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宣城市旅游

宣城市旅游景點介紹

三溪樂成橋
  樂成橋位于旌德縣三溪鎮三溪村。俗稱“三溪大橋”,又稱南河橋。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清初為洪水沖毀。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眾人集資重建。全長156米,寬6.20米,橋面至河床高9米。橋孔凈跨度尺度不一,中孔為11.50米。橋面兩側設有石質欄桿。樂成橋橫跨徽水河,南忱獅子山,北架三溪老街,僅次于歙縣太平橋,被稱為“千里皖南第二橋”。明正德二年(1507)、造石橋五洞,涼亭一所,因名其橋為“通津橋”。清嘉慶《旌德縣志》載:“南河橋在縣北三溪,距縣三十里,諸水聚匯之所。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府羅汝芳建。國朝康熙中,邑人江宗孔重建。河闊橋長,計十一孔。工石堅致,欄循整齊”。因橋由江宗孔及本族昆仲樂輸建成,故名“樂成橋”。保護范圍:周圍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詳細]
朱旺村古建筑群
  朱旺村古建筑群距205國道1.5公里,距黃山風景區67公里。朱旺村建村1300多年,該村朱姓居多,系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后裔,具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奇特的建筑景觀。朱旺村古建筑群包括古民居2棟、古橋梁13座、古井9口和1條古水街,均位于朱旺村。朱旺村1號井至9號井均依朱溪河兩邊修建,石構矩形,長、寬、深尺度不盡相同,均為明代所建。1)垂裕堂、紹興堂。保護范圍:東15米,南10米,西10米,北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5米,南、西、北10米。(2)福成橋。保護范圍:東10米,南10米,西10米,北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10米。(3)順成橋。保護范圍:東3米,南6米,西3米,北6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5米,南9米,西5米,北9米。(4)繩武橋。保護范圍:……[詳細]
旌陽三橋
  旌陽三橋位于宣城市旌德縣城旌陽鎮徽水河上。旌陽三橋包括淳源橋、架虹橋、黃濟橋,均橫跨徽水河,東西走向。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淳源橋上市橋:始建于北宋豐任戌年(公元1082元)九月,落成于癸亥年(公元1083年)四月,為知縣馬譓所昌建,僧惟靜募化,民輸材、捐谷、服役、獻金者,十分踴躍。故輕而易舉建成。初名:“平政橋”。南宋開禧丁卯年(公元1207年),知縣李延忠修葺,易名:“淳源橋”。嘉定丁丑年(公元1217年)知縣方俌重修,改名:“跨云橋。”寶祐初年(公元1253年),知縣趙崇涉再修,稱為:“瑞虹橋。”元代至元庚辰年(公元1280年),達魯花赤(知縣)阿禿重修,名為:“永安橋。”元代元貞乙未年(約公元1295年),縣尹王禎修繕,仍名:“淳源橋。”明代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知縣譚青將橋移……[詳細]
磡頭節婦坊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家朋鄉磡頭村,建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該坊坐東南朝西北,四柱三門五樓,麻石仿木結構。通高8米,面寬8.4米,進深2.45米,占地20平方米。該坊為旌表故氏許保妻章氏而立,主樓正中置有“恩榮”匾,其下方花板西北方鐫有“節婦坊”三字,其建筑藝術及雕刻水平較高,具有明代特征,是明代牌坊的重要代表,1997年4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秘(2012)300號。 保護范圍:坊基外東2米、南2米、西5米、北5米 建控地帶:東5米、南5米、西20米、北20米……[詳細]
245、中正坊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華陽鎮西大街58號,總面積12.28平方米,為明代至民國建筑。中正坊俗稱“四門川”,據《徽州府志》、《績溪縣志》載,宋代營建縣治時,測定此地為中心點,并建此閣。現存四門川的四大門券為明代特征,而木結構及屋頂均為民國時期的特征。中正坊,平面呈方形,上下兩層,四門用磚拱券,高2.84米,條石鋪砌通道。南北落檐高6.77米。屋面鋪設望磚,小瓦覆蓋,硬山式屋頂。木結構簡單,四向檐下均有格窗,未有雕飾,樸素大方。東、西、北三向墻匾中,以墨寫有行楷“中正坊”三字,兩向墻匾中以墨寫有該坊的歷史及修葺等內容。該坊是績溪縣歷史的研究的重要載體。1997年,公布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績政【1997】35號。2012年6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秘(2012)300……[詳細]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績溪縣上莊鎮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內的墻壁上。從九思堂東廂房《攻城圖》始經大門兩側墻壁,至西廂房《天神圖》止,共七幅。1860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部進入徽州一帶活動,曾一度駐扎于此。壁畫就是這些太平軍將士所繪。主圖《攻城圖》,畫的是清軍防守的城池一座。其余六壁有太平軍進軍以及神怪小說故事、俚歌、題字等。壁畫運用線描勾繪,不作色。作者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將太平軍將士肉搏登城,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和封建統治者敗北乞降的沒落丑態,作強烈對比,表現出革命勢力摧枯拉朽、戰無不勝的巨大威力。1961年,公布為第一批省保。 保護范圍:為東16米、南6米、西4米、北6米。 建設控制地帶為東、南、西、北各40米,保護范圍批準文號皖文物字(1992)第049號。……[詳細]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績溪縣長安鎮莊團村,面積約5000平方米。1951年,發現印紋陶片、磨制石器等遺物多件,遂定名為胡家村遺址。它是皖南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存,對以后江南的考古發現具有指導意義。該遺址的文化層1-2米,包含物有磨制石器和陶片。石器主要有穿孔石斧、石鏃、石鑿、石錐、石錛、石刀等,制作工整,磨制精良,陶片以印紋陶為主,灰、紅兩類,紋飾有席紋、回紋、幾何紋、波浪紋、籃紋和雷紋,泥質較粗、火候較高、厚薄不勻。器型主要有鼎、壺、等-用具和陶紡輪。在遺址附近的水楂山、坦頭、瑞川等地,也均有磨制石器出土,證實這一帶在新石器時代有過相當規模的人類活動和文明創造。1961年,公布為第一批省保。 保護范圍:為以遺址正中為基點東、西各25米;南北各50米。 建設控制地……[詳細]
霞間窯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績溪縣華陽鎮霞間村南,已發現五處:姑嫂塘、對面窯、栗樹下、陳家灣和黃金坦,為古代窯群。霞間窯開創于五代,面積8000平方米,均豎向修建在土丘上,屬龍窯系。文化堆積層1—2米不等。其產品種類繁多,以瓷器為主,也有少量的陶器。瓷釉分青瓷和黑瓷兩種,施釉均勻,色澤晶潤,有細碎開片。胎色深灰,胎質堅密。器型有碗、盤、盞、缽、執壺、油壺、花瓶等。花紋裝飾以素面為主,一些碗、盤口沿刻成葵花式,壺身大多做成瓜棱形。執壺的手上模印出帶狀花紋,造型和諧優美。陶器主要有青釉陶、紅陶和灰陶。器型有碗、缽、盆、罐等。該窯燒造方法絕大多數器物用窯柱支燒,部分碗、盤等用匣缽裝燒。碗與碗之間用5~9個長條支釘托起,痕跡明顯。自霞間窯發現后,該縣又相繼發現了十畝園、巷口、湖里、梅樹坦、孔靈等窯址。這些窯……[詳細]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績溪縣城區適之路北端績溪中學校園內。坐北朝南,由門廳、庭院、候考廳、考棚、明倫堂等幾大部分組成。建筑面積375平方米。門廳正面三間,八字形,中開大門,石鼓東西對峙。門廳后向為廊。候考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硬山式屋頂,山墻封砌馬頭墻。滿堂柱穿斗式結構,用挑檐枋承挑出檐。雀替、梁馱、斜撐等飾以雕刻。考棚在候考廳后東西兩側,正面朝庭院,各有若干單間組成。正面及隔墻,分別裝置木鬲扇和皮門。是安徽省現存僅有的古--場實例。1997年,公布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績政【1997】35號。2012年6月,升為省保合并入省保績溪文廟,批準文號皖政秘(2012)300號。 保護范圍:東、南、西、北各5米 建控地帶:東10米、南20米、西20米、北15米……[詳細]
汪氏住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瀛洲鄉汪村,總面積326平方米。該建筑在布局上別具一格,具有園林味。大門有磚雕門罩裝飾,經條石巷到圓門,入圓門為一院落,設影壁,飾書卷式磚雕。進一小門進入水廳兼書齋房。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建筑面積為238平方米。上下對堂,二樓通轉,硬山式屋頂,-封火墻。建筑內之木鬲扇、斜撐、雀替、駝峰均飾以技藝精湛的雕刻。是晚清徽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98年5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1998】16號。宅建筑布局別具一格,具有園林風格。首進大門為磚雕門罩,經石條弄到圓門,入圓門為一院落,設影壁。經一小門進入水廳兼書齋房。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7間,建筑面積238平方米。上、下對堂,二樓通轉,硬山式屋頂,-風火墻。該宅雕刻細致,風格獨特。南觀……[詳細]
石家村古建筑群
  石家村古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績溪縣上莊鎮境內。石家村傳統規劃意識濃厚,構律規整,街巷縱橫筆直,有如棋盤,故有“棋盤村”之稱。石家村的建筑格局在皖南古村落中獨一無二,具有特別的保護價值。石家村是北宋開國元勛石守信后裔石榮祿于元末遷此建村,聚族而居形成的自然村落,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村莊背山面水,民房皆北向,一則因地制宜,二示不忘甘肅祖先。村呈棋盤形,整齊方正,巷路縱橫,街巷用條石鋪成,其一側設有露明水圳。村莊西首有石氏宗祠;村前桃花溪清澈見底,拱橋橫跨溪上,街巷兩端皆設巷門,晨啟暮閉,宛若城堡。各戶庭院栽石榴樹,象征姓氏。村落后南山有祖墓,墓旁古松一株,名為“抱祖松”。祠前方塘半畝,中筑石壇,上植古柏翠竹。是為石守信帥印之象征。石家村現存古民居五十多幢,以魁星閣、成德堂、石家村1……[詳細]
許氏宗祠及聽泉樓
  許氏宗祠及聽泉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績溪縣家朋鄉石勘頭村中央。許氏宗祠面積為335平方米。該祠坐東南朝西北,面臨澗溪。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硬山式屋頂,-封火墻。方磚墁地。棱柱,丁頭拱,垂蓮柱,荷花駝峰,卷云叉手,月梁下肚飾以雕刻。該祠系明中葉以前所建。是傳統徽州至今仍保存的明代祠堂建筑的上品,實為罕見。聽泉樓與許氏宗祠相隔十米許,占地面積30平方米,聽泉樓分上下二層,基腳呈長方形,面臨澗溪,設美人靠,并懸掛匾曰“聽泉”,歇山式屋頂,中部有腰檐,可登樓憑眺。其雀替、斜撐、駝峰飾以雕刻。面臨澗溪的兩大戧角上懸掛風鐸。為古村落石勘頭的“畫龍點睛”之筆。1998年5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1998】16號。保護范圍:宗祠及聽泉樓本體建筑外東、南、西、北各10米建控地帶:西北向……[詳細]
景德寺塔
  景德寺塔位于安徽宣城市城內十字街。 時代為北宋,位于宣城市城內老十字街。塔始建于晉,塔隨寺名而變,初名永安塔,唐稱開元塔,宋叫景德寺塔,亦稱多寶塔,清為永寧塔。塔平面六角形,9層,高約34米。底層有附階,現存西南兩面,塔身壁面開券門,門兩旁做燈龕,各層塔身壁面都做成“弧身”式樣。塔內部結構為空筒式,每層裝有樓板,并用交叉梁承托。景德寺塔具有典型宋代建筑風格。 景德寺塔始建于西晉永寧年間(公元302年),塔隨時間的推移曾有多次更名。最初,古塔名為永塔,后塔名隨寺名更改而改,唐稱開元寺塔,宋稱景德寺塔,亦稱多寶塔,清稱永寧塔。古塔原位于開元寺右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寺廟已毀于戰火,但這座千年古塔風光依舊它南與謝眺樓、鱷魚湖,北與廣教寺雙塔、敬亭山交相輝映。歷代文壇巨匠李白、杜牧、白居易……[詳細]
  謝朓樓,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區中心。公元494-496年,南齊著名詩人謝朓出任宣城太守時在郡治之北陵陽山頂構建一室,名曰“高齋”。唐初在舊址上建“北樓”,以后歷代均有修葺。遺址現存面積1100平方米,高9米。謝朓樓遺址時代為清,位于宣城市府山路。1998年5月,謝脁樓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謝朓樓遺址時代為清,位于宣城市府山路。謝朓樓,又稱“高齋”、“北樓”、“疊峰樓”。公元494-496年,南齊著名詩人謝朓出任宣城太守時在郡治之北陵陽山頂構建一室,名曰“高齋”。唐初在舊址上建“北樓”,以后歷代均有修葺。謝朓樓歷史悠久,自唐宋以來,李白、白居易、文天祥等文人雅士登樓憑吊,賦詩抒懷,堪稱“千年歷史名摟,宣州文化瑰寶”。謝朓樓,遺址現存面積1100平方米,高9米。謝朓樓遺址時代為清,位于宣城市府……[詳細]
  歐墩遺址位于郎溪縣鐘橋鄉李家村,南、北、西三面臨鐘橋河,占地1.2萬平方米,為皖南地區迄今發現最大的先秦文化遺址。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歐墩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代為商周,遺址現為不規則形臺地,高出周圍地表3米左右,面積2萬多平方米。歐墩遺址分布在鐘橋河的二級階地上,高出周圍農田2.5-3.5米,在遺址南、北斷面上清晰有序地排列著文化層。縣文物部門在遺址表面采集到許多陶片、陶足。陶質有硬陶、夾沙紅陶、泥制灰紅陶等。紋飾以云雷紋葉脈紋、方格紋等幾何類印紋為主。兼有少許繩紋、蘭紋、鋸齒狀附加堆紋及素面紋。可辨器型有鼎、鬲足、竹節形鏤空豆把和壺、罐的沿口等。手、輪制均有,以輪制為主,其旋輪痕跡十分清晰。同時還采集到磨制石器60件。經多次調查,發現許多商周甚至更早時期的文化遺物,多為……[詳細]
  下陽遺址, 時代為新石器時代,位于廣德縣柏墊鎮下陽村。遺址處于下陽河西的崗坡上,面積4.7萬平方米。遺址處于下陽河西的崗坡上,面積4.7萬平方米,歷年地表常有文化遺物出土。主要有夾砂陶鼎、各種印紋陶片,磨制精細的石鏟、石錛、石斧、耕田器、琢制的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剖土器、直柄石刀等。該遺址內涵豐富,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晚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的下陽遺址,位于廣德縣柏墊鎮(原梨山鄉)下陽村筆架山東麓,下陽河南岸名為青龍嘴的舌地上,與河床高差9米,遺址面積金3.3萬平方米。1981年冬,上沖村民組農民在此發現石器數件。1982年6月,縣文化局派員考察,確認為一處遺址。文化層團燒窯取土受到嚴重破壞,許多碎陶片散布地表。陶片有器物的口沿、鼎、鬲之足等。以夾砂灰陶為主,夾砂褐陶和……[詳細]
馮村進士坊
  馮村進士坊,石牌坊名。位于績溪縣浩寨鄉馮村。四柱三門五樓,花崗石結構。高8米,寬8.2米,進深2.米。正面上層有恩榮匾,下層額坊正中有進士第三字,落款小字:欽差巡撫南直隸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王恕,欽差巡按提調學校監察御史戴珊、翟謙與巡按南直隸監察御史崔渲,賜進士及第翰林編修曾追為戊戌春閑同年馮溶書。背面落款:徽州府知府王勤、經歷張聰、同知張英、知事袁順、同判婁宗、照磨王憋、推官楊宣、檢校谷英與績溪知縣吳遷、主薄張進、縣函江筏、典史程剛、儒學教渝李瘓、巡導涂寅,大明成化己亥歲七月吉日立。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坊體外,東、南、西、北各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20米。……[詳細]
黃田村古建筑群
  黃田村古建筑群。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共8片,黃田片1片,徐村片7片,總面積36.72公頃。黃田片保護范圍:東至沿來龍崗西南山腳下、鳳形山北側山腳下;南至鳳子河南岸向南30米,沿獅子山、旗峰山,距肆雅堂最東端30米,于培風閣門前;西至象山、趙家山下,沿鄉道、村路,最西距2號文物院落150米到轉彎處;北至烏龜形山下,面積34.57公頃。徐村片保護范圍:(1)涌溪:3座建筑的外邊界向四周外擴10米,沿院墻、周邊建筑、道路邊界,面積為0.33公頃。(2)雙河:賀勝利宅院落建筑、遺址向外擴5米,面積0.89公頃。(3)雙河:朱氏宗祠院落以院墻、周邊建筑墻、道路為保護邊界,面積0.08公頃。(4)雙河:文昌閣向外擴10米,面積0.06公頃。(5)徐村:承志堂及農會建筑邊界向外擴至周邊道路,面積0.10公頃……[詳細]
  小三線廣德九四零廠舊址位于宣城市廣德縣柏墊鎮前程村月克沖,年代為當代。柏墊軍工廠遺址,即國營九四〇廠(利民廠)。位于安徽省廣德縣柏墊鎮前程村月克沖。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我國在中西部13省區進行規模宏大的國防、工業、交通和科技基礎建設,軍工企業國營九四〇廠(利民廠)于1965年初依山傍水而建,其生產廠房、辦公樓房、生產-服務配套設施建設規模達19萬多平方米,職工人數約1800余人,年產軍用彈藥2300余萬發,為我國國防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1985年九四〇廠(利民廠)奉命遷出并入南京造幣有限公司。軍工企業遷走后,遺留下來的各類建筑物和大片青磚灰瓦,格調相近的西式建筑風貌依然隨處可見,房屋建筑連片、村間小路成網,成為廣德縣前程村距今最近的歷史文化遺產受保護村落。2011年以來,前程……[詳細]
橋頭村祠山廟戲樓
  橋頭村祠山廟戲樓位于宣城市廣德縣,年代為明。太平天國革命前尚有祠山廟宇及看樓,與戲臺組合成群。現存建筑面積86.4平方米,舞臺用木板鋪成,臺面高出地面2.2米,臺口寬2.74米,進深3.43米,面積約20平方米,總體結構為明架抬梁,山墻架穿斗式。現樓面及部分梁架已朽,總體面目猶存。2012年,橋頭村祠山廟戲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院墻外,東2米至毛竹園,南2米至人行路,西以戲臺后墻為界向外擴展2米,北以北院墻為界向外擴展0.7米至芮本順宅前空地。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至山坎,西延伸4米至柏油路,南、北2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视频 |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99在线精品一区欲臀 | 香蕉久久AⅤ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第16页 | 亚洲中文字幕a∨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