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蒙城縣西北三十五里原有一寺,門前懸一木匾,-“岳王寺”。前后兩重大殿共六間,東西廊房各兩間,寺內原供有岳飛、岳云等塑像。寺西側有一井。據明《嘉靖壽州志》載:“駝澗在縣西北四十里,岳飛敗金兀術于駝澗即此,遺有營壘址基尚存。”紹興十年(1140年)金兀術圍困順昌(今安徽阜陽),東京副留守劉锜定計,以少勝多,殺得金兀術大敗。……[詳細] |
![]() | 蒙城東關有一片保存較完好的古代建筑,是歷代文人祭孔和演禮辦學的黌宮。黌宮內蒼松掩映,殿宇雄偉,殿上覆蓋著五色琉璃瓦,飛檐翹角,蔚然壯觀。飛檐下,磚木浮雕著飛禽走獸,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據《蒙城縣志》記載:黌宮內大成殿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殿內供奉有孔子等圣賢牌位。元代末年,毀于兵火。明朝洪武年間,因蒙城……[詳細] |
![]() | 陸建章(1862—1918)字朗齋,乳名八庚,蒙城東南六十華里陸瓦房莊人。曾任清二品道員,曹州總兵,袁世凱政府的陜西督軍等職,后被段祺瑞指使徐樹錚誘殺于天津,歸葬蒙城故里。陸建章的府第和墓地是他在陜西督軍任內興建和選定的。府第在莊內,墓地在莊東頭,兩者直線距離約100米,中間有一條南北大溝。府第南北長60米,東西寬27……[詳細] |
![]() | 蒙城縣城內有一座古寺,名叫慈氏寺。“慈寺曉鐘”為蒙城八景之一。慈氏寺俗稱大寺,位于老城大街南端東側,萬佛塔的西北首。據舊《縣志》記載:“慈氏寺在縣內東南隅,元至正丙子年(按:應為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建,舊名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改為慈氏寺,設僧會司于此。”佛教傳入我縣始于五代,發展于宋,到元明兩代……[詳細] |
![]() | 半個蒙城縣,五座戰國城,是蒙城之佳話。蒙城地處中原腹地,歷代兵家必爭。據專家考證,僅在渦河以北,半個蒙城縣的區域內,就有大大小小五座戰國乃至戰國前的古城遺址。分別是:漆園古城、殷墟北蒙、禮城、瑕城和趙集古城遺址。北蒙和禮城,千年古城墻至今依然屹立,綿延不斷,氣勢恢宏,漆園古城也因莊子而名滿天下,瑕城與趙集古城址則名不見……[詳細] |
![]() | 南簡城是一座古城。據傳為東晉簡文帝司馬昱所建,距今1600余年歷史,又稱簡文帝城,當地人稱為簡城。位于蒙城縣板橋集鎮東南17公里處,距板橋集鎮陶圩村溝南陶莊500米,這里曾為古代重要城邑。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有東西走向主大街,兩側商鋪林立,市井繁華,為當時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滄桑,滄海橫流,南簡城不幸毀于戰亂,現……[詳細] |
![]() | 蒙城縣民眾教育館是民國時期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民國三年(1914年)十二月,蒙城建立通俗教育會,民國十七年改為民眾教育館。館址初在文王廟,后遷至文廟明倫堂西側(現漆園金店),與明倫堂、圣人殿、藏經閣、文昌閣等連成一片,形成一個文化中心。教育館總體布局可分為大門、前門、中院和后院,約二十多間房屋。大門上方兩道連接門垛的弧……[詳細] |
![]() | 民國四年《重修蒙城縣志·建置志·古跡》:“曹操演武臺在縣東半里許,俗稱為曹操墳。”在民國初年,曹操演武臺遺跡尚存。因為年代久遠,當年的演武臺已經成了一個土堆,所以俗稱其為墳。演武臺建于何時呢?民國三年《重修蒙城縣志·武備志》記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率水軍自渦河入淮。”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為了統一……[詳細] |
![]() | 孟表,字武達,是我國南北朝時代濟北蛇邱人。他起初在南齊明帝時,任馬頭(今安徽壽縣西北)太守,后歸順北魏,任南兗州(今山東兗州)刺史,賜譙縣(今亳州)侯,鎮守渦陽。渦陽即今蒙城。北魏皇興二年(468年),魏軍大舉南進。奪取南齊淮北四州,建渦州渦陽縣,治所在原山桑縣城。后遷至蒙城渦河閘北的漆園故址。渦陽當時位于北魏與南齊邊……[詳細] |
![]() | 蒙城縣雙澗鎮有個因廟而得名的七奶廟村。七奶廟原名七貞祠,故址在今雙澗鎮七奶廟小學,現廟已不存在。七貞祠的建立,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相傳元朝末年,河南滎陽潘公任江浙行省左丞。他有一妻七妾。七妾對潘公和夫人以禮相待,相互之間也相敬相愛,從來不爭風吃醋,因而,妻妾群居一處,卻能和睦有序。潘公常以貞節烈婦之事教育眾妾。后來義……[詳細] |
![]() | 何惟憼,字子恭,號水南,蒙城縣城西何樓莊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世宗癸丑科舉進士,世宗間官都察院經歷(一曰經憲,蒙人通稱御史)。后遭嚴黨陷害,含冤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終年七十七歲。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冤昭雪,葬于城南區關帝鄉陳瓦房村何橋莊前。何樓莊,即是何惟憼的原來住址。當年建有樓……[詳細] |
![]() | 劉孤堆遺址位于蒙城縣東北板橋集鎮境內劉谷堆村三里橋正北500米,高出地面4米的一個大土堆,為大乘寺遺址。據傳為清代所建,現為蒙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大乘寺氣勢恢宏,雕梁畫柱,飛檐斗拱,風貌奇偉。寺院座北朝南,寺前6棵龍爪古槐。前殿9間,內塑鬼判韋陀,面目猙獰,陰森怕人。后殿8間,高6米,內塑佛祖及十八羅漢,描金繪彩……[詳細] |
![]() | 民國四年(1915年)《重修蒙城縣志》記載,城內華祖廟在北大街路西(現城關醫院斜對面)。華祖即華佗(?-208),漢末著名醫學家,又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亳州市)人。精通內、外、婦、兒、針灸等各科,尤其擅長外科,創用“麻沸散”,給患者-后施行剖腹等手術。還創編“五禽戲”,教人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據說曹操常患“頭風”,……[詳細] |
![]() | 蒙城縣西四十五華里的馬集鄉鶴庵村境內,有一座古老的廟宇鶴雞庵。數百年來,在渦、蒙、亳等縣享有盛名。每年的農歷二月中旬開始,方圓數十里、甚至數百里外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人都云集到這里,盡管每年的這一天,往往是陰多晴少,有時風塵迷漫,有時陰雨連綿,但依然難以動搖人們一睹廟會盛況的信念,最高時數萬人。廟院周圍方圓兩公里的地……[詳細] |
![]() | 新四軍四師司令部舊址位于縣城北22.5公里的新興集。1938年9月,彭雪楓同志受命擔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指戰員373人,從河南確山縣竹溝鎮出發,到新興集建立抗日根據地。1939年11月上旬中原局書記-同志視察新興集時,曾在這里住數日,就邊區建設和創建抗日根據地等問題,作了重要指示。四師在新興期間,集內……[詳細] |
![]() | 渦陽石佛寺,位于亳州市渦陽縣曹市鎮順沙集北八里。明代創建,清朝重修,存有大殿三間,明正德年間石佛像5尊。現為渦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始建于明朝,清代重修。新中國成立后尚存后殿9間,前殿3間,東西廊房各3間,為石佛寺小學使用。現存清代重修的后殿3間,并有明朝正德(1506一1522)年間雕刻的大型石佛3尊、石和尚2尊……[詳細] |
![]() | 安徽渦陽縣城東北30公里石弓集西北隅,S202省道南側,有一小山,在山石西側一方石面上,有似人臥痕跡,長有數尺。傳說,陳摶在此鼾睡,一覺八百載,把青石壓成人形痕跡,故稱為陳摶臥跡。現在人形臥跡依然可見。……[詳細] |
![]() | 蒙城東四十五里移村集,有兩棵堪稱歷史文物的白果樹。據說,漢朝時期,移村集烏家有個當朝的大官,通稱“烏老”。烏老在家鄉建造了一座花園,叫烏家花園。這個花園不知早在什么時候就不存在了,只留下了兩棵白果樹。一直到現在,這里還流傳著兩句話:“朱洪武起初,大樹兩棵”這就是說,早在六百多年以前,這兩棵白果樹就已經是“大樹”了。兩棵……[詳細] |
![]() | 蒙城在周、春秋戰國時稱“漆園”,唐天寶元年改為“蒙城”。漆園舊址在今城東北渦河北岸二里許的姜樓莊西北和劉寨莊西。這北依梁土山,南臨渦河水,有茂林修竹,沃野平川,肥壯牛羊,勤勞農夫。每當春回大地之時,真是花紅柳綠,清香陣陣,鳥鳴蝶舞,景色宜人。每當早晨,迷霧茫茫,濕氣清新。天旱時,這里的莊稼不旱,青綠一色,非常茂盛。如煙……[詳細] |
![]() | 蒙城南門內有座寺院,名曰慈氏寺(今已改建為城關第三小學)。建筑宏麗,雕塑精美。寺內高懸大鐵鐘一座。緊靠慈氏寺的東南角,有一寶塔,名曰慈氏塔,又名萬佛塔。塔體八角十三層,挺拔秀麗,直插云端,每層每角均懸有銅質風鈴。這塔、寺相映成輝,頗為壯觀。舊時,每日破曉,寺內僧人撞響大鐘,嗡嗡的鐘聲伴隨著寶塔叮叮玲玲的風鈴聲,響遍古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