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溪園張氏家廟位于長泰區武安鎮京元村,年代為明至清。始建于明初,歷代維修,現存建筑保留明、清風格特征。合院式布局,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1047平方米。前廳面闊3間,進深2間;主堂面闊5間,進深3間,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前埕分上下兩級,下埕沒于水下,立有石旗桿臺座。上埕北側的土地祠和古井為附屬文物。2020年11月,被公……[詳細] |
![]() | 漳州蔡氏民居(蔡竹禪故居)位于漳州市中心薌城官園大學甲37號。大厝具備明清時代閩南民居的典型特色,屋宇寬敞,由三座大厝次第形成三進深宅院,前設石埕,兩側有廂房,呈圍拱之勢,是閩南民居典型的前程后院“三落大厝”。……[詳細] |
![]() | 岱房庵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靖城鎮大房村境內,距南靖縣城20公里,距漳州市區10公里。岱房庵奉迄三平祖師公,迄今已有570多年的歷史。據清朝乾隆南靖縣志記載:“明宣德年間,因迎祖師像祈雨,過浮山總大坪社,遂止不去,鄉人筑寺祈之。”岱房庵主祀的義中禪師,俗姓楊,叱號為廣濟禪師,俗稱三平祖師公。起祖籍高陵(今陜西高陵),因……[詳細] |
![]() | 霞東書院位于中國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鹽魚市街,1988年被列為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霞東書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原為將領藍理的公館,乾隆年間文華殿大學士蔡新歸隱后在此講學,道光元年(1821年)重建。建筑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主殿和兩側廊房組成“口”字形布局。主殿面闊進深……[詳細] |
![]() | 薰南樓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為兩層單元式圓形土樓,建筑總面積2675平方米,占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由兩代人建了22年才落成。樓內建筑分為內外兩環,分成12個扇形單元,每個單元均由前后兩進、天井及兩廂廊組成,這種閩南風格的四合院,在公共性之外注重私密性,算是福建土樓中一種獨特的格局。薰南樓整體規劃布局周密、用料考究,保存……[詳細] |
![]() | 武安牌坊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人民東路109號附近,具體在武安鎮中山南路。這個景點由祖孫執法坊、春風桃李秋水魚龍坊、解元世科坊三座石牌坊和一口古井組成。其中,祖孫執法坊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祖孫執法坊是為長泰籍進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戴時宗,以及……[詳細] |
![]() | 懸鐘城位于福建省詔安縣梅嶺南門一帶的詔安灣西岸。處于南海與東海交匯的突出部,地勢險要。古城中的建筑頗具特點,懸鐘城的房屋大多是東西向的,屋頂的裝飾也與眾不同。 始建于明隆慶六年(1572)。嘉靖末年,抗倭明將戚繼光在此屯兵,并擊敗了倭寇。清順治十八年(1661)因遷界而廢,康熙年間再度重修。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華僑捐資重……[詳細] |
![]() | 藍鼎元墓漳浦縣湖西鄉政府前約100米處。坐西向東,外觀呈“風”字形,三合土構筑,青石墓碑上刻楷書“皇清恩進士授中憲大夫知廣州府事鹿洲藍先生佳城,乾隆癸卯仲秋吉旦”。墓前豎石望柱1對。1986年,漳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松州威惠廟,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松州村。唐代漳州首任刺史陳元光于景云二年(711年)因平寇亂戰歿,朝廷念其開漳有功,下詔立廟,初名“將軍廟”。唐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從李沃川(今漳浦綏安鎮)遷入龍溪,當年于漳州北郊松州書院內興建將軍廟,以紀念陳元光、陳珦父子二刺史對開發漳州的功德,并官定為漳州文武官員于春……[詳細] |
![]() | 萬松關在龍文區梧浦村東約1公里的岐山與鶴鳴山交錯處,乃古代漳郡東面通道上必經隘口,扼進出漳州之門戶,古稱“麟蹲鳳翔,襟帶川原”。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年-1449年)郡人陳克聰在此植松夾道,連蔭十里”,因此得名。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郡守施邦曜創筑關城。門額匾鐫“天保維垣”四字,屬明大學士林釬所書。鄭成功、太平天……[詳細] |
![]() | 中正和平坊,位于中國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西坑村,類型為古建筑,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為彰表東閣大學士林焊功績而建。坊為石構,3間5層12柱,高9.2米,寬9.5米,深2.2米。中嵌崇禎皇帝御賜中正和平、澹泊寧靜及林焊生平事跡的石匾。1982年,龍海縣(今龍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詳細] |
![]() | 木棉亭碑刻,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漳州龍海市九龍嶺九湖鎮木棉村口木棉庵前,亭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長方形八柱亭子,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匾額鐫“木棉亭”三字。 柱上有楹聯多副,其中最有名的是漢壽朱熙撰寫的“明春秋大義,為天下除奸”。亭子后面有一排碑刻。有一方碑刻鐫“宋鄭虎臣誅賈似道于此”十大字,此碑原系明代抗……[詳細] |
![]() | 關帝廟位于南靖縣城新民路大廟口,建于明崇禎三年(1630)。在南靖縣城新民路大廟口,建于明崇禎三年(1630),清嘉慶時重修。廟宇面闊三間,正殿有四根雕龍石柱,殿壁為三國故事壁畫。廟內尚存明清碑記七通。……[詳細] |
![]() | 黃道周墓,在漳浦縣北山,即離黃道周講學處不遠的地方。黃道周墓坐南朝北,為三合土結構,寬10米,長12米,周圍種滿樹木。墓碑題寫:“明賜進士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師、吏、兵二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前詹事府經筵講官,贈文明佰,謚忠端黃石齋先生暨配誥封正一品夫人謚考徽蔡氏之佳城。”墓側有“四君子墓”,也座南朝北,墓碑寫“殉節……[詳細] |
![]() | 東山抗戰烈士陵園址在今銅陵鎮五里亭。民國30年由40多名華僑捐款一萬多元建成。該陵園由公墓、烈士紀念碑、紀念亭構成,占地300平方米。陵園四周為欄桿式圍墻,園門墻鐫刻國民政府東山縣長樓勝利的題字“毅魄長存”。陵園內有兩棵大榕樹和花臺,公墓前塑汪精衛夫婦跪像。紀念亭(五里亭)內豎華僑捐資芳名碑刻。1984年縣人民政府撥款……[詳細] |
![]() | 天地會創立遺址,位于云霄縣東廈鎮高溪村。在云霄縣東廈鄉高溪村的高溪廟和觀音亭。不少學者認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僧人萬提喜以佛門身份為掩護,會集各地信徒,在高溪廟創立民間秘密組織“天地會”,并在此廟結盟,相約共同以“三共”為姓,作為聯絡暗號,發展會徒,秘密領導反清起義。不久,“天地會”迅速發展到粵、贛、蘇、浙……[詳細] |
![]() | 在新華東路岳口街,清代石坊“勇壯簡易”和“閩越熊聲”坊引人注目。清圣祖曾賜名予這些石坊,體現了對平臺名將藍理、許鳳立的表彰。這些石坊威武雄壯,特別吸引人的是,五處鏤雕上洋人的形象,生動展現了明清時期漳州與海外的友好交流,見證了那個時代的開放與包容。“勇壯簡易、所向無前”坊為清康熙四十六年(1619年)賜福建提督、左都督……[詳細] |
![]() | 雙門頂明代石坊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具體地址在修文西路與延安南路交叉口附近,也就是漳州古城的香港街上。這座石坊是漳州現存石坊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福建省內著名的歷史文化景點。雙門頂明代石坊包括“尚書探花”和“三世宰貳”兩座石坊,相距不過三十來米,所以共享一通國保碑。其中,“尚書探花”石坊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詳細] |
![]() | 塔口庵經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立于漳州市區大同路塔口庵前,建于宋紹圣四年(1097年)。通高7米、底直徑1.2米,以二十四層浮雕塊石累疊筑成。基座及利用唐代遺存的石構件建造,為八角柱狀須彌座。基座之上,以分別雕有海水、螭龍、蓮瓣的鼓形、覆盆形等狀不同的六層塊石,承托著中隔仰蓮花石的兩層八角柱形幢身。幢身下層八面各雕或坐或……[詳細] |
![]() | 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黨史教育基地,漳州十大革命遺址。2021年入選福建100個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1927年3月,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前,中共閩南部委書記羅明和閩南部委委員、漳州支部書記翁澤生二人從新聞中發現了蔣介石的反動苗頭,頓感事關重大,便召集閩南部委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制定各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