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寨革命烈士紀念碑座落在石狗鎮帶下村委會合龍村村背半山腰上,碑文刻著“李班長”和“個人簡介”字樣。座西向東,離合龍村約60米左右。解放后,經當地有關部門反復調查認為,此烈士無法查找其真實姓名,生前所屬部隊不詳,具體出生和其他事項不明,只知道叫“李班長”,男性,是東北人,屬于在解放戰爭攻打當地“新寨村”時而犧牲的。現在在……[詳細] |
![]() | 大坳革命烈士紀念碑座落在石狗鎮石橋村委會大坳村蝦公㙟(土名)半山腰上,碑文刻著“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簡介”字樣。座西北向東南。離石橋村委會上逕村約500米左右,屬無名烈士紀念碑。解放后,經當地有關部門調查認為,不知犧牲者的真實姓名、籍貫、出生年月日和當前所屬部隊,只知道在解放前的一天晚上,紅軍隊伍經過當地……[詳細] |
![]() | 樂城鎮是高要著名的革命老區,鎮內領村村是大革命時期西江地區較早開展農民革命運動的地方。高要烈士陵園位于高要區樂城鎮領村西南的長崗山山頂(北緯23°2240.8,東經112°1954.1),占地22畝,安葬著高要區各地106位英烈,陵園內豎有一領村革命烈士紀念碑,海拔高度80.1米,占地總面積3343平方米(含烈士陵園)……[詳細] |
![]() | 鰲頭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位于肇慶市高要區活道鎮鰲頭村。鰲頭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以“抗日烽火”為主題,通過圖文、實物等展示高要兒女在黨的領導下,開展頑強的抗日武裝斗爭的事跡。鰲頭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原名“世德堂”(又叫德剛伍公祠),建于1938年,建筑面積260平方米,二進三開間加一條青云巷和廂房。1944年,日寇在西太平洋……[詳細] |
![]() | 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原址位于高要區活道鎮鰲頭村,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原址以“解放戰爭時期高要武裝革命斗爭和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的成立歷程”為主題,通過圖文、實物等展示了在解放戰爭時期,高要人民積極開展武裝斗爭,以及人民政府成立之初,開展借糧渡荒、救災解困、接管肇慶等工作,譜寫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詳細] |
![]() |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活道鎮鰲頭村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方12公里,東與佛山市高明區更合鎮相鄰。鰲頭工業園坐落于本村內。鰲頭村面積約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9畝,山地9958畝,下轄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23人。鰲頭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44年7月,我黨在此成立抗日自衛隊;1945年,該村崇德樓創辦了鰲頭村“青年學……[詳細] |
![]() | 隨著百萬雄師過長江,解放廣州,國民黨殘余部隊撤離,1949年10月25日,其中一支國民黨部隊經四會走下坪,過獅嶺出水南,準備從廣西撤離,在水南圩鎮炮樓駐扎一晚。10月26日凌晨,解放軍部隊追至水南,分別占領青灣山頂、水南村山頂、坑告山頂、坑花山山頂,挖戰壕、布兵力,迅速對國民黨殘余部隊形成包圍。清晨,戰斗打響,激戰中,……[詳細] |
![]() | 分界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今水南區分界鄉村以北的豆坪崗(也稱頭坪崗)上,坐向255度。該碑是分界大隊黨支部、管委會、分協委員會、四清工作隊于1966年9月為紀念在1947年5月8日的激烈戰斗中光榮犧牲的游擊隊戰士而建立的。全碑用磚砌疊,處批蕩水坭,通高456厘米,分三層。第一層(底層)高48厘米,橫截面約134×105(平……[詳細] |
![]() | 沿著白諸鎮157鄉道,上孔至楊梅水庫路段時,就會看到一座座落在小山腰的墓園,園中樹木青翠、松柏堅挺,墓碑肅穆莊嚴,高約三米余的墓碑,這就是反霸英雄紀念碑,它也是白諸鎮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德育教育基地。1950年5月29日清晨,-地主惡霸冼蔚周勾結土匪狗虱仔,孖煙通等匪徒二十余人在上孔村農協會陰謀武裝暴-動-,結果在戰斗中……[詳細] |
![]() | 1959年,高要縣人民政府為了紀念54位革命烈士,在沙浦鎮建設革命烈士紀念碑。沙浦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沙浦鎮沙三村西江河堤圍外則(今沙浦鎮文化廣場西側)。1980年,高要縣人民政府對紀念碑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修繕;2005年,鼎湖區人民政府對紀念碑進行重修并對紀念碑保護范圍進行擴展,建成了占地3800平方米的沙浦革命……[詳細] |
![]() | 西江宣傳養成所遺址位于肇慶市區寶月臺原高要縣中學內,今為肇慶市端州區文化館所在地。原建筑僅存被改建的漢謀圖書館。漢謀圖書館在寶月臺中部北側,坐北向南,兩層,建筑面積共400平方米,磚木結構,歇山頂,上鋪綠色琉璃瓦,四周圓柱回廊。該處原是星巖書院眾綠廳,民國初年又稱魁星樓,因年久失修坍毀。1935年,由肇慶籍國民黨高級將……[詳細] |
![]() | 建國初期中共西江地委機關舊址位于現肇慶市正西路45號“翕廬”(又稱“綠瓦桁”)。“翕廬”1934年建成,坐南向北,面向正西路,原為國民黨高級將領余漢謀之兄余駿謀住宅。該建筑為混凝土磚木結構,由主樓、東西附樓及后花園組成,占地面積1187平方米,建筑面積1884平方米。樓主體外墻由水磨青磚砌筑,室內雙扇對開分格實木門,窗……[詳細] |
![]() | 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舊址在今肇慶市麒麟街54號。這是一間普通民房,建于清末民初,屬磚木結構,座西向東,分為客廳、廂房和廚房三部分,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臨街是一堵圍墻,圍墻南側有小門口,房屋背后緊貼東門斜坡附近的古城墻。屋內頭進為客堂,里面為一間木板間隔的廂房,廂房頂上有小樓閣,屋頂上有一塊活動的天窗,距古城墻極近……[詳細] |
![]() | 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高要書店)位于現肇慶市城中路15號,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該建筑為騎樓式商業店鋪,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體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分上下兩層,首層為店鋪,二層為居室。由于年久失修,該建筑現已十分殘舊,多處出現裂縫,屬危房。1940年1月1日,在中共西江特委和中共高要縣工委共同領導下,在……[詳細] |
![]() |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廣寧縣委機關舊址位于離縣城20公里的石澗鎮馬坳塘仔角村。這是一間磚木瓦面結構的農村小屋,面積只有40多平方米。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后,中共廣寧縣委為保存力量,于同年8月將縣委機關秘密轉移到第十三區石澗塘仔角(今石澗鎮馬坳塘仔角村)程德修家。中共廣寧縣委在這間普通的民房里,繼續領導人……[詳細] |
![]() | 高要鰲頭村首批共產黨員宣誓舊址位于活道鎮鰲頭村南面的遺經書房。該建筑始建于清末年間,深9.28米,寬9.96米,座北向南。1998年重建。1946年6月,黨領導的中區縱隊部分干部奉命隨東江縱隊北撤。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廣東區黨委決定,北撤后黨委制改為特派員制。由謝創、周天行任中區黨的正副特派員。同年7月間,謝創……[詳細] |
![]() | 中共西江特委機關駐廣寧石澗舊址座落在現廣寧縣石澗鎮黃塘村,是一間青磚瓦面木料結構的“三間兩廊”式平房,面積大約90平方米。1939年3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成立西江特委,王均予任西江特委書記,機關設在新興。6月,特委機關遷至廣寧縣石澗,設在黃塘村共產黨員王德彬家里。西江特委機關遷到廣寧石澗后,改組和加強了各縣的黨組織,領……[詳細] |
![]() | 高要端源鄉農民協會遺址位于高要市樂城鎮領村的北面。該遺址原是領村陳家祠,始建于明代末期。1923年至1927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推動下,高要縣樂城的端源鄉(現樂城鎮的領村、波河、料村、近兌、伏洞等10個自然村)掀起了一場在西江地區開展最早、影響最大的轟轟烈烈的農-動。1924年8月始,中共廣東區委先……[詳細] |
![]() | 廣寧縣蘇維埃政府遺址座落在離縣城南街20公里的螺崗鎮的“鎮安府”(即現在的螺崗中心小學)。1928年2月25日,在中共西江特委和中共廣寧縣委的領導下,廣寧縣農民赤衛隊隊長歐蛟率領300余名赤衛隊員武裝進占螺崗圩,宣布暴-動-,并沒收扶溪地主設在該圩谷倉內的幾百石稻谷充作赤衛隊給養。中共廣寧縣委隨即在“鎮安府”召開有30……[詳細] |
![]() | 廣寧江屯農民協會舊址座落在江屯鎮江屯圩。該建筑原來樓高三層,磚木結構,是一間當鋪,現只剩地下一層和一邊大門。1924年4月10日,周其鑒率領胡超等從廣州返回廣寧,到達江屯,與先期回鄉的羅國杰等會合。第二天,周其鑒便召開農-動籌辦員會議,研究籌建農會的有關問題。會后,各籌辦員分頭深入山鄉進行宣傳發動。經過10天的工作,農……[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