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常德市旅游

常德市旅游景點介紹

  朱木山楚墓戰國墓葬。位于漢壽縣城關鎮西北10公里的朱木山。1986—1987年,考古學者在此發掘墓葬84座,均為中小型土坑豎穴墓。其中5座保存了木槨,3座保存了木棺,為懸底弧形棺,部分墓設有頭龕。出土器物600余件,陶器組合為鼎、敦、壺,部分墓有簋形器、簠、缶,個別墓有小口卷角形環耳鼎,相當多黑衣加施彩繪。百余件銅器中……[詳細]
  太山廟楚墓戰國墓葬。位于臨澧縣城關鎮護城村的一處崗地。1986年,考古學者配合基建發掘清理楚墓29座。均為中小型墓,其中4座有墓道,7座保存了棺槨。木槨周圍一般填有白膏泥。出土器物有陶、銅、漆木器共114件。隨葬陶器組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生活用器繩紋圓底罐、缽、深盤矮柄豆為主,一類是以仿銅陶禮器鼎、敦、壺、豆為主,時……[詳細]
  桅崗商墓商代墓葬。位于石門縣皂市鎮桅崗村官山坡,居澧水支流渫水的南岸。1980年村民挖土時掘出。從殘存跡象判斷,系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所剩隨葬品計有玉石器4件、陶器3件。玉石器均為高嶺玉,呈淡棕色,為璋1件、鉞3件。玉璋平而光滑,邊棱整齊,一面中線處飾一道貫穿上下的畫紋,另一面在兩端刻畫對稱的弦紋夾菱形紋,紋飾刻畫規整均……[詳細]
  宋家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遺址,位于澧縣大堰擋鎮宋家臺村,地處洞庭湖西岸澧陽平原的臺地上。1986年發掘。發掘出一組屬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紅燒土房基面和一處墓地,并發現遺址周圍有環壕。房基面東西長27.7米,南北寬11.8米,面積約500平方米,保存良好。房基由紅燒土碎塊鋪墊,厚度1米-0.6米不等,視其原始地面面貌而……[詳細]
  唐林遺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祝豐鎮唐林村北,西南距常德市約50公里,南距西洞庭管理區約3公里。遺址南接杭瑞高速,北近白芷湖,東距澧水約12公里。遺址所在地為平原地貌,周圍河網、池塘、湖泊密布,水系發達,地表種植觀賞樹木、橘樹及農作物等。2010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該遺址,2012年定為常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衣鎮清華驛是連通湖南、湖北官道的重要驛站,據史料記載清華驛至少在明代就已作為官府傳遞文書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存在,對研究我國古代交通、郵驛制度有很大的意義。……[詳細]
  范家嘴遺址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鎮民興村九組。遺址于1986年全國文物普查期間發現。文化堆積0.5~1米。包含物較豐富,陶片俯拾皆是。采集陶片陶系有泥質的紅陶、黑褐陶、黃褐陶及灰陶等,紋飾有繩紋、藍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器形有鼎、高圈足盤、澄濾器、尊形器等。石器有斧、錛、杵等。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家河文化。該遺址某些器物……[詳細]
  條頭崗遺址位于臨澧縣佘市橋鎮桃花村,發掘面積30平方米,面積不大但出土了各類石制品約6000件,較為清楚地展示了該遺址是一處石器制造場遺跡。條頭崗如此密集的石器分布在湖南以往未曾發現過,出土的大量石片在國內并不多見,而且首次在南方地區出土了大量石葉,表明當時人們的石器制作技術較以前更為成熟,為認識湖南地區舊石器晚期的石……[詳細]
  傘頂蓋遺址位于湖南省臨澧縣佘市橋鎮荷花村(原長湖村)官嶺組,東距臨澧縣城約13公里。遺址地處西洞庭盆地中心沖積湖平原南部外緣的丘崗臺地構造-沉積地貌區,海拔110米。屬于澧水南部一級支流的道水河在遺址北部約1.5公里處蜿蜒而過。湘西北澧水流域是湖南舊石器發現和發掘最早的區域,也是湖南及華南地區舊石器遺址的最集中分布區之……[詳細]
  烏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南澧縣澧南鎮高堰村。舊石器時代遺存就埋藏在澧水支流道河左岸二級階地上覆地層的紅土中,相對高度為25米。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1992年底正式發掘。烏鴉山遺存的石器原料以硅質巖為主,砂巖次之,還有石英、燧石、石英巖等。石器組合有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狀器、尖狀器、刮……[詳細]
  優周崗遺址位于湖南澧縣澧東鄉,澧陽平原偏西部,在建的東常高速從遺址西側穿過。為配合公路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隊于2009年冬季開始對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遺址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高速公路穿過的地方占4000多平方米,目前已發掘2300平方米。在遺址西部揭示出了石家河文化時期的柵欄、桿欄式建筑群以及屈家嶺文化……[詳細]
  杉龍崗遺址地處澧陽平原澧水與澹水之間,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是一處面積較大的新石器前期遺址。崗地海拔高51米,相對高度約3米,周圍為平坦的農田和蘆葦洼地。2019年,杉龍崗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在湖南省桃源縣的沅水岸邊,有一處地方,名叫馬石。這里有許多人工雕鑿的洞,最著名的有七星洞、馬援石室等。均為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進軍“五溪蠻”時所鑿。經越千年風雨,至今依然保持完好。周桂成 圖/文……[詳細]
  位于湘西北的沙坪古鎮,已有近200年的歷史,那里曾是桃源到安化茶馬古道的起點,風景優美,古跡眾多。尤其是純木質的吊腳樓、四合院為一大特色,曾是《鐵牛鎮》、《竹山青青》、《葫蘆晃悠悠》、《西去北丈峽》等多部影視作品的拍攝地。 周桂成 圖/文……[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紅二、紅六軍團桃源指揮部舊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蕭克指揮紅軍在桃源與國民黨反動派作戰、創建革命根據地留存的紅色遺跡。1934年12月16日,紅二、紅六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從大庸出發,遠襲桃源,并于12月17日取得浯溪河戰斗的勝利,占領了浯溪河、陬市和桃源縣城等桃源縣境大部分地區。紅二、……[詳細]
  白樓位于漳江鎮建設路桃源師范內,1912年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倡議,在縣城邊街創建湖南省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即現在的桃師),白樓建于此時,現代著名女作家丁玲曾在此就讀,賀龍率領的紅二、六軍團也曾在此樓設臨時指揮部。樓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長54米,寬40米,磚木結構,為仿歐洲哥特式建筑。白樓不僅建筑風格別具一格,……[詳細]
  王家大院位于桃源縣西北山區的龍潭鎮同觀山村五組,為木質,青瓦四合院建筑,明末清初由王姓家族所建。整座建筑除坐北朝南邊部分拆除外,其他整體保存較好,院落長55米,寬52.8米,靠院落東面的大門寬3.3米、高2.8米,建筑群原有房108間,規模宏大,別具匠心,在湘西北農村少見。……[詳細]
  文昌閣位于縣城沿江風光帶石柜東側,原名川上亭,元延右六年(1579年)始建,元末毀,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萬歷七年(1579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曾幾次重修,至解放時閣已腐朽,1964縣政府撥款加以重修,后又幾次維護,現保存良好。……[詳細]
  浯溪河烈士紀念碑位于浯溪河鄉浯溪河村六斗坪,該地背山面河,地勢險要,1934年12月17日,賀龍、肖克率領紅二,紅六軍團為掩護中央紅軍長征北上,與國民黨第十軍獨立三十四旅羅啟疆部在浯溪河的界山灣、廟山、六斗坪展開激戰,我軍大捷,為紀念這一革命勝地,縣委政府決定,在界山灣修建紀念碑,于2009年完工。……[詳細]
  楊祠昌(1588—1641)字文弱,明武陵人(今常德)明萬歷進士,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武陵民間有“楊閣老”“楊相”之稱,崇禎十四年三月(1641)病逝于湖北沙市,葬于沅江(今沅江市)月形山,后改葬于桃源金廠溪月虹山(楊氏族譜載),墓坐北朝南周圍茂林修竹,前有西溪流淌,墓前立石碑一方,墓碑高1.4米,寬0.7……[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婷婷丁香五月天永久在线 | 伊人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资源第1页 | 性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五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