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雙崮堆遺址位于懷遠縣榴城鎮朱崗村南側的臺地上,東距懷魏公路約800米,南距圣泉大道約300米。遺址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約150米,高約4米,因遺址有兩個崮堆而得名,地表為農田。該遺址上有明、清時期的墓葬,歷史上遭到多次盜掘,南側曾有石馬、石羊等石器(被盜、被毀)。1988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賈慶元研究員和南……[詳細] |
![]() | 皇姑墳位于懷遠縣唐集鎮山前村平阿山東側的緩坡上,有三座大型夯土墓葬成“品”字形排列,據考證是漢代平阿國貴族墓,當地人稱之為“皇姑墳”。該墓歷史上多次被盜,1984年11月21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懷遠縣文物管理所對其中一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共出土文物5件,其中的蟠螭紋鏤空玉飾為國家一級文物,青銅香薰爐為國家三級……[詳細] |
![]() | 萬畝石榴園位于懷遠縣蘭橋鄉茨淮新河大壩,占地約5000畝,以風景秀麗、交通便捷的茨淮新河為軸線,全長約22公里。主要以種植懷遠有名的白花玉石籽、紅花玉石籽、紅瑪瑙為主,其次還有石榴品種園及各種實驗園、百果園(有梨樹、桃樹、杏樹等10余種果樹)、蓮花池。基地具有觀賞、休閑、采摘、運動、科普、研學、體驗等功能,建有游客接待……[詳細] |
![]() | 淮河荊涂峽鯉長吻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位于淮河荊涂峽山口上下游及其兩條支流(渦河、茨淮新河)部分水域,全長32.9公里,總面積1671公頃,是目前淮河流域唯一的鯉長吻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可以欣賞“淮河風光”,水中有山,水中有橋,水光山色渾然一體,各處樹木蒼郁、靜謐幽雅、鳥語花香,既有“都市鳥島”的美譽,又有……[詳細] |
![]() | 自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來,位于西門崗懷遠一中院內的十棟古建筑群,是現今皖北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中西合璧的古建筑群。古建筑群皆背依荊山、面臨淮水。典型的中國民族建筑風格有“馬頭墻”、“老虎窗”、“魚鱗小瓦”、“雕梁畫棟”、“飛檐斗角”,典型的歐式建筑有“轉梯”、“壁爐”、“百葉窗”。西門崗懷遠一中古建筑群成……[詳細] |
![]() | 四眼井,位于懷遠縣荊涂學校西邊百米左右,井蓋上鑿有四孔,便于用桶取水,故取名四眼井。四眼井亦名富博淵泉,位于荊山北麓碧溪澗南,建于明朝末年歷史悠久。井深約12米,井口用1.8米見方青石板覆蓋,石板上分別有直徑40厘米、38厘米、35厘米、34厘米四個圓形井眼。泉水甘甜清冽、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園區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詳細] |
![]() | 桓氏墓位于安徽省懷遠縣城西北35公里,今龍亢鎮關廟村唐莊東250米處,系東漢大經學家桓榮家族墓;笜s,字春卿,龍亢人,東漢經學大師,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光武帝劉秀拜為太子少傅。劉莊即帝位后,封其為關內侯,死后明帝親自為其送葬。墓有兩座。南墓葬長80米,寬50米,高8米;北墓長50米,寬40米,高6米。1982……[詳細] |
![]() | 青云樓,亦名文昌宮,又名梓潼閣,其舊址原在縣黌學的尊經閣后。明朝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經縣丞陳世佩集資卜地,改建于抱璞巖右側。青云樓鼎盛時,建筑規模頗為宏麗。層樓聳峙,飛閣摩天。依山就勢,高下不一。樓殿參差,錯落有致。顯得布局既嚴謹又別具匠心。青云樓右毗關帝廟,左鄰抱璞巖,依山面水,“含寶吞玉”,境界幽清,氣勢……[詳細] |
![]() | 蚌埠雙墩鐘離國墓地包括雙墩一號春秋墓和雙墩二號春秋墓,均位于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內,兩墓相距80米,其中位于北側的為雙墩一號春秋墓,南側的為雙墩二號春秋墓。雙墩一號春秋墓為大型有封土堆土坑豎穴墓。墓葬結構主要由封土堆、墓坑和墓道三個部分組成。該墓葬在墓坑填土中發現極其復雜的“放射線形狀”、 “土丘與土偶”、 “土偶墻”……[詳細] |
![]() | 許家大樓遺址位于固鎮縣濠城鎮垓下居委會圩里村西約100米處,當地俗稱“許家大樓”或“許慎著書臺”,相傳許慎在洨縣任職期間曾在此著書。遺址西臨沱河,是一處河邊臺地,平面呈不規則的橢圓形,面積2000余平方米。周邊斷崖上可見文化層堆積,從剖面看堆積可分為9層。地表有新石器時代的鼎足等器物殘片。1957年,由治淮陳列館、南京……[詳細] |
![]() | 陽城遺址位于固鎮縣湖溝鎮中心村橋西組西北約500米。遺址呈東西走向,魚脊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長約200米,地勢高出四周約2.5米,被一條南北向村村通公路分為兩部分,公路邊的溝渠剖面有文化層暴露。遺址地表散落有較多的碎陶片,可辨認器型有鼎足、口沿、腹片等,根據這些標本分析,遺址上限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時……[詳細] |
![]() | 南城孜遺址位于固鎮縣湖溝鎮馬樓村西南部,南側緊鄰澥河,東西長約620米,南北寬約400米,面積約25萬平方米。遺址現為農田,由多個谷堆組成,東部較高處暴露有紅燒土遺跡。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固鎮縣文物調查發現,周圍地勢較為平坦,僅遺址中部地勢起伏不平,較高處與周圍落差1~2米,地表暴露大量鼎足、鬲足、陶片等,陶色以紅陶……[詳細] |
![]() | 集東遺址位于固鎮縣楊廟鄉廟新村集東組北側,西距八丈溝約200米,北距澥河約500米,是固鎮縣境內澥河流域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遺址南北走向,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8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勢呈漫坡狀,中間高四周低,高出周圍地表約1.5米。2009年6月,固鎮縣在國家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該遺址,遺址地表暴露有豆柄、豆……[詳細] |
![]() | 韓莊遺址位于五河縣東劉集鎮張集村韓莊自然村東北0.5公里處,固鎮、泗縣、靈璧、五河四縣交界處,沱河的南岸邊高地,鄉民俗稱“大臺子”“紅林寺”。1985年五河縣文物普查發現,2009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對該遺址進行了復核。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地表暴露遺物較為豐富,紅燒土分布面積較大。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在1~2米,最……[詳細] |
![]() | 沫河口關卡,俗稱為沫河口鹽卡,坐落于蚌埠市淮上區沫河口鎮。北淝河自渦陽、蒙城、淮北蜿蜒而來,至懷遠、蚌埠匯入淮河,至此已是其流之末,故初名“末河口”。因其地處河口,久而久之,“末”字逐漸演化為“沫”,沫河口之名由此流傳至今。沫河口關卡始建于大清光緒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歷史。當時在正陽、泗洲、五河、臨淮、懷遠5處設……[詳細] |
![]() | 新四軍淮上行署舊址現有始建于民國初年的房屋20間,總建筑面積308平方米。舊址原為當地富商王文彩的住宅,1940年7月,新四軍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淮上行署,下轄懷遠、鳳臺、蒙城、宿東、宿南5個縣,是當時行署辦公所在地和行署領導人-起居之所,建立后為黨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軍政素質的干部和軍事將領,是英勇的淮上兒女不屈不饒抗擊……[詳細] |
![]() | 常氏三王墓封土高4米,占地350平方米,整個墓區占地二百余畝。墓區內遍植松柏,大小石像生、碑碣排列有序。常氏三王墓建造至今,歷經600余年,雖屢經天災與戰亂,地下部分保護完好無損。1991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群眾捐資將常氏三王墓墓區修復,多方征集流失文物。1999年4月,當地政府將常氏三王墓墓區周圍3萬平方米辟為遇……[詳細] |
![]() | 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始建于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車。該橋為固定型桁梁橋,全長570米,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是連通我國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動脈,是津浦線上僅次于黃河鐵路橋的第二大橋,是我國現存保存較完好的鐵路橋遺址。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是津浦線上僅次于黃河鐵路橋的第二大橋。該橋始建于1909年11月,1911年5……[詳細] |
![]() | 棲巖寺石屋位于安徽蚌埠市經濟開發區長淮鎮。該寺始建于漢代,因其佛殿、僧堂、經閣均以白色石塊建在山巖上,故稱棲巖寺。后經戰火,廟宇等多被毀壞,明初,朱元璋下令重修棲巖寺,并升其為龍興寺下院,F廟宇已毀,院內有蓮花石座一個,石香爐、石柱礎各一個。廟宇基本布局尚存,現有建筑為50年代所建。原大殿后11米處有方丈石屋一座,保存……[詳細] |
![]() | 谷陽城遺址位于安徽省固鎮縣城南一公里,澮河南岸,京滬鐵路西200米,屬連城鎮前臺村。距今兩千多年,主體為四方土城,每邊城墻長約1000米,城有四門,且都居各邊正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谷陽城建于西漢初,唐顯慶元年省谷陽入蘄縣,其間多次更名,北魏太和年間,改谷陽城為谷陽鎮,俗稱谷鎮,后逐步演變為今名固鎮。遺址距今兩千多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