷山山系的腹心地帶,其大熊貓分布密度高,生態環境保護完好。動植物資源豐富,主要保護對象大熊貓的分布密度高,數量多,大熊貓生境保存好,棲息地面積大。保護區由于其特殊的地……[詳細] |
![]() | 梓潼城西三十里有臥龍山,亦名葛山、亮山。《輿地紀勝》載:“葛山,亦名亮山,昔諸葛北伐,嘗營此山,因名。”《蜀中名勝記》二十六卷亦載:“梓潼西南二十里(應為三十里,引者注)葛山,又名臥龍,相傳武侯伐魏,駐兵于此。”歷代方志及有關史籍均有蜀漢丞相軍師諸葛亮北伐魏駐兵于此的記載。諸葛寨又名牛頭寨,山形橢圓,四面陡削,寨頂較平……[詳細] |
![]() | “瓦口關”位于五婦嶺,梓潼城北十里,古金牛道南端,關壁刀削,苔綠斑斑,藤蔓倒懸,古人據險為關。蜀道沿龍門山脈向南,穿巖過嶺,直轉陡下,過關,路漸緩。巖坡皆長柏樹,負勢競上,互比高下。林濤涌關,潼江如練。“瓦口關”扼控三巴,屏障西南,為兵家爭戰之地。《三國演義》第七十回“猛張飛智取瓦口隘”一役便是在此。時魏將張合(加包耳……[詳細] |
![]() | 翠云廊公路南起七曲山大廟,北止于劍閣縣,全長約50公里,公路兩旁生長著近8000余株古柏(含劍閣至閬中段的翠云廊),號稱“三百里長程十萬樹”。由近萬株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民間又叫“皇柏”,也稱為張飛柏,傳說是當年三國名將張飛駐守蜀國閬中時號召人民所植,據史料及民間傳說,古柏是歷代開成的群體,其栽植時間,上起秦漢,下……[詳細] |
![]() | 翠云廊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建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可與羅馬大道媲美的世界奇觀。被譽為“三百里程十萬樹”的天下奇觀。沿劍門關南行,可看到婉蜒于劍門崇山峻嶺之中的三百里古驛道,古驛道始于西周,青石鋪路,以古柏夾道,古柏參天,綠蔭蔽日,夏不知熱,冬不知寒。還有珍奇的松柏合一樹——松柏長青樹。翠云廊,她像一條莽莽蒼蒼的長龍,逶……[詳細] |
![]() | 七曲山風景區AAAA ![]() 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是1994年10月經國家林業部批準(林場批字[1994]150號)建立的。它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國家森林公園。林業科學家稱它為“森林化石”,旅游者稱它為“蜀道翡翠”,文人雅士稱它為“翠云明珠”。一、基本概況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梓潼縣七曲山上,距梓潼縣城最近端3公里,最遠端20公里,在梓……[詳細] |
![]() | 梓潼“東北界連龍劍,群峰蒼翠于丹霄,西南壤接潼綿,曲嶂逶迤于綠水。坡陀山勢漸就平衍,蜀道之險至此將盡。”這是前人對梓潼形勢的描述。梓潼縣北10里有個送險亭,她的建造和命名,頗有深刻意義,不同于一般風景設施。清朝咸豐年間梓潼知縣張香海在《重修送險亭碑記》中寫道:“送險亭……言蜀道之險,由此而盡,故以送名……棧道由陜西寶雞……[詳細] |
![]() | 古蜀道貫穿川陜之間。山巒起伏,急流縱橫,數百公里,處處險峻,自古號稱“難于上青天”。千百年來為進出川陜的唯一通道,其間有峭壁如削,詩意悠然的清風峽、明月峽;有山環路繞,曲折盤旋的七盤關;有古柏參天,蒼勁雄渾的翠云廊;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古來兵家征戰不休,號稱險絕天下的劍門關。古蜀道旅游區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山多……[詳細] |
![]() | 嫘祖故里的主體景觀嫘祖宮、位于鹽亭高燈鎮街后燈桿山,距鹽亭縣城41公里。據傳嫘祖發明栽桑養蠶時,因在野外而常遭鼠害、便用松脂照明以避之。后在此山立桿數丈懸明燈于桿頂以驅鼠,并祈求平安,野蠶家養后漸成民俗。為把女祖恩德在山上建廟塑像,命名嫘祖宮。宏輝高華、堂煌典麗的嫘祖宮、造型壯觀的舞臺、整潔雅致的紀念館、會議室、辦公室……[詳細] |
![]() | 蓮花湖因神奇的“蓮花石”綻放湖畔而得名。位于縣城北23公里的雙碑鄉兩岔灘處,控制流域面積162.6平方公里,總庫容3350平方米,該湖呈“V”字型,湖岸線60余公里,曲折而漫長。沿湖兩岸崇山峻嶺,岑岑疊疊,錯落有致。群山之間,蒼松翠柏綠沃千里;湖光之中亭臺孤島交相輝映。鷗鶴展翅,游魚成群,千帆競發,碧波瀲滟,水天一色,……[詳細] |
![]() | 過崗樓風景區,位居鹽亭縣八角鎮街后。是當代奧運射碟冠軍張山的故里。相傳嫘祖隨黃帝巡視時曾在此短住。兩崗之山拔地聳天雄也、兩面絕壁似劍門險也、天橋橫空連南北、幽谷坦道走西東奇也、松柏成林、綠波淹映秀也、此灘、險、奇、秀之過崗樓也。南崗建筑群以“人民文化宮”為主體,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合大院可容三午人。北面……[詳細] |
![]() | 黃帝元妃嫘祖故里岐伯宮、地處川北鹽亭茶亭古鎮西街口回龍山、距鹽亭縣城49公里。山足與蓮花湖相通,水陸碼頭相連、坐車或乘船都能到達。中華第一部中醫藥巨著《黃帝內經》作者、中醫始祖岐伯出生于古岐舌國。他首創以中草藥為人治病、開醫藥之先河。助嫘祖養蠶興衣。輔弼黃帝鑄成大聯盟、多民族、大文化、大統一的東方文明大國。受封在岐舌國……[詳細] |
![]() | 嫘祖陵(墓)位于鹽亭縣的金雞鎮的青龍山,遠在秦漢以前就已建成,是人們思古懷親追憶祭祀嫘祖的地方。恢復重建的嫘祖陵為八卦形,以山為陵,外露三方,內藏五方。陵墓邊長為24.95m,意為二十四節、九五至尊,陵直徑60m,高190m,屬中華女祖第一陵。1993年,四川省老領導、學者楊超為原墓題寫的“嫘祖墓”碑,包含在陵墓正中。……[詳細] |
![]() | 鳳靈寺位居鹽亭縣城彌江大橋東的鳳凰山,象鳳頭似的峰頂直插云天,茂林、綠樹、奇花、碧草覆蓋滿山。國道唐巴公路經山門而過,汽笛聲、水流聲、鐘聲、鼓聲、鳥歌聲組成了嫘祖故里大自然的交響樂。鳳靈寺不僅有豐富多彩、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有深邃悠久的佛教文化,是川北著名的佛教勝地之一。遠在宋徽宋崇寧元年(公元102年),顯宗佛教就……[詳細] |
![]() | 三臺縣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凄王國的國都今妻阝江,妻阝縣境建置始于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置的妻阝縣,歷代相沿,名稱多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置三臺縣,縣城由此而由妻阝江遷至現三臺縣所在位置;妻阝江由縣改為三臺縣下設鎮.妻阝江鎮現保留了很多完好的歷年來的來自閩,粵,贛的客家人留下不少的會館建筑遺跡,同……[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