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靈渡寺為香港最早的寺廟,港地佛教的發源地。位于香港元朗廈村西側。創建于東晉末年,相傳梁代禪師懷渡留居此地而得名。靈渡寺是香港有史據可查的三大古剎之一,位于新界元朗廈村之靈渡山山谷。此山又名大頭別出,狀似老虎之頭,山勢奇雄。而靈渡地所處的位置,流泉林木,山野花香,清幽雅致,身在其中,自有人間凈土的感覺。相傳靈渡寺建于唐代,但亦有說是建于南北朝期間。據《廣東考古輯要-釋老篇》及《寶安縣志——人物略》所載,南北朝元喜初年(424-430年),杯渡禪師以杯渡海,駐錫屯門之杯渡山(即今日的青山),后又到數里以外的婁渡山開創靈渡寺,原址比現今寺院的位置稍高,宋明兩代均多次修葺及重建。據資料所載,清代道光二……[詳細] |
![]() | 聚星樓,又名魁星塔、文昌閣,當地人稱之為文塔,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屏山上璋圍北面,原為新界原居民五大家之一的鄧氏家族聚區地的風水塔。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已有超過600年的歷史,后面的輕鐵車站距離古塔只有幾十米。聚星樓矗立的位置原是河口,面對后海灣,興建聚星樓是用以“擋北煞,鎮水災”,而聚星樓與青山風水遙相配合,亦可護佑族中子弟在科舉中考取功名。聚星樓原高七層,但後來因風雨侵蝕,上面四層經已在風災中塌毀,只剩下現時的三層。聚星樓呈六角形,建基於一矮臺之上,主要以青磚及麻石砌成。三層的聚星樓約十三公尺高,最上層供奉著主宰文運、掌管功名的魁星。聚星樓每層均有吉祥的題字,由上層而下分別是“凌漢”、……[詳細] |
![]() | 錦田樹屋,位于香港元朗錦田水尾村游樂場側,其獨特之處在于由一株結構復雜的巨大老榕樹包圍著一間石屋,保有香港多個紀錄,并且見證了清初下達遷界令(又名遷海令)的一段歷史。該株老榕樹屬細葉榕,《古樹名木冊》編號LCSD YL/6,樹干直徑為6000毫米(樹干離地1.3米之直徑),是香港之最;樹木高度為16.5米;樹冠達42米,這是與大埔社山村之著名樟樹一樣并列香港首位的紀錄;樹齡方面則至少超過100年。至于實際年齡則眾說紛紜,一說300年,一說400年,但有指榕樹所圍繞的石屋之磚塊技術僅有200年歷史,故推算若要吞噬石屋,榕樹樹齡不可能比磚塊的制成日期相差太遠,但普遍認同榕樹至少有逾150年的歷史。……[詳細] |
![]() | 元朗公園(Yuen Long Park)是香港一個大型公園,位于新界元朗區元朗市中心西南的水牛嶺一個天然林地,鄰近元朗大球場和元朗游泳池。占地7.5公頃,建筑工程歷時兩載,1991年春季開放啟用。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曾獲香港園景師學會頒發優異獎。元朗公園原稱元朗市鎮公園(英文:Yuen Long Town Park),為元朗新市鎮的主公園,由現已解散的區域市政局建造。元朗市鎮公園未興建之前,為一村落“水牛嶺平房區”;再之前于香港日治時期(1941-45)曾為亂葬崗、日軍刑場。亦因如此,現時元朗公園一帶,仍流傳不少鬼古。而坊間傳聞,百鳥塔的設計,正有鎮鬼作用。公園依山而建,設計盡量保留原……[詳細] |
![]() |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前稱嘉道理農場,是香港一個農場及植物園,位于新界大埔區大帽山北坡和山麓,林錦公路近林村白牛石一帶,占地148公頃,范圍橫跨了大埔區和元朗區。對農務感興趣,喜歡田園生活的話,建議您和家人一起到這里來,好好享受農耕樂、天倫樂。嘉道理農場位于大帽山的北坡和山麓,被山林所環抱,農場內有山谷清溪,還有不少菜園和梯田農圃,是個集觀光游覽、自然教育于一體的大型農莊。嘉道理農場由嘉道理兄弟于1956年成立,最初旨在協助香港貧困的農戶,目前則致力于自然保育的工作。嘉道理農場主要分為上山及下山兩區。喜歡田園生活的,可以到上山區去……[詳細] |
![]() | 天水圍公園(英語:Tin Shui Wai Park)位于香港新界天水圍新市鎮中央,占地14.8公頃,是元朗區內的一個大型公園,公園的四周均被建筑物所包圍,包括有嘉湖山莊、嘉湖銀座、天瑞邨及天耀邨等,天水圍體育館、天水圍運動場和天水圍游泳池座落天水圍公園旁。天水圍公園前稱天水圍市鎮公園,為天水圍新市鎮的主公園。整個公園原本屬于嘉湖山莊的發展項目之一,并且由長江實業斥資1億1000多萬元興建。公園分為兩期落成,第一期在1993年3月26日開放,第二期在1997年1月16日全面開放予居民使用。公園落成初期曾預留大量草坪供居民在該處休憩。不過到了1998年,原有的草坪種滿了樹木,草坪不對外開放。此外……[詳細] |
![]() | 介紹 屏山文物徑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區屏山鄉,環繞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新村、洪屋村、橋頭圍、灰沙圍及上璋圍,長約1公里,途經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筑物。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家族早在12世紀時已定居于此。在古物咨詢委員會建議下,經古物古跡辦事處和建筑署數年籌備安排,屏山文物徑于1993年12月12日由當年港督彭定康主持開幕,并為香港首條文物徑。 主要的文物景點有:聚星樓(香港現存的唯一古塔 ,為香港法定古跡)、上璋圍(古老圍村,有200年歷史)、楊侯古廟(數百年歷史)、古井(200年前已經存在)、社壇(數百年歷史)、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7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跡)、愈喬二公祠(逾50……[詳細] |
![]() | 屏山鄧族文物館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屏山坑頭村,介紹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家族歷史及屏山文物徑沿途古跡,于2007年4月15日正式開放。屏山鄧族文物館由1899年4月22日落成的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是新界現存的戰前警署之一。香港政府與鄧族于1997年達成協議,把此建筑物改建為屏山鄧族文物館,并兼用作屏山文物徑訪客中心。2002年底,現址正式移交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并被列為三級文物建筑。建筑署耗資1200萬港元改建,保留及修繕大部分舊有設施。屏山鄧族文物館由三座建筑物組成,主樓是一座拱形長廊的雙層建筑物,外墻為白色,屋頂其后加建瞭望臺。北面兩層高的附翼大樓與主樓相連,亦建有白色外墻、開放式走廊及金……[詳細] |
![]() | 介紹 香港濕地公園于2006年5月啟動,位于新界天水圍的北部,包括占地10,000平方米的室內“濕地互動世界”即訪客中心,以及超過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是亞洲首個擁有同類型設施的公園。 訪客中心設有三個主要展覽廊,分別展出有關生物多樣化、文明發展和自然護理的展品,各展覽廊面積由800至1,200平方米不等。另還設有放映室、禮品店、濕地茶座、沼澤歷奇及嬉水樂園供訪客使用。 濕地保護區包括人造濕地和為水禽而重建的生態環境。公園里有近190種雀鳥、40種蜻蜓和超過200種蝴蝶及飛蛾。濕地常見的動植物室內展覽,如馬來鱷、馬來閉殼龜、本地獨有的香港斗魚、香港湍蛙等。2004年6月在元朗山貝河捕獲的……[詳細] |
![]() | 鄧氏宗祠座落于香港屏山,是鄧族的祖祠,由屏山的三圍六村所環抱。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鄧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古跡之一,于2001年12月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列表。鄧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筑,正門前兩旁是鼓臺,各鼓臺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巖,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巖通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建筑物三進大廳上的梁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后進祖龕供奉著鄧族先祖神位。1990至1991年間,鄧氏宗祠曾大事重修。宗祠現時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詳細] |
![]() | 位于香港元朗下白泥55號的碉堡約建于1910年,是香港唯一尚存、與辛亥革命歷史有關的歷史建筑。由于其歷史意義重大,與辛亥革命及中國同盟會在港活動有密切關系,2000年碉堡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筑。2011年2月23日為配合辛亥革命100周年,碉堡獲古物咨詢委員會通過列為香港法定古跡。元朗下白泥55號俯瞰后海灣和深圳,處在有利地理位置,因此成為革命活動基地。1910年左右,廣州新軍之役結束后,革命人士于該址建立藏身之處,并以稻米磨坊和煉糖廠作掩護。碉堡亦用以監視后海灣對岸屬清廷管轄的地方。碉堡由興中會的骨干分子鄧蔭南先生所建,碉堡所在土地曾經主要由李紀堂先生所擁有,李紀堂先生于1900年加入興中會,……[詳細] |
![]() | 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面的米埔,瀕臨后海灣,是大量野生生物的天堂,在世界上地位昭著。鑒于其重要性,香港政府于1976年把米埔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根據《拉姆薩爾公約》,香港政府于1995年9月正式把米埔和內后海灣約1500公頃的濕地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其中的米埔自然保護區,是這片濕地的重要區域,面積為380公頃。米埔濕地的野生生物種類繁多,有超過300種雀鳥、400種昆蟲、9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及50種蝴蝶,此外,米埔還有全香港面積最大的紅樹林。米埔最廣為人知的是鳥類生態,每年約有200至300萬頭鷗、鴨、鷺和涉禽等水鳥,從中國北方、蒙古和西伯利亞的繁殖地,飛往東南亞和澳大拉西亞的越冬地。依靠遷徙……[詳細] |
![]() | 屏山楊侯古廟,座落于香港元朗屏山坑頭村西北角,為屏山文物徑的古跡之一,亦是元朗區六間供奉侯王廟之一。楊侯古廟的修建日期已無從稽考,但村中父老相傳此廟已有數百年歷史。據廟內匾額顯示,1963年及1991年時廟宇曾大事重修。有關侯王來歷的說法頗多,村民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后人景仰而加以供奉。楊侯古廟座東北向西南,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開間,正廳供奉侯王、左廳供奉土地公和右廳金花娘娘。由于香火鼎盛,楊侯古廟在過去先后多次發生火災。門聯:德列三尊世共稱,福居五位民皆仰。香火氤氳共答神恩新宇廟,威靈顯赫還將正氣護江山。廟聯:鳳闕承恩輔翼二王巡粵嶠,龍城證道扶持眾庶鎮屏山。國戚……[詳細] |
![]() | 覲廷書室是一所位于香港屏山坑尾村的私塾,于1870年落成。它是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為紀念先父覲廷公而興建,設立書室以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因此,覲廷書室兼具教育及祭祖的意義。鄧氏家族在興建覲廷書室的時代十分富裕,在屏山一帶建了很多書室。科舉制度雖在1904年廢除,但覲廷書室仍舊是作育族中子弟的地方。因為愈來愈多人讀書,所以覲廷書室旁邊加建清暑軒。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覲廷書室仍是坑尾及鄰近村落青年讀書的場所。1898年,英國強迫清廷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后于1899年4月接管新界,英國駐兵于覲廷書室、清暑軒等作為鎮壓中心,同時亦以該處作警署及理民府。覲廷……[詳細] |
![]() | 上璋圍位于香港元朗屏山,為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該圍村在18世紀末由坑頭村的鄧氏族人所建立。原本有以青磚筑起的圍墻,圍內布局整齊,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則位于中軸線上。現今部分圍墻已經拆卸,而門樓、神廳和圍內的一些古屋則得以保留,仍然依稀可見傳統圍村的布局、結構和風貌。走進上璋圍,迎面可見到紅色的大副對聯,門額為“南陽世澤”,大門聯曰:“上林挺秀,璋壁生輝。”神廳門聯曰:“干峰烈黛丁財旺,辛水橫坦富貴春。”參觀上璋圍最好在大熱天或大冷天去,一進村你就會切身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冬曖夏涼、采光充足、空間分配得宜。在上璋圍,您可以認識到典型圍村格局:方正的圍墻內左右兩邊是屋舍,屋舍排列齊整,建……[詳細] |
![]() | 愈喬二公祠座落于香港新界元朗屏山鄧氏宗祠的南面,位于坑頭村和坑尾村之間。它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圣)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于16世紀初興建,距今已有逾500年歷史,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文物之一,并于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愈喬二公祠除了是祠堂外,在1931年至1961年間,達德學校在此開辦,是屏山各村子弟讀書之場所。愈喬二公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筑,結構和規模與鄧氏宗祠相若。據祠堂正門石額所載,清光緒年間(1875年至1908年)曾進行大規模修葺,但基本上仍保持原來的結構和特色。愈喬二公祠曾作多次維修,全面的修繕則于1995年完成。現在的愈喬二公祠仍然是一派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詳細] |
![]() | 洪圣宮座落于香港元朗屏山坑尾村,鄰近屏廈路。由屏山鄧族所建,至今已有逾200年歷史,該建筑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筑。根據廟內匾額記載,廟宇可能是建于清乾隆丁亥(1767年),但有指是建于明代中葉。現存的結構于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而成,至1963年時再次大事修葺。傳說洪圣本名洪熙,是唐代(618至907年)的廣利刺史,死后獲追謚為“廣利洪圣大王”,廣受民眾敬仰供奉,漁民及以海為生人士的供奉者特別眾多。洪圣宮為兩進一院式建筑,左右為福德祠及太歲殿,中有天井,結構簡樸。香港其他廟宇的天井多加建上蓋,改作香亭,但洪圣宮仍依原來設計,有較佳的采光及通風作用,此亦為這所廟宇的最大特色。洪圣宮內存有乾隆……[詳細] |
![]() | 介紹 位于錦田,是一座中外著名的古老城堡。 1899年,英軍接管借租新界土地時,曾在此與村民發生血戰,最后園內鐵門被英軍攻破,并作戰利品運返英國,1924年經鄉彥耆老要求才得以歸還。 現在這里保持原有古風不變,圍村筑有6米高地青磚圍墻作防御,四角筑有炮樓,城墻外有護城河。現是外國游客常到之處,村前還有穿上鄉村服飾的老人供人拍照。 交通 1、港鐵荃灣線荃灣站D出口乘51線巴士前往錦田巴士總站下車。 2、港鐵東涌線或機場快線青衣站A1出口乘251M線巴士於吉慶圍下車。 3、港鐵東鐵線大埔墟站乘64K線巴士於錦田公路下車。 4、港鐵西鐵線錦上路站B出口。香港香港……[詳細] |
![]() | 清暑軒坐落于香港元朗屏山,與覲廷書室相鄰,是屏山文物徑的文物之一。清暑軒由鄧氏第22代族人鄧香泉興建,于1874年落成,為當時的訪賓客及鴻儒的下榻居所。不少名人曾到訪清暑軒,包括港督金文泰、富商何東、鄧志昂等。清暑軒原指樓房底層的一間小廂房,原建筑物其實并無真正的名字。清暑軒樓高兩層,呈曲尺形,作為旅館,其裝飾及排場相當華麗,木刻、壁畫、灰塑、漏窗及斗拱等裝飾顯示出傳統鄧族地方豪門的氣派。清暑軒雖是獨立建筑,但有通道在第二層與覲廷書室相連。由于工程復雜,當時鄧族專程從廣州及佛山聘請建筑師傅完成工程。清暑軒最近一次的修繕工程于1993年底完成,費用由香港-贊助。Ching Shu Hin 必去理……[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