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阜陽市旅游

阜陽市旅游景點介紹

  展家臺遺址位于中崗東南2公里,俗稱“展家荒”。據《正德潁州志》載:“展家臺在州南七十里,中村崗之東。元至正甲午(1354),南山-賊流劫鄉村,展氏聚義民保鄉井,筑臺誓眾,因名!薄[詳細]
  七旗嶺遺址位于王化集東近2公里,谷河南岸的崗頭上。長約500米,寬約300米,高5-7米,東、南、西三面2000米以內崗丘起伏相連。《正德潁州志》載:“俗稱王保保常屯兵于此,樹七旗,故名,嶺頭有倉!碑數胤Q“七旗倉”或“七里倉”。……[詳細]
  四石村遺址位于焦陂鎮焦寨與王屯之間,南距陶子河半公里,是宋代四石村(村中建有望焦樓)遺址,明代為張大同讀書處。修南潁公路時,出上布紋磚、繩紋磚、麻葉紋磚和回形紋空心磚。……[詳細]
  跑馬場遺址位于安崗西1公里處,西臨六百丈湖,遺址高出地面0.3-0.4米,長寬各約300米,俗稱“跑馬場”,因傳為三國時鄧艾屯兵處,又稱“鄧艾寨”![詳細]
  古城子遺址位于縣城東南15公里的古城子村,東北距于集3.5公里,南距洪河分洪道2公里,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20米。自上而下有3級等高線,每級3-5米,出土有石斧、石錛、陶燈、銅鏡等器物。初步考證為商文化遺址![詳細]
  萬溝遺址位于萬溝集東2公里處蒙洼分洪道西部臺地上。遺址背坡面湖,靠近蒙河,高出地面1-3米,面積2500平方米。1950年萬溝小學校長劉金屏帶師生到湖捕魚進行生產自救時,發現此遺址,并采集到陶片、蚌殼和石器。經地、縣部門考察,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地面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錛、石箭頭、石刀、石鏟,其中有帶孔石……[詳細]
  讓臺位于阜陽舊城東門處一里許,現市啤酒廠院內,系一高出地面2.8米的土臺。據傳夏秋楚莊王要在其轄境寢丘(今阜陽)建筑一座臺觀。千里左右運石,百里左右運土。勞民傷財,無補于世。群臣勸阻,莊王怒,連誅72家大臣,無人敢諫。這時,寢丘人諸御已和顏悅色勸說莊王,諫后,心有余悸逃走。莊王聞知,派人追回,采納其意見,罷筑此臺。這個……[詳細]
  老丘堆位于安徽省臨泉縣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又叫沈子墓,長50余米,寬20余米,高10余米。相傳聃(丹)季載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但據考古學家認定,這里是新時代的文化遺址,因為此處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殘斷的石器,生產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錛、石箭頭、石刀、陶方鼎、陶紡輪等,還有骨刀、骨針、骨箭頭、骨魚叉等。老丘堆原來很……[詳細]
  中共太和第一屆縣委舊址,又名“天主教堂—神父樓”,位于太和縣城關鎮天主教堂院內。由法籍傳教士出資,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興建,1927年11月,中共太和第一屆縣委在此成立。該建筑現占地面積25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青瓦屋面。無論是建筑布局、形制,還是局部裝飾等,無不展現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創造才能,給后……[詳細]
  資福寺位于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鼓樓辦事處鹿祠社區大寺街中段始建與宋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擴建于宋熙寧年間,有900多年的歷史了,是阜城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熙寧年間(1068—1077),擴建。明萬歷,清康熙、乾隆、道光等均進行過重修。因規模宏大,民間俗稱之“大寺”。1……[詳細]
  太和清真北寺位于縣城中心人民中路西側。建筑面積3074平方。前面是伊斯蘭大樓,北面是清真女寺,回族群眾圍寺而居,地理環境優越。該寺距今己有六百余年歷史。據史載:朱元璋創國初期,手下有一支回族人組成的隊伍,個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為朱元璋推翻元朝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登基座上皇帝后,為答謝其出生入死戰功卓越的回族兄弟,在即……[詳細]
  徐氏宗祠暨楊虎城在太和故居位于太和縣城關西大街徐氏宗祠是徐廣縉的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間。徐廣縉(1797年—1869年),字仲升,太和徐寨人。24歲中進士,官至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世襲一等大臣。徐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在主政兩廣時,拒絕了英國人進入廣州城的無理要求,保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徐廣縉為官40年,……[詳細]
  管鮑祠位于潁上縣解放北路,管仲公園院內。管鮑祠建于明朝。明萬歷六年(1578年),由當時縣令、著名文學家、戲曲作家屠隆(1542——1605年)所修建,并作《管鮑祠碑記》以記其事。屠隆在潁知縣時見有管鮑史實,而無管鮑之祠時感慨,“由管仲至今,數千年邑無祠”。于是廣泛征求鄉民、諸生意見,而做出修建管鮑祠的決定。并“捐俸掊……[詳細]
  倪邱遺址位于太和縣城北30公里,東距阜亳公路約300米遺址西臨茨河,因歷年來經河水沖刷形成陡壁。遺址現存南北長54米,東西寬34米,高近10米。遺址未經發掘,從河水沖刷斷面觀察,文化堆積很厚,有大量的蚌殼、獸骨、陶片及灰層。從遺址表面采集到的文物有石斧、錛、骨針、陶網墜、夾砂黑陶罐、鏤孔豆、盆、尊形器等,紋飾有繩紋、藍……[詳細]
  潁州府城隍廟位于安徽阜陽市潁州區鼓樓辦事處建設街23號潁州府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現存大殿三間,后樓(寢殿)五間。當中三間是城隍爺、城隍奶奶的神像。有兩房城隍奶奶,一座是長房,一座是偏房。東頭一間是城隍爺的灶房,塑有灶爺神像,西頭一間是城隍爺的庫房,有庫爺神像一座。中間是大殿三間,前院有東、西廊房十二間,是城隍爺手下……[詳細]
  運河橋位于安徽省阜南縣三塔鎮。據文獻載,此橋始建于明代以前,橋呈拱形磚石結構,南北橫跨運河,長60余米,高7米,是通往大別山的必經之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此橋發揮了重要作用。橋原系9孔,現存7孔。該橋是我省淮北地區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大型拱形磚石橋。 該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該橋是明朝當地一位官員捐資修建,至……[詳細]
  賀勝臺遺址位于安徽阜南縣城東20公里,黃崗鎮西南1公里,東距谷河與陶子河合流處200米。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勝臺遺址俗稱“賀勝臺”,傳說岳飛大敗金兵后曾在此慶賀勝利,故稱。文化堆積層厚3.55-4米,土質呈黑灰色。在地表3-3.5米以下為0.55米厚的灰層,夾雜大量蚌殼、陶片和獸骨。1956年出土石器有帶孔石鏟1……[詳細]
  灰角寺遺址時代為新石器時代,位于安徽太和縣苗集鎮。遺址高出四周地面約4 米,面積10萬平方米。遺址現為一臺形高地,高出四周地面約4 米,面積10萬平方米。地表采集的陶片以夾砂紅陶、灰陶為主,還有少量的泥質黑陶,主要器形有罐、杯、鼎、盆、豆等,紋飾有籃紋、弦紋、附加堆紋、繩紋等。從陶器分析,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該遺址面……[詳細]
  方集陳家祠堂位于阜陽市阜南縣方集鎮,年代為清。陳家祠堂青磚灰瓦,重梁起架,古樸典雅。祠堂坐北向南,南北呈長方形,祠堂三重,面闊三間。其中:祠門三間,割為門屋一間與耳室二間,門屋略高于耳室若干,配以磚雕及石鼓等門飾,手法簡潔造型生動;明倫堂、寢堂均面闊、進深各三間,構架用“五架梁并前后出單步”法,云版、駝峰、雀替及梁端等……[詳細]
  潘氏公館位于阜陽市潁州區,年代為清。2012年,潘氏公館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潘家大院建筑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1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 | 午夜亚洲精品专区高潮日w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在线 |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爽 |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欧洲视频一区直播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