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導 游 最初的波茨坦廣場只有一個十字路口。之后,在這里建起了波茨坦火車站,從而發展成交通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成了首都生機勃勃的都市生活的代名詞。二次大戰中,廣場遭到嚴重毀壞。由于它地處美、英、法、蘇管轄區的交界處,并有柏林墻橫穿廣場,使這繁華一時的城市中心,在戰后被淪為沒有人煙的隔離區。 柏林墻倒塌之后,波茨坦廣場曾是歐洲最大的建筑工地。1993年至1998年間,這里建起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區,其中有辦公樓、商店、飯店、居民住房、餐館以及Stella-音樂劇院和一個卡西諾賭場。22層高的德比斯大樓(debis-Haus)由累措·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其巨大寬闊的正廳內設有……[詳細] |
![]() | 導 游 島的最南端,緊鄰宮殿大橋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館(Altes Museum),在它前面伸展著盧斯特花園。最北端是新博物館(Neues Museum)和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面向西側的是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最外側的是博德博物館(Bodemuseum)。 這組經過百年歷史建造完善起來的博物館群體建筑在二次大戰中70%以上被毀,二次大戰之后,東西柏林0,博物館中的藏品也被分散在東西柏林多處。要對博物館進行重新修復,并將以前的藏品大部分物歸原處,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1999年,這組博物館群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看 ……[詳細] |
![]() | 萊茵河(英語:Rhine,德語:Rhein,法語:Rhin,荷蘭語:Rijn,塞爾特語:Renos,拉丁語:Rhenus) 萊茵河在歐洲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它發源于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流經德國注入北海,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和荷蘭都留下了它的足跡。自古萊茵河就是歐洲交通最繁忙的水上通道。萊茵河流經德國的部分長865公里,流域面積占德國總面積的40%,是德國的搖籃。從科隆到美因茨的近200公里的河段是萊茵河景色最美的一段,這里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見底。人們坐在白色的游艇之上,極目遠望,碧綠的葡萄園層次有序地排列在兩岸,一座座以桁架建筑而引人注目的小城和五十多座古堡、宮殿遺址點綴……[詳細] |
![]() |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是位于德國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征標志,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勃蘭登堡門位于柏林市中心,東側是巴黎廣場(德語:Pariser Platz)和菩提樹下大街(德語: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西側是三月十八日廣場(德語:Platz des 18. März)和六月-街(德語:Straße des 17. Juni)的起點。勃蘭登堡門東側的巴黎……[詳細] |
![]() | 導 游 廣場從1688年開始由J.A Nering開辟建造,最初被稱為菩提樹廣場,以后稱作弗里德里希城廣場或新廣場。1736年至1782年,廣場由軍人所用,以此而得名“御林廣場”。1777年后,廣場由Georg Christian Unger進行了整體統一的設計和擴建。二次大戰期間,廣場毀壞嚴重。在紀念科學院250周年的慶典之際,廣場曾被改名為“學院廣場”,1991年,又恢復了“御林廣場”的原名。 看 點 法國大教堂 法國大教堂是1701年至1705年由Cayart設計, 為從法國逃遷到柏林的胡格諾派教徒所建造的。長方形的中心建筑在其長邊的兩側建有兩個半圓形建筑。1780年至178……[詳細] |
![]() | 導 游 電視塔由一創作小組集體設計,建于1965年至1969年,是“世界高塔聯合會”會員。塔身為鋼架水泥結構,高250米。塔身頂端的圓球為鋼架結構,圓球內共有七層。乘電梯40秒鐘可到達觀景臺。觀景臺上有天線咖啡廳,30分鐘自轉一周,游客可以在此看到整個城市嘆為觀止的景觀,盡享柏林城的魅力。塔身上邊是118米高的電視天線。 看 點 1969年至1972年,由Walter Herzog和Heinz Aust設計,在電視塔腳下建起了亭式基座;扇齻帶有褶狀房頂的側翼組成。其中之一,便是柏林旅游營銷有限公司為游客安排的旅游信息咖啡館 介 紹 位于Panoramastr. 1A 1……[詳細] |
![]() | 導 游 體育場由兩層帶柱走廊組成,馬拉松大門和巨大的露天階梯通向上層看臺。整個建筑的設計深受納粹統治者巨型建筑原則的影響,是巨型建筑的一個典型實例。 今天奧林匹克體育場仍然是許多如國際田徑比賽(ISTAF)的決賽場。德甲足球隊柏林赫塔隊的比賽以及許多大型活動也都在這里進行。帝國運動場的組成部分之一五月-會場,最初是做為政治宣傳活動的場所,現在這里是國際流行音樂會的主會場。另一部分,是相鄰的仿古希臘露天劇場的森林舞臺。1936年奧運會,這里是體操比賽場。如今,人們在這個綠色環抱著的森林舞臺舉辦露天音樂會,放映露天電影。 看 點 運動場上還有一個鐘樓。在樓頂可以遠眺柏林城。壯觀的奧林匹克……[詳細] |
![]() | 導 游 分離期間,彩色裝飾畫家和藝術家以墻代紙,柏林墻西側一面曾是倍受青睞的做畫場所。柏林墻倒塌后,一些著名的噴畫藝術家在長期保留墻段的東側一面作畫,誕生了今日的畫廊。 1990年9月28日世界,最大的露天畫廊在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正式開放了。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1316達米的柏林墻段上,創作了不同主題的繪畫。1991年,這段柏林墻被列為保護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 Vrubel的“兄弟之吻”,Gunther Schaefer的“祖國”,Gerhard Lahr的“柏林-紐約”等。這些繪畫在過去的幾年中遭到嚴重破壞,目前正在修復之中。 介 紹 ……[詳細] |
![]() | 導 游 1894年至1905年威廉皇帝二世時期,由Julius Carl Raschdorff設計所建。柏林大教堂是在舊的大教堂拆除之后,為霍恩措倫王族所建的宮庭及紀念教堂。不顧當時人們的反對,柏林大教堂上按照威廉二世的愿望,建起了一座裝飾華麗、帶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圓頂。二次大戰期間,教堂毀壞嚴重,1975年至1993年間得到了重新修復,但其原有裝飾進行了簡化。 教堂內部修飾富麗豪華,于同一時期由同樣的建筑家Raschdorff設計。其中最創珍貴的是大選帝侯及夫人Dorothea,弗里德里希國王一世及王后索菲·夏洛滕的棺材價值連城。主圣壇是1850年F·A·Stüler的作品。……[詳細] |
![]() | 導 游 1991年6月20日,重新統一的德國再次選擇柏林做為首都。之后,舉行了在施普雷河灣政府建筑造型設計的投標活動。柏林建筑師Axel Schultes和Charlotte Frank以他們的“聯邦紐帶”設計中標。“聯邦紐帶”橫跨施普雷河,將東西柏林連在了一起。作為“聯邦紐帶”組成部分之一的聯邦總理府由中間的九層主樓及較低向兩側延深的兩翼組成。建筑上部18米高的半圓形是主樓的標志。 看 點 聯邦總理府的玻璃外墻使建筑透明、寬闊,12米高的石柱使玻璃外墻結構清晰,并產生了內外響應的-效果。 聯邦總理府兩翼為辦公區,主樓入口大廳寬闊宏大,用于接待貴賓。透過總理會見層的透明玻璃或站在……[詳細] |
![]() | 德國國會大廈官方名稱為“帝國議會大廈大會場”,是位于德國首都柏林中心區的一座建筑。它首先是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后來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的議會會址;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德國聯邦大會在這里選舉德國聯邦總統;從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德國國會大廈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羅克式的多種建筑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征。由于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筑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鑲上的。德國國會大廈現在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游覽勝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著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每天平均有8000名來訪者。在國會大……[詳細] |
![]() | 柏林新博物館是一座位于德國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博物館,始建于1841年,設計師為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施蒂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1855年,柏林新博物館建成開館,因為當時博物館島上已經有一座1830年開館的柏林老博物館,故取名柏林新博物館。在這里,參觀者能親自體驗歷經千年的古代歷史,從遠東到亞特蘭大、從北非到斯堪的納維亞。歐亞史前文化和古代文化從舊石器時代到中世紀盛期的發展歷史在這里得到展示,展示范圍之廣、陳列品數量之多,都是從前的規模所不能企及的。像納夫蒂蒂半身塑像、埃及博物館的阿瑪納藝術品系列以及紙莎草藏品這樣的傳奇性考古珍品,連同原始社……[詳細] |
![]() | 柏林主教座堂(Berliner Dom)是德國柏林的一座基督教路德宗教堂,曾是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的宮廷教堂。教堂座東朝西,東面背靠施普雷河,南面是前民主德國的共和國宮,西邊面對娛園(Lustgarten),北邊是舊國家博物館(Alte Museum)。柏林主教座堂內部裝飾華麗,可以容納500人左右。地上建筑有4層,游客還可以登頂俯瞰柏林市區。一層還停放著德國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Kaiser Friedrich III,1831-1888)、選帝侯約翰·西塞羅(Kurfürsten Johann Cicero,1455-1499)、大選帝侯(Große Kurfürst)弗里德里……[詳細] |
![]() | 柏林舊博物館位于柏林博物館島南側,由普魯士建筑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enkel)建造于1823年至1830年間,是一座新古典主義的建筑,也是博物館島上最老的一家博物館。舊博物館是一座兩層,建筑在高地基上的規則長方體建筑,內部是一圈圍繞中央圓廳的展室,建筑風格上主要參考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筑式樣。舊博物館當前的常設展覽為“古代世界—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和羅馬人”。博物館的一樓主要展出古希臘的藝術品,有12個展室,從傳說中的英雄時代到古風時代、古典時代至希臘化時代,時間跨度將近一千年。展品以雕像、浮雕、陶器最為主要,此外還有武器、錢幣……[詳細] |
![]() | 佩加蒙博物館位于德國柏林博物館島,興建于1910年到1930年,開放于1930年。此博物館卻完全圍繞著收藏品進行整個設計,原因無它,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但擁有1200平方米的藏品、14米高藏品的博物館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佩加蒙博物館每年有百萬人次參觀,為德國訪客最多的博物館。佩加蒙博物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關于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收藏、匯集了8~19世紀藝術品的伊斯蘭藝術館和展示亞述、閃族和巴比倫文化的中東館。其中古典收藏的核心就是一座35.64米寬、33.4米深的大理石構造的佩加蒙祭壇。在歐美的一些博物館里,也不是沒有收藏整座埃及神殿之類建筑的,但是論規模和藝術,這個首屈一指,無怪乎……[詳細] |
![]() | 老國家藝術畫廊是一座位于德國柏林博物館島上的美術館,展出柏林國家博物館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畢德邁雅風格、印象主義及早期現代主義藝術作品。老國家藝術畫廊正立面如同一座雄踞高臺之上的希臘神廟,外形莊嚴,屬于新古典主義建筑,基本維持原狀。館舍共三層,基座部分一層,神廟部分兩層,第三層從立面上無從分辨。神廟部分采用古希臘的前柱式平面而加以變化:即在正面入口處設置獨立于墻面之外的柱廊;兩側設置一半嵌入墻面另一半外露的壁柱;背面則將應有的山墻或柱廊改為羅曼建筑常見的半圓形后殿,并且延續兩側墻面設置半圓形壁柱。這種融合古典神廟、本土大教堂以及世俗紀念性建筑的設計理念,反應出德國在國家統一期間融合文化和歷史……[詳細] |
![]() | 柏林包豪斯檔案館是柏林最重要的文化象征,用來紀念包豪斯運動,即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和設計運動,來到這里可以回顧包豪斯設計的歷史。包豪斯檔案館位于包豪斯建筑設計藝術學院內,它出自創始人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之手。這座建筑曾計劃于1964年在德國中部城市達姆施塔特建造,后于1976-1979年間在柏林落成,其圓角形立面的獨特建筑風格十分著名,在中國,如在北京798藝術區內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包豪斯學校創辦于1919年,是20世紀最重要的設計、建筑和藝術學校,格羅佩斯和他的追隨者們強調事物的功能性而不是裝飾性,更偏向于使用具有多功能性和獨特外表的現代材料,如混……[詳細] |
![]() | 柏林國家圖書館全稱“德國柏林國立普魯士文化遺產圖書館”,是隸屬于德國普魯士文化資產基金會的圖書館。該圖書館依照聯邦州法律的規定座落在首都柏林,以大約一千萬的藏書量成為德國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1659年德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德國皇家圖書館正式在柏林成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圖書館由當時的普魯士文化資產基金會接管。在1954年開始,東德確立此圖書館為東德的國家圖書館,直到兩德統一后的1992年1月1日,東西兩德的國家圖書館才正式合并為現在規模的德國國家圖書館。柏林國家圖書館主要有以下幾點重任,首先,作為國家圖書館德國國家圖書館不僅擔負著收藏本國所有出版物的重任,部分德語國家的出版物在這里也能得到很好……[詳細] |
![]() | 1984年的夏季的時候,在柏林博物館關于同性戀的展出促成了同性戀的博物館的建成,這是德國第一次在公眾場合舉辦與同性戀相關的展覽,同性戀博物館遂于1985年開館。同性戀博物館臨近柏林的一個同性戀俱樂部,是世界上第一個同性戀博物館。從2004年開始,館內的固定展覽為“自我意識和自我耐力:200多年的同性戀歷史”,主要揭示了同性戀者在1790年至1990年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生活的各種策略、建議以及遇到的各種問題;谶@些問題衍生除了一系列的社會和法律問題,如反對同性戀法律的德國刑事法第175條、同性戀者遭受的-、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和定罪,以及同性戀權利運動的勝利等。博物館也會定期舉辦臨時性展覽,講述了與……[詳細] |
![]() | 夏洛滕堡宮(德語:Schloss Charlottenburg)是德國柏林現存最大的宮殿。它座落于夏洛特堡和威爾默斯多夫大區下轄的夏洛特堡區。夏洛滕堡宮最初名為“Lietzenburg”,為意大利巴洛克式風格,由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委托建筑師Arnold Nering設計。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一世,夏洛特成為他的王后。這個最初作為柏林郊外的夏天休息地,由建筑師Eosander von Göthe 擴建為雄偉的建筑。夏洛特在1705年去世后,腓特烈一世為了紀念她,將這座宮殿和附屬產業命名為夏洛滕堡。從1709年到1712年進行了進一步擴……[詳細] |
![]() | 紅色市政廳其實就是柏林市政廳,“紅色市政廳”之名則來自于市政廳的建筑材料——紅色的磚塊,以它突出而醒目的正立面而成為柏林的地標之一。1861年到1869年,柏林市政廳根據赫爾曼•韋斯曼(Hermann Waesemann)的設計建造而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這座意大利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擁有三個庭院,無數圓形的拱門以及中間74米高的宏偉鐘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市政廳遭到了嚴重的損壞,但戰后馬上就得到了重建。在柏林被分為東西兩部分的時期,這里以及周圍的亞歷山大廣場都位于東柏林一側。東柏林市政府就在這里辦公,而西柏林市政府則選擇了舍內貝格市政廳。從1991起,紅色市政廳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