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溪水洞AAAAA ![]() ![]()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于中國遼寧省本溪市東郊,距市中心26公里。本溪水洞是目前發現的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于1983年對外開放;1994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國際旅游洞穴協會接納為亞洲首批會員;2002年3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名勝風景區,并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本溪水洞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了12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游客800余萬人次,其中包括40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被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是以水洞為中心,包括溫泉、廟后山、關門山、湯溝和鐵剎山在內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詳細] |
![]() | 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AAAA ![]() 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本溪市東南七十公里處,森林公園占地3517公頃,森林覆蓋率95%,園內植被保存完好,古樹名木眾多,風景秀麗,是一處集旅游、觀光、避暑、度假、休閑于一體的森林旅游景區,也是遼寧50佳景之一,200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森林公園內有四大景區:小黃山景區、夾砬子景區、龍門峽景區和月臺子景區,計108處景點。各景區或山姿奇秀、或峽谷幽逐、或清溪纏綿、或林蔭遮蔽,移步換景,暇想萬千。景點中尤以夾砬子景區內的“雄獅守關”和龍門峽景區內的“晶簾瀑布”最為壯觀。“雄獅守關”山巖壁立,頗像雄獅,怒目圓睜,守衛關隘。“晶簾瀑布”形如雪浪、三折跌蕩、斷落處濺起朵朵水花、瀉入青潭、……[詳細] |
![]() | 鐵剎山AAAA 鐵剎山風景區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東部的田師付鎮,距縣城小市33公里。鐵剎山是遼東名山之一,為東北道教發祥地,其最高峰海拔912.9米,山勢險峻,峰巒疊嶂,氣勢雄偉,風景秀麗。鐵剎山分為五個峰,中峰元始頂,東峰玉皇頂,南峰靈寶頂,西峰太上頂,北峰真武頂。因從東、南、北三個方向仰望都能見到三個峰,形如鐵叉,取其天作之合,三三為九之意,故稱為九頂鐵叉山。后來道家居山稱剎,更名為九頂鐵剎山。鐵剎山除五峰之外,還有香爐峰、獅子峰、南天門、北天門、青陽紫金嶺、瑤池等。鐵剎山高聳入云,旋起旋伏,奇峰峭拔,古松蒼勁,獅子峰左右對峙,香爐峰云霧繚繞,每當山雨欲來之際,蒙蒙水霧自天而降,如白紗翻落,縈繞群頂,“九頂……[詳細] |
![]() | 本溪關山湖旅游風景區AAAA ![]() 關門山水庫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位于遼寧省東南部本溪縣境內,距本溪水洞二十五公里,是自然景觀與現代建筑于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景區內山巒俊秀、溝幽谷深、清流潺潺、花木蔥蘢,自古就有東北黃山、東北桂林之美譽。景區面積三十多平方公里,包括三個游覽區,一個商飲服務區,近百處景點,水面三千余畝,景區植被完好,水質清澈,風景秀麗,是一處集旅游、觀光、避暑、度假休閑于一體的首選去處。“競秀峰”景區,您會領略風光各半、秋色平分之美。毓秀峰、拂云臺、邀月松等景點,讓人倍覺置身在“月浸樓臺,萬丈廣寒清有路;香凝庭院,一枝丹桂落無聲”的佳境之中。小天臺、遇仙崖、天風口、醉仙頂、小天柱和攬勝……[詳細] |
![]() | 摩天嶺位于遼寧東部,本溪市區南偏西80公里處,距其西北方向的遼陽市50公里,是本溪和遼陽的東西界山,南北則是連山關和下馬塘和鎮分界點,山高海拔969米,因山高而被稱為摩天嶺,也叫大高嶺、太高嶺或高嶺。戰爭年代,它是軍事要地,和平時期又具有極高的旅游開發價值。摩天嶺巍峨雄渾橫亙于遼東,自古即被喻為陸上屏障。仰視其峰脈,峻峭磅礴、峰壁如削,山高、石險、林密,既有成片的紅松、落葉松,又有柞、樺、楸、椴、槐、曲柳等喬木組成的雜木林。灌本縱密、百葷豐茂。野獸穿行、群鳥飛竄、山鴿掠影。《全遼志》卷六、藝文下,有王之浩《高嶺》五官律詩一首:“連山青嶂合,車馬亦能通。涉獻凝登漢,穿森乍蔽空”。可見山勢之齊。又……[詳細] |
![]() | 本溪天龍洞AA 天龍洞風景區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香磨村境內,是國家AA級旅游區。經國家地質專家考證,天龍洞是本溪水洞的源頭,一條長六千米的地下暗河把天龍洞和本溪水洞首尾相連,形成獨特的地質、地貌和自然奇觀。天龍洞和本溪水洞相隔僅8公里,遙相響應,堪稱“北國兄弟洞”。天龍洞所在的天龍山,已發現八個洞口,是罕見的古溶洞群,目前已開發了天龍洞和冰洞。天龍洞有一千多延長米,三層洞上下相接,曲徑通幽,鐘乳倒垂,石筍林立,洞中有兩奇三寶,“世界第一大夾扁石”“龍鳳呈祥”“蝙蝠糞山”“鐘乳石年輪”“龍衣”等自然景觀尤為令人稱奇。整個風景區由四部分組成:有滿族民俗風情游、龍洞驚奇探險游、龍山攀崖拾趣游、河灣戲水碧州游。天……[詳細] |
![]() | 湯溝風景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草河掌鎮境內,與關門山相毗鄰。公園面積216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0%,植被完好生態自然。“綠石谷”、“和尚帽子”、“湯溝溫泉開發區”,渾然一體,構成一幅巨大的天然畫卷。春天,映山紅、杜鵑花映滿峰巔崖頭,天女木蘭,花香四溢,風資綽約。夏天,綠石谷中柔嫩情,勃發苔蘚綠、黃、青,五女峰峭美如畫,疊瀑飄紗霧迷蒙。秋天,七角楓葉、九角楓葉滿山遍野,谷映紅霞。這里還有抗日聯軍第一次西征會議遺址紀念碑,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抗聯英雄宋鐵巖紀念碑,六十年代中央軍委修建的東北作戰地下指揮部等人文景觀。湯溝的地熱資源非常豐富,熱泉水含18種礦物質,對關節炎、風濕癥、皮膚……[詳細] |
![]() | 遼寧省本溪市小市一莊位于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本溪水洞1公里處,地處本桓公路上,距離本溪30公里、桃仙機場60公里,小市一莊始建于2016年,總投資一億多元,這里地處于中溫帶濕潤氣候區,山環水繞、植被茂盛,常年陽光明媚、雨量豐沛,優越的自然環境,猶如天然綠色氧吧。園內景色宜人,鳥語花香,百年靈泉四季流淌,這里遠離都市的車水馬龍和喧囂繁雜,置身其中,宛若世外桃源,修身養性,靜處宜居!小市一莊依托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集餐飲、住宿、娛樂、休閑、游玩、購物于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是目前國內最受歡迎的鄉村旅游勝地之一,已成為國內鄉村旅游現象級的“網紅”;也是自駕游、戶外游、家庭游、企業拓展、公司會……[詳細] |
![]() | 白云山座落于草河城鎮西北7公里的白水村,整個山體形似巨桃狀,主峰三座,以中峰玉皇頂為最高,海拔1002米,南北兩座山峰也均在900米以上,區域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因山間終日有白云環繞而得名,遠遠望去,氣勢雄偉,巍巍壯觀。一、白云山地層地貌白云山地質地層屬連山關背斜軸北部邊緣,為櫻桃園—弓長嶺復背斜東延部分,地層系統主要由太古界鞍山群、下元古界遼河群地層及震旦紀地層組成。巖層主要以混合花崗巖、白色花崗巖、肉紅色花崗巖組成,巖石的裂隙中充填有晚期石英脈巖和碳酸鹽脈,由于巖層的密度和特性,經燕山造山運動和長白山造山運動的隆起,經億萬年的水侵風蝕作用,裸巖平坦光滑,形成了獨特的地形地貌。二、白云山森……[詳細] |
![]() | 湖里風景區位于本溪縣東營坊鄉西部,太子河最上游,距本溪水洞40公里,臨本桓公路。有本溪市、本溪縣直達湖里的大小客車,交通十分方便,距南營坊大石湖8公里。湖里風景區2001年被本溪市0命名為市級旅游點,目前正在申報省級旅游觀光區。 湖里風景區以山、水、石、樹為真實景觀,全區有風景點28處。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于一體,形象逼真,一年四季均有旅游觀光價值。春游湖里,映山紅遍,點綴綠水青山,不遜桂林美景;夏踏風景區,萬山蔥綠,流水潺潺,似入人間仙境;秋至山鄉,楓葉紅遍,裝扮五彩山巒,勝于長城秋色;冬去觀光,銀裝素裹,林濤聲聲,好似潮漲潮落。 湖里風景區現有家庭式的旅游接待組25家,集就餐、娛……[詳細] |
![]() | 觀音閣水庫旅游風景區位于遼東半島東部的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是以水庫為依托,集天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燕東旅游勝地。觀音閣水庫是遼寧省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大壩壩長1040米,總庫容21.68億立方米,是采用日本碾壓(RCD)筑壩技術的中日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工程總投資21億元人民幣,1990年5月開工,1995年9月竣工。觀音閣水庫大壩氣勢宏偉壯觀,水面浩瀚無垠,四周群山環繞,碧水、清山與藍天相接,形成山水長天一色的高霞平湖自然風光。與東北道教發祥地——九頂鐵剎山山水相連,庫區峰高奇峭、林茂花繁、魚目繁多、百鳥云集,是水上娛樂、觀光、避暑、渡假、垂釣、登山、游泳的佳境。 在……[詳細] |
![]() | 四方臺景區是本溪平頂山的三大景區之一,早在西周青銅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位于平頂山森林公園東南部,古稱“山城”,有小平頂山之稱,因山體北高南低,自然斷裂形成三個巨大臺面而得名。四周懸崖峭壁,崖高百尺,臺面平坦,峽谷幽深,景色綺麗萬千。四方臺景區北依平頂山主景區,東靠沈丹高速公路,南接滴水洞景區,西鄰千金溝村。區域總面積100公頃,規劃面積56公頃,其地形為南北走勢。南北長約1000余米,東北寬約540米,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四方臺遠望老母嶺,近俯高速路南出口,北展平頂山懸崖絕壁。高山峻嶺層巒疊嶂,原始的野性與現代的文明交織錯落、姿態萬千、相得益彰,是對四方臺景區資源的襯托和補充。四方臺景區……[詳細] |
![]() | 清河城,亦稱之為清河堡。 清河城明代兵城遺址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城以北35公里處,它是明代遼東軍事重壓鎮,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歷史了。 清河堡城,興建于明代成化四年,為遼陽副總兵韓斌所建。清河堡城造型呈正方形,周長 500 米,城高 6 米,城墻寬 3 米,采用條石青 磚砌筑,內筑女墻,城四角處筑敵臺,墻修有馬面,東面南北各有一 城門。現今,該城除南面一段基石尚存完好外,其余僅存隆起的土垣。明代,清河城是遼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改清河城提調為守備,管轄堿廠、孤山、東洲等7堡和66座墩臺,駐扎兵將 4500 余人,修建 100 多公里的邊墻和鴉鶻邊隘……[詳細] |
![]() | 清河城,亦稱之為清河堡。清河城明代兵城遺址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城以北35公里處,它是明代遼東軍事重壓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河堡城,興建于明代成化四年,為遼陽副總兵韓斌所建。清河堡城造型呈正方形,周長500米,城高6米,城墻寬3米,采用條石青磚砌筑,內筑女墻,城四角處筑敵臺,墻修有馬面,東面南北各有一城門。現今,該城除南面一段基石尚存完好外,其余僅存隆起的土垣。明代,清河城是遼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改清河城提調為守備,管轄堿廠、孤山、東洲等7堡和66座墩臺,駐扎兵將4500余人,修建100多公里的邊墻和鴉鶻邊隘。曾設馬市,馬女真互市。萬歷四十六年(……[詳細] |
![]() |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坐落在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湯河東畔,位于本溪水洞、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鐵剎山風景區、五女山風景區黃金旅游熱線上,依山傍水、地勢開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該館由國家、省、市共同投資興建,2005年7月開工,2007年5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6.9公頃,建筑面積504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現已征集照片、史料、實物1000余件。陳列布展以“林海雪原,抗聯英雄”為主題,以東北抗聯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戰役為線索,通過大量的史料、照片、圖表、文物、實物以及抗聯浮雕、場景復原等形式,全面、真實、準確、系統地反映了東北抗日聯軍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歷史,生動再現了東北抗聯……[詳細] |
![]() | 大石湖(老邊溝)景區大石湖風景名勝區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三角框架旅游版圖”的東端,屬東營坊鄉新城子村、南營坊村及蘭河國有林場的部分區域。風景區東鄰桓仁、寬甸;南接賽馬、鳳城;西通田師付、草河掌;北連堿廠、新賓,總面積49.42平方公里。根據風景區的區域結構及資源分布狀況,風景區劃分為兩大景區,即大石湖景區,老邊溝景區。老邊溝景區是2008年通過吸引民營資本開發建設的。目前,已完成投資5000萬元,并對外營業。老邊溝景區包括巨石川、萬象谷兩大游覽區。1、巨石川游覽區巨石川,峽谷逶迤,大石聚集,主要顯現在擁石河、石陣坡上。擁石河巨石擠擠,錯落無序,石阻水流,水繞石轉,形成多處急灘、深潭、飛流、疊幔……[詳細] |
![]() | 孤山堡遺址,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新城子村。孤山堡遺址系一座古城遺址,城為方形,周長約1200米,城墻用大青磚和雜石泥土筑成,至今尚有部分城墻存留。殘存城墻高者約3米,低者1米多。 孤山新堡故址修建于明朝萬歷二年五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所謂孤山新堡是對舊堡而言的,舊堡在新堡西南5公里處,為明代遼東的一個重要城堡,遺址現依稀可辨。 明代萬歷元年,兵部侍郎汪道昆閱邊,遼東總兵李成梁建議將孤山堡移至張其哈喇甸子,不但可防御“東湖”入侵,而且可以“收耕牧之利”。此事告準后,委清河城守備王惟屏負責“筑堡移兵”,但王惟屏“畏虜逸勞,偽呈便”,未將孤山堡移新張其哈喇甸子,僅在舊堡東北十里……[詳細] |
![]() | 溫泉寺風景區位于縣城小市西北8公里處,南距本溪水洞5公里,東臨太子河。小小線公路和溪田線鐵路由此經過,交通十分方便。溫泉寺溫泉久負盛名。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常來溫泉寺一帶打獵。他的獵犬染有疥瘡,百醫無效,偶爾跑到溫泉里“泡癢癢”,不多日便皮一新,豁然病除。努爾哈赤大悅,稱此泉為“狗兒湯”。根據《滿洲實錄》記載,溫泉寺距清河城較近,曾名“清河溫泉”。又據寺碑記載,明代在溫泉旁建有“三官廟”,康熙乾隆年間曾三次修葺增建,“工程浩大,廟貌莊嚴”,復正名曰:“溫泉寺”,并沿用至今。溫泉水溫41℃,每日最大出水量470噸,泉水屬硫酸鉀鈉型、含鈣離子、弱堿性、弱放射性、低礦化度熱泉。除適宜一般洗浴外,對名……[詳細] |
![]() | 老邊溝風景區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東營坊鄉南營坊村,這里是一個美麗而富饒、古老而時尚、神奇而多彩的人間仙境。她因綿綿的群山而美,因潺潺的流水而秀,更因“層林盡染,五彩花山”的楓葉而名揚天下。這里春天山花爛漫,秋天楓葉流丹,夏無酷暑,冬少嚴寒,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這里的人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為這里氣候適宜、資源充盈、山青水碧、風景秀美,是各地游人一年四季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的理想目的地,特別是金秋十月,這里更是以那漫山遍野的紅葉而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圣地,藝術家的天堂,來到這里,絕對是不虛此行,離開這里,依然是魂牽夢繞。來到老邊溝的詩人不禁發出這樣的贊嘆:“一進老邊溝,環游山水間;留連風景畫,眷戀忘歸返……[詳細] |
![]() | 本溪觀音山靜修禪寺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的長途客運站對面的觀音山上。本溪觀音山靜修禪寺前身稱為觀音閣,始建于1994年,后經遼寧省宗教事務局正式批準觀音山觀音閣為佛教活動場所,更名為“觀音山靜修禪寺”。它占地兩萬五千平方米,是由一些善男信女捐資以及政府的支持興建。觀音閣又稱藏經閣,供奉觀音菩薩,高9.9米,為香檀木精雕而成。在觀音的左右兩側和頭頂上方,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般地伸展著一只只似乎是難以數計的金手,且每只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每只手中持一種器物,其姿勢或伸、或屈、或正、或側,圓潤多姿。佛家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遠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愿望不盡相同,因此……[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