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清遠市旅游

清遠市旅游景點介紹

陳可鈺故居
  陳可鈺故居位于廣東省清新縣石潭鎮新民街,始建于民國二十一年(1933年),由藏書閣、景瑗圖書館和家屬住所組成。景瑗圖書館占地76.4平方米,單層平房。后來,在景瑗圖書館右側建筑了一座兩層的藏書閣,內設藏書室、辦公室、寢室、警衛室和地下室。在景瑗圖書館后院增建環山亭和家屬住所,共占地500平方米。國民革命時期,陳可鈺將軍曾任孫中山總統大本營警衛團團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副軍長、代軍長、廣東省軍事廳廳長等職。“景瑗圖書館”是陳濟棠先生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倡議并捐資在陳可鈺將軍故鄉白石潭建立,以旌勛德。館的前院、東西兩邊倚墻各建半園型小亭,西亭鑲嵌著建館石刻序文。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可鈺從廣州二沙頭“三家村”遷回石潭景瑗圖書館居住。1938年,陳可鈺將軍在景瑗圖書館左側建筑了一座……[詳細]
連州惠愛醫院舊址
  在雙喜山連州市二中校園內,有一座青磚青瓦結構的19世紀西洋式兩層瓦蓋房默默聳立著,這就是惠愛醫院舊址,當年紅七軍的傷病員曾在這里治療。它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是美國長老會在連州風景區雙喜山上建的基督教建筑群(包括男醫局、女醫局、禮拜堂、基督教學校)之一,至今已達百余年。因年代久遠,原惠愛醫院10多處老屋已拆舊建新,僅存的此屋作為紀念物而保存下來(原男醫局),占地面積278.77平方米,高10.2米,長25.12米,寬10.9米,地面、樓面與走廊均以木板鋪就,四周走廊圍有古式木制欄桿;頂層為0。1996年8月,連州市政府批準將“惠愛醫院———紅七軍傷病員治療處”列為市(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9月,由文化局、博物館主持,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2008年,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藏霞古洞
  藏霞洞建于密林幽谷之中,藏霞的命名,據說是因為天空中的云霞飄到這里便很少流動,且經久不散,故此稱為“藏霞藏霞洞是一座先于飛霞洞數十年的洞觀,據記載,藏霞洞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相傳當時湖北祖師陳復始云游到此地,十分欣賞這塊“金龜背上有形跡,仙鶴回頭兩相抱”的地方,原來由清遠人林法善法師集資動工興建,至同治九年竣工,總建筑面積為1.3萬多平方米廟里主殿瓦上的那顆瑤珠,與前面的螺星嶺峰尖以及殿后山上的一座天然石佛正好0成一線,獨具匠心院中有一株數百年樹齡的名花玉堂春,是明代皇帝賜種,十分稀貴,值得一看。藏霞洞時常在上午和黃昏時分,廟宇空屋便深藏于虛無縹緲的云霧之中,若隱若現,宛如仙境站在藏霞古洞的大門,看到的是道教的王靈官的神像。[他后面兩邊各有一顆百年樹齡的桂花樹每逢深秋花季,這里掛滿金黃……[詳細]
功垂捍御牌坊
  功垂捍御牌坊,位于英德城西白樓村西廟前。功垂捍御牌坊始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3間4柱5樓,以花崗巖為原料砌筑。首層門楣上陰刻“功垂捍御”,頂層正中陰刻“圣旨”。虞夫人坊(功垂捍御牌坊)在麻寨(今城西,長嶺一帶)古西神祠,咸豐十年(1860年)兩廣總督勞崇光題請敕賜號,同治十年(1871年)建。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 功垂捍御牌坊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學發公祠
  學發公祠位于廣東省陽山縣七拱鎮大禾崗,距四驅車場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愛國華僑朱海均先生為紀念其先父朱學發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其宏壯之規模為北江數府州所未有”,故而稱之“廣東布達拉宮”。公祠建成于1935年,公祠屬中西結合宮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時也具有鮮明客家建筑風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門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聯。十一匾中,國民黨黨政軍要員余漢謀、李漢魂、陳濟棠、鄧澤如的手筆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聯均為清末科舉榜眼朱汝珍所作。題寫人身份與匾聯水準之高,在粵北實屬罕見。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陽山縣志》序中有這樣的描述:“見其宏壯之規模,為北江數府州所未有。”近百年過去,學發公祠仍保存完好,不僅被陽山人視為本縣瑰寶,更成為當地知名景點。無論從建筑規模、建筑風格,或從……[詳細]
46、政江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政江塔位于清新縣山塘鎮政江村北江大堤上,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清遠知縣何福海倡建。塔高35.1米,首層邊長3.5米,墻厚2.6米,磚造,為九層八面樓閣式,下塑花紋,每面寬3.5米,建筑面積為59平方米,每層以菱角牙磚和挑檐磚相間疊澀出檐。各層辟拱形真門2個,余為拱形假門,角柱、門框、窗框、檐磚均涂成朱紅色。鐵鑄塔剎由覆盆和九層相輪、葫蘆等組成,第二層門額石匾上刻有“中流砥柱”四字。相傳,地方鄉紳集資在飛水西岸建造了鰲頭塔(俗稱“飛水塔”)后,鎮住了鰲頭,從此濱江河口變得風平浪靜。后來,人們又說在鰲頭塔下游八、九里的地方,即秦皇河與北江交匯處附近,有鰲尾經常擺動,擊沉多艘船只。于是,地方鄉紳又集資建造了“政江塔”。“政”與“鎮”是諧音,“政江”即“鎮江”也。政江塔為清遠城下關水口的重……[詳細]
鷹揚關紅七軍戰斗遺址
  鷹揚關是座歷史雄關,地勢險要。據連山志記載,北宋名將岳飛曾駐守過此關,太平天國洪秀全、石達開曾率兵在此關激戰三天三夜并留下了“太平天國古戰場與三十六墳”遺址,當年的戰壕、堡壘遺跡至今尚有。更為重要的,是這里人們可以追尋鄧小平領導的紅七軍的革命足跡:1931年1月17日夜,鄧小平領導的紅七軍作為戰略轉移的五十五團、五十八團的部隊經廣西進入連山境內,在鷹揚關埋藏了一批不便攜帶的山炮和步槍。他們在舉行著名的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后,奉中央指示向粵北小北江轉移。鷹揚關橫跨三省(區),位于連山縣城西北23公里。一路上群山連綿,林木茂密,河水相隨。鷹揚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平天國石達開曾率兵在此一戰,留下古戰場遺址;紅七軍也曾在此戰斗,戰壕遺址尚存。鷹揚關段隧道開工,將一改這里交通閉塞的舊貌,極大密切粵桂……[詳細]
寨山彭家祠
  寨山彭家祠建于清代中葉。據稱300多年前,一位彭姓鹽商遷居到此并扎根繁衍。其子孫后代為防御土匪滋擾,歷經20多年艱辛夯土壘筑,建起該古堡;300年后的今天,彭家祠雖然已成為當地知名景區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景點之一,但所幸仍保留著初始時期的建筑風貌,以及謎一樣的傳說典故,風采依舊,氣勢逼人。1995年被列為“英德市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坐南向北。彭家祠建于螺山上,山高約33米,房舍從山腳起建至山頂,共分三層,通往頂層只有北面一條平均寬1.50米,用石灰石打制成條鋪至的石階路,其余三面均是懸崖峭壁。首層建有房屋5棟,二層為書堂。硬山頂配火鍋耳風火墻,青磚砌筑。頂層為彭公可學祠,硬山頂配火鍋耳風火墻,有房舍5棟。彭家祠布局巧妙,造工精巧,從山腳到山頂只有一條石階路可上,而且每層均只有一個小門可通往上……[詳細]
文英書院
  文英書院位于英德大灣鎮金灣社區——始建于1898年,坐南朝北,背倚金山,環境優美,結構別具一格,規模宏偉壯觀。文英書院建于清代光緒二十四年,坐南向北,為磚木結構。建筑包括三進式一廳兩廂房,面闊24.6米,進深22.6米,占地面積555.96平方米。當時,英德境內建于清朝期間的書院除了文英書院以外,還有龍山書院、南山書院、會英書院、文瀾書院。歷經時間淘洗,大灣鎮文英書院成為唯一幸存下來的古書院。科舉制度仍存在期間,文英書院是大灣莘莘學子查經閱典、切磋學問的雅集之堂,是當時蕉岡鄉、石蓮鄉、古道鄉、三山鄉、杉樹鄉等各鄉學子會考之所;科舉制度廢除后,該書院又被作為私塾設館授業之所,為大灣發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棟梁之才。整體采用青磚筑造,蓋琉璃瓦。首進高5.5米,抬梁式舉高,三架七踩斗拱出檐,每架有一鰲……[詳細]
  石咀頭圍場門樓,始建于明,位于清遠市佛岡縣逕頭鎮逕頭村。……[詳細]
英德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廣東省英德市區北江東岸大站鎮江南村,1985年被列為“英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距今已390余年,曾兩次遭受雷擊,北面一行狗牙式磚被擊落,但塔身保存尚好。該塔為出檐平座空心磚塔,座南向北,八角九層,高48.5米,每層均有8個船蓬式券門,東南西北四門均通塔心,其余四個門為外壁龕,有塔剎。首層高5.48米,外圍周長34.4米,塔身厚3.4米,建筑面積約220平方米,以上逐層樓列遞減。平座上窄下寬,用6層狗牙式磚疊澀出檐,后用同樣方法還原,加砌7層平磚,再用了層狗牙式磚疊澀上平座,每角隱砌出一個半六角形柱,磚柱之間呈欄額式。二層以上建筑方法與首層大致相同。據知情者說,原塔身每層鋪有樓板,并有梯可供攀登至最高層,因年代久遠,樓梯現已全毀。文峰塔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正面之感,這充分體現……[詳細]
騎田嶺古道
  騎田嶺古道位于清遠市連州市大路邊鎮順泉村。雖然沒有大庚嶺那么熱鬧,但年齡卻比大庚嶺更老。這里擁有五嶺里最早的古道。對封建時期的兵家來說,它的戰略意義也十分重要,甚至嶺上的陽山關還用天險地勢擋住了漢軍的進攻,成就了南越王趙佗的皇帝夢。騎田嶺秦漢古道,是內地通往嶺南的最早官道,中原先進文化的先聲由此“咽喉”傳遞而來。趙佗率領的秦軍是開山之祖,東漢章帝時,大司農鄭弘奉命拓寬此道。“此路一開,中原之聲近矣,然后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遐陬之民俗變矣。”(《資治通鑒·鄭弘傳》)如今連州市大路邊鎮順頭嶺上還完好存有八千八百多級古道石階以及南天門、廣蔭亭、懷清亭、驛站伙鋪、順泉井等古跡。……[詳細]
豐陽村古建筑群
  豐陽古村建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豐陽全村姓吳,始祖吳敬元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末年的征南元帥。南唐后主李煜派遣吳敬元大元帥統領一支大軍向南進發,開辟抵抗宋軍的根據地。可是不到一年時光,南唐即被宋軍滅了。失去了國家的征南統帥吳敬元只好棄甲隱居于此,繁衍了今日的豐陽村吳氏。到北宋年間,其孫子吳世范卻高中了朝廷的進士,官至太子中丞,河南御史,朝散大夫。豐陽古村現在還遺存著豐富的宋代人文景觀和完好的明、清建筑。當地人用“一間古廟、兩條古街、三間祠堂、四座門樓”來總結豐陽古村的建筑,包含了豐陽古村的全部內涵,體現了豐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間古廟”指的是豐溪古廟。豐溪古廟始建于北宋末年,為二進四合院式布局,是典型的抬梁式結構,古廟前有一棵可蔭蔽數百人的千年古榕,古廟對面建有古戲臺。“兩條古街”指……[詳細]
豐陽古道
  豐陽古道位于清遠連州市豐陽鎮豐陽村西北部,這里毗鄰廣西和湖南兩省,自古便是三省邊界最重要的商貿通道,更是南粵古驛道六條線路中肇雷古驛道文化線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豐陽古道是明、淸時期人們從連州走陸路前往湖南省藍山縣、寧遠縣、永州的一條交通要道,古道往北延伸至廣西北部。現在殘存的古道長約6公里,位于廣東省淸遠市連州市三水瑤族鄉左里村委三江口自然村東面,古道路面多數路段用鵝卵石鋪成,寬1.2至1.5米。沿途還留存有涼亭、石橋等設施。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嶺南的發展,廣東與其他省份的貿易也逐漸繁盛。豐陽古道也因此成為了南粵通往湘南和桂北一帶的通道。大量的農副產品和生活工業產品在驛道上流通,全憑挑夫肩挑背負運輸,每天絡繹不絕,最繁盛的時候每天行走在驛道上的挑夫達到上千人。……[詳細]
石橋古村
  石橋村位于清新縣太平鎮石橋村清西平原西部田野間,始建于民國十三年(1924)。具有典型的民國時期的粵民居風格,村落整齊,民風淳樸,是當時清遠縣的文明村之一。創始人是張氏大字輩(即第九輩)張潤老人的爺爺張善卿(約生于1862年,卒于1951年)。現有80多戶,約600人;村民以農耕和外出經商為主,農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等。省道S354線在村前500米經過,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建筑坐東向西,廣十三路三進,每路各由三組三間兩廊房屋組成,青云巷相隔;硬山頂,青磚墻,前為地坪水塘。十四路青云巷門樓石額均記載一個張氏歷史名人的事跡,并有不同寓意。依次為:“鑑古”、“麥歌”、“圖騰”、“良謀”、“文聲”、“載道”、“三旌”、“弓始”、“綱正”、“榮封”、“法平”、“華博”、“翎漢”等(“弓始”石額現已不存……[詳細]
白米埔村
  白米埔村位于清新縣三坑鎮白米埔村委會,村域面積3.24平方公里。現存建筑有朱氏大宗祠、迎祥門門樓及民居。清乾隆年間,朱姓族人為祀奉先人而建朱氏大宗祠。宗祠坐西南向東北,三間五進,總面闊13.33米,總進深56.3米,占地面積748.8平方米。宗祠前為地坪水塘,地坪現存有“乾隆甲寅恩科亞元升授廣西撫標右營游府朱獻彰立”旗桿夾石一通和立有“光緒甲辰恩科聯捷進士殿試一甲第二名欽點榜眼及第授職編修臣朱汝珍立”的旗桿夾石一對。建筑為硬山頂,灰塑博古脊,前四進為鍋耳山墻。頭門冬官第面闊三間,進深九架6.3米,前設雙步廊,以柁墩、斗拱承托前廊梁架,梁架柁墩上雕瑞獸花卉博古,步架間有鰲魚托腳,木蝦公梁上雕刻精美的花卉,上施異形瑞獸斗拱隔架,檐下灰塑蓮花錦紋圖案;內置屏門,上懸紅底金字“冬官第”木匾;次間設包……[詳細]
文心逕村
  文心逕村位于清新縣浸潭鎮大樹墩村委會文心逕村,相傳為南宋狀元鄒應龍后裔聚居地,村域面積0.21平方公里。村邊山勢連綿起伏,蜿蜒而上,在蒼松翠柏中節節朝擁,好像一條民間傳說中的蟠龍。半山腰上有一尊奇石,外形酷似一條蛟龍,羅山河似巨龍繞村而過。發源于大羅山的羅山河,氣勢磅礴,昂首向東,“龍尾”位置上并排矗立著將軍廟和觀音廟,后“龍爪”位置上并排矗立著羅山祖廟和馮陳公殿,前“龍爪”位置上并排矗立著社軍廟和五佛祖廟,最令人稱奇的是,在羅山河與龍須帶河交匯處附近的“龍頭”位置上,赫然矗立著一座龍頭廟!廟門面向大羅山下的文心逕村,活像一條正欲騰云駕霧,飛向天際的巨龍,回首向大羅山和文心逕村道別。羅山河猶如一條奔騰的巨龍,由西往東飛奔而來,而文心逕村正好處在“蛟龍”的心臟位置。據當地鄒氏老人介紹,該村曾有……[詳細]
下逕古村
  下逕村位于清新縣浸潭鎮六甲洞村委會下逕村,村域面積0.19平方公里。從村道走進下逕村,仿佛進入了傳說中的世外桃源,村莊三面環山,聚氣藏風。村后,一座突屹高矗的山峰,好似一部正在閱讀的巨型天書,打開的書頁恰到好處,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抵擋了冬天的寒潮。東面奇峰擎天,直插云霄,早晨托起一輪明月。西面山嶺坡度平緩,長滿郁郁蔥蔥的樹木,遮擋著斜陽的酷熱。惟有南面山坳,是一馬平川,南風徐來,一派綠野仙蹤。現存建筑有福清鄒祖祠及民居。福清鄒祖祠為凹門斗式門面,素面門枕石,木門框,門額懸掛“福清鄒祖祠”木匾,墻上彩繪花鳥圖案;內置屏門,屏門上 書“椿萱并茂”四字。民居為懸山頂,磚木結構,石砌巷道。民居前有地堂和半月形的風水塘,兩對年代久遠的旗桿夾石豎立在地堂中央,村民說,從前每逢年過節,村里便豎起族旗,舞動……[詳細]
馬頭石大屋村
  馬頭石大屋村(又稱“九廳十八井”)位于清城區石角鎮馬頭石大屋村,始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相傳鐘姓太公子奇的兒子鐘聲亮暴富后,先后用了十八年的時間將宅院興建起來。建筑坐北向南,廣五路三進帶后樓,青云巷相隔。前院左有門樓,前有池塘和地堂,存有旗桿夾二對,上陰刻“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鄉試第九名鐘得鰲”、“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鄉試第三十九名鐘俊彪”。總面闊78.26米,總進深80.60米,建筑占地面積6181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大院從東面門樓進入,中路面闊五間三進,東西路各由三組三間兩廊民居和兩橫屋(各10間)組成。后樓兩層,每層一廳十八房,前有通道梯級,相傳可跑馬上落,所以又稱“跑馬樓”。大屋中為宗祠形制,余為民居,整座宅院結構采用中軸線對稱分布,廳與庭院相互結合構……[詳細]
石泉古村落
  石泉村位于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政府聯紅村委會。清朝時期,村民為避匪禍,在石泉山上筑有山寨,因該村位于石泉山山寨的腳下,故稱“寨腳”。全村面積約1.5平方千米,有340戶,1427人。以漢族陳、梁、褟、李等姓氏為主。寨腳村背靠石泉山,村前是三江河。現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明清時期的門樓、民居、古井和三棵數百年的古榕、民國二十七年(1938)廣東省國民政府機關遷來三江,駐扎在寨腳的辦公舊址和時任省主席吳鐵城“義憤難容”題刻。據資料記載,1983年至1985年,在石泉山上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有肩石錛、石鏃、石鑿、石磨輪、石環、礪石,陶器有豆、甕、罐、碗、陶紡輪,印紋硬陶紋飾有回字紋、方格紋、夔紋、菱形紋、云雷紋等,當時經省專家初步判斷,應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面積約30000平方米。遺址對研究連南……[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人与 | 亚洲欧美久久网站 | 亚洲成Aⅴ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女人 | 亚洲欧美自拍高清在线观看 | 日本性爱网站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