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前、后廳兩進,為明代建筑。大門東向,門樓上有精美的磚雕;前廳面闊三間 11 米,進深七檁 6.4 米,硬山屋頂,屋脊高 4.8 米,括梁式架構;后廳面闊三間 11 米,進深七檁,硬山屋頂,屋脊高 5.2 米,明間梁架上裝飾有斗栱、荷葉墩、山霧云和抱梁云,脊檁下有脊枋,脊檁和金檁下有花機;前后兩廳中間有西廂房兩間,建筑面積約 201.6 平方米,占地面積約 306 平方米。……[詳細]
  始建于宋代,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中有記載,謂泰州有井七口分布如北斗,俗稱“七星井”,此井即為古七星井之一,又稱八角琉璃井。該井青石質井欄,外壁八角形,直徑 0.8 米,內壁圓形,直徑 0.3 米,通高 0.37 米,井欄內壁有十多道被井繩勒凹的深槽,磚砌井壁,保存完好,仍在使用![詳細]
  始建于1921年,南向,有大門、正殿、廂房各三間,為四合院式。大門上嵌“石氏宗祠”額,正殿硬山屋面,面闊11.00米,進深6.65米,脊檁高5.02米,保存完好。據《民國續纂泰州志》記載:石氏宗祠為石張氏建,其公爹石小泉“學博以文行顯”,夫石和鈞優稟生,子抱中和守中都是神童,可惜家遭不祥災禍,父子三人相繼去世。石張氏遂修建祠堂紀念石氏三代。……[詳細]
144、俞梅故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俞梅住宅。主體建筑朝南,有大門、儀門、照廳、廳屋及廂房等,青磚小瓦,硬山屋面。大門面巷3小間,門下有方形小石鼓,上雕牡丹、仙鶴圖案。門內梁下有彩繪天花板,花板上殘留彩繪祥云、飛鶴花紋。過門廳是一小天井,迎面是磚砌照壁墻。墻上部有一行組精美的連續不斷的“萬”字磚雕圖案。從小天井向南轉而西行是儀門。原儀門兩側安有圓形石鼓。進入儀門到大天井,天井南為照廳,北立面當心間花格長窗,兩次間花格短窗。天井北與照廳相對的是正廳,屋面坡度平緩,從上而下呈下弧的弧形屋面,自然流暢,圓作抬梁式木結構,3間7桁,當心間5架梁,前后各加1道單步梁,每根柱下部均接有高50厘米的短柱。……[詳細]
  宅為清道光五年(1825)進士錢桂森建。南向,有門樓、照廳、廳屋、堂屋。門樓用磨磚砌成,堂屋硬山屋面,面闊五間 10.6 米,進深七檁 5.20 米,脊檁高 4.95 米,明間天花及月梁等處有彩繪。建筑面積 600 平方米。保存完好。……[詳細]
146、吳同甲故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同甲故居
  吳同甲故居位于泰州市海陵區城北南通路236號。故居南向,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新中國成立初期興建南通路時,拆除大門、儀門及部分房屋,留下廳屋、堂屋及樓屋3座建筑。廳屋圓作,當心間梁架結構抬梁式,為5架梁前后加單步梁,用材較大;堂屋偏作,當心間梁架結構穿斗式,中間立中柱,柱兩側為帶有弧形的月梁,柱下墊木礎,屋面用方木椽,采用了一些明式建筑的做法,在泰州清道光時期的民居建筑中較為少見。廳屋在東側,后有天井。天井北有1座2層樓屋。樓屋的屋面東西山墻處建有馬頭高墻,上下面闊各3間,樓梯在東南,樓上地面前低后高。吳氏住宅后易主沈氏,由于房主是泰州知名商人,所存房屋質量尚好,青磚黛瓦,硬山屋面,平房后蓋樓,前低后高,頗具時代特色,被列為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吳同甲故居因面對南通路,原廳屋曾被改作商業店房,樓屋……[詳細]
147、陳庵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庵在泰州東門大街南側,是明代陳佞佛所筑的家庵。所謂家庵,系指舊時大戶人家,為家0-家修行的人而建造的小庵。此類家庵,各地比比皆是。但泰州陳庵,卻非同一般。陳庵始建時,明魏國公徐中山(達)為庵題寫門額,后書法家董其昌又為其題寫了門榜,可見規格之高,影響之大。清康熙十五年(1676),泰州安豐場著名詩人吳嘉紀,曾寓居陳庵。陳庵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前后兩進,中有天井,左右為廂房。前面是正殿,硬山屋面,面闊三間12.15米,進深6檁前帶船棚軒7.85米![詳細]
148、華佗廟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佗廟
  位于泰州市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中校園內,祀漢末醫學家華佗,又稱藥王廟。始建于清代中期,民國時重修,原有華王殿及后樓,現僅存華王殿。殿南向,硬山屋面,面闊三間 9.7 米,進深九檁 9.65 米,檁高 6.31 米,梁架系用苗木制作,材徑細小,材質精良,占地面積約 400 平方米![詳細]
  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康熙年間重修。南向,平面方形,四阿屋面,樓基高 1.20 米,面闊三間 7.40 米,進深七檁 7.60 米,脊檁高 6.55 米。樓上原置古銅鐘一口,1952 年移至泰山公園,現暫存于光孝寺內![詳細]
  為清初刑部郎中田敬錫所建,后易主夏氏,俗稱“夏家花園”。宅南向,有廳屋、堂屋、穿堂、后樓,其中廳屋楠木結構,抬梁式,用櫨斗、荷葉墩等構件,面闊三間,進深七檁 5.65 米,脊檁高 5.3 米,硬山頂;后樓五間,兩側有廂樓連接,保存完好![詳細]
  清光緒翰林院編修支恒榮所建,宅南向,東邊三進,每進六間,硬山頂;西邊為鎖式樓房二層九間,均硬山屋面。下層面闊五間,高 3.65 米,進深七檁 5.90 米,通高 7.9 米,兩側各有二間廂樓相連,梁架上有彩畫,占地面積 400 平方米,F移建于鼓樓北路 215 號學政試院北部……[詳細]
152、筆穎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筆穎樓,位于迎春路南側,城東小學對面,靶場巷內。清咸豐元年,候選縣丞尤金城和兄長尤金鑣修建了城西草堂后,又在城東筑了筆穎樓。舊時,筆穎樓在周邊民宅中最高,是觀賞海陵八景之一“鳳池筆穎”的絕佳之地。夕陽西下,登樓遙望,南山寺寶塔映入泮池,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多了一支靈動的筆端。筆穎樓建成后,成為尤氏兄弟與文人飲酒暢談的地方。筆穎樓,有東向樓屋和南向堂屋等。想當年,登樓遠眺,可見海陵八景之一“泮池筆穎”,故名“筆穎樓”。 樓硬山屋面,墻上嵌有拴馬石二塊,面闊三間,進深 4米,下層高3.50米,樓外上層卷棚屋頂,脊檁高6.7米。占地面積200平方米,1986年6月公布為泰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古關帝廟在泰州市鼓樓大橋東北側濱河廣場的東部,南臨護城河,北近東進東路。舊時稱此關帝廟在關帝廟墩上。廟西側曾有小巷名武廟巷。廟曾和東側不遠處覺正寺隔東大街相望。泰州的關帝廟中,北門外關帝廟墩上的關帝廟,不是魏忠賢生祠改建,而是在明萬歷時就建成了,因此,被稱之為:“古關帝廟”。古關帝廟現山門殿的弧形廟門上仍嵌‘古關帝廟“石額,上有嘉慶丁巳年重建字樣。門下兩旁有石鼓一對。山門后有天井,天井后為大殿3間,前有卷棚,脊檁下置斗拱,東邊墻上立民國十年二月十七日當局簽發保護廟產的布告。原此廟后尚有民國十五年州人王幼丹倡建西式磚樓1座,名為“文昌樓”,與城南原文昌閣在一條軸線上,前后呼應,古關帝廟位于濱河綠地的城河風光帶中,居高臺之上,2株參天古銀杏挺立山門兩側,前面的護城河碧波蕩漾,臨河的一面石墻上還有……[詳細]
夏思恭祠
  夏思恭祠位于漁行大街20號。元朝末年,泰州白駒場鹽民張士誠起義,于1353年3月攻下泰州。戰后泰州城到處斷墻殘垣,張士誠讓夏思恭到城北宋代的堡城處重筑新城。1364年10月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常遇春從大江口和揚州分水陸兩路向泰州進發。泰州守將嚴再興、夏思恭被迫退守新城。同時,張士誠急令淮安守軍援泰,被常遇春打敗。張士誠又派水軍兵船400艘出大江援泰州,因水淺難登陸,未解泰州之圍。夏思恭、嚴再興率眾堅守,同年十月十六日,徐達率兵圍攻新城各門,用高梢子船扎架攻城,夏思恭戰死,嚴再興等人被俘。隨后,徐達將此城夷為平地。當地百姓感念夏思恭的忠誠,就在當年夏的官衙處建造了一座廟宇,供奉夏思恭像,廟內還塑了一匹白馬,傳說是夏思恭的坐騎。為遮掩明王朝的耳目,廟名稱“都土地廟”。土地神是某一地域內的守護神。在……[詳細]
155、斗姆宮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后周(951-960),原名仙翁祠,祀仙翁王冶,后毀于兵燹。宋建隆年間(960-963)奉詔重修,祀呂祖兼祀王仙翁。元泰定年間(1324-1328)改為斗姥宮,清嘉慶十一年(1806)重建,于前殿祀呂祖,正殿奉玉皇,后殿奉斗姥,F存呂祖殿、玉皇殿、大廳、廂房等建筑,東有花園遺存。玉皇殿硬山屋面,面闊三間 11.90 米,進深九檁 9.90 米,脊檁高 6.10 米。存有“小有天園”、“粥廠”等石刻![詳細]
156、都天行宮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天行宮
  都天行宮在泰州市西倉橋東引橋北側,老廒新村58號,都天行宮坐北朝南,南臨護城河,北近泰州船閘。因該廟是“都天菩薩”出巡時居住的宮室,所以稱為“都天行宮”,又稱“都天廟”。廟中所供神像,為唐開元末安祿山叛亂時死守睢陽、城破不屈的大將張巡,被人們尊稱為“都天菩薩”,敕封“吳天大帝”。都天行宮系清康熙三、四年間,就社稷壇舊址的西半改建而成,光緒二年、民國二十二年先后兩次重修。這組古建筑群在南北一條中軸線上。由門樓、戲臺、東、西廂樓、大殿、后樓等組成了廟宇主體。門樓5間,中開券門,上嵌“古都天行宮”石額,并飾有祥云圖案的磚雕,門前兩側立獅子盤球的石鼓一對。 門內后金柱下置屏門,平時開兩側小門,香期屏門打開。戲臺與山門樓相連,座南朝北,上下兩層,下層為通道,上層為演戲臺,單檐歇山屋面,翹角飛檐,小巧精……[詳細]
157、李嗇庵故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氏住宅(李嗇庵故居),位于海陵區五一路24-26號北側東部。始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間(一八二一至一八五零),原宅主李氏為晚清泰州豪富。后俗稱范家花園。青磚灰瓦,肥梁胖柱,為泰式民居的代表作之一。李氏住宅原有三條軸線,東側原有房屋六進,西側房屋有三進,現最西側建筑,除原書房外均已無存。西側四進,現為“一分屋古玩藝術品市場”。第一進廳屋硬山屋面,面闊五間23.6米,進深七檁9.65米,脊檁高6.1米,鼓形石礎,用材粗大,房屋寬敞。保存完好,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現存廳屋、堂屋、穿堂及后樓。廳屋前有軒廊、鼓形石礎,房屋高敞,楠木結構,采用櫨斗、荷葉構墩等構件![詳細]
  原址在東進路 173-3 號,始建于明代,清初歸朱氏。現存堂屋為明代建筑, 2000 年移建于梅蘭芳紀念館內。房屋硬山屋頂,面闊三間 12 米、進深七檁 7.3 米、脊檁高 5.6 米,抬梁式架構。明間用中柱,柱下覆盆式石礎,梁架扁作,雙步梁上飾以荷葉墩;次間用山柱,上有天花,下有地板,明、次間用板壁分隔,室內墻壁全部有護墻板![詳細]
泰山行宮后殿
  泰州泰山行宮,又名奶奶廟。它是泰州道教的代表。崇儒祠、光孝寺、泰山行宮三大建筑,成為泰州儒、釋、道的三大標志。泰山行宮成就了泰州宗教文化一條街的完整。泰山行宮的“身世”鮮為人知。行宮是指古代供帝王出京后居住建筑的宮殿,也指帝王出京后的臨時住所。泰山行宮不是為皇帝建的,而是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離開山東泰山時建造的行宮,故稱之為泰山行宮。泰山行宮原來有三殿組成,現僅存大殿一座。殿中供奉的神像說法不一。清代夏退庵在其<退庵筆記>中寫道:“西橋西有泰山行宮,俗呼奶奶廟,莫詳其義。有云泰山碧霞元君,則曰頂上奶奶清口之惠濟,祠曰奶奶廟。他處凡元君行宮皆以奶奶廟稱之!睆膹R中三尊銅像來看,均系宮裝打扮,兩手合供處有執圭的長方形孔痕跡,端坐的姿態是朝覲的樣子,中為女神,兩邊是侍女。故廟中供奉的是碧霞元君![詳細]
160、泰州光孝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州光孝寺
  “江淮名剎”光孝律寺始建于東晉義熙年間,原名萬壽寺,后因南宋高宗趙構為超度徽、欽二帝亡靈,詔令該寺擺設道場,敕令改稱 “報恩光孝寺”。乾隆年間,又改稱“報恩光孝律寺”。該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最盛時期容納常住僧人千余人。本世紀30年代光孝律寺創辦佛學研究社,海外弘法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學。光孝律寺收藏珍貴文物較多,如收有歷代名家墨跡,世稱孤本的宋拓“汝帖”;隋唐時代從印度傳來的“貝葉經”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亚洲人人精品一区 | 亚洲一区国产美女在线 | 色窝窝在线手机视频免费 | 久久久综合色88一本到鬼色 | 久久深夜福利亚洲网站 |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