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干巴拉噶蘇城址位于鄂托克前旗,年代為唐,類別為古遺址。2006年9月4日,被公布為第四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中共三段地工委舊址位于鄂托克前旗,年代為1936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96年5月28日,被公布為第三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6年,中共代表在伊克昭盟宣傳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團結蒙、回、漢各民族共同抗日,在此成立了中共三段地工委和牧民招待所,1939年,易名為中共三段地工委,直屬三邊特委領導。……[詳細] |
![]() | 中央民院舊址位于鄂托克前旗,年代為1945-1946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96年5月28日,被公布為第三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隋長城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年代為隋,類別為古建筑。隋長城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新其日嘎城址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年代為漢、西夏,類別為古遺址。新其日嘎城址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水泉子城址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年代為漢,類別為古遺址。水泉子城址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木凱淖爾遺址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年代為漢,類別為古遺址。木凱淖爾遺址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AAA 三段地革命紀念館位于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三段地社區,展館占地面積2538平米,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展覽陳列分為紅色政權、團結抗戰、投身解放三大部分,以浮雕、展板、陳列的形式集中展現了三段地根據地革命歷史。展廳里,鮮紅黨旗下習仲勛、--兩位卓越的共產主義者和民族工作領導人和……[詳細] |
![]() | 鄂托克前旗城川鎮東南18公里處,發源于陜西省白宇山北麓的無定河流過,沖刷出了一條大峽谷。鄂爾多斯沙漠大峽谷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大溝灣村,是薩拉烏素河流經(也稱無定河)鄂前旗境內的一段河流,河道彎多溝深、迂回曲折從毛烏素沙漠中穿過,有沙漠峽谷之雄奇。……[詳細] |
![]() | 王震井革命舊址,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鎮西15.4公里,城川鎮黃海子村李有義家門前50米處。王震井地處地勢較高的硬梁地的中心地帶,四周均有住戶并種有莊稼。是鄂爾多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之一。1987年8月1日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為教育后代,保護革命遺跡,立了井碑。碑高1.1米,上寬53厘米,下寬59厘米……[詳細] |
![]() | 城川鎮是古河套人的發祥地和薩拉烏素動物化石群的集聚地,也是漢唐和西夏文化的繁榮地,又是0在內蒙古地區開辟最早的革0據地之一。城川鎮位于蒙、陜、寧交界處,內蒙古的最南端,素有自治區“南大門”之稱。2005年9月與原珠和蘇木、二道川鄉合并建立起了新的城川鎮,相同的名字賦予了不同的內涵,特色產業、區位優勢和旅游資源突顯。下轄……[詳細] |
![]() | 在茫茫的毛烏素沙海中,有一處天然的歷史名勝,古往今來,她以神奇的傳說、怡人的風景、永恒的綠色和清涼純潔的古榆圣水,款待過國內外千萬游人,這就是位于我旗珠和蘇木西部巴彥希里嘎查境內的榆樹壕。古老的鄂爾多斯民歌《六十棵榆樹》中:遠望著郁郁蔥蔥的六十棵榆樹喲,雖然年年大旱還是那樣繁茂翠綠;遠望見青煙繚繞的吉仁希布爾(溪水)喲……[詳細] |
![]() | 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城川中學校園內,占地面積60余畝。該舊址也是1945年2月伊盟工委的所在地。1941年9月,0中央西北局受中央委托,為廣泛發動各民族的抗日運動,在延安大砭溝成立了民族學院。1944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由延安遷到接近少數民族地區的定邊,稱三邊公學。1945年2月,原0城川工委改為……[詳細] |
![]() | 宥州城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據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反映了唐代鄂爾多斯的繁榮。據史書記載,唐開元9年,居住在這帶的胡人康待賓起義反唐,唐王朝在鎮壓叛亂后,將參加起義的民眾疏散到江淮渚州。而這些人世代游牧,遷徙無定,不習慣中原的農耕生活,日夜思念故土,迫切要求返回故鄉。于是,開元26年,朝庭命宰相牛仙客……[詳細] |
![]() | 從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古一級公路往東行駛8公里,您便可以不為“不到長城非好漢”而感到遺憾了,因為象征著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古長城就在你的腳下。位于我旗上海廟鎮西部的明代長城遺址,西起黃河東岸向東綿延數百公里,在我旗境內長達53.3公里。它雖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但整體依舊完好,由黃土夯筑,夯層為8至12厘米,墻體和墩臺(……[詳細] |
![]() | 本世紀四十年代,我國考古家裴文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即薩拉烏素文化)兩個中文名詞,從此,大溝灣一鳴驚人。此后的三十年間,內蒙古自治區考古學家汪宇平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兩位考古學家裴文中、賈蘭坡等先后多次來到這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考古研究,共發現河套人化石10多件、舊石器100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