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拖龍山墓群位于徐州市東南約9 公里的拖龍山上。面積約5000平方米,有墓葬近20余座,多為石坑豎穴墓道洞室墓或石坑豎穴墓。拖龍山呈東北- 西南走向, 長近4公里,最高海拔116. 2米, 中部東距南洞山楚王與王后墓約0.3公里。1998 年秋天, 拖龍山南端有墓葬被盜, 徐州博物館于1998年11- 1999 年1 月……[詳細] |
![]() | 東甸子北山墓地位于徐州市東郊獅子山鄉東甸子北的無名山上,該山呈東北一西南走向,海拔707米,北距東洞山楚王墓25公里,西南距獅子山楚王墓45公里。由于發現不法分子在山頂部盜掘墓葬,1995年8月一1996年1月,徐州博物館對無名山頂的3座漢墓進行搶救性清理發掘, M1位于東北山頂,M2西距M1為8.4 米,M 3 位于……[詳細] |
![]() | 1999年在戶部山民居維修中發現。清光緒十二年(1886)立。碑青石質,橫式,長0.81 米,寬0.42 米,碑文27 行,滿行18字,楷體,無書者。碑文記述了南關大街重修的情況,今收藏于徐州民俗博物館。彭城路是徐州舊城的中軸線,早年此路段有5個街名,北為鼓樓街,往南名為中道街,中間一段叫南門大街,再向南叫南關上街,最……[詳細] |
![]() | 青年路公園巷小學內保存古碑2方,一為《銅山縣學堂碑記》,一為《會稽陶公建銅山學堂記》,兩碑皆青石質,方首、方座,通高約2 米,寬0.8 米,碑文記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詔書天下書院改學堂,銅山知縣陶在銘立即響應,建立新學堂的情況。這是徐州最早建立新學堂的記載。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光緒皇帝在維新運動中通令全……[詳細] |
![]() | 云龍山東峰興化寺下,在高3 米,長10 米的峭壁上,有摩崖題刻10 余方,由于風雨浸蝕,字跡大多漫漶不清。僅能辨識“東峰”等字樣。年代為中華民國。……[詳細] |
![]() | 2001年9月初在崔家巷施工中,在其下院出土了一塊立于清嘉慶十三年的“永遠示禁”碑。青石質,方首抹角,素面碑座,通高1.7米,寬0.6米,碑文7行,滿行32字。碑文內容曰:特授江南徐州府銅山縣正堂加十級記錄十五次朱為,出示諭禁事照得郡城古跡凡有關風水者俱不準居民擅行拆毀口口戶部山舊有玉玲右節左麗金稚四門歷經重修更應仍存……[詳細] |
![]() | 黃茅岡摩崖題刻位于云龍山北峰西北角,刻在一面斷崖上,碑框長3 米、高1米。“黃茅岡”三字原為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所題,后字體由于年代久遠,風雨剝蝕,漫漶不清。清乾隆帝到徐州閱河時重書。三字每字長0.8 米,寬0.5 米,字體正楷,端莊有力。黃茅崗原植被不多,亂石縱橫,茅草叢生,被名為黃茅崗。因蘇軾的一首《登云龍山》詩句,“……[詳細] |
![]() | 壯觀碑立于云龍山第一節山頂的山石上。碑為長方形臥石,青石質,無首,山石為座,寬1.7 米,高0.8 米,刻“壯觀”兩個楷體大字,筆法俊逸,遒勁有力,旁有題跋,系徐州知州李根云于乾隆元年(1736)摹刻。落款云:“此太白自書也,舊在淳寧余。云龍山氣象雄杰,河山蒼薄,雅于是書。稱因摹勒于此。乾隆元年正月上元日,梁南李根云謹……[詳細] |
![]() | 鐵剎山墓葬群位于云龍區銅山路北,面積約1 萬平方米。徐州博物館先后于2005、2008、2009、2012年對該墓群進行清理發掘,先后發掘西漢墓葬70余座。墓葬分布集中,墓和墓之間也相距較近。墓葬形制豐富,幾乎囊括了西漢時期中小型墓葬的各種類型,有石坑豎穴墓、石坑豎穴槨室墓、石坑豎穴洞室墓、石坑豎穴石槨墓。葬法各異,有……[詳細] |
![]() | 戶部山原名南山,天啟四年(1624年)因戶部分司署移至山上辦公,又名戶部山。戶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門外,原名南山,是徐州城外最近的制高點,是控制徐州城的要地。早在秦漢之交,西楚霸王項羽就在山上筑臺演兵、秋風戲馬。南北朝時期的劉裕北伐至彭城,登南山而北望中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進時也曾據以窺彭城。歷代文人墨客亦多登山懷古,……[詳細] |
![]() | 永寧里翟家院坐北朝南,大門朝北,由東、西兩院組成,東院由門道、東廂房組成,西院由主房、西廂房組成。除主房保存一般外,其余房屋改造嚴重,但院落總體格局尚在。戶主翟家原為民國時期銅山縣建設部門的官員。……[詳細] |
![]() | 永寧里張氏宅坐北朝南,大門朝東,東西兩進院,東院由門道、主房(北屋)組成,南為圍墻,原有“福”字影壁,現已不存。西院由過道、主房、西廂房組成。主房明三暗五,南為院落和圍墻。整座院落保存較好,主房部分被改造成紅磚房,其余房屋保存較好,墻體完整。一進院門過道、隔扇花欞尚存。戶主張姓原為民國時商人,現全部為民居。……[詳細] |
![]() | 徐州“念佛堂”,又稱奉親庵、呂公堂。位于云龍山北土山東側,始建于明代初年,原為供奉仙人呂洞賓的道觀。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新修繕,變為佛寺。1933年居士慈修捐資增建西大殿和南配房,1934年向東續建了前院。1942年擴建山門,于門額嵌“念佛堂”石匾,門兩側嵌“佛日增輝”“0-常轉”,門南墻壁鑲嵌“南無阿彌陀佛”石……[詳細] |
![]() | 《使院新修石幢記》石幢,現立于徐州博物館內唐碑亭中,石幢為八棱柱體,現殘高1.64 米,每面寬20-22厘米,楷書3行,每行38字,字徑5厘米,為唐代高瑀所撰,譚藩所書,元和十二年(817年)刻石立碑。另有宋皇祐六年(1054年)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增刻的跋語。碑文是贊譽唐代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李愿的功德。……[詳細] |
![]() | 八音石存放在徐州博物館展樓北廳,為一塊形制奇異的靈璧石,稱為“八音石”,石闊2.05米、高1.5米、重1噸余。八音石從明代始一直存放在徐州文廟大成殿后供人觀瞻,為了更好的加以保護,1978年移至徐州博物館乾隆行宮前。據傳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窮奢極欲,好大喜功,欲在汴京的皇宮內建一座萬壽山,派人前……[詳細] |
![]() | 回龍窩林氏宅位于云龍區回龍窩街區內,坐北朝南,共有兩進院落,在一進院有東、西兩個偏院,與前面門樓形成一個閉合的小天井。林家院由主房、左右廂房、過道房、門房等組成,共有8座22間;一進院西偏院為會客廳。二進院過道房的過道原有四扇屏風,現已不存,過道房東屋為賬房,西屋為庫房。林家院雖然經過局部改造,但格局、形制、房屋結構基……[詳細] |
![]() | 望湖亭位于云龍山西麓白鹿洞上面。云龍湖原名石狗湖,位于云龍山西,因云龍山而易今名,湖面開闊,景色秀美,站在云龍山上欣賞云龍湖,更有一番別樣的的美景。清順治十四年(1657)戶部分司丁裕修建望湖亭,康熙年間徐州知州姜焯重建。在望湖亭的北側有一塊長1米,寬0.6米的摩崖石刻,石刻刻在一處天然斷崖上,記述了望湖亭新建成后在亭……[詳細] |
![]() | 戴季陶摩崖題刻位于云龍山北麓西南方。為戴季陶1930年9月書,石刻在一塊高約3米的摩崖上。被稱為“戴碑”。戴季陶原名戴傳賢,曾為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蔣介石的好友。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九月登云龍山。在游覽興化寺時,隨行人員中有人建議他為云龍山留字,此時正直“九?一八”事變,因感于時事,便寫下了 “造林興學富國強兵,……[詳細] |
![]() | 摩崖石刻是在一塊天然巨石上刻著“大觀”二個楷體大字,字徑約1米,于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三月立。歸于玉龍山碑廊。……[詳細] |
![]() | 云龍山碉堡群位于云龍區云龍山北坡,建于民國時期(1948年),是控制徐州城的重要制高點。沿登山要津有碉堡11座,鋼筋混凝土結構,云龍山碉堡有圓形,也有的是矩形,并帶有長的通道,像矩形或矩中帶尖的“把兒”,半地下式,地面高約1米,有的在碉堡的頂部北、東、南三面,還各有一個垛口,內高2米余,槍眼十余個,射孔面向山下的北、西……[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