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晉祠天龍山景區AAAAA ![]()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于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游覽勝地。這里殿宇、亭臺、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圣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侍女像圣母殿是晉祠的主體建筑。殿內,除圣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灑掃,有的梳妝,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詳細] |
![]() | 蒙山大佛AAAA ![]() 比樂山大佛早162年的大佛------蒙山位于開化溝內,主峰海拔1325米,是晉陽佛教圣地和避暑勝地,古開化寺、甘泉寺、北漢皇帝劉知遠避暑宮等曾有輝煌的歷史。東魏孝靜帝曾敕佛教凈土宗始祖曇鸞住大巖寺(開化舊名)。公元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鑿寺后大巖為大佛,歷五帝24年始成。蒙山大佛依山鐫刻,結跏跌足而坐,雙手施禪定印,佛體厚胛肥肩,佛超山巒,高遏云天,氣勢非凡。據史稱,佛高二百尺(約66米)略低于四川樂山大佛,但早于樂山大佛162年,是我國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目前,雖佛身清晰,但蒙山大佛頭像已毀,佛身殘破,蒙山大佛正在蒙難!大佛對面存有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建造的連理塔。地址:太原……[詳細] |
![]() | 太原市植物園AAAA 太原植物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太山腳下,北鄰蒙山大佛景區,西依著名的太原太山景區,南連太古公路,東臨舊晉祠路。2020年國慶節建成開園迎客;12月31日,太原植物園正式開園。太原植物園作為太原第一個生態植物園,占地面積約2700多畝,相當于三個迎澤公園的大小,作為山西省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園藝觀賞和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除三個主要場館外還有演藝中心、濱水餐廳、草地音樂節、采摘園、戶外運動、露營基地、兒童樂園等項目。同時為充分發揮植物園科普職能,計劃將園區建設成為國家級研學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太原植物園建筑設計由國際知名的設計公司奧地利DMAA建筑設計有限公……[詳細] |
![]() | 天龍山景區AAAA •古有天龍八景風光秀麗,山上有天龍山石窟。景點介紹天龍山景區包括晉祠鎮的武坡、南坪、窯頭三個自然村和柳子溝源頭的南山、北山(即天龍山)。景區風光秀麗,清幽涼爽,古有天龍八景,是著名的旅游勝地。現今,它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天龍山因北齊高洋建天龍寺而得名,又因山上的石窟而出名,整個天龍山景區,石窟是精華,十分值得一看。天龍山石窟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24個洞窟,其中以唐代最多。第九窟“漫山閣”中的彌勒大佛坐像高約8米,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是石窟中最值得欣賞的一窟。地址:太原市晉源區西南36公里晉祠鎮類型:山游玩時間: 建議2-4小時電話: 0351-355363……[詳細] |
![]() | 太原古縣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占地面積約0.8平方公里。城內歷史建筑遺存眾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襲了晉陽古城“城池鳳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猶如一只頭北尾南的鳳凰,自古就有“鳳凰城”的美譽,是2500年晉陽古城文脈的延續。城內現存文物建筑79處,太原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的歷史建筑達49處。其中,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墻太原古縣城占地面積0.8平方公里,東西長約1120米,南北寬約670-740米。長墻總長3732米。城墻底座寬13米,上口外寬9.28米、上口內寬8米。外墻高13米,內墻高12米。有城樓4座,角樓4座,望樓37座,官……[詳細] |
![]() | 晉農農業博覽園AA 晉農農業博覽園景區是我省唯一一家集農業和旅游業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型企業,先后被省、市有關部門評為“旅游購物推薦單位”、“AAAAA級旅游購物中心”、“山西特色農產品(太原)展示直銷中心”、“山西省農業旅游示范點”、“山西省重點農業化龍頭企業”。成立至今,共接待中外游客480余萬人次,在推廣山西特色農產品、推動山西以農促旅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晉農之窗農業文化主題博覽園總占地面積18畝,一層為我省的“天天農博會”會展中心,匯集我省11個地市的名優特產、手工藝品、小雜糧、字畫、文創等兩千多種商品;二層為我省的面食文化中心,匯集我省11個地市的特色地方小吃,滿漢全席雜糧宴等,讓客人一站式品鑒山西……[詳細] |
![]() | 山西晉農之窗農業博覽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我省唯一一家集農業和旅游業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型企業,先后被省、市有關部門評為“旅游購物推薦單位”、“AAAAA級旅游購物中心”、“山西特色農產品(太原)展示直銷中心”、“山西省農業旅游示范點”、“山西省重點農業化龍頭企業”。成立至今,共接待中外游客480余萬人次,在推廣山西特色農產品、推動山西以農促旅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晉農之窗農業文化主題博覽園總占地面積18畝,一層為我省的“天天農博會”會展中心,匯集我省11個地市的名優特產、手工藝品、小雜糧、字畫、文創等兩千多種商品;二層為我省的面食文化中心,匯集我省11個地市的特色地方小吃,滿漢全席……[詳細] |
![]() | 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太原市境內,批建于1992年,總面積26766.9公頃,園內植物生長茂密,共有各種植物66科169屬213種,各種動物55科197種,森林覆蓋率達70%。天龍圣壽寺建于北齊元年,分布著大小石窟25窟,現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畫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東魏、北齊以及隋唐五代近5個世紀的作品。天龍石窟比云岡,塑制較精名稍隱。海盜劫取佛像首,廿一窟無一完整。懸崖瞻視難上下,矮松如龍鳳凄緊。古跡修復新余事,記取此時游者影。天龍山,又名方山,是呂梁山脈的分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處,海拔1700米。天龍山主要以佛教石窟文明于世,共計25窟,雖為數不多,卻包含了東……[詳細] |
![]() | 天龍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處的天龍山腰。天龍山,原名方山,海拔高達一千七百米。歷史上,這里曾經是北齊皇帝商歡的避暑宮。由于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后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天龍寺,宋代易名為圣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毀。一九八一年,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現已修葺一新。天龍山石窟,始鑿于東山魏年間(公元534——550年),隋、唐統治者也繼續在天龍山開鑿大批石窟。天龍山石窟位于東西兩峰懸崖半腰,這些石窟中,有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間山徑相通。天龍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進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構[漫山閣]……[詳細] |
![]() | 龍山石窟地處太原西南,山中有北齊以來的許多石刻造像。原有北齊天保七年所建童子寺,金代被毀。現在部分小佛浮雕和一座燃燈石塔,塔高五點三米,塔基為六邊形,上置渾圓燈座和六角形燈室,外有浮雕裝飾,為我國現在最古老的石燈塔。在原石門寺遺址,也有石窟,其中刻有三米高的釋迦牟尼坐像,頂上蓮花和壁上飛天具有唐代風格。附近還有“昊天觀”,雖已殘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石窟共有八個洞窟,即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0師龕、七真龕及另外兩處辯道龕。這些石窟內,共有石雕像四十多尊,至今尚保存完好。這些石雕風格樸實、莊重,衣飾雕飾簡潔,與佛教石窟的雕塑風格有明顯的差別。部分龕內,石窟頂部雕有蓮花、龍鳳等圖案。……[詳細] |
![]() | 晉陽古城創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晉國世卿趙簡之的家臣董安于選擇了西依龍山、東臨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晉陽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為戰國時越國的都城、北齊時的陪都、北漢的都城、唐代的北京,享有“龍城之譽”。三家分晉、西漢戍邊、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肇基、五代戰亂,歷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晉陽古城有著密切的關系。晉陽古城在從建到毀的1500多年當中,一直是我國北方軍事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民族交融的大舞臺。特別是隋唐五代時期,這一特征更為明顯。城內規模宏大,軍防體系健全,商業文化發達,儼然與長安、洛陽、開封等地并列為國內著名的大都市。宋太平興國四年(……[詳細] |
![]() | 東街村秦氏民宅(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道辦事處東街村東街村秦氏民宅創建于清朝末年,占地面積約4050平方米,坐西朝東,南北長75米,東西寬54米,由4座院落及偏院組成。1號院,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有倒座、正房,兩側有一、二、三進院南北廂房均三間,院門位于東北角。正房磚砌臺明高0.8米,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單坡硬山頂,六檁無廊式,明間施卷棚頂抱廈,柱間有雀替,斗栱五踩雙昂。一進院北廂房山墻上有磚雕影壁。2號院,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有倒座、過廳、正房,兩側有一進院南北廂房各三間、二進院南北廂房各五間,院門位于東北角。正房磚砌臺明高0.6米,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單坡硬山頂,六檁……[詳細] |
![]() | 童子寺遺址(第五批省保)時代:北齊地址:太原市西南約25公里晉源區西鎮村西北處龍山上童子寺是北朝至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創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金天輔元年(1117年)毀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慶以后廢棄。童子寺初創時期,寺院與供禪修的石窟構成一個整體,即前寺后窟的山地寺院模式。童子寺遺址坐西朝東,2002年至今曾多次發掘,揭露了整個寺院平面布局,分為南北二個部分:北部為佛閣區,南部為寺院區,寺院西面和北面為自然山體,崖壁上開鑿有5個石窟。北部佛閣區為北齊創建,坐西朝東,包括佛閣與前廊、前廊北部建筑基址和南部形制不明的遺跡。佛閣后接摩崖石龕,龕內為三尊像,現只能看出造像……[詳細] |
![]() | 明秀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王郭村始建于漢代,毀于兵火,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重建。寺院坐西朝東,現存過殿、配殿和正殿,占地面積為1144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藍琉璃剪邊,施五踩斗栱,正殿和過殿內有彩塑13尊。正殿兩山及后墻繪有佛教故事壁畫80余平方米。精美絕倫三世佛彩塑及壁畫藝術-----明秀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晉祠南、王郭村西,距晉源新城3公里處。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明秀寺碑記》載:明秀寺始于漢,歷載有重修。現存寺院為二進院落。寺內供奉掌握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背襯金龍盤繞五彩佛光,其雕塑及壁畫具有極高價值。……[詳細] |
![]() | 導 游 : 伏龍山是園內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題書“伏龍山”。山腳有石洞流水,水從石龍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兩石刻羅漢,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邊石虎飲水,狀貌惟妙,情趣橫生。公園中部有德隱齋。西北部有仙翁閣,又稱紅閣。因閣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得名。此閣創建于明代弘治年間(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還有北極閣,這座明代創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樸端莊,典雅不俗,底洞門有“古唐邨”題刻。陶然村別居一角,亭秀閣明。 看 點 : &……[詳細] |
![]() | 在龍山,可領略道教、佛教文化的魅力。道教建筑昊天觀建在龍山峰頂,昊天觀西南方有觀景亭,那里不失為遠眺賞紅葉的極佳位置。昊天觀之東是我國道教雕像的杰出代表作——龍山道教石窟。龍山道教石窟開鑿于隋唐時期,鼎盛于宋元之際,由元代全真道教披云真人宋德芳主持大規模營造,氣勢極為恢宏。沿著石窟上方的小路向北走就來到了龍山北峰,這里坐落著佛教名剎童子寺,更有依山鑿刻的石刻大佛高達170尺,高遏云天,嘆為觀止。大佛腳下有全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六角燃燈石塔,古樸莊重。而到了金秋時節,這里又成了觀賞紅葉的好絕佳之地,丁香谷、錦繡谷、桃花溝、后山……火紅色黃櫨、五角楓層林盡染,漫山紅遍。登頂之后,極目遠眺,那高……[詳細] |
![]() | 太原美術館是太原市人民政府新建的省市重點文化標志性工程,是太原市文化局主管的公益性、開放性和永久性文化事業機構,是承擔美術作品、文獻征集、收藏、陳列、展覽并利用美術資源開展教育推廣、學術研究、對外交流和休閑服務的藝術博物館。 太原美術館位于太原市長風商務區文化島東北角,占地面積61901平方米,建筑面積32075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27255平方米,地下面積4820平方米。太原美術館的建筑形式為局部地上5層,地下1層, 由著名設計師、哈佛大學科恩教授總設計,由美國PSC設計事務所和東南大學建筑設計院聯合設計。太原美術館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于極富山西特色的晉中梯田地貌,層層階梯和蜿蜒曲線完美契合,……[詳細] |
![]() | 太原太山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易得見。太山之名,始見于沈約撰寫的《宋書》,相傳北漢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聞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聞名于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5月8日,太山龍泉寺發現了一個令考古界嘖嘖稱奇的六角地宮,地宮內瘞埋著五重棺槨密存的舍利子。太原電視臺現場直播了考古專家們開啟石函金棺的全過程。在觀眾驚嘆的眼神中,5重棺槨重重開啟……銀槨、金棺,光彩奪目,件件巧奪天工,謎底最終保留在金棺中。專家稱,因擔心技術手段不完善,不能妥善保護金棺內的珍貴文物,最后一層棺槨另尋時機再行開啟。即便如此,山西人仍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感受了文物考古發掘的……[詳細] |
![]() | 奉圣寺又叫奉圣祠,全稱十方奉圣禪寺,在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后尉遲恭受佛教影響,改建別墅為梵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賜額“十方奉圣禪寺”。從文獻看,奉圣寺坐西朝東,歷代修葺,規模宏壯,由前后三進院組成,有前殿、鐘鼓樓、左廂伽藍殿,內塑上古行神像、伽藍神、鄂國公像,右廂房為祖師殿,塑初祖達摩像及-、圓覺二禪師像。后寺殘壞,僅寺北浮屠院的舍利生生塔一座幸存。塔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八角七級,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并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寶塔披霞”為晉祠外八景之一。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祠……[詳細] |
![]() | 看點:大殿前的廊柱上有8條木雕蟠龍,造型精巧,是宋代木雕中的精品,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雕蟠龍。殿內還有著名的侍女像,形象生動、神情自然。這43尊造于宋代的塑像,是晉祠文物中的珍品。:經過魚沼飛梁繼續向前走,就到了圣母殿,這里是晉祠的主殿。該殿始建于北宋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大殿是一座正方形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殿內看不到一根承重的明柱,從面使殿內的空間增大了不少,這種奇特的構筑頗為罕見。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晉祠公園晉祠博物館內交通圣母殿位于太原市市內乘公交301路、302路、308路、804路、848路、856路到晉祠公園站下即可。類型:古跡等級:AAAA游玩時間:建議15-30……[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