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據清同治《徐州府志》載,康熙六十年(1721)始建為義學,雍正十一年(1733)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為書院。原有宜福堂、紫翠軒、文昌閣、四賢祠、白鹿洞、望湖亭等幾十間房舍,著名學者馮煦曾為云龍書院山長,進士王欽霖、劉庠當過教師,其學生韓志正曾當選為孫中山大總統時的中華民國國會議員。著名人物張伯英、徐樹錚等曾在此就讀。辛亥……[詳細] |
![]() | 曹山墓群位于徐州市大龍湖街道辦事處曹山。墓葬分布較為稀疏,且規模較小,一般為單室磚墓或磚石混合結構墓。1978年1月潘塘段山村村民在山南坡發現一座墓葬,徐州博物館隨即進行了清理發掘。墓葬為漢代小型磚室墓,出土器物有陶釜、陶豬圈、銅鏡、鐵刀、鐵戟、鋼劍、“五銖”、“貨泉”錢幣等。該墓出土文物中最為重要的是,在人骨架左側出……[詳細] |
![]() | 佘錡義(1916-1948),四川省蒼溪縣五里子村人,中共黨員,1933 年參加紅軍,華野二縱十四團團長。抗戰娘子關戰斗中,他身負重傷不下火線,受到嘉獎。解放戰爭華東益林鎮戰斗中,他頭部負傷仍親臨突破口指揮戰斗,打垮了國民黨軍13次反撲,全殲守軍。淮海戰役中,率軍英勇作戰,迫使國民黨軍孫良誠部投誠。佘锜義烈士是淮海戰役……[詳細] |
![]() | 徐州衛遺址,位于市中心大同街南側,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徐州博物館考古部進行發掘。遺址距地表以下4.5米,上面有一層黃河淤泥。發掘面積約為500平方米。共發掘明代房址24間,及漢代水井等重要遺跡。出土遺物主要有銅器、鐵器、瓷器、木器、桌案、紫砂器等。在房址內發現大量的冷、熱軍事武器裝備,主要有炮、槍、鐵彈、-……[詳細] |
![]() | 永寧里郭家院位于回龍窩歷史街區永寧里4 號,為民國時期郭氏建造。郭氏,生平不詳。建筑坐北朝南,大門朝西,由主房(北屋)、配房(南屋)和東廂房組成,主房和南配房各5間,東廂房3間,房屋改造嚴重,僅南配房能依稀看出原貌。……[詳細] |
![]() | 戲馬臺位于徐州城南現在的戶部山上,海拔69.9米。據說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霸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在城南山上構筑高臺,觀賞士卒操練、賽馬,后人稱為“戲馬臺”。東晉公元416年,東晉大將劉裕在此建有臺頭寺,明代改為三義廟。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州知州周燾出資建亭,亭為六邊形,重檐琉璃瓦頂,亭內有明萬歷……[詳細] |
![]() | 王壽鵬其人不詳。故居坐東朝西,有院環通,原有正房小樓、門樓和左右配房二十間房。現存正房小樓,二層,六間,磚木結構,二樓木地板保存完好。小樓東墻借用原徐州老城墻,原小瓦覆頂,后換大瓦,樓檐高7.9 米,寬6.2米,長15.2 米,院門和墻保持原狀。……[詳細] |
![]() | 彭城路崔氏宅位于戶部山西彭城路上。崔家小院坐西朝東,平面為典型的四合院式。原小院有4 進院落,現僅存第三進院。該院由正房、左右廂房、左右配房構成,右配房已拆除。正房、左廂房、左配房均為二層樓,左廂房為繡樓,右廂房為賬房。該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為崔氏族人住宅,現保留的房屋為清末建筑。……[詳細] |
![]() | 永寧里權家院建于1928年,由東西兩院組成,中間以墻相隔,東院由過道房、正房組成,過道房及戲院改造嚴重,原貌不存,主房保存較好,全部為紅磚房。主房山墻比屋面高40—50厘米。……[詳細] |
![]() | 徐州漢代采石場遺址位于徐州市南云龍山北坡。2003年在市政建設中發現,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清理出漢代采石坑68處,其中已采的空坑63處,石坯坑5處。另有刻字1處,石渣坑1處,墓葬2座。現場還發現許多開鑿工具及工匠的生活用品等。遺址北部的大部分都已經被建設破壞,南部規劃的保護范圍……[詳細] |
![]() | 回龍窩涂家院坐北朝南,原有東、中、西三進院落,現僅存一進院部分建筑。該院大門朝西,平面呈扁四邊形,現存的房屋為門道、一進院南廂房、配房、二進院南廂房改動較大,除門道一進院配房屋面為青磚小瓦,其余屋面被改造成現代的紅磚瓦。推測為民國時期房屋。……[詳細] |
![]() | 回龍窩蘇家院為一處民國時期古建筑,大院坐南朝北,由主房、左右廂房、門樓等組成。主房5 間,墻體完好,屋面經過現代紅瓦整修,改動不大;左右廂房改動較大,屋面、墻體均為現代紅磚紅瓦。……[詳細] |
![]() | 東山寺墓地位于子房山西坡。子房山古稱雞鳴山,山西坡偏北的位置坡度較緩,似山脊,中間局部平坦。在這個相對平坦的區域曾建有紀念“漢初三杰”之一張良的子房祠。平地西北側為東山寺,1998年徐州博物館對此處進行了勘察。此次調查在原子房祠東南側的位置發現有不少漢代的板瓦、筒瓦碎片,根據徐州漢墓的分布特點及地表情況,在發現瓦片的附……[詳細] |
![]() | 火神廟建于清代,現僅剩大殿一座,坐北朝南,面寬9.7 米、進深7.8 米、檐高3.76 米、屋頂高6.4 米。大殿三間,石基磚墻,磚雕、山花保存完好,屋內梁架結構,四柱、石礎,用材碩大,做工考究,殿前有三層石階。據附近老人講,解放后曾翻修三次,但僅是修整屋面、換瓦等,未動墻體和基礎。現在為子房山小學所在地。火神廟祭祀的……[詳細] |
![]() | 子房祠位于徐州城東的子房山,原名雞鳴山,子房山的命名是為了紀念西漢留侯張良而取意的。子房山建有子房祠,又稱留侯廟,原是明代宣德初年平江伯陳瑄所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徐州道張鼎重修。所建祭祀祠正院坐東向西,兩進院落,大殿內原有張良塑像,現存《陽鐘碑》等石碑4方;其中一塊明末萬年少書丹的石碑已經遺失,幸運的是……[詳細] |
![]() | 公明東巷民居坐北朝南,位于嚴家公館北側。原為一座民居,解放后修繕改造。但院落整體格局仍保存較好。共有堂屋四間,東廂房三間,西廂房二間,南屋四間。目前院內由三元印刷廠使用。……[詳細] |
![]() | 東甸子墓群位于獅子山鄉東甸子團山,面積約1萬平方米,約有墓葬10余座。1996年發掘北齊磚室墓2座,兩座墓位于團山南麓,東西并列,相距20米。1號墓偏東,墓南向,平面呈凸字形,早年被盜,墓頂塌毀,由甬道和墓室組成。墓口以長方形磚,三順一丁的砌法封堵,甬道長1.65 米,寬0.9 米,高1.76 米,墓室呈長方形,四壁略……[詳細] |
![]() | 津浦、隴海鐵路徐州段位于徐州市境內,呈十字型貫穿徐州全境。津浦、隴海鐵路為中國南北、東西向的主要鐵路干線之一。津浦鐵路始建于1908 年,隴海鐵路始建于1904年,1912 年9 月,北洋政府續建鐵路。自此,津浦、隴海鐵路徐州段一直使用至今,期間站房、天橋等設施經多次維修改建,民國建筑的歷史風貌已不存,但路線和軌道一直……[詳細] |
![]() | 鄭氏宅于同治年間(1862-1874)在古廟的舊址上建造,坐西向東,有南北并列的兩路二進院落,占地面積1670平方米,建筑面積803.29平方米,有房屋48間。大門朝東向,進過道前院,可去南、北跨院,向西進入主院。主院正房堂屋坐西面東,南主院堂屋面闊五間;北主院堂屋面闊三間,兩院的左右廂房面闊均作三間,建于高臺基上,設……[詳細] |
![]() | 劉家樓位于市云龍區戶部山東文治巷12 號。建于民國時期,主樓坐北向南,磚木結構,上下二層,面闊各五間,廊額、抱柱等木雕精細。東樓面闊三間,并附有地下室。樓前為一方形小院,院門東向,門前有十幾級高大臺階。門廊內的北墻上嵌有“落成紀念”石碑,已漫漶不清。2000 年以后,因環山路和戶部山商貿城建設,遷建至距原院50米外的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