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莊土城遺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劍湖村東莊。據《宋劍湖的故事》轉引,南宋初年,朝廷命文武全才的王友亨在建湖臨津要塞“筑堡設障”、“鹙石為梁”,東莊村旁的“城堡”成于此時,該城堡四面環水,座北朝南,為四方形,其南北兩面的土城墻各長25丈,東側的土城墻稍長于西側的土城墻,為20丈,土城墻寬3丈余,高二丈余。墻體陡峭,城墻……[詳細] |
![]() | 雅浦陸氏宗祠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雅浦村。祠堂始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原有三進五楹,后來又在每進邊上各接出三間,建筑面積達900平方米,現僅存第二進。目前,陸氏宗祠座北朝南,一進,三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晚清建筑。宗祠面闊12米,進深9檁10米,脊高5.4米,檐高3.3米,建筑總面積120平方米。宗祠四周有圍墻,……[詳細] |
![]() | 慈航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張家村,因此又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張家橋”。據當地史料記載,此橋原為木質結構橋梁,民國時期由常州富商楊文照在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將其改建為石橋。慈航橋長12.7米,高4米,以東西向橫跨于張家村外的扁擔河上,屬單孔平板石橋梁。橋面寬2米,有三塊狹長的條形麻石質石梁拼合而成。單條石梁長2.8……[詳細] |
![]() | 青墩唐墓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繡衣行政村葉家旦自然村北50米。青墩塘墓又名前青墩,墩地處平原田間,高約1.5米,上種旱地農作物,占地平面大體呈一邊長為40米的正方形。據地方志《武陽合志》記載:青墩相傳為梁王沈法興之墓。其墓有二,即雪堰鎮的前青墩,另一在青龍鄉,為后青墩。究竟哪一個是衣冠冢,尚待發掘證實。吳梅鼎曾有《青墩……[詳細] |
![]() | 董亦湘紀念碑位于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潘家曠達集團西南200米處。紀念碑立于小山丘上,碑高20米,碑身上寫“董亦湘紀念碑”。碑底座側面記載董亦湘的生平簡介,底座長3.4米,寬2.8米,高1.7米。董亦湘武進縣潘家橋董家旦村人,中共黨員。1924年,創建無錫第一個黨支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他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頻繁往……[詳細] |
![]() | “張弓堤”石刻碑豎立于武進區橫山橋鎮芙蓉雙廟村。碑為金山石花崗巖制成,長1.83米,寬1米,厚0.28米。碑上正面中心刻有“張公隄”三字,其右側并排刻有“道光歲次丙午孟夏”一行小字,左側下方刻有“圩民敬立”四個小字,其中隄是堤的異體字。“張公”是清道光年間的一名陽湖知縣,叫張之杲,字東甫,是杭州人。光緒版《芙蓉湖修堤錄……[詳細] |
![]() | 玉泉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鎮芳茂山東側芳茂村玉泉庵內。據史書載:“玉泉引水以圍始于宋,大旱不竭,味甘不減惠山泉。”清嘉慶二年(1797)用石駁圍護泉周成“玉泉池”,并為遮蔭護泉水,于其上建亭,是為“玉泉亭”。據傳玉泉命名于宋代,多年前泉面面積約2平方米,玉泉亭,磚木結構,硬山式,坐西朝東,面闊4.2米,進深2.5米,面……[詳細] |
![]() | 待渡亭顧名思義,待渡亭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這里介紹的待渡亭位于常州武進區橫山橋鎮新安原后渡橋東堍向南10余米、三山港東岸圩堤上。后渡橋又名新安后橋。橋被拆除后,曾用木船擺渡過往行人,為供等候渡河人,防暑避雨,休閑歇涼待渡而建此亭,故名“待渡亭”。《亭記》碑上刻有:“……當南北沖衢,位居東西咽喉,……[詳細] |
![]() | 建圣庵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里墅村,建于唐代,歷經毀修。據《建圣庵重修碑記》載悉:建圣庵“創自有唐歷宋元而遞修于成化崇禎年間(1465-1644)……”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原規模失考不詳。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里墅小學校舍。1982年除大殿外,東西廂樓、前進、中進全部被拆除作為校園,僅存硬山式磚木結構大殿5間,通……[詳細] |
![]() | 盧家巷興隆橋位于牛塘鎮盧家巷寨里村北30米處,南北走向,是一座兩墩三孔的平板石橋。橋全長21.6米,橋面分三節,每節有兩塊條石,共有6塊條石搭成。橋梁中孔兩邊橋石長7.5米,寬一塊為0.7米,一塊為0.6米;橋梁兩端兩塊橋石長7.3米,寬一塊為0.7米、一塊為0.6米;橋梁北端兩塊橋石長7.2米,寬一塊為0.7米、一塊……[詳細] |
![]() | 三渦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牛塘與南夏墅交界處的孫家村黃家灣,東西走向,是一座三孔平板石橋,東西兩端各砌有石墩以加固岸邊橋堍。橋全長21米,橋寬2.1米,橋高3米。橋梁用三塊石梁鋪設鋪設,每塊石梁長4.3米。橋墩也均有三塊條石并立組成。為了便于車輛行走,在老橋面上澆上了水泥。三渦橋位于三條河流S形轉彎處,每遇流水湍急,形成“……[詳細] |
![]() | 文革時期地下通訊工程基地舊址位于武進區牛塘鎮青云村青云山。這座地下建筑為磚混結構,約有600平方米,采光口31個,房頂厚度接近一米。西面、南面山下各有一個山洞形出入口,里面是“回”字形的結構,房頂上的柏油已經脫色。在后山有個出口,還留有兩根當年所造的電線桿。在山的南面還留有一排瓦房,整個房屋的設計與當時部隊軍營的設計類……[詳細] |
![]() | 牛塘營位于武進區牛塘鎮青云村施家巷,四周被“東塘河”環繞,具備“一城一河”的格局。牛塘營四周除個別地方已變成平地外,其它地方都還有高約3-4米的高崗,以東、南,西一帶的高崗最明顯。根據施家村村民反映,這個四面環水的地方有160畝地大,是“大明”常遇春將軍的營地,叫牛塘營。據明憲宗成化年間的《毗陵志》載:“游塘營在縣西南……[詳細] |
![]() | 河口橋又叫河口青龍橋,位于南夏墅街道港橋村河口村民小組,以東西走向橫跨在永安河上。據當地史志記載,河口青龍橋修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距今已有140年的歷史。河口青龍橋為一座獨拱石橋,全長18.5米,寬3.5米,跨徑5米。橋堍、橋面無臺階,呈緩坡狀。橋面中間橫鋪長方形麻石板作為主路面,兩側以不規則形狀的青石板、碎石……[詳細] |
![]() | 卞長卿墓位于武進區南夏墅街道勝西村東山墳。該墓解放后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土地改革后,為村人平毀。2008年,重新修繕。墓高1.5米,羅城呈圓形,直徑約4米,且有青磚砌筑的神道,神道兩邊各有一塊碑銘,總占地面積約91平方米。卞長卿,曾任兵部尚書,宋高宗時保駕南渡,與金兵戰斗于鎮江、常州間負傷,卒于常州,謚忠勇,賜葬……[詳細] |
![]() | 東富春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勝西村順龍河支流勝西浜東首,南北走向,是一座金山石質的單孔縱聯分節并列式石拱橋。橋身兩面拱圈外側嵌有鑲邊,上端有一對橋耳。原橋長15米,高4.3米,跨徑4.4米,橋面橋堍寬分別為2.7米和3.7米。后來橋面改鋪水泥路面,加寬了橋面,橋長變更為28米了。該橋據傳為當地卞氏望族鼎盛時所建,故該橋始建……[詳細] |
![]() | 陶冶亭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南夏墅街道陶冶村張家漕河上太平橋堍西北數米處。太平橋又稱陶冶橋,始建年月不詳。該橋地處古驛道上,是歷史上溝通南北驛道常、宜之間的必經之橋,而“陶冶亭”則是驛道上太平橋(陶冶橋)的配套建筑歇涼亭,稱之為“驛亭”。陶冶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陶冶亭由4根石柱支撐屋面。屋面為磚木結構的……[詳細] |
![]() | 吉祥橋又名河南象橋,跨草塘浜,位于天寧區鄭陸鎮東青塘下頭村與潞城水莊底村之間,處于楊家墳東南,是一座東西走向的五孔平板石橋。全橋長約24.3米,寬1.7 米。整座橋梁共用15塊花崗巖條石作橋面。分別架成五個橋孔。橋孔分別為3.3米、4米、6米、4米、3.3米,兩端橋堍分別長4.8米。每節橋基都由一橫三豎四塊條石組成,橋……[詳細] |
![]() | 董墅楠木廳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董墅村。董墅村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的中部,東鄰施家巷村、西鄰徐家村、南鄰新豐村、劉家村、北接鄭陸集鎮、屬于鄰街村委,還有京滬高鐵直接從村中貫穿而過。楠木廳坐南朝北,磚木結構。據說,楠木廳是清代乾隆年間江蘇巡撫潘石江所建宅地之一。原楠木廳高大宏敞,堅固結實。因4根金柱用紋理細密、光潔堅實……[詳細] |
![]() | 小前垛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何家村,清光緒元年(1875)重建,為平板石梁橋,當地老百姓也稱“絲絲橋”。橋長13米,寬2.4米。此橋為民國35年(1946)改建。現橋已重新修繕,橋面兩邊加上了橋欄。站在絲絲橋上看河道的走向和景色,有個“Y”形的分道,樹深源長,村民說那是種難得的寶地,極佳的風水寶地。在小前垛橋東首的青……[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