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宿遷市旅游

宿遷市旅游景點介紹

21、后大墩遺址
  后大墩遺址位于沭陽縣隴集鎮李徐村西王組,墩子北部緊鄰2棟廠房。遺址現為農用地,種植莊稼,上有現代墳多座,中間有一排水泥電線杠橫穿而過。遺址最高點高出地表約3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詳細]
22、墩前遺址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墩前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隴集鎮墩前村西莊組,為一處漢代聚落遺址。遺址為土墩狀,中心略高出地表;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約1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采集有繩紋磚斷塊、泥質灰陶罐的口沿等。由于鄉鎮建設不斷發展擴張,遺址已被開發建設推平,現位于鎮中心東首,北臨發展大道,周圍已開發為小區,已造成嚴重破壞![詳細]
  志墩遺址位于沭陽縣隴集鎮,是一處商周時期的聚落遺址。此墩位于農田之中,種植玉米,周邊是水稻田,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該處遺址南100米為宿沭一級公路,遠離村莊,墩中間一條南北砂石路。整個墩個呈長方形,東西長400米,南北長100米,墩高近1米,文化層厚度不清楚,地表散布大量泥質灰陶、夾砂黃褐陶陶片,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紋等,可辨起興有罐、豆、盆、瓿等。……[詳細]
24、扎埠宋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扎埠宋墓(御史公墓),宋代,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扎埠村六組,東距八組約400米,南距沂沭公路約700米。原封土高約1.5米,墓前保留石碑一塊,長1.40米、寬0.45米。根據三普資料記載,另有石柱一對,2017年7月調查時僅發現一根石柱,柱高2米,直徑0.2米,整體呈圓柱狀,上端為圓球狀,應為石祖,至于此物立于墓前的用意和是否與墓葬有一定關系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本次調查該地點現殘高約0.5厘米,基本為平地,保存情況一般![詳細]
  董墩遺址是一處新石器至商周的聚落遺址。東西長80米,南北60米,面積5000 平方米,地勢較高,高出地表1米。西邊1 公里是隴集南北大圩,遺址四周是農田,東500米是沭劉公路。采集標本主要是夾砂紅陶、灰陶、黃褐陶,少量泥質灰陶、紅陶;紋飾以繩紋為主,兼有蓖劃紋等。……[詳細]
26、徐墩遺址
  徐墩遺址是一處漢代聚落址,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當時遺址南北長80米,東西寬60米,殘高2米,面積約40 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約1.5米,保存情況較好。地表留有花紋磚,板瓦及少量釉陶殘片等,F在可見東西約50米,南北約80米,上有現代墓葬。地表遺物較少。……[詳細]
27、北廟墩遺址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廟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潼陽鎮陰平居委會(平東居委會),為一處西周至漢代的聚落遺址。遺址高出地面2—3米,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00米,面積約2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左右。地表遺物有西周至漢代的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陶片。遺址西側據調查,大約2000年時,地方鎮政府安排挖掘機將其墩土取走筑路,當時挖到銅鏡、銅錢及大量陶片![詳細]
  黃泥墩于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當時面積約10000 平方米,高2米左右,文化層厚度約1米左右。地表采集有泥質紅、灰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缽、瓿、盆、繩紋筒瓦等。還有少量的釉陶殘片,器形難辨。上世紀90 年代,村民在遺址上建村莊,不復全貌。東西長200米,南北寬約40米,面積近8000平方米。現上為村莊,已無明顯地表遺物。……[詳細]
  孟墩遺址位于江蘇省沭陽縣隴集鎮孟玉村東南100米,發現時間為1985年,是一處商周聚落遺址。遺址地勢自西向東漸高,殘高1.5米;東西長約700米,南北長約40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80年代調查時地表尚有少許泥質紅陶片及鬲足、豆把等,此次普查未發現典型商周遺物![詳細]
30、孟墩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墩井座落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隴集鎮孟玉村凌土江家西約35米,是一口明代生活用井,F在井已經廢棄,周圍雜草叢生,井臺是用兩塊長約2米,寬約1米的大石頭做成。井口青磚不少已經缺損,目前井內仍有水,據當地村民講述,該井以前曾供給周圍數個村莊百姓飲水使用,后由于農村接入自然水逐漸被廢棄,井口較寬,曾有老太太掉入井內而不沉的傳說![詳細]
  南小宅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耿圩鎮南小宅村之北,沂河之南的崗阜地帶。1987年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為一處漢代聚落遺址。遺址高出地表約2-3米,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9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2.5米。遺址地表散布大量的泥質灰、紅陶器殘片和云雷紋瓦當、繩紋筒瓦及灰磚等,可辨器形有罐、瓿、壺、盒等。該遺址遺存豐富,對研究沂河流域的漢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詳細]
  澗東井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北丁集鄉澗東村周西組周啟杰門南約30米處,處在村莊前水泥小路中,南側為當地村民自留地。該井為清代磚井,井圈已不存在,井口后當地村民用水泥紅磚砌筑成道路陰井口形狀,口徑約0.8米。井壁上半部分用水泥和九層紅磚壘砌,為后來所補,用于加固便于取水,井口東北角有殘缺,下面為原來的青磚,青磚上已布滿青苔,深度不詳。井內有村民取水管接入,水位較高,考慮安全井口平時都用東西蓋上,目前該井仍在使用,主要為當地居民用于澆灌園地等。據當地村民講述,不論老人或小孩掉入該井,都不會淹死,人都會浮在水面,老百姓稱其為“神井”![詳細]
  吳元井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北丁集鄉吳元村建新組與吳胡組交界處,北距鄉村公路吳元線約80米。該井坐落在雜草叢生的樹林之中,是一口清代生活用井,農村改水之前,村民用水多出于此。南邊是吳莊村,井西南約10米有一處自然水溝。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介紹,該井蓋為石材質,蓋面雕羅紋,外徑為80厘米,內徑為40厘米。井內被村民用垃圾填充,井與井蓋分離近10米,推測為后期廢棄停用后人為造成。目前,現場發現該井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井圈不復存在,僅存青磚砌筑圓弧形井壁,井四周被雜草覆蓋,據調查得知井蓋已于2015年被盜![詳細]
  北丁鄉宋宅井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北丁集鄉宋宅村盧莊組。此井坐落在宋宅村盧莊組村東首宋開龍家門前南約50米的莊稼地里。古井四周為樹林,南側5米左右有一條寬約15米的水溝,系農田灌溉及排澇所用。宋宅井為一口清代生活用井,井的歷史距今大約有100年左右。古井內部青磚結構,圓弧形,井直徑自上而下逐漸增大,由于受條件所限底徑及深度無法測量。井口之上覆有一圓型石井圈,青石材質,唇口,口徑40厘米,外徑80厘米,井蓋口部和外側壁分別厚約11厘米、8厘米,井圈正面可見雕琢過的條形紋飾,且發現有一處裂痕。由于多年停用淤積較深,可測深約1.5米,水位較高,觸手可及。據當地村民反映,在農村未開通自來水之前,村里一直在使用此井飲水。井周圍地勢平緩,屬于典型的蘇北農村地貌,地處蘇北平原,屬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詳細]
  老張圩墓群,位于宿遷市湖濱新區黃墩鎮閆集村宿邳路東北側,東側為農田,南側為魚塘、農田,西側為宿邳公路,公路西側為農田和村莊,北側為農田。老張圩墓群為明代、宋代墓群,2010年宿豫區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發現,為了更好地保護老張圩墓群,同年,經宿豫區人民政府批準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樹立保護標志碑。該墓群整體呈長方形,南北寬約100米,東西長約250米,面積2萬多平方米。2010年5月因當地村民取土挖掘魚塘,發現兩口木棺,為土坑墓,并有少量板瓦,文化層距地表約4米,出土文物有陶罐、瓷器、銅鏡、鐵器。目前墓群作農作物用地。……[詳細]
  韓余娟烈士墓,位于宿遷市湖濱新區井頭鄉安圩村韓莊組西側約200米。該陵園東側為村莊,南側為田地,西側有南北走向水泥路一條,北側為水塘,水塘北側為村莊。韓玉娟烈士墓占地面積約6764平方米,南側為10多米高的英雄紀念碑,北側為韓余娟烈士墓,周圍松柏林立,四周設有鐵欄桿,有專人守護,保存情況較好。韓余娟生前是原宿豫縣塘湖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少先隊員。1971年9月,出生在塘湖村一個農民家庭。1983年夏季,因連續多日暴雨,傅奶奶家房子倒塌了,韓余娟陪伴老人住進生產隊的大倉庫里。由于雨水浸泡,倉庫的水泥檁條斷裂,整個房頂下塌。韓余娟為救老人而犧牲,年僅十二歲。韓余娟犧牲后,為了表彰她的英雄事跡,1984年,宿遷縣人民政府決定建造了“韓余娟烈士陵園 ,共青團宿遷縣委、縣教育局、共青團淮陰市委相繼授予……[詳細]
  三臺山阻擊戰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區三臺山內。三臺山為馬陵山余脈之一部,由三個并列的土臺組成。每個土臺高約10米,總占地約300000平方米。遺址上未見實物遺存。水土流失、種植樹木等原因舍得遺址地勢地貌逐漸改變。1946年12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發起宿北戰役,全殲國民黨整編六十九師三個半旅和第一師一部,計21000余人,開創了解放戰爭初期全殲國民黨正規軍整編師的先例。而發生在三臺山的阻擊戰則是宿北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一個連的兵力,憑借三臺山的有利地形,阻擊敵一個整編師的5次瘋狂進攻,保證了宿北戰役的順利進行。在阻擊中殲敵近千人,成為我軍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其英雄史跡已載人我軍軍史。該遺址雖不見實物遺存,但作為一次可歌可泣的重要戰斗的發生地,具有重要紀念意義。……[詳細]
38、三臺山遺址
  三臺山遺址位于湖濱新三臺山森林公園內,為馬陵山余脈嶂山的一部分,由三座并聯的、高10米左右的小土坡組成。三臺山遺址和北面的鍋框山遺址、鏊子山遺址呈群聚之態勢。山體三面較陡,唯南坡地勢和緩,山麓則遍布沖溝。由于種植樹木、雨水沖刷、景區開發等原因,目前三臺山遺址的其中一處山頭被開發成景點“起樓峰”。三臺山遺址為一處東周至漢代的聚落遺址,四面山坡皆有陶片散布,其中遺址主要分布于山體南面的緩坡上。遺址東西長約220米,南北寬約180米,占地面積約4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0.6-1.4米。遺址所在地土壤為黃褐色粘土,土質堅硬,夾雜較多砂石,地表陶片豐富,多為泥質、夾砂灰陶,偶見泥質黃褐陶,紋飾以細繩紋、粗繩紋--紋為主,可辨器形有壺、瓿、罐、盆等,另有大量板瓦、筒瓦殘片和云紋瓦當等。遺址東南部的沖……[詳細]
39、鍋框山遺址
  鍋框山遺址位于湖濱新區三臺山森林公園中部鍋框山東南側的緩坡上,迤東至鏊子山南側,為馬陵山余脈嶂山上的一處小山頭,高約7米,直徑約200米,因形似鍋框而得名。該遺址為一處東周至漢代的聚落遺址。遺址面積約100000平方米,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00米,文化層厚0.2-0.7米。土壤為夾雜大量砂石的黃褐、紅褐色粘土,地表植被茂密,地表散布大量陶片,主要是夾砂、泥質灰陶和泥質黃褐陶,紋飾以繩紋、弦紋為主,可辨器形有板瓦、筒瓦、豆、罐等。該遺址對研究東周至漢代嶂山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具有一定意義。對于該遺址,民間流傳此山為薛仁貴東征時埋鍋造飯之處![詳細]
  鏊子山遺址位于湖濱新區三臺山森林公園鏊子山東南的緩坡上,為馬陵山余脈嶂山上的一處小山頭,高約5米,直徑約180米,因形似烙煎餅的鏊子而得名。雨水沖刷等原因使得遺址文化層不斷變薄。該遺址為一處漢代聚落遺址,面積約6500平方米,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55米,文化層厚0.1-0.5米。遺址所在地土壤為夾雜大量砂石的黃褐、紅褐色粘土,地表植被茂密,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瓦片,陶質有夾砂、泥質灰陶、泥質黃褐陶等,紋飾以繩紋、弦紋為主。遺址自中部被景區道路破為兩半,文化層因水土流失變得極薄,地勢較低處可能已是倒裝的次生堆積。該遺址對研究東周至漢代嶂山地區的社會狀況有一定意義。對于該遺址,民間流傳薛仁貴東征時在此做飯的傳說![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精品秘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 欧美精品白嫩少妇视频在线 | 欧美国产日韩久久mv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