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江門市旅游

江門市旅游景點介紹

上凱崗革命烈土紀念碑
  時代:1985年地址:恩平市沙湖鎮上凱崗村東邊的乞米石山。上凱崗是革命老區,早在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就發展了共產黨員,建立黨組織。在黨的領導下,全村有32人參加抗日游擊隊。解放戰爭期間,該村吳寬、吳介盛、吳進法、吳亦阜、吳文顯等七位烈士獻出寶貴生命,有部份骸骨葬在這紀念碑內。紀念碑位于沙湖上凱崗村東邊的乞米石山上。始建于1950年,座北向南,原是砂灰建造,與民間墳墓相似。1970年擴建,整座碑由底到高分成三大級,級與級之間,有碑階,最高一級為碑壇,四周有欄桿,碑壇前有兩根石柱,柱頂各立一只石獅子,碑墓建在碑壇正中,碑墓由碑座、碑陽、碑額三部份組成,高4.7米,碑陽上寫“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紀念碑”,碑為水泥結構,四周樹木掩映,顯得肅穆。1985年再次重建,占地面積288平方米,由碑壇、碑座、碑陽組……[詳細]
202、炯成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炯成樓
  時代:1934年地址:恩平市牛江鎮仕洞炯成樓(又名:子昌樓、紅樓、大同成樓)馮相(安相),1897年出生,1906年出國南洋(馬來亞),初被叔父合成收用,統管公司一切業務,后來叔父馮合成突然病故,馮相改行開采錫礦經營采礦業,他采礦地盤縱橫幾十公里,剝開地皮,不到兩米深,盡是錫礦砂,因此,馮相很快成了南洋礦業巨子。1934年8月,馮相滿載歸家鄉,托馮道存建這座炯成樓(馮相父親“馮炯成,又名馮子昌”所以叫炯成樓、子昌樓)。此樓1934年冬季動工,1936年秋季落成,占地面積3仟平方米,正座樓16米,分三層,紅墻綠瓦,四檐滴水,鐵架水泥結構。兩座附樓亦各三層,比主樓略矮。總建筑面積1仟平方米。在當時邑內私人住宅中,成為僅有,是恩平一景(屋內有古壁畫,保存完好)。2003年7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詳細]
中共恩平縣委舊址
  時代:1938年地址:恩平市牛江鎮東邊朗村1938年11月,中共西南特委馮燊在這里召開會議,傳達中共廣東省委中共西南特委的指示,并宣布成立恩平縣工作委員會,書記由馮燊兼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由鄭錦波兼任。1939年3月改為中共恩平縣委員會,書記鄭錦波。1945年2月26日,原中共廣東省臨委委員連貫,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政委羅范群、政治部主任劉田夫率部隊100余人在舊址所在的東邊朗村駐扎,補充給養,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熱情接待。部隊轉移后,留下10多名傷病員隱蔽治療。受到村民無微不至的照料和保護,直至傷愈歸隊。舊地為鄭錦波故居,建于民國初年,二進深布局,前為二層樓房,后為平房,建筑面積130平方米,1982年維修。1984年7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鄭念二墓
  時代:宋代地址:恩平市大田鎮坳田村后背君子山前(又名“珍珠吊簾”)。鄭念二墓葬于(1310年—1320年)間,是宋朝刺史,該墓位于大田鎮坳田村后背君子山前,海拔約700米,該墓坐東向西,深圓形,墓穴兩邊雙弧群結構,墳墓內圍用沙灰青磚人字花裝飾砌成,墓地面積48平方米,墓首兩邊向前伸拱抱,拜壇長6.9米,寬4.2米,墓地面用沙灰平鋪,后壁高1.1米,左右弧群(又稱山手)最低處0.4米,墓碑文用花崗巖塊制成,墓碑刻有“宋誥贈刺史,恭人四世祖翁念二鄭公,妣宋氏恭人墓”,該墓于光緒三十年重修,墓建筑堅實簡樸保存完好。鄭念二墓葬于“珍珠吊簾”至今約680年,其后裔已蕃衍30多代占恩平鄭氏人口80%,分布恩平150多條村,其后裔約8萬人,有省軍級干部鄭錦波,鄭瑪等,后人遠居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9萬……[詳細]
朗底革命烈士紀念碑
  時代:1978年地址:恩平市大田鎮朗底圩側從抗日戰爭開始,凡數十年,我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粵中縱隊廣陽支隊等部轉戰于斯。-統治者屢屢發兵『進剿』,戰爭頻繁,在通天垅、觀音尖、鑊蓋山等發生大小戰斗十余次。人民軍隊為保護革命根據地,英勇頑強,浴血奮戰,不屈不撓,前赴后繼。先后有近百名英雄兒女為國捐軀,內有朗底英烈二十余名。為慰忠魂,激勵后人,朗底公社黨委會于1959年2月,立碑于朗底圩側。1977年遷碑于脊朗邊。1987年再遷今址。此碑占地面積270平方米,由碑壇、碑座、碑陽三部份組成,碑壇四周有欄墻,碑座高3.5米,分兩層,碑陽高7米,略呈梯形,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隸書大字,碑前有碑階七級,整座建筑物由紅磚砌成,外表用水泥石米批蕩。1983年6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詳細]
石山摩崖石刻
  石山摩崖石刻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恩平市大田鎮石山村委會石山東北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刻,坐西南向東,呈正方形,石刻周邊刻有云紋,高1.65米,寬1.55米,總面積2.56平方米。全文共762字,豎刻48行,每行16個字,楷書。內容主要記述通判吳元良(今恩平市沙湖鎮上凱崗村人)“平定瑤亂”的情況。1983年6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由廣東省文化廳撥款在磨崖石刻上建造占地總面積58平方米保護亭,摩崖石刻對研究恩平少數民族史有重要參考價值。注:1983年6月15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17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開平狀元塔
  開元塔,位于開平長沙馬山。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當時四川南溪人葉重秀到開平任知縣,見開平立縣百年而文化不興,科舉寂寂無名,于是提議在馬山頂修建五層高的“文筆” 一座,寄望多出人才,以振興開平文化。開元塔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雖為封建科舉時代產物,但對激勵歷代開平人勤學向上,勇于進取有著積極的作用,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詳細]
梁贊故居
  梁贊故居在廣東省鶴山市古勞鎮東便村。梁贊原名梁德榮,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5),佛山正堂街家中。是建于清代的傳統廣府式院落,故居分“拜師堂”、“傳承堂”、“榮生堂”以及梁贊曾經居住過的寑室等,占地面積105平方米。磚木結構,青磚墻七順一丁錯縫壘砌。工藝有木雕、灰塑、彩繪等。整座建筑基本完好。梁贊幼年和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座古式平房度過。古勞水鄉的恬靜柔和,塑造了他溫文爾雅、灑脫悠閑的性格。……[詳細]
臺山縣政府大樓
  臺山縣政府大樓,位于中國廣東省臺山市臺城街道中山路三巷,1933年建成,為民國時期臺山縣政府所在地。臺山縣政府大樓為中國保存至今的民國時期縣署建筑之一。2002年7月17日,公布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臺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地。……[詳細]
司諫進士坊
  司諫進士坊,又稱進士石牌坊,位于江門市江海區荷塘鎮南村。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為表彰正德辛巳科進士余經所立。據《廣東通志》記載,余經為當地南村人,字朝綱,號石龍,明代正德年間考取進士,曾任刑部給事中、福建漳浦縣丞、甌寧縣令等官職,為官清廉,正直無私,彈劾奸臣,深受世人稱頌。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的科第坊,仿木結構,全石砌筑,懸山頂,檐樓間加飾6贊斗拱,通高8米,面寬10米。正樓豎匾上鐫刻“恩榮”二字,額枋鐫刻有 “司諫”、“大行”等楷書大字及“正德辛正巳科進士余經第”及“嘉靖六年丁亥歲仲春吉日立”等楷書小字,飾以麒麟圖案。牌坊等級和規格較高,目前為我市唯一明代石碑坊,具有較高的文物歷史價值。1995年,進士司諫坊被新會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第三批新會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詳細]
新寧鐵路北街站舊址
  新寧鐵路北街火車站舊址,位于江門市北街甘化廠職工-區內。車站大樓建成于1928年(民國十七年),為新寧鐵路終點站——北街火車站候車大樓,是目前新寧鐵路唯一保存下來的車站遺址。1998年江門市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新寧鐵路是臺山旅美華僑陳宜禧創建的全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1906年4月動工,宣統元年(1909年)和民國元年(1912年)建成了由公益鎮至斗山、公益鎮至新會北街共長104.4公里的干線;1920年建筑成由臺城至白沙的28.6公里的西南支線。鐵路總長133公里,行經臺山、新會、江門,沿路有大小車站46個,橋梁215座、涵洞236個。鐵路的開通,帶動了當地的交通運輸業,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該鐵路前后營運了30年。抗戰期間,新寧鐵路遭到嚴重的破壞,路軌、機車等設備蕩然無存。僅遺下新寧……[詳細]
浮月洋樓
  浮月樓位于斗山鎮墩頭村委會浮月村,包括中山閣、賢安廬、安雅廬、蘭芳居、覺廬、蓁華居、恒安居、仕廬、英廬、源廬、炯廬、鋈廬、晃廬、惠華居和陳國旗樓。浮月洋樓多以樓主的名字冠名。“十五個“兄弟”中,“老大”惠華居建于1917年,最“年輕”的覺廬1936年完工,至今也有68歲了。這些高低不一,錯落有致的碉樓,散落在紅花綠樹之中,從遠看去,十分美麗壯觀。它們以西式為主,只在局部和部分材料上還保留著中國南方農村的特色;同時,它們又有著防御的功能,是洋樓和碉樓的結合體。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浮月洋樓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臺山縣立中學
  臺山縣立中學位于臺山市臺城鎮紗帽山。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臺山縣立中學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咀林氏家廟
  新會林氏家廟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林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屬于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體格局保存完整,是五邑地區規模罕見的嶺南廣府風格祠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語)。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其建設規模宏大,建筑布局大氣,建筑藝術精湛,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當我們走進這座宏偉的古祠,便可體味昔日的匠心宏構與精心雕琢,想見它的歷史輝煌。林氏家廟坐落在新會區羅坑鎮石咀村,與民居連成一體,是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選址講究風水布局,延請堪輿名家勘定,選擇月山之麓,坐南向北,枕山面海,所向開闊。林氏家廟建設規模宏大,分中、東、西三路建筑。中路是祠堂主體,寬12.5米,為三……[詳細]
廟邊學校舊址
  廟邊學校舊址位于臺山市端芬鎮。建于1922年的廟邊學校,主體是一座主樓三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物,它裝飾精美,手工精致,代表近代鄉村華僑建筑的較高水平。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廣海衛城城墻遺址
  廣海衛城城墻遺址是臺山境內僅存的明代城墻建筑,城墻遺址建筑結構堅固,墻體厚實,建筑年代久遠,規模較大,為臺山境內僅存的明代城墻建筑,對研究臺山的歷史以及明清時期我過的海防史具有重要的價值。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守護者,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重要物證。2015年12月10日,廣海衛城城墻遺址被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金牛山華僑義冢
  金牛山華僑義冢位于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仁義村。在新會區會城紫華路東側的一個坡地上,有一處特殊的墓地坐落于此。沙灰色半圓形墓冢、以紅階磚作為墓碑、墓碑上甚至沒有墓主的真名……這里是金牛山華僑義冢,是目前江門現存義冢中規模最大的一處,自被發現以來一直被視為江門海外華僑落葉歸根、魂歸故里、愛國愛鄉的佐證。華僑義冢,即收埋無主華僑尸骸的墓地。華僑在國外去世后,僑居地的華僑社團撿拾其骸骨,運回中國家鄉,由死者家屬認領。無人認領的,則由當地慈善機構集體安葬,是為華僑義冢。從史學角度看,華僑義冢是血淚斑斑的華僑史的有力證物。作為第一僑鄉,江門華僑義冢規模之大、墓穴之多、先僑原僑居地之廣,均為全國僅見。江門市外僑局僑政科介紹,自1992年以來,全市陸續在新會區和臺山市發現大規模華僑無主墓群共7處,共計有華僑……[詳細]
周文雍故居
  周文雍故居位于江門市開平市百合鎮茅岡村。周文雍烈士故居為面闊三間磚木結構,面積73.15平方米,是清代建筑,90年代初期維修后,被列入開平市文物保護單位。陳弢同志強調:一要做好故居的修復、保護工作,加強故居的日常管理維護,加大對該革命遺址的開發力度,收集整理好相關的黨史資料,充分發掘烈士英雄事跡故事,制作成文字資料,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充分利用好該革命遺址,將其打造成為弘揚革命傳統教育的展示點,面向社會開放,進一步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二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把紅色資源與生態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項目,促進紅色旅游發展,惠及當地百姓。……[詳細]
開平學宮
  開平學宮為縣學和文廟的總稱,位于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蒼城鎮區東門街,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清康熙八年(1669)建成大成殿,康熙二十年(1681)添建兩廡、啟圣公祠、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月臺、戟門、泮池和欞星門等。整座建筑為石、木結構、懸山頂,采用金琉璃瓦,瓦當有龍鳳紋,四方三層花崗古柱礎,石板地面。縣學設在大成殿,其時按禮部題定定額,從童生中考選文學、武學生員就讀。縣學生員享受公費讀書,進而選送參加科舉考試。光緒三十一年(1905)縣學停辦。清光緒年間,學宮曾經過一次重修和多次個別修葺、粉飾。民國二年(1913年)欞星門塌后改石建為磚建,民國十八年(1929年)奉命改大成殿為孔子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學宮為蒼城糧管所使用。1982年列為開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學宮泮池右邊已填,……[詳細]
昆東宋氏大宗祠
  鶴山宋氏大宗祠——中共鶴山支部、鶴山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廣東江門鶴山雅瑤鎮昆東村,始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磚木結構,建筑面積625.5平方米。1924年11月,中共鶴山支部在此成立。為配合廣州起義,1927年12月上旬,中共五邑地委、新會縣委決定在鶴山縣建立蘇維埃政權。隨后組織了一支300多人的農民赤衛隊。12月13日,按照地委的部署,呂棠、施展等人組織赤衛隊和昆東等地農民,在宋氏大宗祠舉行大會,公開宣告鶴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遭國民黨鎮壓,鶴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第三天夭折。鶴山縣蘇維埃政府是全國最早建立的一批蘇維埃政權。現為鶴山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和江門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圖/宋慶文……[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级淫片免费看99久久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 亚洲成a人片在线电影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中文字幕淫亂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