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清遠市旅游

清遠市旅游景點介紹

太平鄉(xiāng)祠
  太平鄉(xiāng)祠位于清遠市清新縣龍頸鎮(zhèn)龍北村委會大圍村。10個形式共居一條村,村民親如一家,互愛互助,和諧相處200多年,深受四鄉(xiāng)八鄰的羨慕和頌揚。全村黎、陳、吳、賴、廖、黃、鄧、趙、張、梁共10個姓氏。在村里合建一個祠堂叫太平鄉(xiāng)祠,俗稱“十姓祠”,祠堂大廳兩側立有一副對聯(lián)“異姓亦同胞溯當日開基互作藩籬團體固,先靈凝共妥起此間就列無分賓主一家親”。每年十個姓氏的村民都共同恭拜者一個祠堂,村民成了異性兄弟。全村共有農(nóng)戶213戶,人口1380人。現(xiàn)在,全村村民安居樂業(yè),生活蒸蒸日上,成為當?shù)匚拿鞔褰ㄔO的一個典范![詳細]
清遠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位于廣東省清遠市高新區(qū)龍?zhí)伶?zhèn)定安村委會鰲崗地村。清代初期,鰲崗地鄭姓族人為祀奉先人而建。坐南向北,二進一井,總面闊19米,總進深19。2米。麻石門框,上刻“鄭氏宗祠”。門前立旗桿夾,上刻“光緒二年丙子科廣東鄉(xiāng)試中式第三名舉人鄭兆熊立”![詳細]
莫朝玉墓
  莫朝玉墓 位于連山縣福堂鎮(zhèn)班瓦村鰲魚嶺南,墓向南,灰沙夯筑,面積20平方米。明隆慶戊辰(1568年)筑豎墓碑。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設碑門三扇,正中刻“皇明敕封武略將軍謚正大忠義顯考諱朝玉字翠峰莫公大人墓”。莫朝玉,字翠峰。嘉靖四十年(1567年)敕封為武略將軍,兼理連、陽、懷、英、賀、清七屬地方。他是明代連山壯族地區(qū)比較有聲望的土司,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民族團結有一定貢獻。 1990年連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千二郎墓
  陳千二郎墓位于清新縣禾云鎮(zhèn)新平村委會境內(nèi),明墓,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現(xiàn)保存完好,墓基用灰砂拌貝殼修筑,墓門陰刻三副對聯(lián),分別是“山清超俗氣,地美現(xiàn)仙靈”,“當朝皆一品,和氣是三田”,“萬載長流鐘秀氣,四山環(huán)繞毓英奇”。陳千二郎,字貽謀,原籍福建上杭汀洲,元初遷移來廣東英德東鄉(xiāng)鋪、板鋪等到地居住,元朝中葉定居清遠魚壩。其后裔分居四會、三水、清新濱江的壩仔、留洞、河洞田心村等地,人數(shù)約三萬多人。陳千二郎的后裔多為棟梁之材,陳超莊、陳榮廣、陳榮杰、陳廣珍等四人曾獲六品軍功![詳細]
鄭撥彰墓
  鄭撥彰墓位于清遠市高新區(qū)龍?zhí)伶?zhèn)安定村鱉崗地長排。鄭撥彰,大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文林郎中憲大夫。該墓坐西南向東北,清光緒十九年(1893)重修,分墳頭、山平、前臺等,墳頭、山平用青磚砌成,由墳頭至前臺全長9.15米,寬8.5米,碑石正中刻陰文“大清例贈文林郎六世祖諱撥彰鄭府君墓。光緒十九年秋月中浣吉旦重修。”等字,墳面基本保存完好![詳細]
86、黃損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損墓
  黃損墓位于連南縣三江鎮(zhèn)。墓有封土堆,坐西朝東,墓前立碑一通,碑高1.5米 、寬0.7米,碑刻“江夏郡桂香堂,梁賜進士第南漢尚書左仆射崇祀賢始祖考黃公諱損字益之老大人墓”。黃損,連州人,字益之,后梁龍德二年(922年)進士。后歸至廣州,諮以國事,官至南漢國尚書左仆射。著有《桂香堂集》。1986年連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87、石墩嶺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墩嶺墓
  石墩嶺墓位于英德市浛洸鎮(zhèn)石墩嶺村。年代為南朝南齊建武四年,墓向270o,為長方形磚室墓,長1.57米、寬0.32米、高0.42米。左右壁用三至四行平放順磚砌疊,往上則分別稍向內(nèi)砌,至頂時則一至三行平放橫磚疊封,形成疊澀式頂。前壁用平放橫磚砌,底鋪順磚。墓磚側刻葉脈紋和“建武四年大國”(497年)紀年。器物放置墓的東西面,有四耳青釉陶罐、青釉陶碗、銀質環(huán)飾、銀質小珠飾和波斯銀幣3枚(兩枚已殘),幣面圓形,直徑2.7厘米、厚0.1厘米、重2.3克, 出土時裝在涂有朱砂的木盒內(nèi),木盒已朽,僅剩殘片和依稀可辨的朱砂。1995年英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口村墓群
  龍口村墓群位于連州市鎮(zhèn)龍口村下樹山。1963年發(fā)掘西晉至唐代墓葬13座,出土一批很有價值的文物。多數(shù)是磚室墓,形制各異。墓磚多為紅色,印有葉脈紋、波浪紋、網(wǎng)紋和 “永嘉四年庚午歲六月卅日立”、“永嘉六年六月立”的紀年銘文等。出土文物有碗、罐、缽、盤、燈盞等陶瓷器和陶屋、灶、倉、井、鴨等冥器,以及犁田耙田等陶制模型,還有銅缽、銅錢、鐵剪、鐵三腳架等器物,共60多件。西晉墓中的模型器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陶質堅硬,多作灰色,拍印細方格紋。陶牛的兩角長大彎曲,體肥足短,與水牛形象完全一致。水田模型有陶塑的人在駛牛犁田耙田,為研究兩晉時期粵北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詳細]
九隍廟墓群
  九隍廟墓群位于連南縣三江鎮(zhèn)城西村,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1963年發(fā)掘40多座墓葬,均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一般長3米~4米,寬0.9米~1.2米,其中兩座墓有銘文磚,一為“隆安四年六月二十日”(隆安是東晉安帝的年號,即公元400年);一為“天監(jiān)二年□□甲申七月三日”(天監(jiān)為南朝梁武帝的年號,即公元503年),墓的左右壁各置三個壁龕,墓磚分長方和刀形體兩種,邊飾葉脈紋。此墓群出土和采集的器物有青釉碗、缸、碟、滑石豬和銀飾物等![詳細]
90、馬頭崗墓
  馬頭崗墓位于清新縣三坑鎮(zhèn)馬頭崗,1962年、1963年清理兩座墓,均為豎穴土坑,人骨與葬具不存。一號墓坑穴被毀,隨葬品33件,青銅器有鼎、簋、缶、罍 、鉦、甬鐘、鉞、矛、戚、矛鐓、人首柱形器等,陶器有罐的碎片,飾夔紋與方格組合紋;還有礪石。二號墓長2.8米,寬1.1米,深2.35米。墓向30o。隨葬器物39件,青銅器有罍、甬鐘、斧、鉞、矛、匕首、鏃等,其中一件匕首以人體形象作柄,頗具特色;其他有礪石、陶罐,罐飾篦點與方格組合紋。這兩座墓葬是廣東地區(qū)最早發(fā)現(xiàn)的以青銅器為主要隨葬品的墓葬,對探討嶺南地區(qū)的青銅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詳細]
豬牯墩遺址
  豬牯墩遺址位于佛岡縣湯塘鎮(zhèn)圍鎮(zhèn)村西南約500米處的一座山崗。考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后段。50年代省考古隊發(fā)現(xiàn)。1982年文物普查中縣文化局文物普查隊重新發(fā)現(xiàn),遺址面積4500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罐、缽、碗等,紋飾有曲折紋、云雷紋、繩紋。石器有斧、錛、鑿、鏃、環(huán)、環(huán)芯等。環(huán)芯的出現(xiàn)說明這里也是制作石器的場所……[詳細]
牛鼻巖冶鐵遺址
  牛鼻巖冶鐵遺址位于陽山縣太平鎮(zhèn)牛鼻巖村。1984年發(fā)現(xiàn)。面積1500米。在木飯沖發(fā)現(xiàn)有水渠殘跡兩段,碓房7處;村前山溪旁等地發(fā)現(xiàn)爐渣堆積18處。遺址附近還可見大量鐵礦石。并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的更樓1座,重修更樓碑記1方。道光《陽山縣志》載:“宋開寶五年同官開銀場牛鼻開鐵務”。明《太祖洪武實錄》載:“洪武七年全國置鐵所一十三所廣東則唯陽山一所而已廣州府陽山冶歲七十萬斤“。說明牛鼻巖冶鐵業(y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以后漸趨衰落。……[詳細]
連江口城址
  連江口城址位于英德市連江口鎮(zhèn)連江與北江交匯處的江口嘴山崗上。年代為西漢。1962年發(fā)現(xiàn)。在文化層0土許多繩紋板瓦、筒瓦。還有甕、罐類陶器,飾方格紋、米字紋、水波紋等,銅器類有銅斧、懸刀。據(jù)《水經(jīng)注》載,南越國趙佗曾在此置“洭浦關”,筑“萬人城”![詳細]
94、青塘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塘遺址
  青塘遺址在英德市青塘鎮(zhèn)一組石灰?guī)r孤峰的洞穴中。包括有朱屋巖、仙佛巖、吊珠巖和獅頭巖黃巖門4處洞穴。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之初。遺址堆積主要含炭屑、燒骨以及螺殼,有一些動物骨骼,均屬現(xiàn)生種屬。朱屋巖與黃巖門2號洞還發(fā)現(xiàn)了人的骨骼。文化遺物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磨制石器、陶器等?煞譃閮善冢旱谝黄谝灾煳輲r遺存為代表,僅見打制石器,器物類型、形制與陽春獨石仔等遺址常見的礫石打擊石器相同,碳十四測定螺殼的年齡為距今17140年,劃屬舊石器時代末期。第二期以黃巖門2號洞為代表,礫石打擊石器與第一期基本相同,但出現(xiàn)了磨刃切割器、陶器,形態(tài)與牛欄洞遺址第三期文化接近,年代當晚于第一期文化,劃屬新石器時代初期。此外,在仙佛巖、黃巖門3號洞采集的飾長方格紋、編織紋泥質陶片,年代應更晚一些。2019年……[詳細]
寶晶宮遺址
  寶晶宮遺址位于英德市南面7公里處北江西岸的燕子山東部洞穴。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在第二層溶洞的古河道堆積中發(fā)現(xiàn)14件礫石打制石器。器類有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其中又有手斧形、雙刃、寬刃、凸刃、圓刃等多種形態(tài)。沒有石片石器。使用錘擊法,多數(shù)單面打擊,個別雙面打擊,基本不見第二步加工。顯示出較為原始粗糙的形態(tài)特征,但也有一些略為進步的因素。該洞距當?shù)睾铀?7米,其高程屬第三帶洞穴。估計年代與馬壩人化石同期,距今約10萬年前![詳細]
高峰村洞穴
  位于清遠市陽山縣青蓮鎮(zhèn)高峰村深山中。此地交通閉塞,十分隱蔽。洞口向南,沒有其它洞口可連通,洞口寬約5米,高約8米,已用三合土封死,三合土的材料明顯辨識的有沙、石和黃泥,其余的可能是黃糖和糯米等。調(diào)查時,據(jù)縣退休七十六歲的老干部黎旭日口述,其三十多歲在此地區(qū)工作時,詢問當?shù)仄呤鄽q的老人,山洞口何時封死?該老人說其孩童時已是現(xiàn)在的樣子,由此可推斷此山洞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已被封死。山洞處于眾山中的一座石山內(nèi),該石山的形狀極象一座墳墓,從風水角度觀察,石山的座標極佳。陽山縣在戰(zhàn)國時為現(xiàn)廣東境內(nèi)三個小國之一的陽禺國,秦設陽山、湟溪二關而得名,是廣東省最悠久的古縣之一![詳細]
南山摩崖石刻
  唐—民國 英德 南山摩崖石刻位于英德縣英城鎮(zhèn)南郊一公里的南山。南山由大小十八個山峰組成。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在山腳建有“萬壽寺”,寄寓壽比南山之吉祥而得名。唐宋時期南山建有亭臺樓閣等32個景點,吸引著歷代游人賦詩題刻留念。唐元和六年(811年)貞陽縣令侯著為南山景點“涵暉洞”題名石刻,是南山第一題摩崖石刻。從唐代至民國,南山摩崖石刻原有140多題,現(xiàn)存106題。其中唐代5題,宋代59題,明代11題,清代9題,民國2題,年代不明的20題。內(nèi)容有題名、題記、題字與詩刻,以詩刻為最多。書體有篆、楷、行草等。著名的有唐代元杰的《湞陽果業(yè)寺開東嶺洞谷銘并序》,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被貶英州時,帶著幼子蘇過游覽南山景點后的題名石刻,有宋代英州知州劉仲堪的《南山十詠并序》、石汝勵的《英州南山圣壽寺水車記……[詳細]
碧落洞摩崖石刻
  唐—民國英德碧落洞摩崖石刻位于英德縣英城鎮(zhèn)橋下管理區(qū)燕子巖山。碧落洞是一個天然的石灰?guī)r溶洞,山水秀麗,從唐代起便有人游覽,賞景賦詩,刻石留念。洞口上方峭壁上,分別以橫行及豎行鐫刻“碧落洞”三個大字。唐代自稱唐末秩臣的周夔偕貞陽縣(英德縣前稱)令侯著游此洞后,寫有《到難篇》,并刻于洞壁上,成為最早的題詩。五代十國時期南漢主劉晟出巡英州時曾游此洞,并命侍臣鐘允章寫下《盤龍御室記》,勒于石上。以上2題摩崖,大部剝落,字跡難辨。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于元符三年(1100年)授命北歸,帶著幼子路過英州游碧落洞,題有《碧落洞》詩二首,其中一首刻在洞中石壁上,至今猶存。碧落洞摩崖石刻原有102題,現(xiàn)存99題,其中唐代兩題,宋代57題,明代4題,清代8題,民國2題,年代不明和字跡不清的20題。碧落洞石刻自唐代……[詳細]
史老墩遺址
  史老墩遺址位于英德市沙口鎮(zhèn)清溪村北江東岸的一級階地上。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商時期。1996年發(fā)現(xiàn)。1996~1998年發(fā)掘200平方米。文化層最厚達3米多。文化內(nèi)涵分兩期。第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有遺跡32處,少數(shù)為祭祀遺跡,將兩件石器擺放成“八”字形;多數(shù)是石器制作遺跡,以砧石或礪石為中心,周圍多見礫石、石片、石器制作工具、石器胚件、成品或半成品石器,器類包括有尖狀器、穿孔器、矛、雕刻器、錘、球、棒、砧、礪石、斧、錛、刀、鑿等,其中僅一件雙肩石錛。多數(shù)石器器身尚留有打制疤痕,屬半成品,少數(shù)為基本磨制加工完成之石器,說明這里是一處石器制作場。出土少量陶片,有繩紋夾砂陶、曲折紋泥質陶,可辨器形為釜。第二期有灰坑3個及墓葬3座。出土遺物有石器斧、錛、切割器、穿孔器、環(huán)、礪石等,陶器有釜、罐、盆、缽、紡……[詳細]
觀音巖摩崖石刻
  清—民國英德觀音巖摩崖石刻觀音巖是英德市城北二十里處北江邊一個天然石灰?guī)r溶洞,因洞中供養(yǎng)觀音大士像而得名。洞高40多米,寬30多米,深125米。石壁上分布著63題摩崖石刻,其中字跡不清或殘缺的19題,無紀年的11題,清代31題,民國2題。據(jù)史書記載,最早描寫觀音巖的題詩是宋代馬倫的《摸魚兒·游觀音巖》,F(xiàn)發(fā)現(xiàn)有紀年的最早一題石刻是順治15年(1658年)周的題刻,最晚一題石刻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無署名“儼然”二字題刻。最大一題石刻長4.65米,寬1.60米,最小一題石刻長0.29米,寬0.20米。觀音巖摩崖石刻以數(shù)字的題刻為多,此外還有題記和題詩。較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李調(diào)元等人的題刻。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 在线日本妇人成熟免费a√午 | 亚洲日本高清色欧另类 | 日本高级黄区免费 | 中文字幕日韩午夜精品久久 | 日韩国产传媒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