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授郾城縣正堂加五級記錄十次魯碑時代:清地址:漯河市郾城區(qū)李集鄉(xiāng)郭橋村……[詳細] |
![]() | 漯河基督教堂時代:1912年地址:漯河市源匯區(qū)濱河路沙河南岸……[詳細] |
![]() | 開元寺位于河南省舞陽縣;創(chuàng)建于唐開元年間,明代重建,清代重修。 據(jù)《舞陽縣志》及碑刻記載,開元寺始建于唐,后歷代重修。而城隍廟始建于元,至明洪武九年開始大規(guī)模興建,現(xiàn)大殿、拜殿、寢宮(皆面闊五間)及左右配殿皆保存完好。民國以來,佛像拆除設立“開元高中”,解放后設立豫西行政干部學校、高中師范部,50年代被縣機械廠占用,……[詳細] |
![]() | 裴城遺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qū)西25公里的裴城鎮(zhèn)裴城村西南崗地,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150000平方米,是該區(qū)現(xiàn)存面積最大的一處古文化遺址。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遺址斷壁上斗、壺、罐、樽等陶器殘片。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遺址上大范圍地分布有板瓦、簡瓦等建筑殘瓦。從文物標本綜合分析,裴城遺址是一處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詳細] |
![]() | 齊桓公點將臺遺址位于召陵寨南門外,路東有平臺,高3米多,周圍83.3米,士人曰:“齊桓將臺”,今遺跡尚存,1959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孔子思歸處歸村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qū)召陵鎮(zhèn)東,漯周大道上。據(jù)漯河市區(qū)約10公里。該村每年農(nóng)歷5月28的城隍廟會,農(nóng)歷3月21的東王廟會、6月25的羅成生日廟會、入伏第一天開始的洪福寺廟會等等,都是吸引十里八鄉(xiāng),甚至周邊縣市群眾的本地盛大-。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一月,郾城知縣荊其惇紀念孔子陳、蔡之行,在歸村寨西門……[詳細] |
![]() | 歸村漢墓位于召陵鎮(zhèn)歸村西南500米處。1984年11月,村民劉憲東在責任田起土,挖出該墓,省、地及原郾城縣文物主管部門前往發(fā)掘。墓內存放銘器多種。……[詳細] |
![]() | 溝李遺址位于召陵鎮(zhèn)溝李村東南約100米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傅莊遺址,位于召陵鎮(zhèn)傅莊村,魯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八國之師與楚國結盟于召陵,傅莊在召陵西北1.5公里,為此次會盟地點,故稱會成臺會勝臺,196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完好。……[詳細] |
![]() | 鄧襄遺址位于鄧襄寨。遺址包含伏牛山文化和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遺存。1959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北舞渡當鋪(含天爺廟)北舞渡當鋪位于北舞渡鎮(zhèn)東街,距舞陽賈湖遺址1.5公里,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座東朝西,二進四合院,面闊五間,進深分前過庭(代大門)、過庭、大庭。前過庭、過庭皆為樓房,前后院有配房,大庭后為當鋪的后花園。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根據(jù)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象這樣保存完整的當鋪,在全國也為數(shù)極少。宜建一個反映……[詳細] |
![]() | 洄河石拱橋位于河南省郾城縣城西北25公里的裴城鎮(zhèn)裴城村內的小洄河上,此處古代為東西、南北驛道的交匯點。洄河橋由紅色砂頁巖砌筑而成,橋東西長8.3米、南北寬6.47米,橋拱凈跨2.92米。橋拱由18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券面石邊除二道凸弦紋外,其余均為素面,拱券與券基石中間由生鐵和黏合劑填充,拱券兩側橋基以石磙作基礎加固。……[詳細] |
![]() | 善德南崗遺址遺址位于太尉鄉(xiāng)善德王村南臺地上,總面積約三萬五千平方米,據(jù)調查,這里解放前群眾在崗上挖土時就出土不少陶片、蚌殼、鹿角、陶鼎等文物。一九五六年,在崗上修水渠挖一大溝,出土大量文物。從一坑壁上(興修水利時挖的方井)可以看到厚約二米文化層,東壁有一蚌殼堆,南壁有一人骨架,西壁有一園形灰坑,內含籃紋陶片,井內出土器……[詳細] |
![]() | 邢莊遺址遺址位于太尉鄉(xiāng)邢莊村后崗上,總面積約五萬平方米。遺址為一河臺地,北邊緊靠故河道,群眾叫乳娘江(汝陽江),從地望看,為汝水故道。邢莊村清代寨墻將遺址東西切斷,斷壁上發(fā)現(xiàn)大量紅燒土,籃紋陶片、夾蚌和泥質紅陶,精致的穿孔石鏟、石斧、石刀、菱形石鏃,在遺址西部發(fā)現(xiàn)有戰(zhàn)國板瓦等。從出土文物的特征看,遺址應為一處新石器時代……[詳細] |
![]() | 白馬寺遺址遺址位于馬村鄉(xiāng)馬南村西南崗上,崗上原有白馬寺一座故名。總面積約五萬平方米。六十年代初,原政協(xié)副主席周聲遠在此調查時從一個廢井壁上發(fā)現(xiàn)。早年上面建磚窯一座上層文化層遭到破壞。文化層厚二米多,采集的文物標本有紅衣-陶片、彩繪夾砂紅陶、亮黑陶、繩紋灰陶,石斧、石刀等。從出土文物的特征看,是一處仰韶文化至商代文化遺存……[詳細] |
![]() | 閻劉遺址閻劉遺址位于候集鄉(xiāng)閻劉村東崗上,南面緊臨沙河,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挖土井時發(fā)現(xiàn)該遺址,文化層二到三米,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在遺址上發(fā)現(xiàn)的有紅陶鼎足、繩紋陶片、陶豆、大口尊等,是一處商代至龍山文化遺址。……[詳細] |
![]() | 大悲寺遺址位于吳城鎮(zhèn)惠莊村北200米的臺地上,面積約四萬多平方米,為原文教局汪祥云發(fā)現(xiàn)。遺址為一高出地面到四米的臺地,崗上原有大悲寺一座,故名。遺址中部開挖一條南北深約四米的大路溝,在路溝兩側的斷崖上,可以見到大量文化層和遺物,文化層堆積厚約三米,在遺址南端,發(fā)現(xiàn)有弦紋彩陶、黑陶紡輪、亮黑陶片、藍紋圜底紅陶壺、小型窯址……[詳細] |
![]() | 大崗遺址大崗遺址位于候集鄉(xiāng)大崗村北,高出地面二至三米的臺地上,總面積8000平方米。1988秋至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陽縣博物館聯(lián)合在此進行了兩個季度的發(fā)掘,出土了一批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遺跡、遺物和舊石器時代的刮削器、細石頁等,第一次在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地層疊壓關系,特別是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一口深……[詳細] |
![]() | 湖南郭遺址遺址位于侯集鄉(xiāng)湖南郭村南一個小型臺地上,南面尚有一崗,名大崗。大崗之東、南兩面均臨故河道,東北面故河道現(xiàn)名洄河,又名裴王運糧河,遺址北部壓于村下,經(jīng)調查,遺址呈橢圓形,總面積十五萬平方米。遺址自西向東至洄河濱,地勢漸低,地面上可以看到許多直徑三到五米左右的灰坑,坑中灰土摻雜著獸骨、陶片、紅燒土等。六十年代末,……[詳細] |
![]() | 付莊遺址位于郾城縣東北13公里姬石鄉(xiāng)付莊東北200米的土崗上。遺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5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相傳這里是春秋蔡侯和鄧侯會盟的地方,稱“會成臺”或“檜圣臺”。遺址高出周圍地面約3米,遺址文化層很厚,內涵豐富。出土的生產(chǎn)工具中石器有鏃、刀、錛、斧、鏟和鉆頭等。另有骨魚鉤、蚌鐮和紡輪。生活用具為陶器,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