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株洲市旅游

株洲市旅游景點介紹

  接龍橋碼頭位于淥口古鎮淥江岸邊,修筑于清代光緒十六年(1878),麻石砌成,跨淥口北岸塘山水,平面呈人字形。長20.4米,寬2米,面積約40平方米。是昔日淥口古鎮商業繁榮及淥江航運發展的見證物,是重要的交通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說到接龍橋,不得不提湘潭老街十八總。“湘潭十八總”,一到八總在淥口,九至十八總才在湘……[詳細]
  茶陵縣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麓,總面積2500平方公里,古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稱“茶鄉”,后因炎帝神農氏崩葬于“茶鄉之尾”而得名“茶陵”。茶陵早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宋代曾為軍,元、明、清曾為州。據相關記載和考證,境內城池較多,自東往西逐漸遷移:早在戰國中晚期,在距現縣城東北49公里的曉塘村修筑了楚國東南部……[詳細]
  宋名臣祠是1901年由當時醴陵知縣陳壽綸倡捐而建。在當時淥江書院的學生達到頂盛時期,增加到了200人,齋舍不夠住,就在這里增加了齋舍,即:日新齋。宋明臣祠的原名是“三公祠”,是為了紀念我們醴陵三位宋代的名臣:吳獵、皮龍榮、楊大異,他們都是宋代的二品官,是歷史上有名的抗倭將領。后來經過考證,宋代的時候我們醴陵的名臣遠遠不……[詳細]
  【靖興寺】醴陵西山曾被稱為“凈興山”,西山山腰毗鄰淥江書院處有一座古寺,名為“靖興寺”。它的建成與命名,與隋唐時期的名將李靖和一位歷史上傳奇的風塵女子紅拂女有莫大的淵源,她為愛奮不顧身,慧眼識英雄的故事,在民間實為一段佳話。唐建,公元621年,李靖奉命征伐割據湘北,湖南的梁王肖銑,駐軍醴陵西山,其妻紅拂隨往。后來,李靖……[詳細]
  龍氏牌坊位于茶陵縣秩堂鄉皇上村。明萬歷六年(1578),曾任四川龍安知府的龍慶云致仕后,建造了這座牌坊,以紀念其先祖中憲大夫龍仁夫。這支龍姓自宋至清,先后有4人受封“中憲大夫”銜。此牌坊后在清咸豐六年(1856)重建。中憲大夫牌坊在石礱龍姓族人心中是神圣的,它歷經風雨仍保存完好,是省內少見的古牌坊,向人們展示著一頁頁塵……[詳細]
  茶陵東山書院位于株洲,創建于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廣影響最大的三家書院之一,也是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書院。創建人陳仁子,字同甫,號古迂,茶陵東山(今腰陂鎮東山村)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漕舉第1名,授登士郎。5年后,南宋滅亡,元朝定鼎后,他屢拒朝廷征召,隱居東山,罄其家產,筑東山書院。此后聚眾講課授徒,著書立說,刻印圖……[詳細]
  醴陵文廟位于醴陵市東正街。始建于宋,原址在青云山(現醴陵一中內),據民國版《醴陵縣志·教育志》載:淥江書院原在朱子祠堂之右,背山面河,為宋、元、明學宮故址,乾隆初移建學宮。元大德十年(1306),知州張思敬在原址重建文廟,元末毀于兵。明洪武二年(1369),知縣黃彥正重建,明末清初毀。清順治十八年(1661),知縣張法……[詳細]
  起元塔為醴陵第一高塔,雄偉挺拔,樸素典雅,矗立于城南馬背嶺。高18.6米,磚灰結構,0式,8面,11級。底層直徑5.3米,往上逐層遞減。墻厚1.26米,拱門高1.8米,寬0.9米。塔內通空,每層塔檐疊澀為菱角狀上翹。清咸豐元年(1815),邑人廖洪舉倡建。起元塔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1年)。該塔位于醴陵市城南西山辦事……[詳細]
  彭氏牌坊又稱袁氏牌坊,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邑紳彭之冕為紀念父親彭明俊及母親袁氏而建。牌坊高約5米、寬約4米,整體保存完好。牌坊有三門、四柱,為麻石仿木結構,歇山頂,龍狀鴟尾檐角飛翹。四柱為正方形,邊長0.36米,柱下座獸為8個仰面小獅,坊上縷飾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麒麟和人物等浮雕,形象生動活潑,線條流暢富于變……[詳細]
  凌云塔,位于攸縣縣城西十公里攸縣與衡東兩縣交界之處的鴨塘鋪鄉陰山港村,座落在米洣水河畔的馬鞍山上。據清同治《攸縣志》記載,建設于清嘉慶丙子二十一年(1816),為縣令趙勷率合邑紳士建。凌云塔八方七層,高二十八米,基邊長四點六米,占地面積一百零二平米。凌云塔塔基及第一層為紅條石砌成,二層至七層是青磚砌成。階梯右旋而上,直……[詳細]
  兩漢以來,朱亭古鎮逐漸成為攸、湘、衡、醴貨物集散地,人口漸漸稠密,明洪武年初,汪氏祖先因為戰亂從安徽遷居到原隸屬于湘潭的朱亭。由于朱亭古鎮繁華熱鬧,人口眾多,地理位置是前臨湘江,背靠獅子山,每當湘江漲水,江水渾濁,居民飲水困難,古人曾先后挖掘幾口古井以供飲用,如汪家井、呂家井、松柏林井、泉佳嶺井等數處,其中松柏林井和泉……[詳細]
  劉三吾墓位于腰潞鎮石陂村竹陂組大塘坪。這座古墓坐北朝南,北面有一道高約4米的青磚牌坊,因為這個原因,當地人把這里叫做“牌坊前”。劉三吾墓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建成之后,劉氏家族在不同時期對它進行了修復,現在大家看到的是2001年清明節期間修復而成的。來到劉三吾墓場,首先請大家注意這道青磚牌坊,它……[詳細]
  據史書記載,從唐代以來,封建王朝逐步形成了皇帝詔命官員祭祀炎帝陵的“御祭”軌制。炎陵縣委宣傳部介紹,文物普查部分近期在炎陵縣三河鎮發現了炎帝陵御祭古道遺址。其中,橋頭嶺段古道保存最為完整,寬約1.9米,以鵝卵石展砌,斜坡處以石壘級,牢固堅實。古道北側石壁上,有“邑有圣陵”摩崖石刻,為清代乾隆年間遺跡,專家考證這也是古代……[詳細]
  獨嶺坳遺址位于茶陵縣栆市鄉虎形村9組與界首鎮火星村8組、對江村2組的交接地帶,東北距茶陵縣城20公里,東南距炎帝陵50公里。遺址面積有2000余平方米。獨坳嶺周圍是一塊較為開闊的山間平原,一條無名小河從平原中部流過。平原外圍為丘陵山岡。平原中部兀自突起一座小山,是為獨嶺坳。現在的獨嶺坳是一個普通的小山岡。這座7000年……[詳細]
  磨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株洲縣漂沙井鄉,此為洞庭湖以南地區保存最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址之一。1986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1987年8月進行試掘,試掘96平方米。磨山遺址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面積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左右,文化堆積為大溪文化、龍山文化的遺物。商周遺物只見于地表。遺址下層出土了文化特征……[詳細]
  楊家洲漢墓群 時代為漢。位于湖南省攸縣網嶺鎮。 楊家洲船形漢墓群,在1985年文物普查中發現。經調查,楊家洲船形墓群呈橢圓形,周長約2500米,寬約200米,中間盆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在這塊土地上,保存著西周至兩漢時期的文化遺址,發現有籃紋灰陶陶拍、陶罐等器物殘片。有近100座大小古墓葬,其中有3座特大墓葬。墓……[詳細]
  龍家牌坊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茶陵縣秩堂鄉皇圖村,此牌坊造型獨特,石雕精細,為省內古牌坊之上乘。 牌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圖龍姓六房基祖龍慶云,于明嘉靖年間曾誥封中憲大夫,之后到清代又有3人獲此殊榮,后人建牌坊以紀念,后圮,于清光緒三十一年重修。牌坊由底座及主體組成。底座4座3門,主體為3層5頂,枋……[詳細]
  仙庾塔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區蝶屏鄉。此為省內較好的石塔建筑之一。 清道光年間(1821—1850),世人為降伏天妖,使五谷豐登,建塔于仙庾嶺最高處,名為仙庾塔。當時有人認為,湖南自古以來武官多,文官少,此塔體如一支筆,故又名“文昌閣”,盼其后世文秀出眾。塔曾遭受雷擊,1991—1992年,當地政府撥款進……[詳細]
  湘山塔 時代為明。位于湖南省炎陵縣城關鎮,此為湘東地區明代磚塔之一。 湘山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6),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咸豐元年(1851)曾數次重修,塔下原建有湘山寺,已不存。 塔系樓閣式空心磚塔,六角七級,鑄鐵葫蘆頂,高約13米,底邊長兩米,圓形底座,塔身一、二、三層各有半圓形拱門,門側有“八……[詳細]
  茶陵古城墻 時代為宋—清代。位于湖南省茶陵縣城關鎮,此城墻融合了宋、明、清三個時代城墻建筑技術和建筑風格。 城墻始建于南宋紹定四年(1231),周長2522米,底寬4.33米,高8.33米,城門5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進行了大修,周長增至3353米,新建月城4座。清乾隆十九年(1784)、道光六年(182……[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偷偷要色偷偷中文 | 亚洲国产精品青青网 |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蜜桃 |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 亚洲中文字幕制服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