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峰峪大峽谷風景區:位于澠池縣段村鄉境內,距澠池縣城33公里,距三門峽市區93公里。于2005年4月批準為旅游景區。經過5年的開發建設,該景區已成為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自然生態旅游風景區。景區總面積22平方公里,區內最高山峰王帽頂海拔1394米。區內主要景點:瓦廟溝,全長約10公里,有千年鬼柳、鬼梯、一線天等自……[詳細] |
![]() | 劉少奇舊居位于澠池縣城關鎮東關海露大街95號路南王家院內,座南面北,門前為海露大街,東、西、南三側均為民居。保存完整,為豫西特色四合院,房屋為磚木結構抬梁式單檐硬山建筑,屋頂為小青瓦。展覽了以黨性考驗、黨性修養、黨性展現和黨性鍛煉為名稱的四個展室,三個復原住室分別為劉少奇住室、秘書:栗在山,副官:李拓住室;兵站創立人:……[詳細] |
![]() | 中共豫西特委擴大會議舊址位于位于澠池縣城關鎮東關海露北街二十四號院內一座普通的磚拱窯洞里,窯洞座背面南,上方北側有一東西向道路穿過,東、西、南三側均為民房。保存完整,處于民居院內北側磚拱窯洞里,為磚石結構,一洞三室,中間一門,東西各開一窗,面積相當于民房三間。復原展示了當年的會議場景,現已免費對外開放。劉少奇到澠池后,……[詳細] |
![]() | 位于澠池縣坡頭鄉不召寨新村南側,是我國黃河流域發現和試掘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也是一處以龍山時代遺存為主體的古文化遺址,早在1963年就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發掘仰韶村遺址的同時,中國學者陳德廣發現了不召寨遺址。同年,安特生對不召寨遺址進行了試掘。1937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詳細] |
![]() | 鹿寺遺址鹿寺遺址位于天池鎮鹿寺村西側的臺地上,1958年6月發現,東西寬150米,南北長300米。1959年11月配合鹿寺村修水庫,河南省文物工作隊陳煥玉領隊來此首次發掘,開探方3個,清理出窖穴19個,墓葬5座,發掘面積360平方米。遺址灰層2—3米,包含西周、商代上下兩層文化堆積。上層土色灰褐,出土有厚胎粗繩紋盆、翁……[詳細] |
![]() | 韶山峽,精湛絕倫的丹霞地貌,谷內巖石均成赤褐色,奇石林立,陡壁千仞。峽谷巖層千丈,時凸時凹,顏色濃紅淺淡、濃黑淡墨,萬層絕壁巖在陽光照射下,千變萬化,似大手筆重彩壁畫。千丈萬層山的夾縫里,偶爾有多棵黃櫨樹、黃灌木,以頑強的生命力,挺拔屹立,以不同季節變換的綠、黃、紅顏色,似黃山迎客松的姿態,向游客致意。峽谷植被茂密,青……[詳細] |
![]() | 馮異故城位于仰韶鎮禮莊寨村的西部,古城址建筑在東西兩條流水交匯處—回溪河之北,城墻僅筑起南、北、西三面,東墻尚未筑起時,戰爭已經結束。城墻底部寬20米,頂寬5米,殘高20米,周長200米。它是為戰爭服務的城堡。這座尚未竣工的殘城堡,就是東漢名將馮異于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大戰赤眉軍于崤底(現陽光溝一帶)筑壁堅守的遺跡,……[詳細] |
![]() | 重修陳村橋序碑 原位于陳村鄉陳村,村莊古老,居住分散,村中有深溝,分為東西兩片,由一土橋連結成整體,故此橋成為該村居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建筑。道光七年春發生地震土橋毀圮,村民不便,災后數月而集資修橋,為垂訓后人,立石著序:“斯橋之設由來久矣,被今年二月二十六日地震,東邊倒塌,雖不可以通車輿,尚可以通人馬,及至三月二十……[詳細] |
![]() | 硤石瓷窯遺址時代:宋、元地址:澠池縣張村鎮硤石村……[詳細] |
![]() | 澠池龍耳寺位于澠池城西13km之外的張村鎮轄區。解放前香火比較旺盛,解放后經歷了“破四舊”。每況愈下。后改做過學校。上個世紀末還做過養雞場。近年,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稍加修繕。面貌有所改觀,歡盆友們有機會到那里參觀。建于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宋熙寧(公元1068年—1077年)敕為圣壽院。(明)嘉靖間相繼重修。……[詳細] |
![]() | 秦人墓地位于靈寶市陽平鎮文西村東北部。1998年修建連霍高速公路時,經鉆探發現。在文西村東北部。在1075米長,50米寬的路基鉆探中,發現古墓葬965座;其中戰國墓763座、漢墓127座、唐代墓7座、宋墓8座,經發掘,這批墓葬大小基本相同,排列有序,方向一致。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詳細] |
![]() | 上屯藥王廟,位于靈寶市豫靈鎮上屯村,2002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初建時分大殿、獻殿、后殿三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建國后大殿、獻殿倒塌,1960年對大殿進行重修。現存后殿為原建筑。藥王廟是紀念隋唐名醫孫思邈而修建。孫思邈,陜西人,由于對醫學和藥物學有較深造詣,被人尊……[詳細] |
![]() | 窄口水庫,位于靈寶市五畝鄉長橋村西南部,2008年10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調查登記。水庫大壩建于秦嶺南麓低群山處和崤山支脈伏牛山支脈低群山兩大山系最接近的窄口,居弘農澗河中游,水庫連接崤山、秦嶺兩大山脈。大壩雄居五畝境內,庫尾波及朱陽境。窄口水庫,從1958年開始勘察設計,1959年開始修建,1983年建設完成,建設……[詳細] |
![]() | 北厥山牌坊,位于靈寶市尹莊鎮北厥山村中。牌坊坐北朝南,面闊2.8米,進深1.9米,通高6.75米,牌坊為磚雕,共分六層。2016年1月入選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正面:上有磚雕圓棱一周,拐角處為榫頭結構。磚棱下有葵花和方環相間圖案,下為磚雕陰弦紋磚雕圖案,下有垂柱四根,垂柱間有葵花、荷花、牡丹花間隔組成。再下為磚……[詳細] |
![]() | 古磚洞位于西閻鄉大字營村南部,原崤函古道中,洞為東西向,洞東西長12.4米,洞高4.1米,洞面寬6.8米。洞為藍磚筑砌,下有礎石,地基為白麻石條筑砌,上以藍磚平臥錯縫筑砌,藍磚中以白灰抹縫。平鋪藍磚33層開始起拱,以藍磚側臥筑砌成為拱形,后以藍磚平臥一層,再以藍磚側臥筑砌,反復三次,為三層。成為三層平磚,三層側臥,最后……[詳細] |
![]() | 嚴家大院位于靈寶市陽平鎮下原村,現有院落四座,均為傳統式民居建筑,其中三座連為一體,一座為月洞式圓門單體建筑。1.三座院為一體,均為四合院,每座院面闊11.8米,門房進深4.8米。大院坐西朝東,大門設在北部,為過道式門樓。門樓上有磚雕花草紋脊,前有垂脊,檐下有斗拱,斗下有垂柱兩根,柱下有木雕橫額,門兩側有青石質門墩。大……[詳細] |
![]() | 贠家大院位于靈寶市豫靈鎮底董村焦村自然村。大院建于清晚期。建國后,收歸國有,20世紀60年代,鄉財政出售給贠承業等八戶人家。大院坐北朝南,主院居中部,西側各有偏院一座,三座院均為二進式,主院大門前有照壁,大門設在主院中部,兩邊各有門房三間,通寬19米,進深7米,門房后為廳房,廳房五間,中部為通道,廳房后東側為書房,書房……[詳細] |
![]() | 楊仲嗣墓位于靈寶市豫靈鎮牧馬原村。墓已毀現留墓志一方。墓志為正方形邊長0.78米,厚0.15米,徐誥撰文書丹,文共33行,滿行33字,首行為“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前汝南郡太守楊公墓志銘”文載,楊公終于天寶十年二月四日,十月十一日葬文鄉牧馬原。該墓志記載楊仲嗣家族與文鄉縣志和唐書記載相吻合,對于研究地方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戾太子冢又名“漢臺風雨”,遺址在今豫靈鎮底董村,是古靈寶八景之一。太子為西漢武帝劉徹之子劉據及兩個兒子,劉據被立為太子,水衡都尉江充與太子有隙,江充誣陷太子埋木人詛咒皇上,太子依少傅石德之計,調武士處死江充。江充余黨蘇文誣陷太子造反,武帝命丞相捉拿太子,兵敗后太子率二子逃往湖縣藏于泉鳩里(即底董村)后走漏風聲,地方官員……[詳細] |
![]() | 雙廟溝遺址位于靈寶市川口鄉趙吾村雙廟溝自然村。遺址東為坡地至公眾臺,西至居民區寨子墻斷崖,南至孫家溝北崖上,北至雙廟溝南溝斷崖,總面積為56068平方米,遺址東西1500米,南北400米,分布在霸底河東岸二層臺地,遺址東高西低,呈臺階狀。在遺址中斷崖上,灰坑密集,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揀到的陶片有缽、罐、盆、鬲、鼎、小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