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福星橋位于張郭鎮張紀村,東經120°12′22.4″、北緯32°47′01.6″,建于清代光緒(1875-1908)年間。福星橋是一座單孔磚橋,已有約一百二十年的歷史,橋欄至水面5.2米。欄桿高1.25米,拱高4.05米,跨度3.7米,拱圈高2.05米,橋面欄高0.6米,橋寬3.23米。欄寬0.38米,橋長22.7米。目前仍在使用。橋拱氣勢雄偉, 造型美觀,結構合理,保存較為完好。福星橋為研究里下河水鄉地區橋梁發展史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09年, 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福星橋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胡公生祠碑位于市區第一中學操場南端(原南城內大街胡公祠中),東經119°50′10.7″、北緯32°56′05.4″,明代石刻。碑高210厘米,寬114厘米,厚23厘米,字跡清晰,保存完好。碑鐫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碑文為明代文學家、“后七子”之一的興化人宗臣所撰。內容記述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557-1559)間,興化知縣胡順華領導軍民抗倭并取得勝利的歷史過程。胡順華,字賓甫,號龍崗,湖廣潛江(今湖北潛江市)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任職興化時,倭寇猖獗,通州、泰州、鹽城、高郵、寶應一度淪陷,而興化孤懸其中。胡順華下令“積薪谷、精器械,募邑中人幾千,時時督練為城守計”。同時,“自登城,衣戎帶劍,氣肅肅揚揚”。又趁倭寇暫退之機搶修城墻,直至取得嘉靖三十八年茆花嶺大捷。此……[詳細]
莫氏民居
  莫氏民居位于市區昭陽街道新義社區北城外王府巷21號,東經119°50′22.9″、北緯32°56′43.5″,占地面積近400平方米,是一處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由東、西兩組前后各兩進建筑構成,共有房屋12間。花墻、門窗做工精細,雕刻別具匠心。莫氏民居始建于清代。清咸豐三年(1853年),原籍鎮江的莫益三為避太平天國戰亂,遷徙興化,居于此宅。民國初年莫錫蕃對宅第進行了改建。1945年夏秋之交,新四軍某部機關曾駐于此。莫氏民居是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為研究興化清代及民國建筑和銀北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2009年, 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莫氏民居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4、徐府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府
  徐府位于市區城內東大街北側、長安路西側,東經119°50′19.5″、北緯32°56′14.2″,是一處典型的民國府第建筑(局部)。徐府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兩層小樓,門窗梁架結構及墻體保存完好。小樓西側為兩層廂房,七檁,穿斗式。木頭樓板,東西長約6.8米,南北長約9.5米,有四米見方小天井,東、西兩側建有圍墻,形成一個獨立院落。大門位于東南角,門楣上嵌有石額“逸園”,花窗精致獨特。徐府建筑雅致,風格獨特,在民國建筑中具有著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徐府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沙溝后大街老廁位于沙溝鎮鎮區后大街明清古建筑群中,原商會巷南首后大街103號對面,東經119°50′10.2″、北緯32°56′07.0″。沙溝后大街老廁初建于明代,原為陳氏家廁。清代改為對外開放的公廁,以聚作農家肥料出售獲利。民國二十年(1931)洪水退后,廁主陳黑鼻子在原址重建。建筑風格上,采用西式工藝,如“洋門”、“洋窗”等;內部設施上,用木料制作成全封閉式坐便臺,在便臺上設置木擱幾,以便如廁者抽煙、飲茶、談生意。同時設置便后盥洗盆,制作木桶承接雨水沖洗,設計理念與現代接近。2008年沙溝鎮人民政府在原址按歷史原貌對其進行了修繕。沙溝后大街老廁建筑風格別致,設計科學,設施完備,當時在里下河地區十分罕見,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09年, 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沙溝后大街老廁為第三批文物……[詳細]
中共興化縣委成立舊址
  中共興化縣委成立舊址位于戴窯鎮鎮區新興東街中心巷33號內,東經120°12′41.4″、北緯32°55′54.2″。為普通的瓦房院落,三間正屋朝南,另有門樓、天井、廂房,占地117平方米。1941年1月7日,中共蘇北區黨委副書記陳丕顯在此主持召開興化縣工委委員會議,宣布蘇北區黨委決定,撤銷中共興化縣工委,成立中共興化縣委。由李華楷任書記,李健任組織部長,張莫棠任宣傳部長,孫顧任婦女部長。同年4月底,戴為然任中共興化縣委副書記。中共興化縣委的成立,標志著興化地區黨的組織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41年3月,蘇北區黨委改稱蘇中區黨委,興化縣委仍屬其領導。同年11月,劃屬蘇中二地委。1944年11月,興化縣委改由蘇中一地委領導,直至抗戰勝利。興化縣委成立不到一個月,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也在各區聯合辦事……[詳細]
  興化縣政府舊址位于安豐鎮肖家村254號,東經120°08′47.4″、北緯33°08′08.7″,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興化縣政府舊址現存一進三間,坐北朝南,七檁,東西走向。房屋前有天井,原為四合院。解放戰爭期間,我軍主力北撤,敵100軍及還鄉團占據縣城及主要交通要道,中共興化縣委和興化縣民主政府堅持原地斗爭。1947年至1948年間,興化縣政府、翻身中學曾在此辦公。期間,因游擊戰爭的需要,溱潼縣政府、高郵縣政府及蘇中二分區《蘇中日報》社等也曾先后轉移到附近辦公。在這座簡陋的民房中,興化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武裝斗爭,組織籌集糧草等民政民運工作,翻身中學則為我黨我軍培養了大批革命干部。興化縣政府舊址為解放興化乃至整個解放戰爭作出了特殊貢獻,是中國革命的歷史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詳細]
  華中二分區革命烈士紀念塔位于安豐鎮陸宴村,東經120°04′58.7″、北緯33°07′59.4″,始建于1947年,1978年重修,1997年再修。安豐鎮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戰爭年代,蘇、魯、皖邊區(華中二分區)曾在這里開辟革命根據地,領導革命斗爭。所屬機關、軍隊、學校、軍工廠均駐扎在中圩若干村舍里。二分區地委設盛家莊,司令部駐成其甫莊,專員公署在大楊莊。另外,報社、交通站、療養所、被服廠、-廠、修槍所等也分布在中圩境內。1946-1947年間,面對敵人的四面包圍和反復“清剿”,華中二分區在這里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無數革命先烈為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獻出寶貴的生命。1947年冬,為了紀念革命先烈,黨和人民政府在當時的華中二分區司令部駐地——原中圩鄉盛家莊,建立了“華中二分區堅持敵后斗……[詳細]
  蘇中公學舊址位于沙溝鎮鎮區虹橋巷2號院內,東經119°50′25.8″、北緯32°56′06.4″,原為三元宮。1945年8月-11月,蘇中公學領導機關曾在此辦公。1944年3月車橋戰役勝利后,蘇中區領導機關從東臺遷往寶應,并決定在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基礎上組建蘇中公學,粟裕、管文蔚任正副校長,張藩任專職副校長,夏征農任教育長(后出任校長),為我黨我軍培養人才。1945年8月,校長夏征農率千余學員入駐沙溝,領導機關住在三元宮,學員按編制散居周圍基本群眾家中。除集中學習外,學員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為房東挑水、打掃,堅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駐地群眾建立了軍民魚水關系。1945年11月,蘇中公學奉命遷往臺北(今大豐),撤離沙溝。蘇中公學舊址是近現代革命史跡,是我黨我軍革命斗爭歷史的物質見證,具有重……[詳細]
  為漆匠胡桂芝私宅,1929 年 4 月 3 日起,中共泰縣縣委書記曹起縉在此工作,屋南天井中有井一口。該屋坐北朝南,面闊四間 13.9 米,進深五檁 4.5 米,脊檁高 3.8 米,小瓦屋面。最東一間為大門堂,大門朝北,二門朝東,通向天井,最西一間為曹起縉臥室。曹起縉,揚州人,任泰州縣委書記時,化名陳君豪,從事地下活動。同年 8 月 17 日由于奸細告密在住地被捕,英勇就義于北固山。……[詳細]
  1939 年為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副總指揮部總指揮李明揚住宅,時稱“李公館”。新四軍東進抗日前,陳毅、朱克靖來泰在此與李明揚談判。宅南向,硬山頂,面闊五間 16 米,進深七檁 8 米,高 5.8 米,三間小瓦平房,前帶卷棚,另有西廂房 2 間,占地面積約 2400 平方米,保存尚好。……[詳細]
  1940 年 5 月,郭村戰斗前夕,新四軍談判代表惠浴宇、陳同生前往泰城住此宅。宅為普通民居,小瓦屋面,坐北朝南,有廳屋和小樓。廳屋七檁三間 11 米,進深 7.5 米,屋高 5.8 米,小樓二層,面闊兩間,占地面積約 435 平方米。均硬山頂,保存完好。……[詳細]
  市海陵區府前路南側的廣場中心,與區政府隔街相望。原址在海陵區區政府門前,因塔體木質樁基腐朽,塔身傾斜下沉,已成危塔,故于 2002 年 1 月 24 日拆除,同年 10 月 10 日在原址正南 60 米處重建,新塔高 19.11 米。中山紀念塔始建于 1929 年,是紀念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標志性建筑。原塔正方形,五層,底層高 4.45 米,邊長 5.15 米,塔高 14.75 米。……[詳細]
  此宅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1943 年-1948 年)國民黨中央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特務機關所在地,對外稱范家花園 5 號,轄區為鹽城、泰州兩專區。主體建筑為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樓南向,面闊五間 17.5 米,進深 7.3 米,西有廂樓,東有樓梯間,樓前有廊。……[詳細]
  建于 1951 年 8 月,亭方形,重檐四角攢尖頂,底邊長 6.75 米,高 6.5 米。亭中心立漢白玉巨碑,寬 1.20 米高 2.90 米。碑北立面鐫“泰州專區革命烈士紀念碑記”金色銘文,背面鐫“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隸書金字。……[詳細]
泰來面粉廠
  泰來面粉廠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占地面積約 16000 平方米,是泰州最早興建的民族資本工廠,當年它所產“綠山羊”牌面粉除銷售蘇北外,還遠銷東南亞各國,抗戰期間為新四軍提供過軍需。現存原建四層樓制粉車間、辦公樓、倉庫等,保存完好。……[詳細]
  位于蘇陳鎮十三里汪村,清咸豐三年(1853)秋,地主追租,村內紅蓮寺住持僧道正,在此領導農民抗租,殺死催租官差 1 名。泰州知州徐瀛稟請清軍江北大營派兵鎮壓,血洗十三里汪,五、六百人,老幼無一幸免,十三里汪荒蕪達百年之久。時人有詩云:“髑髏滿地膏血涂,十三里汪無青草”。紅蓮寺現已不存,20 世紀 90 年代村民立碑于村首,以昭后世。……[詳細]
  江蘇省泰州中學的前身是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創建的泰州學堂,至今校園內還有安定書院和胡公祠遺跡。20 世紀 50 年代初,在校園的東部新建三座中西合璧的二層教學樓。1 號樓位于最南面,東西長 23 米,南北寬 15.2 米,地面全部鋪設木地板。2 號樓東西長 40.1 米,南北寬 9.1 米,磚砌方形廊柱。3 號樓結構與 2 號樓相同。……[詳細]
  創辦于 1911 年,初名自西初等小學堂,由于是五個人創辦的,后來又叫五成高等小學。從 1914 年至 1948 年學校多次易名,1949 年 1 月泰州解放后,學校定名為泰州市市立大浦小學,1979年改名為泰州市大浦小學,直到 1981 年命名為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學。占地一萬余平方米,現仍保存有 1 座二層老教學樓,作為校史陳列室。……[詳細]
  宣統元年(1909)附貢生韓景洙(韓烺父)創辦,韓烺任校長。韓烺(1885 —1958),字亮侯,號亮父,別號萬柳居士,泰州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畢業于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經緯學堂師范科,南社社員,工詩文,擅鑒賞,兼精德日語,為泰州近代教育的知名人士。現存溫知女校兩進校舍,保存基本完好,李叔同手書的“萬柳”石額也由韓氏后人收藏。……[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大乳高潮日本专区 | 亚洲欧洲日本中文a∨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五月婷综合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翁熄系列乱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九九九热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