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柚山儲氏祠堂記碑位于金壇區儒林鎮柚山村委儲氏碑亭內。原立于柚山儲氏祠堂,后祠堂毀廢,重建儲氏碑亭,列于亭中。碑高2.7米,寬1.02米,厚0.29米。該碑追敘了儲氏一脈的歷史淵源,并闡述了儲氏祠堂修建的相關情況。碑文由儲光羲二十七世孫、明萬歷乙丑進士儲昌祚撰寫,金沙廩生王尚廉篆刻。碑額以篆體書寫“柚山儲氏祠堂碑記”,碑……[詳細] |
![]() | 真武院萬萬歲御碑立于金壇區直溪鎮呂坵村委真武院碑亭內,系明代御碑。真武院,始建年代有二種觀點,一種認為出現于東漢末年,一種認為建于宋元,盛于明代,歷代屢次重修。文革時被毀壞,2004年重建,有真武大殿,王靈官殿,御碑亭,慈航閣,土地廟等建筑,真武大殿坐東北朝西南,與茅山道院遙相呼應,因此民間有“先朝真武,后上茅山”的說……[詳細] |
![]() | 始遷祖肇穴之碑位于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儒林鎮儒林村委小魯墅村西南300米,分碑額和碑文,是諸葛維賢墓的墓碑,碑文由趙孟頫于元延祐三年歲在丙辰冬十一日撰文,清乾隆二十八年歲次癸未乙丑年重新刻碑,將原墓葬遷移至儒林小魯墅村。1988年夏,當地“平墳還田”的時候被發現,后移置現在的地點。該碑高1.86米,寬0.94米,厚0.3……[詳細] |
![]() | 靈建寺毗廬閣記碑位于金壇市岸頭鄉萬金村鎮南約500米處。此處原為“金壇縣靈建寺院”舊址,尚存二間金剛殿古屋。石碑為當地百姓重新修建金剛殿時從后墻底挖出,碑高188厘米,寬83厘米,厚32厘米。該碑碑文楷書陰刻,刻工精細,分布自如,結體嚴謹,蒼勁有力,碑文由明代進士王肯堂撰文,孫云乃書寫。現碑刻仍在原處保存。碑文如下:金……[詳細] |
![]() | 石獅(一對)位于金壇區直溪鎮呂坵村委夏王村東首河東30米,原來為王家祠堂的守門獅。門是進出房屋的必經之處,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人們認為門飾是有靈性的,對大門的裝飾極為重視。守門石獅的誕生和古人對大門的重視有著不可割舍的內在聯系。石獅不僅用于裝飾建筑物的門面,也蘊涵著鎮守大門,已達到辟邪納吉的作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詳細] |
![]() | 石馬(一對)原為于敏中墓前神道兩旁的石像生,現位于金壇區金城鎮涑瀆村委公墓門前。于敏中(1714年—1779年),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江蘇金壇人。于氏為金壇頗有聲望的書香門第,祖上在明清兩代曾出過多名進士。于敏中天資聰慧,幼承家學, 15歲中舉人,乾隆二年(1737年)丁已科狀元。其堂兄于振為雍正元年(1723年……[詳細] |
![]() | 石人位于金壇區金城鎮后歧村城東公墓內,原是明代抗倭英雄、經學家王樵墓葬神道兩旁的石翁仲。翁仲與石獸都是帝王、貴族陵墓前的主要陳設,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位排列有序,象征守衛墓葬并彰顯主人的身份地位。后歧村石人原本有一對,應為一文一武的形象,系整塊石料雕鑿而成。文革期間,王樵的墓葬遭到破壞,兩尊石人與其它一些動物石刻一起……[詳細] |
![]() | (于湛墓)石馬發現于金壇區城東經濟開發區于湛墓遺址,原為于湛墓前的石刻,也稱為石像生,后因時代的變遷而被埋入地下。漢代開始,墓前石刻已出現。此后,歷代皇帝、貴族、官僚的墓葬神道兩旁多陳列有文相武將、石羊、石馬、石虎等石刻,以此來守衛陵墓,彰顯墓主的等級身份地位。文革期間,由于大量墓葬遭到挖掘,于湛墓遭到了毀壞,石馬被挖……[詳細] |
![]() | 李德泉古民居位于金壇區直溪鎮直里村委東直里62號住宅西側10米左右,系清代建筑,原為金壇市老縣委書記李德泉的舊居。李德泉,生于1935年,少年時參加了解放軍的青訓班,投身國家建設,從基層干部做起,先后升任鄉黨委書記、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副書記、書記等職,后因工作出色,調至省級部門工作直至退休。該民居為一般平民的住宅,……[詳細] |
![]() | 東浦村在金壇區指前鎮西南約7公里處,清代寺廟位于東浦村151號住宅東側5米,坐北朝南,有前后兩進,硬山式磚木結構,系清代建筑。據說此處曾為觀音廟,后又作糧管所,現已無人居住。此處也曾經用來放電影、演戲,是附近村民的文化活動場所。2010年5月4日,金壇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浦村有200多戶,大都姓呂……[詳細] |
![]() | 上塘廟位于金壇區經濟開發區河頭村委上塘自然村,西距丹金溧漕河干流約7公里,南臨丹金溧漕河支流夏溪。寺廟坐北朝南,清式硬山磚木結構,由兩組建筑構成。建筑西側為主體,平面呈“凹”字形,南有正殿五間,正殿西側有兩間偏殿,進深七檁,梁架較為粗壯,柱下皆有圓形柱礎石,正殿北門磚砌垛頭保存較好。大殿以北有東西兩廂房,天井內現有一口……[詳細] |
![]() | 望仙橋位于金壇區直溪鎮新河村委望仙橋村49號北側。相傳此橋最初建于西晉末年,最早為木橋。東晉時二次建橋,為單孔石拱橋,并起名為“望仙橋”。清乾隆年間三次修橋,橋形與原來相似,規模略有增加。1958年,為提高簡瀆河的排澇能力,建昌、登冠兩鄉第四次重建了望仙橋,橋型為三孔石梁平橋,東西兩岸用石塊駁墩,在河中砌兩尊長6.25……[詳細] |
![]() | 宜干橋位于金壇區堯塘鎮林豐村委宜干橋24號住宅前,為一座小型彎拱石橋,橫跨村前小溪流水,系清代建筑。橋為南北走向,整座橋皆以青石砌造,青石長度大體相同,寬度部分略有不一致,橋的形制為單孔發券,橋拱呈圓形,凈跨2.6米,拱矢高1.1米,拱券寬度自下而上有收分,橋身東西兩面拱券兩側上部各設置2個石質橋耳,呈龍首狀。兩側橋體……[詳細] |
![]() | 塔子橋位于堯塘鎮岸頭萬金村南側,在橋的北側,有靈建寺院遺址,遺址內發現《金壇縣靈建寺毗廬閣記》碑刻,為明代著名醫學家、經學家王肯堂所撰文。從碑文中可知,此處建有靈建寺院,位于金壇縣東南,明代之前叫“靈塔院”,唐建中年間(780-783年)院內就有“岸禪師塔”,到宋代時重新建造。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重修大殿……[詳細] |
![]() | 宋元窯址位于金壇區薛埠鎮對達村接山墩6號住宅西側。該窯址有窯墩一座,直徑約80米,高約6米,總面積為5024平方米。宋元窯址所在的薛埠鎮大部分為丘陵山區,山勢高低起伏,林木郁郁蔥蔥,礦產資源豐富,分布有燒制陶瓷的粘土資源。據《江南勝跡》中記載,1971年修筑薛埠至方山茅麓茶場的公路時,在0.5公里長度范圍內發現多處宋代……[詳細] |
![]() | 漢代窯址位于金壇區薛埠鎮赤崗村,包括兩處窯墩,分別位于鑫雨良種茶場南側50米處與北側20米處。薛埠鎮發現有多處窯址,除了赤崗村漢代窯址外,亦有連山、羅村等多個漢代窯址分布在此。赤崗村漢代窯址位于赤崗與上阮兩村交界的丘陵緩坡之上。漢代窯址整個面積較大,窯床長寬由于未經發掘目前相對模糊。一處窯墩西側為公路,東側為水塘,長約……[詳細] |
![]() | 中共蘇皖區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位于金壇區直溪鎮蔡甲村委西側,原為革命烈士曹江臨的私宅。曹臨江,1906年生,1938年參加青抗團,1939年入黨,1941年任鎮江縣軍事科科長。1941年秋,被日偽軍逮捕后壯烈犧牲。1939年12月15日至19日,中共蘇皖區第一次代表大會于在其家中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共蘇皖區第一次代表大會……[詳細] |
![]() | 華羅庚紀念館位于金壇區城南文化主題公園內,是為紀念金壇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而建的場館,臨近段玉裁紀念館和金壇市博物館,環境優美,風景宜人。該紀念館是2004年移址重建的新館,舊館建于1986年,位于中山公園音樂堂舊址。中山公園(即現在的華羅庚公園)前身為雅約園,在縣城東南角,為金壇第一個赴日留學生、同盟會會員——于竹坡所……[詳細] |
![]() | 倪巷村清代石獅基本沿襲了明代石獅的特征,形象、神態與明代相類似,石獅高約150厘米,為一雌一雄,兩兩成對,雄獅為抓有繡球的形象,雌獅為懷抱幼獅的形象。該石獅的紋飾較明代石獅復雜,但雕工較為粗糙。石獅下的須彌座整體結構呈“工”字形,分上下枋和束腰,在其上下枋部位用卷草紋裝飾。須彌座雕成石臺上鋪一塊方形錦緞的形狀,稱為錦鋪……[詳細] |
![]() | 馮煦別墅位于金壇區金城鎮春草塘小區內(原荷花新村8-10號),南臨九九賓館。馮煦(1843-1927),字夢華,號蒿庵。少好詞賦,有江南才子之稱。累舉不第,久寓江寧,與顧云齊名。年四十五歲,如咸光緒十二年(1886年)探花,歷鳳陽守,四川安察使,累官安徽巡撫。民國政府命督辦江淮賑務,江蘇省長聘篆《江南通志》。其工詩詞駢……[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