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甲第巷保留著潮州古民居的古色古香,如想目睹潮州古時民居的風貌,這里是最佳選擇。甲第巷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賈望族聚居之地,濃縮了潮州城古民居的精華。民居建筑山墻上的彩色嵌瓷,屋檐和柱頭上的精制的木雕和石雕,山墻屋脊的形式則根據房屋的朝向與布局有“金、木、水、火、土”五種,民居室內的地坪采用當地傳統的紅方磚,室內地坪的鋪裝也有一定的隱喻,如廳里地坪鋪成斜的“人”字型隱喻有人氣和人鼎興旺;臥室地坪鋪成錯縫呈“丁”字型隱喻生男孩;過道的地坪鋪成“……[詳細] |
![]() | 別峰古寺目前是潮州地區香火比較旺的一個寺廟,因古寺位于韓江邊大山坳中,其自然風光秀麗,是郊區難得的一片靜土,除了上香求平安外,也是一個不錯的自然游覽景點,周邊的山峰都可以攀登,山上風光秀美。別峰古寺位于意溪鎮橡埔村別峰山,面臨韓江,南攬鳳城秀色,群山環抱。別峰山原稱鳳棲山,明代有潮州八景之一的“鳳棲木棉”。清末林大川在《韓江記》載“鳳棲山即別峰山也,距城東北十里,山峰秀色而為附郭名勝,文人學士多覽游焉”,山有“鳳棲樓”,寺內有仇昌祚書“……[詳細] |
![]() | 甘露寺,據《明一統志》所載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始創,而民間相傳有孝子廬墓而甘露降故名,自宋就奉佛。明、清、民國有修建,1984年起重修。以其天然大石室冠潮汕和石壁鑿造大型彌勒像之奇特壯觀,而游客不絕。1986年6月獲登記開放。甘露寺寺門由三塊品字型的巨石疊成,“玉簡書院”、“甘露洞天”,的題刻依稀可辨。佛寺上蓋是一塊凌空飛出的底平如削的巨石,蔚為奇觀。全寺約600平方米,分為3個部分。剛進,石刻“萬歷四十八年(1620)……[詳細] |
![]() | 金山又稱金城山,位于城區北部、面臨韓江,海拔60米,因形似覆釜而得名。金山曾為唐宋時郡、州、署所在地。摩崖石刻是金山勝跡之一,現存石刻30處,或紀游、或紀事、或寫景、或賦詩,以南麓偏西山坡石壁宋代書法名家米無章所書“第一山”,令人嘆為觀止。山上還較完整地保存有明初的古城墻。金山摩石刻于一九八四年文物普查時僅存三十題,雖然如此,但其內容之豐富,歷史價值之高仍不可低估。這些石刻中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第一山”題刻,有宋大中祥符間知軍州事王漢……[詳細] |
![]() | 距離饒平縣綠島旅游山莊5公里的青嵐地質公園,是省級地質公園,經專家考察研究,驚天發現此間方圓百里2億年前曾經是一片0大海,由于火山運動形成現在的地質奇觀,大自然巧奪天工雕刻出青嵐地區由巖洞、石林、群峰、峽谷、石臼群等奇特瑰麗的典型花崗巖地貌,而罕見的花崗巖洞,被譽為驚天發現,別處難覓,堪稱國內一絕。走進巖洞,清澈泉水叮咚吟唱,有石皆勝跡,無洞不傳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地質公園“雄、奇、險、秀”的天然壯觀景象,“象形石”形態萬千、栩……[詳細] |
![]() | 松林古寺位于意溪鎮郊松林峰山麓。寺雖廢而靠山雄偉,兩邊山脈宛延環拱山門,狀似龍象護寺;寺前湖泊如鏡,橫堤護基:遠觀江山名城盡收眼底。松林古寺創始未詳,也未知何時而廢。“文革”期間開東溪時在廢寺低洼處出土一韋馱菩薩石像及圓形石座,上刻“開山會堂和尚”六字,鄉民因之以“開山”又稱寺名。據專家考證為隋唐以前石刻文物,故知其歷史之悠久也。1993年5月適逢林希炎、柯紫蓉伉儷陪師宏生大和尚來寺朝山禮圣,見寺山氣魄非凡,樹林婆娑。寺雖廢而靠山雄偉,……[詳細] |
![]() | 湯溪水庫又稱饒平北湖,位于黃岡河中游,距縣城黃岡38公里。1958年11月至1959年12月興建。湖區東北臨竹徑,南界花橋溫泉,西傍桃源洞,北抵三饒塔山,方圓約四五十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20萬平方米,蓄水量2.8億多萬立方米,是潮汕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周圍群山環抱,峰巒疊翠;湖面波光粼粼,原72座山峰,如今盡為島嶼成為馳名的旅游勝地。小貼士:在湯溪水庫壩附近碼頭有游船可以租用游覽水庫。門票·開放時間門票:免費地址:饒平縣湯溪鎮路線導航:……[詳細] |
![]() | 筆架山宋窯位于湘橋。城東筆架山西麓。古遺址北起虎頭山,南至印子山,綿延2公里,窯址鱗次櫛比,至今筆架山腳一帶的群眾,仍稱該地為“百窯村”。筆架山窯場始創于唐,極盛于宋。其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中國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被譽為“廣東陶瓷之都”。產品種類繁多,主要有碗、盒、盞、燈、爐、杯、壺、盂、豆、釜、洗、枕頭、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藝瓷,其胎質堅密,別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為主,兼有青、白、黃、醬褐釉等,釉質晶瑩潤澤、如銀似玉,多……[詳細] |
![]() | 葫蘆山因其由南而北,像一個仰臥的大葫蘆而得名。既是旅游勝地,又是摩巖石刻薈萃之所。成為歷代墨客騷人留題勒石的好去處。葫蘆山摩崖石刻是廣東省內最負盛名的兩處石刻群之一(另一處是肇慶七星巖)。自唐宋以來,歷朝名宦鴻儒留題甚多。現存138處石刻,是廣東省三大著名摩巖石刻之一。文體兼備,字體草、篆、行悉有。因時長日久,歷經劫難,至1982年文物普查,究實僅存138處,可供游人瀏覽。最具特色的是南巖寺上字徑2米的“湖山圖畫”,落款是清道光年間潮人……[詳細] |
![]() | 海陽縣儒學宮,俗稱學宮,在潮州城昌黎路西端。據清乾隆《潮州府志》載:縣儒學宮“舊在府治西偏附郡學右”。至宋紹興年間(1100年)縣令陳坦遷到錦坊(即今址)。此后歷代屢有增修,使海陽縣學宮成為一座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但由于歷史的變遷,學宮現有面積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為欞星門、伴池、兩廡廂房、大成門及大成殿。大成殿是海陽縣學宮主要的建筑,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風俗,重檐歇山頂,西闊五間,進深四間,金箱斗底槽柱網布……[詳細] |
![]() | 慧如公園位于韓江大橋引道南側,園內有七山一湖,占地面積1000多畝,現已建成10個游覽區。公園有山水園林,游樂景區,動靜相間,情景交融,游覽區有:嶺南園林特色的大門區,典雅古樸的管理區,兒童娛樂區,金秋園林區,崇賢展覽區,清幽烏鳴區,粵東最大的摩天輪等娛樂區,風味小吃區,苗圃花苑植物園區,包括謝慧如先生全身塑像、40米長燈式噴水幕、大笑佛、松鶴坡、吉祥白象、大城堡小城堡、仿造大自然蘑菇亭、迷宮穿山洞、大型實物飛機航模展覽、摩天輪、高架滑……[詳細] |
![]() | 相傳韓愈在此設壇除鱷魚之患,現原址上修建有鱷渡秋風亭和祭鱷臺。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1987年,在原址修建鱷渡秋風亭和祭鱷臺。鱷渡秋風亭為金石結構,四柱四角雙重檐,分兩級層臺,上亭下臺,四周有石欄環護回廊欄桿,端莊且典雅。亭內設祭鱷臺,題書“鱷渡秋風”、“祭鱷臺”匾額。其中一聯日:“佛骨滴來嶺海回而增重;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另一柱聯為:“溪石何嘗惡;江山喜姓韓”。亭中有一條栩栩如生的石鱷魚,脊背上堅載大石碑,正面……[詳細] |
![]() | 叩齒庵在潮州市區下西平路道后巷。原名濟生庵(又名大隱庵),始建于唐代。清咸豐林大川《韓江記》載:“叩齒庵在城南書院左,即韓昌黎大顛至郡所住處也”。庵內大顛堂額寫:“聰明宏博”四字。中為大雄寶殿,階前有兩古榕,不假泥土,騎階前石而生,呈黑鐵色,極其古致,據說已有數百年歷史。宋廣東轉運判官周敦頤留堂壁云:“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低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叩齒庵的傳說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詳細] |
![]() | 龍湖古寨地處韓江中下游西岸,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南宋年間。明、清為發展的盛期,是潮汕濱海的貿易重鎮,現在仍保存著100多座古建筑,堪稱“潮汕古建筑博覽”。古寨的寨內結構是先人按照地輿學的九宮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長1.5公里,由于形似龍脊,便將原先的俗稱“塘湖”改為“龍湖”。中央直街的東面有新街、上東門街、下東門街,西門有五宮巷、隆慶巷、福興巷、獅巷、中平巷、伯公巷,形成“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據考證,龍湖寨歷代科舉出身的進士、舉人達……[詳細] |
![]() | 在庵埠鎮西北的桑浦山東南虎山腳,郭隴、潘隴、鳳隴3村環抱。湖面寬300多畝,深數丈,湖心東南有陸地凸起,稱湖心里,約80畝。湖周圍一年四季綠禾如茵,稻菽飄香。附近有古海蝕石、中離洞、白云巖和石林等風景勝跡。早在6000年前,梅林湖一帶處于海灣之中。由于韓江沖積和桑浦山泥沙風化聚集,2000年前,這里已形成陸地。經過海浪侵蝕,梅林湖西北的牛頭山南麓,形成千姿百態的古海蝕石。現存的海蝕石,散落于山麓、田野之間,呈磨菇、海豚、羊頭、鯉魚、海龜……[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