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新浦風情街區已建成步行東街休閑購物夜市、步行中街精品夜市、步行西街特色美食夜市、步行西街小商品夜市、鹽河巷海鮮排檔夜市、民主路老街主題文化夜市、民主路老街本地美食夜市等7個特色夜市,形成了業態各異、特色鮮明的集“購、食、宿、文、娛、旅、健、美”于一體的夜間消費市場。……[詳細] |
![]() | 連云港老街,是連云港市知名歷史文化街區,擁有光影秀、兩條巷子、三條石街、七大展館、將歷史文化、光影演藝、傳統民俗、美食休閑、旅游度假、特色商業于一體。連云港老街已成為連云港市休閑旅游業態最豐富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成為港城人常到、外地游客必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港城文化旅游的新名片。……[詳細] |
![]() | 胡海墓位于連云區連云街道陶庵丫髻山西側,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墓葬。2018年11月13日,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連云港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昌梨水庫東漢墓群位于東海縣境內西北。1957年為配合水庫攔河大壩工程,南京博物院發掘了6座墓葬。墓葬呈南北向直排列,墓地封土長45米、寬12米,標高42~43米。1號墓為畫像石墓,系用石灰巖石塊建成。墓內南北長4.93米、東西寬3.91米。由前室、后室、側室三部分組成。前室南面設三根立柱和橫額構成的墓門。墓門前有鋪地磚……[詳細] |
![]() | 1985年4月23日,連云港市博物館在海州區錦屏陶灣村黃石崖清理一座西漢中、晚期慕葬。墓主姓西郭,名寶。西郭寶墓為豎穴土坑木槨,槨板之上尚遺有竹席。在棺蓋與槨蓋之間有一層3厘米厚的木板,棺具呈長方形,系用整段木刳空制成,棺內外髹漆,外為黑色,內為朱色。出土隨葬品50余件,大部分保存完好。按質地可分為漆、木、竹、金屬器等……[詳細] |
![]() | 1973年12月,連云港市海州區南門網疃莊發現一座漢代木槨墓,墓主復姓侍其,名繇。隨葬品102件,絕大部分為漆器和木器。漆器38件,其中食奩2件,耳杯18件,奩2件及內盛的小漆盒2套10件,盤5件、碗1件,其質地可分為夾纻胎、木胎。漆器大多是外施墨漆,內施紅漆。花紋分漆繪和針刻兩種,圖案有云氣紋、卷云紋等,漆盤中有一件……[詳細] |
![]() | 1973年3月,網疃莊小礁山北麓發掘西漢晚期霍賀墓。海州區是連云港市的一個區,漢代曾在此設置朐縣,屬東海郡。網疃莊位于海州東門外,分布著龐大的漢代墓葬群,霍賀墓為其中之一。墓為豎穴土坑木槨,夫妻合葬,男棺放置槨正中,女棺在其右(北)側,均為頭東腳西。骨架保存較好,經鑒定,男墓主年齡約在70歲上下,女性則在40歲左右。隨……[詳細] |
![]() | 焦莊遺址位于東海縣峰鄉魯蘭村焦莊東南。東傍魯蘭河,西近埝河,為一高出四周地表約3米的條形土墩,北高南低,面積約2萬平方米。1960年發現,1973年南京博物院發掘300平方米,內含西周和西漢時期的文化遺存。西周初期遺存,為一處村落遺址,遺址東部發現水井一口,似為居住區。遺址西部發現一處墓地,清理出墓葬7座,均為仰身直肢……[詳細] |
![]() | 大伊山遺址,位于灌云縣城北1.5公里大伊山東麓的青風嶺上,海拔高度8米。遺址東南部早年已遭破壞,現存范圍東西長70米,南北寬45米,面積3150平方米。1985、1986年南京博物院、連云港市博物館和灌云縣博物館先后進行兩次發掘。遺址文化層堆積較薄,厚僅0.65~1米,現存范圍屬于青蓮崗文化墓地,清理出石棺墓62座,墓……[詳細] |
![]() | 海州鄉貢進士題名碑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海州幼兒教育中心院內東墻北端。碑高177厘米、寬81厘米、厚20厘米;座高56厘米,寬120厘米。碑額弧形,飾卷云紋。其石料為石灰質沉積巖。碑立于明成化五年(1469)。碑額篆書,字徑7厘米,文楷書,字徑2厘米。盧陵王概撰文,錢塘唐震書丹,建昌程洛篆額,現存五百余字。海州鄉貢進士題名……[詳細] |
![]() | 大村遺址(包括小村遺址)大村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花果山街道南云臺山西麓。遺址文化層厚1米余,面積約2萬平方米。1959、1960年曾進行發掘。出土的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紅色細泥質陶缽、石斧、石錛等,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漢代的筒瓦,六朝的瓷片等。小村遺址位于大村遺址北1.5公里,現為小村葡萄園。出土的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陶……[詳細] |
![]() | 齊魯會盟遺址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西北和山東省接壤的夾山西南山麓。海拔320米,西北有“子貢山”,山上有“子貢曬書臺”。據《春秋》載“(魯)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夾谷”,《左傳》載“公會齊侯祝其。實夾谷。孔子相。”據地方史乘考證,此處為孔子相魯會齊侯處。明嘉靖大理寺正卿裴天佑曾訪此山。曾有“翠微西近祝其城,齊魯當年此會盟”……[詳細] |
![]() | 隴海公寓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民主中路東首。始建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因隴海鐵路修筑而得名。建筑為四合院式二層小樓,上下共23間客房。內院設有樓梯、廊柱、天窗等,或彩繪,或雕刻,顯得莊重典雅。正門匾額楷書“隴海公寓”四字,其兩旁分別有“少長咸集”、“群賢畢至”、“迎賓”等禮賓吉語。高約12米,占地面積約260平方米。抗日戰……[詳細] |
![]() | 朱梓墓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沙河鎮朱屯村西北400米路北側。朱梓(1542-1616),字孔材,沙河鎮人。歷任道州知府,天柱縣知事,中憲大夫。萬歷四十四(1616)年病歿。墓穴面積240平方米,高4米,墓四周植松60余棵,墓前立碑一塊,墓前20米處立石牌坊一座,額上陰刻萬歷漕運總督李三才題“曠代奇勛”四字。明萬歷二十一年(……[詳細] |
![]() | 田橫崗遺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中云街道辦事處金蘇村云龍澗風景區。田橫(?-前202),秦末狄縣(今山東高青)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曾自立為“齊王”,劉邦稱帝后,率部眾500余人逃居海島,后被迫皆自盡。據唐《元和郡縣圖志》、《通典》及宋《太平寰宇記》等記載,田橫崗在東海縣東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峰獨秀,三面壁立,俯臨深壑……[詳細] |
![]() | 茅子庵遺址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班莊鎮三清閣村西北500米,為一突出河岸地面3-4米,面積約6400平方米的臺地。地表遺物有西周時期陶鬲足、繩紋陶罐等殘片。附近尚有文化層被掩埋在沙土下。遺址上原有“三清閣”建筑,現無存。茅子庵遺址為研究西周時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詳細] |
![]() | 土城遺址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塔山鎮土城村。據考古勘探,古城城址平面近方形,總面積近52萬平方米。城址東城墻南北長710米、底寬27米,剖面顯示墻體采用逐層夯筑法筑成,每層夯土層厚0.15米,部分夯土內留存有陶片。南城墻東西長720米、底寬27米。護城河緊靠城墻外側,普遍寬度為50米、深3-5米。城門方面僅南城門尚有跡象可……[詳細] |
![]() | 城頭大河東文化遺址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城頭鎮大河東村北,現存廟墩東西長77米,南北寬50米,高約2.5米。據當地居民講,明朝時在此墩上有一座廟,在清朝時被毀。從遺址表面裸露的遺跡來看,遺物有豆柄、鬲足、陶片等文物碎片。曾經有江蘇省文物專家來此考察,初步斷定為商周時期文化遺址,有一定歷史價值。2006年被公布為贛榆縣第二批……[詳細] |
![]() | 謝家洋房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中大街中段,又稱荷蘭建港辦事處。系1934年海州地方士紳謝希愚建造的私人“洋房”。該建筑由荷蘭人設計,青島人施工,與連云港火車站辦公大樓、鐘樓,為同期建筑。連云港建港初期,荷蘭承包商的建港辦事處曾在此辦公。“洋房”坐北朝南,高7.5米,14間,建筑面積256平方米。南向6廳3間,前后設有雕花走……[詳細] |
![]() | 李汝珍故居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板浦鎮利民街,原為清“板浦鹽課公司衙門”之一部分,名“鹽課司門”,為一宅兩進的徽式建筑。李汝珍(約1763-1830),字松石,清直隸大興縣人。19歲后隨長兄李汝璜遷居板浦,寓居于在鹽課司門宅內,著成小說《鏡花緣》一書于世。1985年,灌云縣人民政府決定依此舊址建“李汝珍紀念館”。李汝珍紀念……[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