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陽故宮AAAA 清代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后,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規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詳細] |
![]() | 張氏帥府AAAA ![]() “張氏帥府博物館”原“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座落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內,1988年12月對外開放。該館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7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張學良舊居從建設至今已經有88年歷史了,沈陽人稱其為“張氏帥府”、“大帥府”,是張學良將軍及其父親張作霖的官邸和私宅。這是由青磚高墻圍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筑所組合成的龐大建筑群,于1914年由張學良將軍的父親張作霖興建,1916年入住。以后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筑體系,各個建筑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上個世紀后期,“張氏帥府”被……[詳細] |
![]() | 沈陽科學宮AAAA ![]() 沈陽科學宮于2000年6月18日建成開放,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具有科普展示、會議展覽、交流培訓、高科技娛樂四大功能。開館以來,科學宮組織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科普展覽活動,舉辦了各項青少年科技創新競賽,承辦了多項臨時科普展覽,開展了科普冬夏令營、科普培訓班、小小科技輔導員培訓班等等活動,受到了廣大市民和青少年的喜愛和贊許,至今已接待觀眾近400萬人次,其中未成年人約占70%,成人觀眾約占30%,服務區域覆蓋全市16個區、縣、市及遼寧大部分地區。2005年7月1日,科學宮科普展廳對未成年人實行免費開放。作為遼沈地區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現代化科普教育基地,科學宮在面向社會公眾……[詳細] |
![]() | 沈陽太清宮 ![]() 太清宮位于沈河區西順城街16號。是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之一。此廟始建于大清康熙二年(1663年),最初叫“三教堂”,創始人郭守真。三教堂時期的規模只有大殿、玉皇閣、關帝廟、究堂、丹堂等建筑。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經過一次大規模擴建和改建,始有今日的宏闊規模,這次擴建延續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完成,同時改名“太清宮”并成為道教“十方叢林”。此后在嘉慶、光緒等朝又對它作過大規模修繕。太清宮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四進院落。前院有靈官殿(山門)、兩側有十方堂、云水堂、北為關帝廟;二進院落,東側有客堂、省心室,西側有執事堂、經堂,北側正殿是老君殿;三進院落,東側有齋堂、呂祖……[詳細] |
![]() | 沈陽著名的商業街——中街,她是沈陽最早形成的商業中心。1625年(明天啟五年、后金天命十年)至1631年(明祟幀四年、后金天聰五年),后金將明朝所筑磚城進行改建擴建,按照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說,將原來的“十”字型兩條街改筑為“井”字型4條 街。即今沈陽路、中街路、朝陽街、正陽街。 當時,中街路稱四平街,東西兩側建有鐘 樓、鼓樓各一座。街長579.3米,寬11.7 米。 如今的中街已成為我市第一條步行商業街,街道兩旁店鋪鱗次櫛比,買賣興隆,一派欣欣向榮之意。夜市:在路南緊靠今長江照相館東側的胡同里。每到萬家燈火時開市,到夜闊人靜才歇。這是小百貨、煙酒茶點及賣小吃的熱鬧所在。夜……[詳細] |
![]() | 趙一荻故居,俗稱“趙四小姐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氏帥府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1928年至1931年間,張學良將軍和趙一荻女士在此居住,并生下了他們的愛子張閭琳。重修后的“趙四小姐樓”四周圍上了新改造的圍墻,推開大鐵門,滿院花香,院內墻上面擺放著盆景,一樓的接待室、舞廳、餐廳等,二樓的會客廳、臥室、琴房、起居室、衛生間等裝修豪華別致,令人置身其間,仿佛感受到了趙四小姐的音容笑貌……會客廳頂棚畫著《飛鶴吉祥圖》、舞廳畫著輝煌的金頂彩繪,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室內的法式家具件件可稱作藝術精品,沙發、桌椅、床等選料上乘、做工考窮,盡顯豪華、典雅之美,體現了趙一荻求學上進、追求浪漫生活情趣的個……[詳細] |
![]() | 沈陽般若寺 ![]() 般若寺位于沈河區大南街8號。由高僧古林禪師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建。宣統元年(1909)、民國13年(1924),曾兩次重建。20世紀60年代中期遭到破壞,1979年后進行了維修,重修塑像。在1984年10月建寺300年時,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1985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積2037平方米。主要建筑為磚木結構的硬山式建筑,是我市保存較好的佛教建筑群。該寺是比丘尼廟。具有布局嚴謹、中軸明顯的特點,在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兩側的配房,是住持室、僧舍、廚房、齋堂及接待室等。東院是祖師堂,東西配房是僧舍。天王……[詳細] |
![]() | 清光緒四年(1878年)始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義和團焚燒,1912年用清廷賠款和法國巴黎傳教會集資重新修建。現在的這座南關天主教堂是1912年重新建造的。整個建筑分東、西兩個院落,大教堂在東院的北端,南北長66米,寬17米,占地面積達1100平方米,屬于“歌德式”建筑,全部用青磚雕造,它的頂端是高高矗立的尖塔,高45米。教堂前面是一大兩小三扇門,兩側有成排的尖拱小窗,內有二十四根石柱支撐,穹隆部位鑲嵌著巨大花紋,教堂可容一千五百人。教堂之外有森嚴的高墻圍繞。位于沈河區樂郊路40號,始建于清光緒四年(1873年),為法國傳教土方若望所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義和團焚毀,現存建……[詳細] |
![]() | 沈陽滿清一條街東起雄偉壯觀的撫近門,西至氣勢恢弘的懷遠門,全長1300米,雕梁畫柱、青墻飛檐的仿古建筑,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格,構筑了獨具滿漢特色的人文景觀。1998年8月以來,每年一次在這條街上表演聲勢浩大的皇家禮儀大-。清代一條街東起撫近門,西起懷遠門。暮色降臨,當你從高大宏偉、美麗壯觀的撫近門步入古老的小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高聳在寬闊平坦的馬路兩旁的樓房,一座座樓房重檐翹角,每層檐下都是漆棟畫染,那一幅幅精美的圖案,五彩斑斕,門前那一對金字黑匾,古色古香;那樓頂和每層樓檐上的彩燈交相輝映,把每層樓房勾勒得更加富麗堂皇。具有悠久歷史的故宮就座落在清代一條街。當走出“武功坊”時,你會被下……[詳細] |
![]() | 盛京大劇院坐落于中國沈陽,原名沈陽文化藝術中心,總建筑面積約8.5萬平方米,外形酷似一顆鉆石,主體建筑主要由1800座的綜合劇場、1200座的音樂廳和500座的多功能廳三部分組成。于2010年底完成基礎工程,2011年底實現主體結構封頂,2012年底完成室內外裝飾工程,2014年10月1日啟用。盛京大劇院是繼沈陽奧體中心后,沈陽市在金廊、銀帶交會處建設的又一座標志性建筑。沈陽文化藝術中心位于五愛渾河隧道以西,青年大街以東,渾河以北,二環路以南,占地面積約6.5萬平米。建成后的沈陽文化藝術中心規模空前,將極大彌補沈陽文化演出場地不足的問題。在設計中,從大輪廓來看主要是三部分,鉆石外觀、平臺、基座……[詳細] |
![]() | 沈陽慈恩寺 ![]() 慈恩寺位于沈河區大南街慈恩寺巷12號,始建于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清順治、道光及民國年間均有擴建和重修,是我市現存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坐西朝東,占地約12000多萬平方米。正面是山門,門內有鐘、鼓二樓,往西寺院的建筑分為三路。中路最前面是天王殿,面闊三間,檁枋彩繪,朱紅地仗,殿內供奉著四大天王、彌勒、韋馱的塑像。向西依次為大雄寶殿、比丘壇、藏經樓。大雄寶殿建在高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出廊,殿內供奉如來三世佛、航海觀音、四大菩薩和十八羅漢。比丘壇為單檐歇山前廊式,正脊梁上裝有“0常轉,國泰民安”的文字磚,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寺院南路自東向西有退寮居、廚房、司房、齋堂、禪堂、法師……[詳細] |
![]() | 撫近門俗稱“大東門”,是清代的沈陽城九門之一,建于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公元1627 - 1631年),后拆除。撫近門于1998年復建,位于盛京古文化街東部,與西部的懷遠門相對而望,撫近門高20米,占地面積556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是沈陽標志性建筑。 明代時期,盛京城有四座大門,皇太極入主盛京后,將四門改為八門。關于清代盛京都城的建筑布局,有個有趣的說法:當年是按周易八卦的學說規劃的,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應九宮”。這八卦指的是盛京的八座城門。東向,左為內治門(小東門),右為撫近門(大東門);南向,左為德勝門(大南門),右為天佑門(小南門);西向,左為懷遠門(大西……[詳細] |
![]() | 蓬瀛宮坐落在遼寧沈陽南塔街(南塔旁),俗稱坤道院,是東北地區唯一一處坤元道場,總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余平方米。現為沈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蓬瀛宮前身為沈河區風雨壇街熱鬧路的關岳廟。根據關岳廟碑記記載,關岳廟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創建,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人文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關岳廟更名為坤道院。文革期間,遭到毀壞,其基址,乃坤元女冠煉養之所。惜毀于十年浩劫。其基址亦被城市建設占用殆盡。八十年代初,落實宗教政策,乾坤兩道悉皆集居于小西門之太清宮,有悖道教規范;是故政府擇南塔公園之西側,劃撥土地三畝,興建坤道院,取名蓬瀛宮。1994年,歲在甲戌之暮秋,奠基……[詳細] |
![]() | 鳥島,是沈陽唯一一座自然生態的鳥類觀賞中心。鳥島又名干河子島,位于棋盤山開發區境內,在東陵公園東側,世博園南側,是渾河水系中的一個島嶼,占地面積49.26公頃。歷史上的鳥島就因其形恰似一條巨龍臥于(渾河)水中而得名“龍灘垂釣”,成為著名的“輝山八景”之一。在沈陽鳥島一年不同的季節里,在一天里不同的時間內,島上的森林、灌叢、濕地、水塘都將帶給人們不同的景觀:春季萬物復蘇,百花齊放,鳥島上的鳥兒開始孕育生命;夏季草木茂盛,郁郁蔥蔥,鴨、雀在樹蔭上下小憩,白鶴在葦塘覓食;秋季層林盡染,剛剛長大的鴻雁跟在母親的后面,在鋪滿金黃色樹葉的地面蹣跚搖擺;冬季白雪皚皚,大地一片肅殺,只有雁鴨們還在渾河里未凍結……[詳細] |
![]() | 位于沈河區朝陽街長安寺巷6號,是沈陽最古老的建筑群,相傳建于唐朝,故民間有:“先有長安寺,后有沈陽城”的說法。1988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安寺占地約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長安寺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從寺內碑刻記載曾重修于明永樂七年(1409),爾后天順二年(1458)、成化二十三年(1487)直至清代曾多次修繕。歷史上長安寺的香火曾有過興旺之時,但到清代晚期已漸頹敗,終至斷絕,廟宇也漸損沒。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由錢行、借貸行等商號捐資重修長安寺,并辟為金融交易場所。長安寺坐北朝南,三進四合院。自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戲臺、拜殿、大殿和后殿等建……[詳細] |
![]() | 大佛寺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大南街三段慈恩寺巷14號,古名“保安寺”,始建于唐朝,因年久失修,逐漸荒廢。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大佛寺,發現了唐朝遺碑,清乾隆十二年(1649年)、五十六年(1693年)、宣統二年(1910年)多次重修,民國五年(1916年)住持比丘尼常慧法師弟常智法師再次主持重修。該寺為比丘尼修行道場,占地543平方米。現存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等,地藏殿的東、西山墻內各有碑銘,記載著建寺經過和重建地藏殿的概況。原有乾隆所書匾額和大銅佛,現已不存。大佛寺初建于唐代,后因年久失修,殿宇逐漸傾頹。在明歷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對大佛寺進行重建時,發現寺……[詳細] |
![]() | 東三省總督府,地處故宮和帥府之間,位于北通天街與盛京路的交會路口,當年在偌大的盛京城,它是僅次于故宮的名震東三省的建筑。這座建筑外部為青磚墻體,內部為人字架木結構,建筑用料選材考究,雕飾精良,為典型的歐式建筑。它是沈陽最具歷史意義的建筑物之一。整個建筑呈“凹”形,門前還有對獅和上下馬石。從清朝末年的官員到后來的東三省幾任總督,再到奉系軍閥張氏父子,都曾在這里辦理過公務。東三省總督府,建筑面積2600多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外部為青磚墻體,內部為人字架木結構,建筑用料選材考究,雕飾精良,為典型的歐式建筑。東三省總督府始建于清朝初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后該建筑成為留都府,也叫陪都府。1747年這……[詳細] |
![]() | 沈陽青年公園免費 位于沈河區青年大街中段,沈陽彩電塔腳下,始建與1952年,占地面積為29萬平方米,其中水面15萬平方米。青年公園始建于1952年,1958年建成。現在園內建有多個各具特色的游園小景點。步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型水幕式噴泉,接著是花魚廊。花魚廊的南側是一座假山,每當山上電控井抽式自來水管道開啟,一條寬2.5米,落差6.65米瀑布飛瀉而下。1984年公園東南部的湖心島上建成了振興園,園內建有模仿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徑雪山、草地、大渡河和鐵索橋等。園內主要景點有觀容山、沉池,還有芳草迎春、觀容亭眺、輕舟蕩漾、晨曦健身等景點。1999年重建的芳草園內散養著小鹿、鴿子、珍珠雞、火雞等200余只,及猴子……[詳細] |
![]() | 興隆大家庭室內公園是沈陽興隆大家庭的七大組成部分之一,總建筑面積為1.8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一家大型室內綠色園林及休閑娛樂場所。興隆大家庭室內公園是一座商場里的植物園。每到春暖花開的時節,也是沈陽黃沙漫天的季節,匆匆的腳步使您忽略了身邊的0,而室內公園則是一座四季如春的植物園,在這里您可盡情享受盎然春意。公園內有2000多平的綠化帶,園內環境優美,綠樹成蔭,鮮花簇簇,青草茵茵,小橋流水,亭臺樓榭構成一幅美妙的風景畫。漫步于其中,宛若人在畫中游。為充滿了鋼筋水泥的商業中心增添了一股胸清意爽的綠意。除了各種植物外,多種動物也陸續入住室內公園,它們在這里和諧共處,安居樂業。六一兒童節室內公園開……[詳細] |
![]() | 中心廟,位于沈陽故宮和中街之間,是明清沈陽古城中央座標點的一處著名建筑。從清代以來,沈陽城的老百姓有很多關于這座廟的傳說,流傳較廣的是有關中心廟中關公為皇帝護駕的傳說。中心廟里還供著土地爺和山神爺,民間也都有流傳很廣的故事。 有的說它是沈陽城四象八卦中心的“太極”,也有的說是太極圖中的“兩儀”之一,即“陰陽魚”的一只眼。 中心廟,是沈陽最小的廟宇,占地面積僅半畝,但由于它所處的位置在沈陽故宮大政殿北面,恰恰是明、清沈陽古城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現在人們來到中心廟,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盡管這座廟離故宮很近,但北面的宮墻到這里還是特意拐了個彎,在大政殿后紅墻外給廟門留出了一塊空地,傳說這是皇帝……[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