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氏大宗祠位于珠海市南屏鎮北山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依山而建,坐南向北,占地8838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五間三進兩旁加廂房的四合院布局。中軸對稱、總面闊41.6米、總進深60米,建筑面積2520平方米。硬山頂,青磚墻,抬梁與穿斗混合木構架,花崗巖石柱礎,石條、石板作基礎,采用木雕、磚雕、石雕、灰雕等工藝裝飾。門前立……[詳細] |
![]() | 張世杰墓位于珠海市斗門區井岸鎮黃楊村后的黃楊山山坡上。始建于宋末元初,清乾隆十三年(1748)香山縣知縣張汝霖重修;疑澳,東北向,面積203平方米。墓呈交椅形,有金井、三重擋土回嶺、兩邊擺手和三級拜臺。金井圓徑3.8米,井壁涂朱紅色,雕卷草紋。墓碑為端州石,高1.33米、寬0.61米,鐫刻正楷空心字碑文:“宋太傅樞密……[詳細] |
![]() | 馬南寶墓位于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小赤坎村后山鰲魚崗,原為土墓,始建于元初,清道光元年(1821)始立墓碑。1980年,該墓荒廢。1987年,尋回墓碑,花崗巖墓碑陰刻碑文:“宋工部待(按,當為“侍”)郎配享大忠諱南寶馬公之墓”,碑額飾浮雕祥云拱日圖。是年,馬氏族裔重修此墓,重修墓坐南向北,占地面積約105.8平方米,為抄手……[詳細] |
![]() | 棱角咀遺址位于珠海市香洲棱角咀大沙堤北半段(現為海景路旁海濱浴場)。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后段至青銅時代早期。1984年發現。1991年發掘194平方米。文化層最厚1.5米。發現有灰坑、木骨泥墻等遺跡。遺物有陶器、石器。陶器以夾砂陶為大多數,泥質陶很少,器類有釜、罐、缽、豆、器蓋、杯、器座、支腳、箅、紡輪等,紋飾有繩紋、……[詳細] |
![]() | 棠下環遺址位于珠海市平沙鎮南郊分場馬頭山東北翼——馬尾的東南坡。1992年發現,總面積逾1.2萬平方米,1994~1996年進行了三次發掘,發掘面積1500多平方米。年代分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商時期和唐宋時期。新石器晚期的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器型有釜、彩陶圈足盤等。紋飾以素面為主,還有刻劃紋、彩繪、鏤孔、繩紋、……[詳細] |
![]() | 南沙灣遺址位于珠海市前山鎮南沙灣村扯旗山與梅花山之間的大沙丘上。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后段。1984年發現,1989年發掘96平方米。文化層最厚1.35米。出土陶器中夾砂陶占絕大多數,泥質陶很少,器類有釜、罐、缽、豆、碗、箅等,紋飾以拍印紋為特色,有粗、細繩紋、籃紋、曲折紋、重圈菱格紋、菱格凸點紋、云雷曲折組合紋等;石器……[詳細] |
![]() | 后沙灣遺址位于珠海市淇澳島東北面海灣的沙丘中部。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1984年發現,遺址面積500平方米,文化層厚1.8米~3米。1989年發掘,面積108平方米。文化內涵分兩期。第一期文化遺物僅見陶器一類,夾砂陶有釜、缽,飾繩紋或細繩紋,缽的底部有編織物的印痕。泥質陶胎薄,多夾細砂,有盤、罐、豆等,以彩繪為主,內外……[詳細] |
![]() | 赤沙灣遺址位于珠海市橫琴島赤沙灣沙堤上。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前段。遺址面積500平方米。1968年發現,1983年12月試掘。出土陶器有釜、罐、圈足盤及彩陶圈足盤,紋飾有細繩紋、刻劃紋、彩繪等,圈足盤上還有鏤孔裝飾。部分圈足盤施白陶衣。石器有斧、錛、球、礪石等![詳細] |
![]() | 草堂灣遺址位于珠海市三灶鎮東部草堂灣西岸沙丘。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面積6500平方米。1985年發現,1989年發掘145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3.2米。文化內涵分兩期,兩期之間在地層中有間歇層。第一期文化的陶器,夾砂陶占92%,器類有釜、缽、器座、盤、罐等,紋飾有繩紋、細繩紋、壓印圈點紋、刻劃紋等,缽的底部……[詳細] |
![]() | 大虎遺址位于珠海市平沙鎮大虎的沙丘上,地處崖門外海。年代為商與宋元時期。面積1萬多平方米。1992年發現并發掘250平方米。文化層厚0.3米至0.8米。文化內涵分兩期。第一期遺跡有灶,遺物有夾砂陶釜、罐、豆、缽形釜等;石器有斧、錛、網墜、鉆、凹石、礪石等。屬夏商時期。第二期遺物為12組器物群,器物組合為鐵器、陶器、瓷器……[詳細] |
![]() | 東澳灣遺址位于珠海市唐家鎮淇澳島東側的東澳灣東南部。時代為青銅時代早期?偯娣e近1萬平方米,1985年12月發掘,發掘面積140平方米。文化層分4層,發現灶坑和殘窯遺跡,并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陶器中夾砂陶占93%,泥質陶占7%,有釜、罐、器座、箅、支腳、紡輪等,其中典型器有泥質紅陶折肩圈足罐和溜肩凹底罐。紋飾有繩紋、……[詳細] |
![]() | 唐家三廟(含圣堂廟、文武帝殿、金花廟)位于唐家灣鎮唐家村大同路西北面,由圣堂廟、文武帝殿、金花廟并列組成,故稱“唐家三廟”。它是珠海地區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廟宇建筑,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是研究珠海地方史和民俗史等方面的珍貴實體資料,也是承載唐家灣地區海內外鄉親鄉情鄉思的標志物,并在2010年……[詳細] |
![]() | 民國珠海三灶萬人墳位于珠海市三灶鎮竹瀝。由該島華僑和港澳同胞集資修建,葬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殘害的三灶島群眾。原墓筑于1948年,在矛田村東,面積約500平方米,有牌坊、紀念碑和墳墓,牌坊上有對聯。1969年重修,1979年遷到竹瀝山坡,重修墳墓、紀念碑和牌坊,并建造2座涼亭,占地約1萬平方米,牌坊為混凝土結構……[詳細] |
![]() | 陳芳家族墓群及墓園位于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前山街道梅溪社區旅游路旁梅溪牌坊旅游景區內。分別建于1906年、1924年和1937年,坐北向南,東西長120米,南北寬150米,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由“勝地佳城”碑刻、陳芳家族墓地(陳芳及夫人和兩位妾室、陳芳三子陳賡虞、長孫陳永安等墓)、六角亭、石板路等!皠俚丶殉恰鼻坝嘘悺[詳細] |
![]() | 梅溪陳氏大宗祠(含梅溪大廟和鄉約)位于珠海市香洲區前山街道辦梅溪社區。建于清代,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1070.1平方米。雕板承檁,硬山頂,青磚石腳,石柱礎,博古屋脊,凹肚式門樓。陳氏大宗祠為是當年梅溪村陳氏家族供奉祖先的地方,現均辟為展館。梅溪大廟是當年供奉佛祖,為村民做法事的場所。鄉約是當年梅溪村民自治、制訂村規民……[詳細] |
![]() | 三灶島侵華日軍罪行遺跡位于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整個遺跡含萬人墳、千人墳、日軍慰問所、日軍“慰靈”石刻、碉堡、機場遺址等。侵華日軍罪行遺跡是日軍侵華的重要罪證,其中日軍慰安所在文物保護單位中鮮見。對研究歷史,特別是研究華南地區日軍侵華及華南人民抗日活動,以及對教育后人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1983年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詳細] |
![]() | 珠海竹洲水鄉水利風景區AAA ![]() 珠海竹洲水鄉水利風景區位于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國家生態農業園境內,依托磨刀門水道、水松林和竹銀水庫而建,屬于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景區面積46.2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9.57平方公里。竹銀水源工程是優化澳珠兩地水資源配置、保障兩地供水安全的關鍵工程。景區地文景觀獨特、水域風光優美,平原寬闊,山丘起伏,水網密布,具有典型……[詳細] |
![]() | 珠海燈籠沙水鄉燈籠沙位于珠海市西部地區。這里世世代代以出海打魚為生,被稱之為水上人家或漁民,又稱之為“疍家人”,水上“疍家”人靠水邊而居,一河兩岸的水鄉特色形成其獨有的建筑文化,燈籠沙原生態特色相當明顯。燈籠沙的居民大部分來自廣東的新會、番禺、中山等地,這里的水上人家生活習俗獨具一格,唱成水歌、水上婚嫁是燈籠沙人世代傳……[詳細] |
![]() | •登0飽覽歷代文人詩詞,聽悠悠鐘聲,感受當下寧靜。景點介紹蜜月閣是東澳島的一座0,位于沙灘西北部的山峰斧頭擔上。蜜月閣需要經歷1008級臺階可至,墻壁上刻滿了歷代文人的詩詞。斧頭擔主景“蜜月閣”,閣高四層,內有洪鐘,頂有龍鳳寶塔,棟宇巍峨,軒昂英麗,并刻有“蜜月閣”碑記一座,又造三小亭曰“觀日”、“觀月”、……[詳細] |
![]() | 唐家灣古鎮——中國近代名人故里、南中國海防重鎮、廣東著名買辦之鄉,中國首個以近代歷史遺跡申報歷史文化名鎮成功的古鎮,走出過-領袖蘇兆征、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著名版畫家古元等諸多歷史文化名人。古鎮作為民國“中山模仿縣”和建國初期“珠?h”的縣城駐地,名勝古跡眾多。穿行于綿長深幽的古巷,清石板路、祠……[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