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橋原址位于市區城內東大街原北市河南端,東經119°50′21.5″、北緯32°56′13.4″。一為東西向,石質;一為南北向,磚砌,皆為宋建明修。南宋寶慶元年(1225)興化建城,設四水關與城內市河及海子池、西隈潭(明代以后稱升仙蕩)相連。城內形成東西向及南北向市河,成“T”形相接,河上橋梁眾多。依東西向市河北側形成的城內東大街,因南北向市河而中斷,因而建橋以續,橋身與古街同寬,命名為“中和橋”。明代萬歷年間曾改名“登瀛橋”,在橋上構筑“凌霄亭”,懸“宰相里”額,橋西堍立貞節坊。隨著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逐步發展,街市及市民階層形成。入清后,拆除牌坊亭閣及護攔,并在橋身兩側建過河樓,形成與街市相連的店鋪,中和(登瀛)橋僅剩石板橋身。為方便街市行人,橋身逐漸放平。因拱形橋洞中立有神……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