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壟丘遺址位于廣饒縣大王鎮東營村北,臺丘高約9米,直徑約6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俗稱“壟丘山”、“六令崮”,呈坡、頂兩層的圓包形。是一處東周時期的古臺丘,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價值。據民國二十五年《廣饒縣志》記載,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知縣謝中曾建龍王廟于其上,之后又建了龍王廟、老母殿,左、右、前三面各有……[詳細] |
![]() | 北臥石西古墓位于廣饒縣大王鎮北臥石西村西北約300米處,東距原西營鄉政府至北臥石的南北瀝青公路約50米,北距原西營鄉政府12公里。西距淄河約3公里。該墓為黃土封頂,高約7米,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33米。墓現狀為橢圓形。該墓沒有進行過發掘,墓室結構不祥。該墓保存完好,為春秋時期的古墓,值得重點保護。2005年被公布為……[詳細] |
![]() | 東趙鹽業遺址位于廣饒縣花官鎮東趙村周圍,2008年12月29日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首次發現,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東西約900米、南北約1000米,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經鉆探發現,遺址文化層距離地表較淺,呈黑褐色,地層堆積厚薄不均,最厚處達0.6米,包含物有草木灰、灰陶磚塊、瓷片等。地表暴露的文物標本有大量……[詳細] |
![]() | 趙寺田氏祠堂位于李鵲鎮趙寺村西,為明代建筑。1988年,廣饒縣文物普查隊下屬的西營、小張、李鵲三級文物普查組對趙寺田氏宗祠堂進行了詳細調查。2010年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再次對該祠堂進行了復查。通過調查發現,祠堂為一個完整的院落,共有北屋、門樓組成,南北約33米,東西約15米,總面積約500平方米。北屋三間,坐……[詳細] |
![]() | 榮莊遺址位于廣饒縣大王鎮榮莊村西北約100米處。遺址中間高,四周漸低。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0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該遺址是1980年普查發現。遺址文物標本眾多,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片、紅陶鼎足等;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鼎、陶罐、陶器蓋、陶鼎足等;有商周時期的灰陶鬲、灰陶豆等;有漢代時期的灰陶壺、陶鼎等。紋……[詳細] |
![]() | 稻莊民國四合院位于廣饒縣稻莊鎮中心幼兒園院內,2009年4月2日首次發現,屬民國時期古建筑,為國民黨山東省保安十六旅第一團團長李青山所建。四合院座北朝南,四合院式,磚木結構,灰瓦,硬山脊,共有北屋、東屋、西屋和南屋組成。北屋五間,面闊17.42米,進深4.47米。東、西屋均三間,面闊均為4.17米,進深均為9.87米。……[詳細] |
![]() | 申盟亭古墓群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申盟亭村北約200米處,2009年3月廣饒縣開展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復查。經調查勘探發現,申盟亭古墓群共5座,其中3座存有封土。其中1號墓位于保護標志碑正東約120米處,封土高約2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2號墓位于1號墓西北約20米處,封土高約1米,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3號墓……[詳細] |
![]() | 門田氏祠堂位于大王鎮田門村,東面約20米是陽河,西臨南北街道,東西約18米、南北約30米,總面積約540平方米。祠堂由北屋和南門樓組成一個完整的院落。北屋三間,灰瓦蓋頂,硬山式,磚石木結構,面闊11.5米,進深7.7米,四梁八柱,硬山脊,浮雕金彩雙龍戲珠,山脊上有動物雕塑。月臺東西長6.6米,南北長4.5米,高0.6米……[詳細] |
![]() | 冢頭墓群共9座,目前僅有5座存有封土,系漢代歐陽生至其裔孫歐陽歙共八位博士及漢代御史大夫倪寬之墓。其中7座(3座有封土)位于樂安街道辦轄區內,現存墓的封土大小不等,直徑約8—30米,高3—4米。2座位于李鵲鎮轄區內,封土高約2—4米。歐陽八博士之一的歐陽生,字伯和,千乘(今廣饒縣)人,畢生致力于《尚書》章句的研究和著作……[詳細] |
![]() | 寨村泉順院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辦事處寨村前大街偏西路南,始建于清朝道光時期,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院落座南朝北,為青磚灰瓦的土木結構,以北街大門樓為界分東、西兩院。大門樓為兩層,設有門窗,為青磚灰瓦土木結構。東院原是一個四合院,大門朝西,有北屋五間、西屋四間、東屋三間、南屋五間,東、西、北屋均為一般清代建筑,只有五間南屋……[詳細] |
![]() | 西十里遺址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漢。2015年6月23日,西十里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牛家遺址位于廣饒縣廣饒街道辦牛家村北約200米處,向南約1000米是白塢村,向東約1000米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生產路。遺址北邊有一條東西走向的生產路及人工溝。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部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古河道,群眾俗稱北溝崖。遺址地處平原,視野開闊,上面為農田,周圍無太多樹木。土質呈灰紅粘顆粒狀。1987年廣饒縣文物普查小……[詳細] |
![]() | 黃河口烈士陵園前身是墾利縣烈士陵園,始建于1970年,1994年8月遷址,占地78畝,1995年5月邊建設邊啟用,1995年10月由市政府命名為“東營市黃河口烈士陵園”。2001年,黃河口烈士陵園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省民政廳命名為首批“全省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范單位”。目前,……[詳細] |
![]() | 渤海平原抗日根據地舊址位于墾利縣永安鎮,年代為1941年。2015年6月23日,渤海平原抗日根據地舊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北張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利津縣明集鄉北張村西20米處,太平河東岸。陵園南北長55米,東西寬38米,占地面積為2090平方米。內有墓冢72座,每座直徑約1米,高約0.5米,紀念碑、碑記各有1通。1943年,八路軍墾區獨立團在北張村遭遇日軍,與日軍展開激烈戰斗,因敵眾我寡,有72名戰士壯烈犧牲。為紀念英雄烈士,1963年當地……[詳細] |
![]() | 西辛張遺址位于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西辛張村西南約300米處,為新石器時代——漢代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經實地確定,我們決定以保護標志碑為基點,坐標點為東經118°22′20.1〞,北緯37°01′07.1〞,把此基點以西約100米,以東約400米,以南約300米,以北約100米,總面積約200000平方米的區域為重點保護區。……[詳細] |
![]() | 劉家遺址位于墾利縣董集鎮。年代為商、周。2013年,劉家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海北遺址位于今墾利縣勝坨鎮海北村村北,遺址東西長390米,南北寬225米,面積87000平方米。墾利縣海北遺址2006年4月被發現,2006年11月,經過省考古研究所和市博物館聯合勘探進行了試發掘,出土的遺物非常豐富。經過多方考察論證考古專家一致認為,該遺址出土的陶瓷器標本數量之多、窯口之多、種類之多實屬少見,在山東地……[詳細] |
![]() | 樂安故城遺址位于廣饒縣城北花官鎮草橋村,南距廣饒縣城12.5公里,西至博興縣的利城村(利縣故城)10公里,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孫武的誕生地。古濟水由西南而東北流至城址西南又折向東流,該城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80米,城墻基寬25米,城壕寬18米。此遺址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附加錐紋紅陶鼎足,商周時期的陶壺、……[詳細] |
![]() | 廣饒烈士陵園位于廣饒縣。廣饒是山東革命根據地之一。1925年在濟南工作的中共黨員劉子久、劉雨輝、延伯真回到家鄉劉集村,建立了村黨支部,劉良才任黨支部書記。1939年至1949年間,這里發生了清水泊戰役和廣北大參軍、廣饒干部南下等革命運動。廣饒縣共有烈士3116名,著名烈士有李耘生、劉良才等。陵園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