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成墓碑立于成武縣南魯集鎮白海村南張氏先塋墓地內,東側五米立有翁仲,翁仲南有神道和石質林門。張成為元代亞中大夫兩淮都轉運鹽使張孜的父親,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去世,葬于成武小房里,墓碑立于元代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三月,碑文由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國史元明善撰文,資善大夫御史中丞王毅篆額,元代著名書法家……[詳細] |
![]() | 玉皇廟村玉皇廟遺址位于成武縣伯樂集鎮玉皇廟村北,整體呈覆鍋壯,土質為灰褐色。南北長50米,東西寬50米,高約3米。該遺址采集標本有商代夾砂繩紋鬲口、鬲足、漢代瓦片、灰陶罐殘片等,是商至漢的聚落址。明萬歷年間,遺址上部曾建有玉皇廟,之后又多次重修,20時機70年代被毀,F存清嘉慶六年重修玉皇大殿王母祠山門盤路記碑、士庶題……[詳細] |
![]() | 城湖故城址系指成武縣新城以北、舊城護城堤以內的廣大范圍。這一地域較堤外低2.5米左右。由于地勢低洼,過去常年積水,一般水深1米許,深的達2米多,故而人們稱之為城湖。城湖之內現存兩個堌堆,一為文亭山(又名云亭山),一為大臺(史稱東臺,又名壽峰)。1986年春天,在南隅地段開挖魚塘過程中,大大面積暴露了古代文化遺存,引起了……[詳細] |
![]() | 劉氏石坊位于成武縣白浮圖鎮徐官莊村隅首東側,全石結構,四柱三門三樓式,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修建。底部長9.0米,高約9.3米,進深2.5米,中門寬3米,兩側小門各寬1米。四柱下均有兩石柱加固,加固石柱上均有石雕雄師。中門上有三道橫梁,上有精美雕刻。橫梁中間夾著兩塊長匾,分別寫有:“敕褒節孝”和“旌表邑處士徐格……[詳細] |
![]() | 黑堌堆遺址位于成武縣白浮圖鎮董莊村東北500米處,地上現存一東西長10米,南北寬7米,高約5米的土堌堆,因堌堆土質曾黑色,故人稱黑堌堆。該遺址原有7200平方米,后因當地群眾從遺址上挖掉部分當做肥料灑向田間,使遺址遭到嚴重破壞,在挖土過程中,曾發現有大批石匣墓葬和磚砌墓,殉葬器物很多,有陶鼎、陶壺、陶豆、陶馬、陶俑、銅……[詳細] |
![]() | 高堌堆遺址位于成武縣白浮圖鎮高堌堆村內。現高4米,東西50米,南北63米,面積為3150平方米。經鉆探得知,原遺址東西長90米,南北寬85米,總面積約7650平方米。地表以下堆積情況為:自地表以下90厘米為黃沙土,90厘米至110厘米為灰褐土,110厘米至150厘米為灰黑土,150厘米至260厘米為灰黃土,直至280厘……[詳細] |
![]() | 大臺遺址位于成武鎮東關村東200米處,亦名壽峰,史稱東臺,是先民當時為避水居住而筑起的高點,1963年8月至1982年11月,北京軍區空軍某部雷達八連駐防大臺,臺頂安置天線,1964年發現美國U2型偵察機入侵。集體榮立三等功。通過歷次的調查考證和出土的大量遺物證明,大臺遺址有著重要考古價值,它即是成武境內人類最早的居住……[詳細] |
![]() | 位于成武縣大田集鎮大碾集村東側,清代道光年間大碾尚保存完好,今僅存碾槽和一碾輪。碾槽系用九塊長短不等的弧形帶槽的青紅石組成,寬80厘米不等,呈圓圈狀。直徑8米,周長25米。碾輪原有兩個,大小不等,均呈鐵餅狀。今置于碾圈中間的碾輪直徑1.7米(被埋入地下的碾輪直徑1米)。碾槽、碾輪均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在大碾東1里許有大井……[詳細] |
![]() | 廣福寺遺址位于大田集鎮桃花寺村內,北臨東西街,西側與南側均為洼地,始建于金大定五年,明清兩代又多次重修。存明代萬歷九月重修廣福寺記碑、清同治十三年春重修廣福寺碑、明弘治十八年重修廣福寺記碑、大清嘉慶五年重修昆廬閣序碑、大清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廣福寺重修山門金塑天王記碑、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創建昆侖閣序碑、大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立……[詳細] |
![]() | 位于大田集鎮田塔村東100米處。此塔為石結構,造型古樸端莊。“文革”中塔頂毀掉兩層,地面上尚存6層,高約5.5米。地下部分未發掘?康孛嬉粚蛹s有一半在地下,有塔室,南向,進深一米左右。挖開積土,可看到東西兩壁各有石刻一塊。東壁有淺浮雕o佛像三尊,佛像兩側豎刻,右:“大唐開元圣神之武皇帝供”,左:“大唐開元皇帝供養佛時”……[詳細] |
![]() | 涂山 古稱塗山,今稱土山,在今曹縣閻店樓鎮土山集村北,山南有商湯陵廟。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比周圍尚高五米以上,由于居民取土,雨水沖刷,現在僅高于平地約一兩米。 涂山歷史悠久,是涂山氏族的發源地。大禹治水時,往來于涂山一帶,在路上遇到涂山氏女,兩人一見鐘情,禹想到自己三十歲還沒成婚,治水回來一定要娶此女子為妻。禹治水回來……[詳細] |
![]() | 魯西南烈士陵園革命勝地,位于縣城西-集鎮孫莊村東北200米處。陵園分北、東兩處墓區,安葬革命烈士261人。東墓區葬有八路軍冀魯豫軍區豫東縱隊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魏克仁、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副司令員周柱安、曹縣縣長王雪靜、中共齊濱縣委副書記向奉之、湖西專署稅務局長毛宜軒等革命烈士。北墓區除葬有抗日戰爭中反掃蕩死難烈士外,又陸……[詳細] |
![]() | 景山 又名楚丘、桑臺、邳(丕)山。在今曹縣城東20公里,侯集鎮梁堌堆村。是楚人早期的居住地,商湯都亳后,楚人南遷,但仍把楚丘當作宗廟之地。秦時在此設武城縣,項羽為西楚霸王時,改稱楚丘縣。劉邦伐英布后過此,因感天下底定,乃改楚丘縣為成武縣。東漢后縣城北遷,山稱楚丘亭、楚丘。隋代,楚丘因屬己氏縣(縣治在楚丘南15公里),乃……[詳細] |
![]() | 莘冢集是新石器時代至周代的村落遺址。位于曹縣普連集鎮莘冢集行政村內東端。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由菏澤地區文物普查時發現。1973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二次普查。遺址出土有單孔兩面對鉆,通體磨光,刃部有使用痕跡的扁平石鏟,磨制精美略成弧形的石鐮,有明顯使用痕跡……[詳細] |
![]() | 趙王河是一條流經菏澤城區的古老天然河道,沿岸為綠化帶,但屢經蕭條。為改善城市環境,菏澤市先后投資4億多元,將其建設成為菏澤城區最具現代化氣息、地方特色和生態價值,集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為一體的重要景觀帶和生態走廊。公園風光旖旎,水面寬闊,水面面積約85公頃,并栽植喬、灌木8000棵,建設綠地12萬平方米。建成后的趙王……[詳細] |
![]() | 2003年11月牡丹商業廣場開始規劃建設。建設中共拆除舊房及棚戶300余戶,拆除面積2.3萬平方米。歷時1年多時間,投資2.6億元,在此建成了現在的達8萬余平方米的集購物、休閑、娛樂、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商業廣場。廣場內建設有變幻多姿的音樂噴泉、 飛流直下的人工瀑布、亦真亦幻的水幕電影、流光溢彩的各式燈飾、栩栩如生的青銅……[詳細] |
![]() | 曹州書畫院創建于1985年10月,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000多平方米,是集書畫研究、創作、展覽、交流、收藏于一體的文化事業單位。目前為全國地市級規模最大的書畫院。曹州書畫院建筑既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又有現代的園林風格,院內藤廊、亭臺、假山、噴泉、千字文石刻壁,松竹斗奇,百花爭艷,景觀幽雅,宜書宜畫,已成為菏澤……[詳細] |
![]() | 時代:西漢位于山東巨野縣城南27公里的大謝集鎮昌邑集,是西漢山陽國,昌邑國的都城。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昌邑,春秋戰國時期為邑,秦時設縣,西漢時期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分梁地,置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王,從此昌邑城就成為王國之都。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劃國為山……[詳細] |
![]() | 蚩尤墓,又稱蚩尤肩髀冢,位于山東菏澤市巨野縣境內,此墓歷經多個朝代,風月荒遠,地貌變遷,墓冢面積不斷縮小,元明時期丘上曾建有廟宇,清代以后冢丘屢遭破壞。至1982年全縣文物普查時測量,堌堆東西38米,南北31米.2002年,中共巨野縣委、縣人民政府對蚩尤墓進行了搶救性修筑,墓四周以凈邊蘑菇石圍砌。高1.9米,周長81米……[詳細] |
![]() | 安邱堌堆遺址位于山東省菏澤市佃戶屯鄉曹樓村東南約100米的安邱堌堆上,是新石器時代至商的遺址,距今約4500多年,F存堌堆高3米,長寬各500米,四壁較直,斷面暴露有文化層。在該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早商和晚商依次疊壓的文化層。該堌堆的發掘,將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圍擴大到山東省的西南邊緣地區。岳石文化在山東的分布從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