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陶烈士陵園始建于1969年,座落在縣城西關菏商與定張公路臨界處,總占地面積30畝。是省級革命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近年來,定陶縣逐年加大對陵園資金投入力度,制定修繕改造建設規劃,本著“一年打基礎,二年大變樣,三年上檔次”工作思路,籌資400萬元對其進……[詳細] |
![]() | 靈圣湖西漢墓位于山東省定陶縣馬集鎮大李家村西北約2000米。2009年3月,定陶縣田野文物巡查隊員例行田野文物巡查時,在靈圣湖遺址發現一被盜古墓,2009年度該遺址先后被盜掘20余次,抓獲犯罪分子9人。進入2010年后,盜掘現象更加頻繁。由于該遺址距縣城較遠,且在農村大田內,很難確保該處古墓葬的安全,為此,經請示省文物……[詳細] |
![]() | 十里鋪北堌堆遺址位于定陶縣仿山鎮十里鋪村西北約100米處,菏商公路及菏曹運河斜穿占壓遺址的東北角。周圍地勢平坦,屬黃河沖積平原,遺址完全被淤積層覆蓋。該地歷史悠久,相傳定陶為古陶丘、夏三鬷國、周代曹國。漢初梁國治定陶,后繼濟陰國、定陶國、濟陰郡多有興廢,治所均在定陶。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跡,現已發現,以該遺址……[詳細] |
![]() | 官堌堆遺址位于定陶縣仿山鄉姜樓村南520米。20世紀60年代,人民公社組織附近的大隊社員拉土墊地,使該遺址受到嚴重的破壞。現存堌堆四壁陡峭,底部南北30米,東西15米,高8米。文化層暴露十分明顯,有灰土層,燒土面,蚌殼坑和灰坑等,文化內涵十分豐實。建國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省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的部分師生多……[詳細] |
![]() | 戚姬寺位于杜堂鄉戚莊村西,據定陶縣城7.5公里,占地面積3334平方米,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漢相爭時,彭城(今徐州市)一戰,劉邦失利,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今戚姬寺東),與戚姬結為夫妻。戚夫人就此有孕,后生子如意。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劉邦在官堌堆登基做了皇帝,建都洛陽,后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如意入宮,封……[詳細] |
![]() | 據《史記》載,范蠡輔越滅吳后,棄官經商,先到齊國,后定居于陶,自稱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后葬于此地。《定陶縣志》、《曹南文獻錄》亦記載:“范蠡墓在定陶縣城東北五里”,“卒老死于陶”。經考證,范蠡死后,葬在今定陶鎮堌堆劉莊村南,考古調查顯示,現存范蠡墓周圍一千余平方米范圍內,地表和地下3米以內都存有大量的泥質和夾砂灰陶陶……[詳細] |
![]() | 陶丘位于定陶縣城西南4公里,馬集鎮費莊村北200米處。《竹書紀年》:“堯八十九年作游宮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寰宇記》:“河濱在定陶縣西南十里,即陶丘”。河濱寺原寺門橫額書“虞舜陶處”,該寺毀于抗日戰爭時期。堯治陶丘,舜曾在這里做……[詳細] |
![]() | 梁王臺遺址位于定陶縣東北3公里,定陶鎮賈樓村西北100米。梁王臺南北長50米,東西寬35米,高2米。秦朝末年,彭越聚眾起義,初事項羽,反秦助楚。楚漢戰爭時,彭越率3萬將士歸順劉邦,略定梁地,屢斷項羽糧道。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彭越被冊封為梁王,都定陶。彭越為王期間,修筑高臺,用其點將練兵。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詳細] |
![]() | 荊臺集古文化遺址:位于東明城東南二十一公里的荊臺集村東北隅。遺址原為臺地,人稱“八畝臺”,也叫“紫荊臺”,所采標本屬龍山文化。……[詳細] |
![]() | 記河寺村位于汶上集鎮西北7.5公里處,萬福河北側。村莊東北隅,有一大土阜狀土臺,高出周圍許多,這里就是記河寺遺址,并于2013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記載,記河寺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明宣德年間記氏遷來傍寺建村,故取寺院名為村名。解放戰爭之前,記河寺廟宇仍有僧人存在,后來人們曾在記河寺辦過學堂,土改時廟宇及……[詳細] |
![]() | 安蔡樓鎮高集遺址,位于山東曹縣東南50里的安才樓鎮高集村。高集村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東岳天齊廟,是道教圣地。2013年農歷10月,東岳天齊廟重新恢復古廟會活動,舉辦了首屆東岳天齊廟菊花會活動。廟會活動一時成為一方盛景,市縣領導頻頻光臨,四方百姓蜂擁而至。近日,筆者慕名拜訪高集遺址,只見東岳天齊廟內水泥、沙子、木材等建筑材料……[詳細] |
![]() | 成陽故城,山東省菏澤市胡集鎮地下成陽故城,-物部門認定為先秦古城。歷秦、漢、魏、晉、唐、宋,金代毀于戰亂水患。結合《史記》、《漢書》及唐宋地理志書,該城是西周成國故都成陽,秦漢魏晉之濟陰郡成陽縣城,北齊廢。唐于此城復置雷澤縣,屬濮州。歷唐、五代、宋。金貞祐二年廢縣為鎮。雷澤鎮歷金元二百年,于洪武元年圮于黃泛,淹淤地下。……[詳細] |
![]() | 青邱堌堆遺址被列入第四批“山東省級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單位”。該堌堆上立有清朝康熙46年墓碑一座,記載了青邱堌堆當年的盛況。據碑載,青邱堌堆在漢朝時期曾是較大寺廟,僧侶甚眾,寺廟地勢較高,位于其上,環顧四周,北可望呂陵,東可視金堤。寺廟四周栽植大量柳樹,每至春天,柳樹生出嫩葉,柳枝婀娜多姿,四處炊煙裊裊,景色十分宜人,此景……[詳細] |
![]() | 朱家大院始建于明代中末期,歷經近10代人的改建、擴建、修繕。鼎盛時期,大院分成諸多院落,有樓房、平房200多間。抗戰時期,日寇進入單縣城,朱氏族人逃亡南方,部分房子被拆被燒,解放后僅存東西相鄰的兩院。1949年,朱家大院為平原省湖西區單縣縣委、政府辦公地點。“文革”時期,樓院造型較為精美的狻猊、斗牛、獬豸、狎魚等石雕、……[詳細] |
![]() | 臥化塔,位于成武縣大田集鎮田塔村東,始建于唐朝初期,為魯西南地區地面上現存最早的古建筑。1997年,山東省文物局和省美術出版社把該塔編入《古建畫集》。該塔為樓閣式,平面呈方形,由塔剎、塔身、基座三部分組成,全石結構,造型古樸端莊。塔頂兩層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被人為毀掉,地面現存五層,高5.4米。底層有塔室,南向,進深……[詳細] |
![]() | 郜國遺址周武王滅紂之后,實行大分封,封庶弟于郜國,都郜城。公元前711年,宋國的華督殺了宋殤公,害怕諸侯起兵討伐,就把吞并郜國時掠取的郜國大鼎獻給了魯國。秦以前,這里叫“郜”或“告”。秦置郡縣,郜城處于東郡和碭郡的交界處。漢襲秦制,在這里設縣郜城,和附近的單父、成武、西防等二十三縣同屬山陽郡,郡治昌邑。東漢時,并入成武……[詳細] |
![]() | 王廠戰斗遺址。曹縣城西南十余公里,有一高十余米的大堤。1943年9月,日偽軍調集3萬余人,對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進行“秋季大掃蕩”。我魯西南軍分區司令員朱程、魯西南專署專員袁復榮等-率軍分區指揮所、專署機關、民軍第一團、軍分區騎兵連等,撤至鄭莊村中土圍子,但終因眾寡懸殊,朱程司令員、袁復榮專員等將士壯烈殉國。……[詳細] |
![]() | 歷山古遺址:歷山古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閆什鎮歷山廟村西20米,村西小學校地下,南臨東西村街,西為新建舜廟建筑群,東、北兩面為民居。歷山廟村現有居民600人,村民以劉姓為主,明初遷民建村。遺址東西45米,南北77米,分布面積3465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詳細] |
![]() | 巨野文廟大成殿系明代建筑,是祭祀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地方。位于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100米,西鄰縣政府家屬院,南靠文廟街。1979年,被巨野縣革委會將文廟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元時期,巨野文廟原建于城北,由于水患屢建屢廢。明洪武十五年移……[詳細] |
![]() | 菏澤科普館位于菏澤市西安路255號,是菏澤市唯一的科普教育場所,先后被評為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科技場館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四星級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等。館內展廳共5層,設人工影響天氣、氣象儀器展廳,菏澤農業展廳,人類智慧展廳,綜合展廳,氣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