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饒坊文光大院位于中都鎮饒坊村新星路1號,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占地約1200平方米,坐北向南,土木結構圍屋式建筑。通進深40米,通面闊30米,懸山頂,四進三列,主座依次有外大門、內坪、內大門、門廳、天井(三面帶回廊)、正廳、天井(左右帶廂房)、前后兩幢后樓,主座左右兩側橫屋起二層,整座大院前有魚池、后有水井,共有天井10口……[詳細] |
![]() | 丘坊墩厚堂位于蛟洋鎮丘坊村官廳路12號,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占地2240平方米,屬典型“九廳十八井”布局,平面呈船形,坐東北朝西南,外大門坐東朝西,磚木結構。穿斗抬梁式,拱背式封火墻,正門門樓彩繪、雕花精美,嵌陰刻石匾“中峰繞瑞”,石門框陰刻對聯“但得題門無鳳字,敢云入室有蘭香”。保護范圍:東側外延1米至丘添福宅西墻;南……[詳細] |
![]() | 新屋下藍氏民居位于官莊畬族鄉樹人村新屋下,建于清代,坐南向北,三進三列民居建筑,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通進深34米,通面闊32米,磚木結構,中廳抬梁式木構架,上廳穿斗式木構架,夯土地板,下廳天井石板圍砌,中廳天井卵石圍砌。中廳墻書有“雷鋒日記”等,上廳墻書有“論聯合政府”“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標語。保……[詳細] |
![]() | 華家華氏寅山祠位于蛟洋鎮華家村凹背,是清代著名畫家華嵒之祖祠,明建文二年(1400)始建,明末毀,清順治年間(1644-1661)重建,康熙年間(1662-1722)及1998年重修,原上廳墻壁有華嵒所繪壁畫,后毀。宗祠坐東北向西南,占地約150平方米,由大門、前廳、大廳組成,大廳穿斗式木構架,石山頂,進深六柱,面闊五……[詳細] |
![]() | 華家華氏民居位于蛟洋鎮華家村竹頭背,由華學乾(號行一)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建筑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三列,磚木結構,開三十余間,門樓為石質牌坊,門額嵌“鴻圗獻瑞”石質橫匾,門樓左右立石桅桿一對,存有“州司馬第”匾額一方。保護范圍:東側外延1米至華子輝宅西側,南側外延3米至華子鈺宅北側,西側外延2……[詳細] |
![]() | 紅色交通線接頭點舊址(通濟庵)位于舊縣鎮新坊村,建于明代嘉慶五年(1800),咸豐元年(1851)重修,坐北向南,占地約400平方米,單層平房硬山頂,磚木結構,上下廳一天井,下廳抬梁式木構架,上廳起六根石柱,抬梁式木構架,面闊三間,供三寶、大佛觀音等神像,下廳左外墻立碑四方。1931年至1934年間,中央紅色交通線經過……[詳細] |
![]() | 舊縣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敦和堂)位于舊縣鎮河西村,俗稱為桅桿屋,清朝雍正二年(1724)動工始建,耗時20多年。清同治三年(1864),遭太平軍燒毀后重建,保存直今。坐北向南,占地2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1000平方米,四進五列客家圍屋式建筑,磚木結構,正廳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1929年起,不僅承擔著中央蘇區基……[詳細] |
![]() | 丘復舊居位于藍溪鎮藍溪村壩里下路23號,丘復建于1914年,二層圍樓式建筑,坐西向東,磚、土、木混合結構,占地約900平方米,以大天井為中心,三側起二層樓房,一層開五廳八間。丘復(1874年7月-1950年11月),原名馥,譜名柰芳,字果園,又字瘦樵,號荷生。辛亥革命后改馥為復,并改字荷公,自稱“念廬居士”,清末舉人,……[詳細] |
![]() | 伍洪祥故居位于泮境鄉元康村紅心組,坐南朝北,建于清代,二層土木結構簡易樓房,占地110平方米,通進深11米,通面闊10米,平面布局呈長方形,上下層各三間,一樓西側第一間為伍洪祥出生地,前有天井,左側有小廂房。伍洪祥(1914年11月-2005年9月),1928年參加革命,為革命作出過卓越貢獻,曾任福建省代省長、省委書記……[詳細] |
![]() | 古田(吳地)紅軍小鎮AAA 古田(吳地)紅軍小鎮景區位于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吳地社區,距古田核心景區的路程僅7公里。景區規劃面積25.6平方公里,以打造古田特色“情景教育、體驗教學”模式,以“弘揚古田初心,牢記時代使命”為規劃主題,以打造“不忘初心”黨性教育活動實踐基地為規劃定位,在最大限度保護好生態,保護好華潤希望小鎮和古民居原貌的基礎上,植入紅……[詳細] |
![]() | 紅色交通線史跡(牛角屋)位于茶地鎮調和村黃竹墩自然村,建于清代,因俯視為牛角形狀,故稱“牛角屋”,占地面積約1900平方米,該建筑依山勢而建上下兩堂,上堂為一層建筑,下堂為二層建筑,下堂一層為土木結構,二層為木結構。1931年至1934年間,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經過此地,在“牛角屋”設立通訊社。眾多村民擔任起轉運物資、護……[詳細] |
![]() | 高寨坑紅色交通站舊址位于溪口鎮當豐村高寨坑自然村,始建于清代,原為羅姓村民生產土紙的紙寮,坐向西北向西南,依山勢而建,土木結構二間單層建筑,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1931年1月至1933年3月間,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站設于此,對外稱“閩西工農通訊社”。保護范圍:東南西北側各向外延伸1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北側自保護范……[詳細] |
![]() | 上三溪紅色交通站舊址(尚德堂)位于溪口鎮三溪村上三溪村一路9-10號,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土木結構。1930年至1931年間,紅色交通線經過此地,在此設立臨時站點,負責白砂與溪口大洋壩站的銜接。保護范圍:東向外延伸1米至楊喜先宅西墻,南向外延伸10米,西向外延伸1米至楊開先……[詳細] |
![]() | 坑口紅色交通站舊址(挹春堂)位于溪口鎮大厚村坑口路14-18號,原為張氏民居,建于清代,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土木結構,三面建二層圍樓。1930年紅色交通線經過此地,在此設立臨時站點。保護范圍:東向外延伸10米至后山,南向外延伸2米,西向外延伸10米至小道,北向外延伸10米至松香站。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北側自保護范……[詳細] |
![]() | 三洲戴氏民居位于長汀縣三洲鎮三洲村,年代為清。簡介:坐東南朝西北,由大門、下廳、上廳、后廳及橫屋、后騎樓組成,占地567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帶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2013年,三洲戴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民居四周各外延10米。……[詳細] |
![]() | 塘前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位于連城縣塘前鄉塘前村,年代為1934年。簡介:原為寶鑒堂,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約1433平方米,建筑面積642平方米。由門樓、天井、下廳、上廳及左右橫屋等組成,布局呈對稱分列,地面為三合土,整體結構保存較完整。 1934年7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經過塘……[詳細] |
![]() | 中共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舊址凝春暉位于長汀縣四都鎮湯屋村井牌路,年代為1934-1935年。簡介:建于清代,坐西南朝東北,二落一進,磚木結構,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由大門、下廳、天井、上廳、兩側橫屋組成,占地279平方米。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帶卷棚式前步廊。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后,省委、省蘇維埃等省級機關……[詳細] |
![]() | 松毛嶺戰役遺址群位于長汀縣南山鎮廖坊村、連屋崗村、鄧坊村、橋下村、黃家莊村、蔡屋村、中復村、白葉洋村、長窠頭村、官坊村、五杭村、楊謝村、塘背村,連城縣朋口鎮文坊村,年代為1934年。簡介:由長汀縣的松毛嶺戰役戰地遺址、松毛嶺戰役戰地醫院舊址超坊圍屋、紅軍征兵處舊址紅軍橋、松毛嶺戰斗前沿指揮所舊址曹宅,連城縣的前線指揮部……[詳細] |
![]() | 毛澤覃舊居劉氏茂元公祠位于長汀縣四都鎮樓子壩姜畬坑自然村,年代為1934-1935年。簡介:建于清末,坐西向東,土木結構,二落一進,懸山頂,由門樓、雨坪、上下廳、左右橫屋組成,占地面積480平方米。上廳曾被國民黨軍隊燒毀過,1952年重建,面闊三間,檁擱夯土墻;下廳為穿斗式木構架。當年,毛澤覃受中共中央蘇區分局指派,以……[詳細] |
![]() | 福建軍區后方總醫院制藥廠舊址長森公祠位于長汀縣四都鎮漁溪村,年代為1933年。簡介:建于清代,坐西北朝東南,二進三落,土木結構,由門廳、前圍屋、內雨坪、上中下廳、兩個天井及左右各一排橫屋組成,占地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60平方米。1933年2月,福建軍區后方總醫院制藥廠在此設立,該廠利用當地豐富的中草藥資源,研……[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