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宿遷雪楓公園AAAA ![]() 雪楓公園是為紀念以彭雪楓將軍為代表的抗日民族英雄而建設的一座集紀念瞻仰、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及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城市公園,是宿遷市規模最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雪楓公園建成于2007年9月,占地320畝,分為紀念瞻仰、水景游覽、勵志教育和配套服務等四大功能區。公園位于市區幸福北路與黃河北路之間,環城北路北側,京杭大運河和古黃河兩條城市景觀廊道的圍合區。雪楓公園分為瞻仰紀念、水景游覽、勵志教育和配套服務等四大功能區。彭雪楓將軍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杰出的指揮員,是我國現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他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被毛澤東、-譽為“0人的……[詳細] |
![]() | 項王故里AAAA ![]() 項王故里坐落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梧桐巷、古黃河與大運河之間,徐淮路東側,又稱為“梧桐巷”,是楚國貴族、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拔山蓋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出生地。項王故里是中國首家以項羽和項家文化為主題的項家宗祠等,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項王故里以楚地-為主,兼具宮廷建筑和園林建筑建筑風格。康熙四十年立碑以為紀念。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目前,項王故里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包括項王故里核心區、梧桐巷傳統街區、西楚大街商業休閑區、濱水文化休閑區、商業文化休閑區和濱河商業休閑區,其中核心景區占地面積260畝,建筑面……[詳細] |
![]() | 神農時代·洋河農業嘉年華AAA 神農時代·洋河農業嘉年華位于江蘇省洋河新區洋河鎮,規劃面積567畝,規劃建設了主題鑒賞區、休閑體驗區、科研創新區、綜合服務區等五個功能區,是集農業生產、農業科普、農民培訓、科技研發、品牌推廣為一體的農業主題公園。以神農氏為故事背景,以華夏五千年農耕文明為文化背景,回顧農耕文化、農業文明,設有蔬菜館、谷食館、纖維館、花卉館、果樹館、中藥館、生態館、沙漠館等8個主題展館,展示動植物品種1300種、現代農業高新技術250余種、栽培模式50余種。洋河農業嘉年華是洋河新區深入貫徹十九大關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部署,是推進產業富民、鄉村振興的積極探索。近年來,洋河新區緊緊圍繞“綠色酒都、田園新城”發展定……[詳細] |
![]() | 古黃河水景公園AAA ![]()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發展大道、環城西路、環城北路和駱馬湖路的圍合區,總占地面積85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是以古黃河風光帶為景觀特色的旅游景區,充分展示水文化、黃河文化,具有濱水旅游、體育休閑、應急避難和商務接待等四大功能。景區主要景點有水景園廣場、四屆市委紀念林、十六大紀念林、棋苑、應急避難場所、凝嵐峰,還建有聯通橋等24座景觀橋梁、凝翠閣等7座亭閣、雨谷島等12座島嶼、凝緣棧道等3條沿河棧道、迎駕碼頭等3個游船碼頭。地址:江蘇省宿遷市駱馬湖路166號郵編:223800公交線路:304路營業時間:全天票價:免費咨詢電話:0527-84366551……[詳細] |
![]() | 宿遷市博物館AAA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宿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博物館占地約為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仿漢式建筑,共分四層,負層為停車場和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室、文物數據采集室,一層為基本陳列和公共空間,二層為臨時陳列,三層為學術報告廳和辦公區域。主展廳面積2500平方米,陳展主題為“宿遷文明發展史”,館藏文物近3000件(組),其中一級文物9件(組),二級文物31件(組),三級文物111件(組)。地址:江蘇省宿遷市黃河南路188號郵編:223800公交線路:游1路、游2路、808路、803路、302路、301路、109路、53路、52路、101路、火車站專線2……[詳細] |
![]() | 印象黃河景區AAA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東起環城西路,西至通湖大道,全長約4公里,占地面積3930畝,其中水域面積1500畝。景區以“印象黃河”為主題,涵蓋黃河精神、黃河人文和黃河生態三大方面,打造集生態、田園、文化、濱水特色于一體的“第一江山春好處”。景區有“一堤兩帶十景”:“一堤”即古黃河北岸的龍堤,“兩帶”即古黃河兩岸生態帶, “十景”即雙塔云影、楚苑風荷、芳軒攬翠、金沙戲水、連島野韻、龍崗秋月、青萍早春、林間花海、將軍豐碑、泗水漁歌。景區主要建筑有:朱瑞將軍紀念館、華夏聯合文化藝術中心、中國宿遷奇石館、永恒之戀廣場、九龍七鳳塔等。地址:江蘇省宿遷市濱河路與環城西路交匯處郵編:223800公交線路:105……[詳細] |
![]() | 宿北大戰紀念館AAA ![]() ![]() ![]()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地處宿遷市區幸福路,位于馬陵公園內。1978年建成,建筑面積1920平方米。館廳展覽內容共分兩大部分,分別是宿北大戰資料陳列,共有10個展廳,展出圖片、畫面、實物和革命文物計930余件;宿遷地區革命斗爭史料陳列及擁軍支前資料陳列,占兩個展廳,陳列展品305件,是集瞻仰先烈、學習革命歷史與旅游休憩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地址:江蘇省宿遷市城區幸福路185號中心廣場北端郵編:223800公交線路:1路、106路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五9:00-16:00票價:免費咨詢電話:0527-81002776投訴電話:0527-81002776……[詳細] |
![]() | 宿城新區廣場AA 廣場位于宿城新區的核心地段,是體現“現代公園、休閑世界、人和廣場”為主題的城市客廳。音樂噴泉、人造瀑布、小溪、兒童樂園、露天大屏幕電影、演藝廣場、歐曼咖啡館等充滿時代氣息的景觀配套設施及諸多高科技元素的融入,使廣場動力十足、妙趣橫生,特別是夏日的夜晚,這里已經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娛樂的首選之地。……[詳細] |
![]() | 宿遷義烏商貿城AA 宿遷義烏商貿城是宿遷市政府規劃的“55210”工程中的重點項目。項目總建筑面積146萬平方米,總投資達26億元,主要建設宿遷·義烏國際商貿城以及物流中心、專業街、步行街、商業中心、配套社區等。該項目地處宿遷市新城區商業圈,既是新興的市場,又是在老批發市場基礎上的改建,具有良好的商業基礎,且發展潛力大。建有建材市場、日用百貨、服裝街區、家居中心、糖酒副食、大小家電、五金電具、機電汽配等行業品種,基本涵蓋了人們的-層面,滿足了人們的日常消費需求。由于規模宏大、品種齊全,它已經成為宿遷的商業龍頭,吸引了周邊縣市商戶、人流來這里購貨![詳細] |
![]() | 宿遷真如禪寺是陜西法門寺下院,前身為宿遷壽圣禪林(俗稱南大寺),是蘇北地區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該寺總占地78.6畝,其中建設用地45畝。2001年9月正式奠基恢復重建,2005年7月,山門殿、玉佛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筑基本完工。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規模宏大的廟宇建筑、一代高僧凈一法師的無上愿力,使該寺自重建以來,便位列蘇北名寺行列。 壽圣禪林,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僧人紹清創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僧人善祥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修繕,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僧人智兆進行了又一次重修,使寺廟漸成規模。壽圣禪寺山門寬敞;二進院為羅漢殿,四周飛檐翼蔽,壁間嵌有元、明碑刻……[詳細] |
![]() | 楊泗洪生于1847年,字錫九,號茂齡,宿遷城彤華街人,自幼習武,好打抱不平,后棄學從軍。在宿遷城南項王故里東側,古老的大運河西畔,沿著東關口西田間的羊腸小道,跨水溝,過小橋,一段迂回輾轉,斗折蛇行后,便會看見,一片蒼松環抱、綠樹掩映之中,一座赭紅色的牌坊拔地而起,赫然矗立,其后靜臥著一座占地數畝,簡樸肅穆的墓地,這里,長眠著清末中日甲午戰爭中抗倭保臺、為國捐軀的宿城籍民族英雄楊泗洪將軍,這就是著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公墓。楊公墓從1895年楊公壯烈殉國在此埋葬后一直為土墳,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多次專項撥款,重建墓地。特別是自1990年以來,修建規模不斷加大,先后改土墳為磚……[詳細] |
![]() | 關壩臺俗稱“宿關”,實為“宿遷三關”之“東關”,F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關口居委會!八揸P”明代始設,“坐落宿遷縣西黃河堤岸之上”。清康熙年間中河開通,黃運分立后,宿遷設“三關”,即“上關”、“西關”和“東關”。上關位于宿遷城南門外,東關即現在的關壩臺,西關即原設于黃河大堤之上的宿關。三關之“上關”居兩關之中,距兩關各二里。東西二關過往貨船“經丁役扦量見數,核明應征契稅錢糧,發給印簽。”貨主憑印簽赴上關繳納錢糧,并發給票據。而后貨主反關憑據驗放。應征稅銀不足一兩者,東西二關可直接收取,但必須每日匯繳上關。宿關原屬淮徐道兼管,雍正五年“奉旨交與年希堯兼管。”年希堯時任淮關的總管,從此宿關歸淮關所……[詳細] |
![]() | 宿遷軟件園位于宿遷經濟開發區內,是經省信息產業廳批準認定的省級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為加快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宿遷軟件園堅持“精塑載體、營造環境、拉動產業、共同發展”的園區發展思路,緊緊圍繞產業拉動、園區規劃建設、企業服務三大任務,突出人才集聚、技術支撐、產業特色、協作創新四項重點工作,著力為企業打造“人才保障、技術支撐、企業協作、融資服務、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創新”等六大服務平臺。宿遷軟件園秉承“人文、自然、科技”設計思想和“山、水、綠、園”的設計理念,按照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建設,總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重點發展呼叫中心、電子商務、軟件研發、IC設計、數碼動漫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目前,首……[詳細] |
![]() | 宿預故城遺址位于洋河新區鄭樓鎮古城村,這里俗稱古城山,面積約650萬平方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宿遷市志》載,這里曾是泗水沿岸的歷史重鎮,春秋戰國時犰猶國建都于此;秦時的犰猶縣,東晉時的宿預縣、宿預郡;南北朝時期的南徐州、東徐州、泗州;隋代的下邳郡,以及唐初下邳郡所改的泗州,其治所均在宿預故城。后因黃河奪泗,城池被黃水沖圮,縣城北遷至現在的宿城,F在的古城大概是由于黃河泛濫的原因,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形地貌,以并無明顯標志的古城山北坡,向東西延展的黃河大堤為界形成了明顯的高差,大堤以北為大面積農田,大堤以南為古城村的村莊,村南為黃河故道(原泗水)。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過程中,普查組把這里……[詳細] |
![]() | 古黃河濱水休閑街區位于宿城區古黃河畔,街區以青年路為中軸,由金鷹、寶龍兩個商業綜合體和寶龍二十四街、寶龍后街兩條主街道組合而成,是宿城區人流量最大、業態最豐富、商氣最旺的街區之一。古黃河原為古泗水河道,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南宋建炎二年黃河改道、奪泗入淮,自此,泗水河道變為黃河水道,于是黃河水在宿遷流淌了700余年,F如今看到的古黃河乃黃河故道,與京杭大運河交織,依然煥發勃勃生機。河畔建設步道臺地、名木奇石、橋欄亭廊等景觀小品,古黃河濱水休閑街區內有古黃河風光帶、情人島、鳴鳳漙公園等自然文化景觀,是廣大游客漫步、休憩、運動、娛樂的公共濱水空間。在街區規劃、業態引導、文創商品等方面,古黃河濱水休……[詳細] |
![]() | 1897年由宿遷人張道生建造,為當時宿遷最高的一棟商業建筑。道生堿店位于宿遷市區幸福中路東側,東大街以西。該建筑長25米,寬8米,高15米,共三層,局部四層,另有半地下室。2001年,堿店被宿遷市政府定為市級文保單位。2009年,經修繕后,宿遷市政府將其改建為“宿遷文化名人館”。據史料記載,鴉片戰爭后,美國傳教士于1882年到宿遷傳教,在傳教過程中得到了宿遷人張道生的幫助。1902年,洋堿和洋油(進口煤油)涌入宿遷,張道生在教會的幫助下得到了獨家銷售洋堿、洋油的機會,借此機會逐漸發達。張道生于1897年在宿遷建造了當時最高的一棟商業建筑:道生堿店。1938年5月19日,日軍18架飛機轟炸宿遷縣……[詳細] |
![]() | 汪西廟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周力村汪西組,南距苗鄭河約500米,西距屠園鄉政府約1.1公里。遺址呈長方形,南北約300米,東西約250米。南部和東部遺址的邊緣有一條沖溝,且相連繞遺址半周,初步判斷,這個沖溝和遺址是同時期的,是這個聚落的防御設施,當初具有壕溝的功能。遺址的南部和東部因土壤流失呈緩坡狀。遺址中部略高,汪西組約有幾十戶村民居住在遺址之上。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發現路邊的溝坡上,水池旁,村莊的屋前屋后,村民的菜園內,都有零星陶瓷片和碎磚塊。村民還介紹在旱改水(旱作物改為水作物)之前,這里的村民以種山芋為主,這里因地勢較高,村民都選擇在這里挖坑儲藏山芋,稱山芋窖,山芋窖深……[詳細] |
![]() | 二00五年十月創建的宿遷市云龍山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于風景秀麗的駱馬湖南岸。公司以注重生態,崇尚自然,高效農業科技示范為特色,是一個集觀光旅游、葡萄采摘、餐飲、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生態莊園。內設葡萄采摘區、綠色餐飲區、高效示范大棚栽培區、農家垂釣區、生態養殖區。葡萄采摘區:現有二十多個品種,分早中晚,有核無核、五顏六色、千姿百態;年產各種無公害鮮食葡萄50多噸,給客人提供優質“綠色食品”。并且,可自行采摘,盡享田園風光。高效示范栽培區:現有標準鋼架大棚200套,采用促控延期栽培、標準無公害栽培、V字、T字型栽培、高密度夾種等,為葡萄生產進行示范培訓、傳授科技信息。農家垂釣區、生態養殖區:用仿野……[詳細] |
![]() | 通匯橋現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項里街道關口居委會。橋長約12.5米、橋寬約4.6米,橋高約3.5米。磚石混筑結構,橋孔為磚筑拱形,寬約2米,高約2.5米;迎水雁翅全部是方形長條石砌筑,背水雁翅全部是磚筑。兩側橋欄磚筑后用青石壓面,橋欄外立面分別鑲嵌兩塊刻有“通匯橋”字樣的標志,一塊為石刻,一塊為磚刻。據考證,當年的通匯橋是連接東關口和宿遷城的重要通道。東關是清政府設在運河上的重要關口之一。宿遷那時設有三關,即上關、東關和西關。其中的上關設在宿遷城南門外,距東西二關各二里。東西二關貨船經查驗后必須將稅款交至上關后才可放關。而運河西堤有一條與運河同一流向的水系影響通行,因此,就在東關口建了一座橋![詳細] |
![]() | 倉王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陳集鎮倉王村九組。原先為大土墩,墩子之上的土和周邊的土不一樣,周邊都是沙土,而土墩則是黑黃色黏土,種莊稼不下肥料也比周邊長得好,產量高。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掀起了全國性積肥造肥運動,提出了“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的口號,這里成為積肥造肥的基地。這個遺址在這次積肥造肥運動中被挖成兩個近萬平方米的大水塘,遺址大部分遭到破壞。曾挖出的文物有陶罐、錢幣、鐵劍、銅鏡等。大約在2004年左右這里為擴大水域面積養魚,遺址又一次被大面積挖掘,這次挖掘發現一座用片石筑的墓,石頭有的被打碎,有的被老百姓拉回家建豬圈。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征集到兩塊已經殘破的片石,發現都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