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岡石窟AAAAA ![]()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于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詳細] |
![]() | 晉華宮礦山公園AAAA 大同晉華宮煤礦,建于一九五六年,礦井位于大同煤田東北邊緣,總面積41萬平方公里,可采儲量1.5億噸。目前已形成了年產煤380萬噸、擁有采掘、洗選、多種經營等煤礦設施和包括職工家屬在內共五萬多人的大型煤炭企業,是全國最大的優質動力煤生產基地之一的大同煤礦集團公司唯一的多井口現代化礦井。煤炭以低硫、低灰、高發熱量聞名于世,遠銷歐亞美等國家和地區。晉華宮煤礦與云岡石窟毗鄰,是云岡旅游區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恒山—懸空寺—云岡游的重要環節,從內部資源講,晉華宮煤礦交通便利,云岡旅游專線和大同市至新高山鐵路客運專列都從礦區內穿過,晉華宮煤礦是一個大型、現代化礦井,生產系統健全安全,煤炭生產的整個過程都可展……[詳細] |
![]() | 大同煤礦“萬人坑”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占領大同煤礦后,瘋狂掠奪煤炭資源,在“以人換煤”的血腥統治下,大批被摧殘致死和奄奄一息的礦工被扔到荒山野灘和廢棄井洞中,在大同礦區形成了20多處白骨累累的“萬人坑”。其中,座落在煤峪口南溝的“萬人坑”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整和規模較大的一處。大同煤礦“萬人坑”遺址紀念館占地33.7萬平方米,分為苦難展示區、文物保護區、煤炭歷史展覽區等不同的部分。主要建筑有展覽廳、折板式廊道、多媒體演示廳、“萬人坑”悼念廳、無字碑林等。紀念館從門口到展館的緩坡地面上“1937-1945”字樣的8塊鑄字鐵板深深嵌入周圍的地磚,……[詳細] |
![]() | 上華嚴寺上華嚴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上華嚴寺占地面積二、三十畝,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另有山門、前殿及鐘鼓亭、祖師堂、禪堂、云水堂及兩廂廊廡,布局嚴整,高低錯落,井然有序。大雄寶殿是具有獨特風格和高度藝術水平的遼金建筑,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并稱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兩座木結構建筑的佛殿。大雄寶殿矗立在4米多高的月臺上。月臺前正面置石級,周圍裝勾欄,四周巨相蒼松,枝葉繁茂。大雄寶殿東向,面闊九間,53.75米;進深五間,29米,總面積為1559平方米,巍峨壯觀,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佛殿之一。 其結構為單檐五脊頂,出檐3.6米,檐高9.5米,殿頂正脊高1.5米,兩端……[詳細] |
![]() | 云崗石窟第20窟是云崗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據說以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為原型雕刻而成。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在云崗石窟中部西隅,編號第二十窟,造像露天,主像是釋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質堅硬,保存完好,兩肩寬厚,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身軀微微前傾、嘴角棱角分明,仿佛在向眾生宣講著佛教的真話,細細的彎眉和微啟的雙目,使人感到慈祥為懷的氣度。背光的火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雄渾大氣露天大佛背光外緣西壁的殘飛天是云岡石窟最有代表性的飛天,可以稱之為“菩薩型飛天”。飛天頭戴花冠,頸佩珠環,通體長裙,手捧鮮花,身段微屈,狀己凌空,但姿態卻端莊沉穩,面相虔敬有別……[詳細] |
![]() |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均造型各異。景點介紹佛像數量可大致統計近千個,亦有“千佛洞”之稱。千佛的開鑿流行于北魏,源于“三劫三世千佛”術語。佛教將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稱為“三劫”,每一劫又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統稱“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眾生,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另外一個佛教術語是“三劫三世十方諸佛”,每一世有一個空間,以須彌山為中心,劃分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統稱十方,每方內又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教化眾生。十方諸佛是無數無量的意思,“千佛’、“萬佛”指數量很多,并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萬”。“萬佛洞”內雕鑿大同……[詳細] |
![]() | 此二窟位于云岡石窟的最東端。因兩窟的形制、內容相似,故稱謂“雙窟”兩窟都是方形平面,中央為中心塔柱。窟形前狹后寬,前高后低。一窟中心塔是兩層,二窟是三層。塔式都是四方形,塔身四面各層皆雕佛像。二窟則是在四面三層皆雕三座佛,是三世佛。洞窟北面都有較豐富的雕刻,技法精湛。壁面布局是:與窟頂相處刻一列伎樂侍女像,下面為一列禪定坐佛,的中部為大型龕坐佛,龕楣裝飾華麗,下部為浮雕佛傳故事和供養人行列。第一窟頂部飛天,頭上高髻環佩光閃,臉上表情溫婉可人,雙手似托蓮花,衣裙如、長帶飄,斜坐云端,恰似一個窈窕的尚帶稚氣的少年舞者。景點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城區武周山麓云岡石窟內……[詳細] |
![]() | 第10窟為毗盧佛洞,開鑿于公元471-494年,“前室北壁明窗志拱門之間,須彌山層巒疊嶂,山腰二龍交纏,山間有茂密的林木和競奔的動物。外側,阿修羅天單腿盤坐,多頭多臂,手托日月。東西兩壁各雕三間式屋形龕,龕內佛像面相慈和,菩薩神情恬靜。閻浮樹下,半跏坐思維菩薩,一手支頤,沉于四諦。窟門東西兩側金剛力士,頭戴鳥羽冠,手持金剛杵,表情和善。后室主像為彌勒菩薩,東西兩壁各一脅侍菩薩。南壁為表現釋迦因施善教、降伏外道的因緣故事龕。”門楣的花紋裝飾圖案動植物裝飾圖案及紋樣裝飾遍及云岡各窟,幾乎占據了七分之一的空隙。其中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裝飾的圖案為最多,特別是在第二期的洞窟內。這四者被漢人視為天……[詳細] |
![]() | 第7、8窟由于洞窟的形制及窟內造像的布局基本相同,所以這兩個窟也稱為雙窟。形制為長方形平面,具前后室;前室原依崖面架木構屋頂。前室外各雕塔柱。兩窟前室置碑,碑下具龜。兩窟前室后部鑿有南道相通。主像位于后室后壁的上下兩層龕中,其他三壁分層布龕。前室,7窟左壁和8窟右壁分層分欄浮雕長卷式畫面,中有重層樓閣。7窟釋迦牟尼一心求道的艱難歷程描繪下來,當你從這30多幅浮雕畫走過時,釋迦牟尼那不凡的一生便清晰地呈現在你的面前。7窟右壁和8窟左壁雕千佛。兩窟前室各壁下部皆雕供養人行列和跪式供養天行列,供養人行列上方雕出仿木構屋。第7、8窟后室入口兩側,東西壁對稱的浮雕是兩身-神。按佛教命名他們分別是摩首羅天……[詳細] |
![]() | 曇曜五窟即云岡第16—20窟,位于云岡石窟窟群中部,由文成帝時負責佛教事務的沙門統領曇曜督建而成,故得名“曇曜五窟”,是云岡石窟開鑿最早的洞窟,它是云岡皇家石窟營造的開始,也是北魏王朝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項文化工程。規模宏大、造像雄偉、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五窟主像姿態各不相同,第16、18為立佛,19、20為坐佛,17為交腳佛。景點位置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景區……[詳細] |
![]() | 第17窟窟形平面屬橢圓形,穹窿頂。主像為云岡最大的交腳坐像,高15石公尺。你走進這低于地平面約1公尺的17窟時,仰面向上,這尊主像魁奇偉岸,有唯我獨尊的氣勢。頭上戴花冠,胸前配獸飾,臂著珠釧,腿作箕踞。右手仰掌,左手屈胸。人們稱之為“交腳彌勒菩薩”。此窟東西兩壁各有一大佛像,東為坐像,西為立像,也非常魁梧,但風格與主像不同。由于有這三尊像,也有稱之為“三世佛”,主尊定為未來世之彌勒。景點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城區武周山麓云岡石窟內……[詳細] |
![]() | 第五、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前四層木構樓閣為清初順治八年(1651)宣大總督佟養量主持修建,因巖結構,蔚為壯觀。即明代云中八景中的“云岡摩云”。窟門兩壁上層各雕一株枝繁葉茂的圣樹,二佛側身樹下對坐,神情安詳;下層金剛力士頭戴雙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風凜凜。窟內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岡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繪,呈唐代風格。東西兩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彎,略顯笑意,雍容秀典。后壁鑿有禮拜道。地址:山西省大同市云岡石窟景區類型:古跡雕像/雕塑世界文化遺產等級:AAAAA游玩時間:建議20-40小時電話:0352-3029625開放時間:周一-周日8:30-17:30(4月1日-10月15日);8……[詳細] |
![]() | 第五窟與六窟為一組雙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該窟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窟、塔廟窟,雕飾富麗,被譽為“云岡第一偉觀”,是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跡。窟內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層,高15米。上層四面各鐫一立佛二菩薩,四角鏤雕大象承馱九級樓閣式方塔;下層四面開龕坐佛。窟內四壁上層環列立佛十一尊,華蓋承懸,氣宇軒昂。窟頂格狀,格間可見騎乘孔雀、獅子、虎、長尾鳥等動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內現存反映釋迦一生的佛傳故事圖30余幅,集中表現了佛主從誕生、成長、婚姻,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紀念意義的場面。這些故事圖雕刻,結構合理,手法簡樸,窟中墻壁幾乎全部布滿了雕塑。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使許多雕塑風化,顏色剝落或褪色,……[詳細] |
![]() | 觀音堂觀音堂(第三批省保)時代:遼、明、清地址:大同城西7.5公里的同云公路旁寺創建于遼重熙年間(1032-1056年)天輔六年(1122年)毀于兵火。明清時期多次修葺,現存建筑系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兩院。布局緊湊,戲臺、觀音堂、三真殿、沿中軸線由前至后排列,迭層升高。所不同于一般寺院布局的是山門位于中軸線東側,大大低于寺院地平。山門結構為磚券門洞。門額-“觀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倒座戲臺,建造于離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車馬人行之道。戲臺與正殿(觀音殿)之間有腰墻相隔,進入腰門,左右兩側各有鐘鼓樓和碑廊。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懸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前……[詳細] |
![]() | 大同清真大寺座落在大同城內大西街九樓巷,寺院西向,建筑古樸。門額用漢文雕塑。全寺占地20余畝,面積呈長方形。從寺門到禮拜寺形成一個下坡。全寺院布局緊湊,結構嚴謹,潔凈肅穆。中軸線上有正門、十字穿心樓閣、石橋、禮拜殿,軸線左右有配房、沐浴室等。主體建筑由四組殿堂毗連而成,前為卷棚式抱廈,后為歇山頂和硬山頂兩組大廈,最后一組則為卷棚頂和圓攢尖頂的混合結構。整個建筑外形檐牙起伏,富于變化,既保持著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風格,又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據記載,該寺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有1200年的歷史。現存建筑多為清代遺物。據清乾隆七年(1742)重立《敕建清真寺碑》記載,該寺建于唐貞觀二年(6……[詳細] |
![]() | 許從赟墓許從赟墓(第三批省保)時代:遼地址:大同市城西南7公里新添堡村為遼代景宗乾亨四年(982年)大同軍節度使許從赟夫婦合葬墓,1986年8月發掘。墓為仿木結構建筑的磚砌單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高大的墓門樓、甬道、墓室組成。墓室平面呈圓形,蒼穹頂,高5.20米,底徑4.92米,頂部繪有殘存的天象圖。墓室周壁為仿木結構,用柱六根間成四面,四面中間各砌一個門,南面是墓門,其它三面為假門。柱頭及鋪間均用了比較規整的斗栱,柱頭鋪作的櫨斗直接放置在柱頭上而不用普柏枋;斗栱為五鋪作,批竹昂及替木等;在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之間的空隙,繪出了人字栱及柱頭枋上隱刻的小駝峰。墓室周壁有彩繪壁畫,繪有文臣、侍女像……[詳細] |
![]() | 吳官屯石窟(第五批省保)年代:北魏地址:大同市云岡區云岡鎮吳官屯村西約100米吳官屯石窟是北魏時期營造,東西長60米,高約3米,分布面積約18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開鑿,現存窟龕32座,多為小型洞窟,或四壁三龕式洞窟。石窟根據洞窟形制及造像特征判斷為北魏晚期雕鑿,主尊造像以釋迦、多寶二佛并坐、交腳佛為主,兩側雕脅侍菩薩。吳官屯石窟是北魏后期中小型石窟,其中人物造型消瘦,佛像一律褒衣博帶,“秀骨清像”,菩薩衣服下部的紋飾更加重疊繁縟。窟頂形式多樣,龕面雕飾富于變化,龕面上方兩隅多雕佛傳故事,窟口上方崖面流行雕飾忍冬龕面,較晚階段圓拱龕龕楣流行雕飾折疊格,格中雕坐佛,窟口外崖面出現幔帳雕飾。……[詳細] |
![]() | 焦山寺石窟(第五批省保)時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南郊區高山鎮高山村焦山寺石窟開鑿于北魏年間,遼金時期在窟前增建木構窟檐,2003年開發旅游業的焦山石窟寺,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修復,整體建筑依山而建。寺址坐北朝南,依山勢辟五層平地,窟龕分布在東西長約60米,高約15米的崖面上,分布面積約900平方米。北魏窟龕主要集中在三至四層,洞窟形制有大像窟、僧房窟、禪窟等共有11個洞窟。窟內造像主要有坐佛、二佛并坐題材,但是造像均已風化。五層寺院的制高點建塔1座,為六角三層樓閣磚塔,通高10米,各層正面砌拱券門,檐部雕三踩仿木斗栱,內砌梯道可以登臨。焦山寺石窟其中位于山體東側的第6窟規模最大,平面為馬蹄形的……[詳細] |
![]() | 云岡石窟博物館是由建筑師程大鵬主持設計的大同云岡石窟博物館,位于大同市云岡石窟景區內西側,風貌保護區范圍內,是整個云岡石窟景區改造的子項之一。博物館包含一個陳列館、一個多功能的演藝中心(原古城遺址上復原)。博物館以寬4米,跨度40米為一個單元的拱形交錯排列而成。陳列館為單層大跨度空間,地下6米,地面以上最高點標高5.8米。南面演藝中心為在原古城遺址上復原。 用時參考2小時交通 位于云岡石窟內,建議步行前往 門票 已包含在云岡石窟門票內(旺季:125元/人(4月1日—10月31日)淡季:80元/人(11月1日—次年3月31日))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15日:8:30—17:3010月16日—……[詳細] |
![]() | 辛寨村龍王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大同市云岡區口泉鄉辛寨村辛寨村龍王廟整體坐北朝南,南北長50.5米,東西寬28米,占地面積為513平方米,原平面布局為二進院落,原一進院已毀,僅存二進院,現存建筑有5座,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倒座戲臺、正殿,正殿兩側有東、西耳殿,現東耳殿已毀,倒座戲臺東、西兩側分別設有掖門1座。龍王廟創建年代不詳,1989年對正殿、戲臺進行過維修,現存建筑均為清代遺構。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前單步梁對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間為廊,單檐懸山筒板布瓦頂,前施抱廈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卷棚頂。明次間均置六抹隔扇各四扇。正殿前月臺有如意踏跺,兩側設石旗桿1對,青石質地,雕……[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