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州博物館在潮州中心廣場后面靠大道一側。負一層是館藏石刻集粹展示的地方,展出了明、清時期潮州的石刻二層是前段時間舉行的嶺南鑒寶活動中的珍品展示,值得一看。博物館的隔壁,是知名攝影家陳復禮的攝影藝術展覽館,照片時間跨度達幾十年,難得的佳作,推薦你前去觀摩學習。博物館展廳設主題陳列3個,分別為:《潮州通史陳列》:以豐富的實物、圖表及照片,結合現代化的光像技術,將潮州歷次重要考古發現和出土文物,按歷史段落加以劃分和組合,反映地方文化與中原及陛……[詳細] |
![]() | 鳳翔峽位于粵東第一山——鳳凰山山脈東南翼,緊靠鳳凰山脈第三峰——番崠山(1036m),也是鳳凰山的南大門。雄麗多姿的鳳凰山脈逶迤起伏,峰回路轉到了大山地界,大山有一個鳳湖村,背靠主峰1391米的高山,村前兩座林木疊翠的青山中間形成了一條曲曲彎彎的峽谷,山谷險峻陡立,清泉如玉噴珠,這就是風景獨特的鳳翔峽。景區從山下的山門進去,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才能到達鳳湖村前的玉湖休閑區。進山門,過巖隙,踩著盤山新開出來鋪著鵝卵石的水泥小道,景區在陡峭的小……[詳細] |
![]() | 北閣景區與北閣佛燈北閣是金山東面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這里地理位置獨特,古城墻在此攬繞金山,亭臺樓閣高低錯落,曲徑幽深,東臨急轉直下的韓江流水,高覽低俯均是別致的景色,堪稱嶺南一絕。凳臨北閣,北堤上“鱷渡秋風”,隔江相望的“韓詞橡木”,韓江下游的“湘橋春漲”,“鳳凰時雨”諸多勝景歷歷在目,俯覽韓江,江流滔滔,白帆點點。北閣景區,辟建于宋,形成于明,歷代均有興廢。迎瀾亭為景區人門第一景,圓攢尖式亭體,亭頂輔以黃琉璃瓦,亭內安環形石凳,可供游客……[詳細] |
![]() | 潮州的鳳凰山是粵東地區的第二高峰。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金鳳凰,在這座山的山窩里下了兩只蛋,孵化成兩只雛鳳凰。這兩 只鳳凰經過-,終于得道,化成兩位俊俏的姑娘,行善積德,為人間帶來吉祥安寧。鳳凰單樅,屬烏龍茶類。主要就產于潮州市鳳凰山。這里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充足,茶樹均生長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終年云霧彌漫,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在20℃左右,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利于茶樹的發……[詳細] |
![]() | 潮州市人民廣場占地面積12.73公頃。是集市政、休閑、旅游、文化為一體的多功能多層次的大眾文化中心。人民廣場的設計和建造在空間形式上劃分了市政廣場區(大型-用)、下沉廣場(包括露天舞臺)、草坪區、休息區、牌坊街區、運動區、文化區、密林區(包含停車場)等八個區域。廣場設計了“韓江潮”、“牌坊街”,充分體現了地方風格和歷史文化特點。氣勢磅礴的旱地噴泉、水池音樂噴泉、五彩繽紛的照明燈飾、悠揚悅耳的背景音樂,以及大屏幕電子顯示屏,使中心廣場增充……[詳細] |
![]() | 牌坊街位于潮州老城區內,沿街保留有眾多騎樓建筑,街上立有22座牌坊,訴說了歷史上眾多潮州英杰的豐功偉績,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耐人尋味。當然,街上眾多的潮州美食更是不容錯過。據說街道上最早的牌坊是出現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柱史”牌坊,歷史上這里曾有39座牌坊之多,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被損壞,如今復建的有22座,它們跨街而立,古韻悠悠。牌坊大多為進士、狀元、尚書等設立,記錄了他們的豐功偉績,也彰顯了潮州的地杰人靈。2006年,……[詳細] |
![]() | 潮州城西郊有西湖依傍在葫蘆山,山水相襯,風景十分秀麗。曾有一外地的游客,游過西湖,感嘆說:“家鄉無此好湖山。”山上還有人題刻“湖山圖畫”,西湖景色的美由此可見。潮州西湖風景區由葫蘆山和西湖兩部份組成。自唐宋以來,直至今日,潮人習慣在工余休閑之時,到西湖品茶“扯談講古”,“西湖漁筏”的故事就在“講古”中流傳下來。從前城北有個張老大,以販魚為生,每天下午必到“處女泉”處聽趣聞軼事。比起杭州西湖,潮州的西湖公園更顯得小巧別致,這里一派湖光山色……[詳細] |
![]() | 公元2001年,潮州古城墻似于一場幻夢之后一洗千年的風塵,淡淡斂起滄桑,于是,人們心中跳動著的那段融匯鳳臺時雨、西湖魚筏、湘橋春漲……的旋律,又多了這么一個音符--濱江長廊。駐足濱江,在宛如長城的灰色與綠色之間,人所想到的,卻絕非鐵騎如風,馬嘶金鳴的古國悲歌;也不完全是柳綠如煙,笙歌繚繞的江南情調。或許,那只是關于一個小古城的寧靜遐思,至多再調進一點人生韻致的體味與懷想。若晴空當陽,天青水碧,和風徐來之時,自韓江大橋頭信步向北走入濱江,……[詳細] |
![]() | 韓江,在1300年前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仕途不順被貶至此成就此地而得名。韓江,是廣東唯一一條主要發源地在省內、又獨流入海的重要河流。她雖然不像黃河、長江那樣大氣磅礴、橫跨神州大地,也不像珠江那樣綿延千里、從遙遠的雪山奔騰而下流入南海,但她是粵東人民的母親河,居住在韓江兩岸的客家、潮汕兩大民系,祖祖輩輩靠她灌溉、滋潤和恩澤,當然也飽嘗了無數次江水泛濫的摧殘、傷害和煎熬……韓江的美不僅僅在于她碧綠清澈的江水和風光秀麗的江岸,更令人贊……[詳細] |
![]() | 潮州在宋代以前已有州城,明代以后改為府城。城墻原來用土夯筑,以后才改用石料、城磚砌筑。潮州城最早筑于何時,未見準確記載。現存有關筑城的專門資料,較早的一篇是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的《鄭伸筑城記》,該《記》指出在此之前已筑過土城。潮州古城經歷代多次修筑而不斷完善。宋代的潮州城有子城和外廓兩重,子城依靠金山,州治設在子城內;外城有11個門。明代,府城的格局有了改變,11個城門減為7個,此后有修有毀。近代以至現代,隨著經濟建設和交通的發展……[詳細] |
![]() | 韓山師范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廣東省屬本科師范院校,位于享有“中國瓷都”美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校園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9萬平方米。學校創立于清光緒廿九年(1903年)的“惠潮嘉師范學堂”,其前身可追溯到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潮人為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而建立的“韓山書院”,是我國第一批、廣東第一所專門培養師資的學校,1921年更名為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35年更名為省立韓山師范學校,1949年更名為韓山師……[詳細] |
![]() | 許駙馬府在潮州市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是北宋太宗曾孫女德安公主駙馬、殿直許玨的府第。許玨是唐宋“潮州八賢”之一許申的曾孫。駙馬府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座北向南偏東,面寬42米,進深48米,占地面積245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三進五間,頭進及后座均帶插山廳、插山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后面有橫貫全宅的后包。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于中座兩旁山墻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詳細] |
![]() | 普光禪寺普光禪寺,座落于饒平縣汫洲鎮汫西域內的卓港口,座西南朝東北,與石壁山雷音禪寺遙相朝望,燈火互見。創于民國二年(1913),1984年由釋定慧倡修。寺宇分三廳八房兩通巷,構筑精巧,約一畝余地。主結構外有圍墻,圍成一寬廣院子。寺始建于1913年,正是清末民國初時候,兵禍戰亂,旱澇災害,紛至沓耒,因而盜賊峰起,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當時由當地父老善心發起,集資建起這座普濟院,意在施茶施粥,收斂餓殍,賑濟貧苦,因取普光明堂之名。1984年……[詳細] |
![]() | 獅子寺(石佛寺)饒平縣汫洲鎮汫西鄉青山(獅北)的獅子寺,以其天然石佛、石觀音菩薩坐像故又名石佛寺,聞名遐邇。始于南宋(1127—1279),1994年起,由釋清虛(內字達妙)住持在山坡上興建,至2003年夏已基本建成,依山面海,氣勢磅礴。進汫洲鎮市區大公路從山門前經過,禮佛旅游非常方便。鄉老相傳:南宋末年,兵燹狼煙,一位北僧流落至此,見瀕海綠洲,頓生駐钖之念,逐結葦為廬,以石作圣作像,鳴鏜柝,修持焉。鄉人呼之為“石佛寺”。元朝(1271……[詳細] |
![]() | 古嶺寺饒平縣黃岡鎮北郊棲云山東麓,即霞西管區古篤嶺徑之中的古嶺寺,創自清(1644—1911)初,自1992年至1997年由住持釋達悟尼師籌資重建告竣。它前臨南海柘林港灣,后倚棲云山峰,山青水綠,靈秀以昭,猶有眾多佳聯妙墨刻寺柱,是禮佛和游覽勝地。寺之后座墻外,是一塊天然巨石,石上刻一個“佛”字。石高6米,寬5米。清初,這里是一座小寺院,古道從寺后通往嶺后各鄉村,行人從此經過,必先祈拜然后才過嶺,寺前設有開水桶,供路人飲喝。古寺后廢。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