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邢臺市旅游

邢臺市旅游景點介紹

群英湖濕地公園
  群英湖濕地公園地處河北省南宮市城區西北1.5公里處,東經115°21′15″-115°22′28″,北緯37°23′14″-37°21′43″,湖底平均海撥高度21米。該濕地早在西漢時期臨近古洚水河道,唐代末洚水斷流后,下游淤塞成為沼澤洼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洪水毀城后稱“古水潭”,清代稱“舊城潭”,1912年后稱“舊城洼”。1976年經邢臺地委、行署批準,改造舊城洼為群英湖,分南、北、西三個湖區,呈“L”形。南北最大長度2560米,東西最大寬度為1500米,蓄水面積達3000余畝,最大蓄水量1000萬立方米。該濕地是邢臺市平原地區最大的地上蓄水湖。2007年1月,經河北省林業局批準建立省級濕地公園。同年,由河北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和河北農業大學共同編制完成并經省林業局批準實施《河……[詳細]
南北舊城村
  南宮的舊城最早是西漢時建的,在現在的南北舊城村。它原來是什么模樣,我們說不清了,我們且不去管他。現在的南宮舊城在飛鳳崗,東、北、南三面聯著新城,他原來又是什么模樣,徜徉其間的老街,游走靜寂的古舊胡同,再看看路邊,三三兩兩在樹蔭里下棋的老家伙們,驀然,嗅到了些這座老城原來的味道!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因城南舊堤年久失修,城墻、祠廟、民舍盡被衡漳之水淹沒。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南宮縣城遷建“飛鳳崗”,屢經增筑,城固池深,街巷整齊,突出特點是一個規則的正方形,四角相等,每面長度均為1公里,城內建筑占地面積一平方公里。四條大街以十字街口為中心,正通東、西、南、北四門,各街長500米,寬廣筆直。十字街口為縣城中心,也是最高點,人站在此處,其視線與四門城樓頂平齊;其它街道的規劃也整齊……[詳細]
303、宋璟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璟碑
  宋璟碑,原在宋氏墓地,今在邢臺市南郊五公里處的東戶鄉中學校園內。因碑為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撰,故亦稱顏魯公碑。碑體高289.5公分,寬149公分,側42.5公分。半圓形碑首,浮雕纏尾四龍,矯健雄渾。方形碑額,正中篆書陰文“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個大字。原有仰首贔屃碑座,上刻褡褳花紋,莊嚴穩重,今已逸失。碑四面皆刻,楷體盈寸,洋洋三千余言,盡述宋璟“歷仕三朝,剛直不阿”的榮耀事跡。碑文題后結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是碑初立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九月,系宋璟之孫宋儼為“追念祖父德業”所建。宋儼是宋璟第七子宋華之子,建碑時正任蘇州刺史。據新、舊二唐書和碑文記載,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宋璟上疏告老,申請“致仕”,玄宗李隆基……[詳細]
南和好牌坊
  牌坊是我國封建社會旌表“忠孝節義”和“重臣名宦”功德政績的石雕建筑。古城南和,歷史悠久,賢臣倍出,故曾牌坊林立,民謠曾有“順德府好城墻,南和城好牌坊”之說。據清朝《南和縣志》記載,南和縣原有牌坊36座。從解放后一直到文革前這段時間,南和縣城保存完好的牌坊仍有七座,主要分布在府前街(從西門里至南門里),即:三世宮保坊,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李起元立;恩光三世坊,為刑部左侍郎李若珪立;天恩覃敷坊,為兵部員外郎朱家卿立;金吾世胄坊,為錦衣衛世襲實授百戶朱時萬立;平定邊疆坊,為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立;掖垣都諫坊,為禮科給事中李若珪立;節制三省坊,為勛陽巡撫右僉都御史李若珪立。這些牌坊均系明王朝皇帝降旨敕建,是具有明朝建筑風格的古雕群,個個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全部以青石加工成構件,以榫和鉚眼連接成仿木結構,主……[詳細]
南和古城
  南和古城別稱“嘉禾城”,民間又俗稱“紗帽城”。南和縣自西漢建縣以來,此處一直為縣治。后周時曾是南和郡郡治,唐武德元年還作為和州州治。北魏時期,南和城周七里,有南、西、北三門,城內多空曠之地,兵匪一來,難以防御,故元至正年間,縣令尹泰改筑為小城,城墻周四里,明正統十四年知縣王淵重建四門。成化二十二年重修,創建石橋。弘治三年知縣門寧重修城樓四座,正德年間重修,城高三丈,池深兩丈有余,添設城樓、角樓各四座。嘉靖二十七年知縣屈作城垛口易以磚。崇禎十一年兵火后,只留城東樓,十二年知縣謝繼遷重砌為磚城。清代仍幾次加以修葺,民國后逐漸頹毀。解放后拆平,改為環城公路。……[詳細]
306、白雀庵
白雀庵
  白雀庵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東北10公里處白佛村。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時期,庵院座北朝南,占地百余畝。現任主持釋悟貴法師。在南北朝后期,這里是一片帶狀森林。溝渠如織,水明草秀,白雀成群。由江蘇鎮江德真法師參學至此,感嘆這里“不是江南,卻勝似江南”。于是發愿在此建一處庵院,普渡眾生,以了脫眾生生死之苦,此之謂白雀庵啟建之始。此后庵院女眾僧人達五百余人,香客如流,參眾如云。后觀世音菩薩以妙莊王之女化現順德府(今邢臺)白佛店出家修行。又為父舍目療疾,慈心至極,而道業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護持眾生。由此,“白雀庵觀音菩薩女道場”的世名由此而生。此后,歷代朝政崇敬備至,先后于元至正元年,明正德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年,乾隆四十年,嘉慶三年(以上碑文,現白雀庵猶存)都對此庵進行了擴建。至民國六年,白雀……[詳細]
脫氏墓地
  脫氏墓地位于縣城東南8公里處東董村正東100米處,南北長80米,東西寬58米,面積為4640平方米。墓基高于地面約2米,尚存原貌,上有6棵柏樹(3棵枯死)。墓地發現4塊墓碑,其一:“元太師右丞相脫公子周彬故里碑”,僅存碑身,有首、座之榫,現仰臥于地,高240厘米、寬78厘米、厚25厘米,邊線幾何圖形紋飾,碑陰不詳。其二:“脫氏墓川故處士東野脫公墓碑”,青石質,首身為一體,身底部有榫無座,體高246厘米、寬76厘米、厚25厘米,碑首圓形,碑額線刻浮云花卉,碑文16行,滿行76字,共988字,但不少字體殘損。碑刻于隆慶元年二月望日(1567年),為東昌府同知脫鎬立。因碑俯臥于地,故碑陽不詳。其三:“明敕封承德郎脫公諱神道”碑,碑質青石,仰臥于墓地東側,上部殘,底部有榫,無座。碑留殘文,“伍年歲次……[詳細]
董振堂事跡陳列館
  董振堂事跡陳列館,是為紀念河北籍參加過紅軍長征的最高級別將領董振堂將軍而建。董振堂,字紹仲,1895年12月21日生于新河縣西李家莊。少年時代,他目睹列強侵略、軍閥混戰、民眾苦難,立志從戎,救國救民。1921年考入當時最高軍事學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接受了德國、日本先進的軍事教育,畢業后在馮玉祥部屢立戰功,在短短五年內從排長逐級晉升為中將師長。后西北軍改編為26路軍屬孫連仲,董振堂任旅長。1931年3月被蔣介石調往江西“剿共”。同年12月14日,因不滿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在共產黨的影響和指引下,他同趙博生一起舉行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參加了紅軍,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193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紅五軍團軍團長。他率部參加了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和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詳細]
耿純墓碑
  耿純墓碑,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立,位于望騰與護駕村東北一公里處,碑陽鐫文:“大漢勒封東光侯耿純空墓”。該碑系護駕村耿姓為不泯滅祖跡,于明代隆慶元年所立,以示耿純其人確為本村耿姓仙尊。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具體地址:位于新河縣望騰與護駕村東北一公里處……[詳細]
趙氏墓碑
  清光緒二十九(1903年)立,位于魏家莊西南一公里處,系該村清恩耆趙恭禮德行碑。漢白玉石質,通高2.3米,首、身一體,高1.9米,碑首抹角方型陽浮雕二龍戲珠,陰浮雕雙獅斗球。碑體陽面陰刻楷書三行,兩邊框陽刻八仙過海之寶物花邊,底框陽刻奔馬圖案碑體陰面陰刻楷書11行,記述趙先生一生積德行善,意欲后人效法。兩邊框陽刻塔圖卷花邊,底框為蓮花瓣圖案。該碑雕刻精細,構思新穎,為近代平原地域之碑魁。現保存完好,定位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體位置:位于新河縣魏家莊西南一公里處……[詳細]
311、狼煙墩
狼煙墩
  西周--狼煙墩,位于縣城東南5公里西鋪村東側。據史書記載,此屬西周時期的烽火臺遺跡。當時配有兵卒把守,這些兵卒的后代即為現西鋪村人。據民間相傳,當年周幽王烽火戲諸候,召來西戎侵犯,西周的都城鎬京告急。當時,這個煙墩就曾起火報警,及至山東諸候趕到,西兵已經退去。具體位置:位于縣城東南5公里西鋪村東側……[詳細]
312、慈明寺
慈明寺
  慈明寺位于縣城南四公里故現村西,原名慈明庵。據記載始建于隋朝時期。高僧(智者禪師)啟建凈宗道場(慈明庵),于隋開皇十四年歸天臺宗。后由唐代高僧(慧璿禪師)啟建藏經閣,化銀萬余兩,唐大中八年(854)。唐咸通八年(867)高僧(義玄禪師)建塔。宋代戰亂毀藏經閣,后由清光緒十三年重建藏經閣,化銀百余萬兩。元代大書法家趙孟俯游此寺時,曾賦詩一首:“慈明古剎氣浩然,古柏叢林遮蔽天,大藏經樓觀宇宙,令人一覽不愿還”。明萬歷年間高僧(無邊禪師)刺舌血寫法華經七卷封石中藏于藏經閣頂樓之中。至康熙年間,有高僧(達天禪師)就曾受康熙帝拜訪。極盛時期香火旺盛,樓閣殿宇,亭臺塔像數十,占地幾百余畝。乾隆皇帝御賜《慈明寺》金匾一塊。至后數百年亦高僧云集,道場莊嚴清靜。攝化眾生無數,響應海內外。可惜現已被毀,面目全無……[詳細]
313、董氏墓
董氏墓
  董氏墓位于縣城西南15公里西李家莊村北,系著名紅軍高級將領董振堂烈士祖塋墓碑,立于民國22年(1933年)。1967年開挖滏陽新河時,按設計路線需將董氏祖塋遷移。此事報至中央后,經毛主席、周總理特別批示,將河道向北繞行一里而過,使此墓地得以保存至今。……[詳細]
新河光武臺遺址
  光武臺遺址位于縣城西4公里白神首村南側,為漢光武帝劉秀的點將臺。據史書記載,劉秀曾在這里筑臺拜將,操練軍馬。元、明時期當地人在這里修廟,名“光武廟”,后人視光武廟為神首廟,將光武臺改為神首臺,附近8村亦改為神首村。……[詳細]
沙丘平臺遺址
  沙丘宮平臺遺址位于廣宗縣平臺村南,是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廣宗縣境內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宮也得名于此。據史書記載,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龍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紛紛落馬,不甘心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秦漢以來,此地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詩文--“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魚分龍臭曾茲臺,野寺清鐘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間廣宗縣吳存禮的《沙丘宮懷古》,堪為其中代表。……[詳細]
仙人張果老墓
  仙人張果老墓位于縣城西南13公里仁彰村,在村西嶺之半,名曰柏林坡,此村存有“果老故里”碑石一幢。張果老,名果,因年歲大,故稱張果老,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慶陽府志》、《正寧縣志》都有記載:“張果老墓在縣(羅川)東七十里。”“縣東有洞,相傳果老隱居煉丹處,故有墓在焉。”張果老墓,現在子午嶺腹地西坡鄉的碾盤山下。明左都御史景清曾賦詩《題真寧縣境》云:“果老升仙遺墓存,蒙恬賜死故城荒。”地址:廣宗縣仁彰村……[詳細]
沙丘苑公園
  沙丘苑公園是2005年縣委、縣政府確定的一項民心工程,總造價330萬元,占地61.4畝,工程由杭州西湖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承建,2005年5月10日破土動工,2005年12月18日竣工啟用,公園突出小而美、小而雅的特點,既有現代園林的山水秀色,又有沙丘文化的豐富內涵,故名沙丘苑。……[詳細]
千年北宋古墓群
  廣宗縣歷史悠久,早在商紂王時期就曾修建了大型帝王苑林及平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縣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遺址有2處、縣級的有14處。據《廣宗縣志》記載,廣宗縣境內古河道歷史上變遷極為頻繁,縣境為古黃河、漳河、洚水的滾動區,今日北宋古墓群的重現,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該古墓北側不遠處為已挖掘成5米高的土質斷層,從斷層上觀察,約有7層洪水淤泥積淀的結構,這足以證實了廣宗受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從新生代開始下沉,屬華北平原沉降帶區域。據專家介紹,北宋古墓群得以保存,主要因為此文物地處在一個原高于地面近2米的沙土崗內,距地面有六七米深,在文物挖掘地筆者還發現該墓群東側2米處仍遺留著6行整齊布局的古樹樁,并散落著大小不一的磚室墓穴,這里以前可能是較大規模的墓群,這些遺跡東西占地約……[詳細]
廣宗官署正堂
  “廣宗好大堂,威縣好城墻,巨鹿好牌坊”,現在廣宗縣尚存明代縣衙建筑主體--官署正堂,它始建于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因秦始皇在此停靈,很多參觀過西安兵馬俑游客到廣宗參觀大堂。該大堂是全國少見的保存完好的縣衙正堂。省旅游專家和城市規劃權威認為,此座縣衙是很寶貴的文物和旅游資源。據廣宗縣志記載,廣宗縣衙曾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軸線的主體建筑有照壁、鐘鼓樓、儀門、大堂、二堂等,50多歲的人還記得小時候大堂前面的鼓樓和后面的二堂、三堂。現在,其他建筑都隨著歷史湮沒了,只剩下了大堂。大堂又叫公堂、正堂等,是縣衙的主體建筑,是知縣發布政令、舉行重大典禮、公開審理重要案件等重大活動的場所。廣宗大堂占地267平方米,地表距房脊高11米,為磚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相傳秦始皇曾在此停靈,因此其身價……[詳細]
天梯山游覽區
  天梯山游覽區位于邢臺市西東牛莊,距市中心22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這里山勢突兀,雄渾險峻,千余級石階直上云霄。人登臨絕頂長壽峰,但見群山環拱,村莊歷歷,田疇錦繡,川口湖煙波浩淼,令人心曠神怡。景區西部,冷風洞天下絕倫,寶劍峽壁如刀削,黑龍潭清冷沉綠,另有一番野趣。特別難得的是,這里是抗金名將牛皋的家鄉。牛大將軍曾在這里依山憑險,率眾抗金。至今山腰間遺跡尚存。另外還有眾多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世代流傳。地址:位于邢臺市西東牛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小说 | 亚洲日本色色一区 | 思思在线精品视频综合首页 | 婷婷久久五月综合色国产 | 亚洲免费人a成电影 |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