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恩施州旅游

恩施州旅游景點介紹

老屋基老街
  老屋基老街,位于利川市忠路鎮老屋基村,距離市城區30公里。老街位于河谷地帶,郁江穿過,姚家河穿老街與郁江匯合,且地勢東北高西南底,山巒起伏,高峰山地勢最高,為清江和郁江的分水嶺。過去人們將其地形概括為:兩河、三岔、四埡、十八谷,四周皆山。周圍有五座大山,被譽為“五龍捧圣”。獅子堡在老屋基老街后,如獅子雄踞。青龍嘴自七星巖蜿蜒而下,直至老屋基老街始住,其首昂然,與獅子堡環繞左右。老街西邊有寨公寨母,一座山石頭較尖叫寨公,一座山石頭較方稱寨母,傳說為追求終身不渝愛情的青年男女的化身。老屋基于清代乾隆形成街坊,時年一場大火將上街化為灰燼,人們仍習慣于在此做生意,便重建房屋,之后房屋又被燒毀,主人又建房,屢燒屢建,老屋基因而得名。有一句關于這個典故的對聯是:“老屋基,屋基老,基老屋不老”,至今未有合……[詳細]
  老虎洞電站位于來鳳縣翔鳳鎮老虎洞村,總占地面積(含水渠)21000平方米。老虎洞電站為引水式電站,壩型為漿砌石重力壩,電站由攔河壩、引水渠、前池、壓力管道、發電機房、配電設施等組成。1956年1月動工,1958年3月竣工發電,裝機容量2×80千瓦;1964年改造增容至2×100千瓦;1979年并入縣電網,1991年接入110千伏紅山變電站。是來鳳縣及全州第一個水電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湖北省第一批興建的五個小水電站之一。電站落成時,轟動鄂湘川邊區各縣。1957年5月24日,省長張體學、副省長李明灝親臨電站視察,給予高度贊揚。老虎洞電站是較重要的二十世紀工業遺產。保護范圍:東以發電機房為界,向外延伸至國電公司辦公區圍墻;西以攔河壩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以文物本體南邊為界,向外延伸至藍……[詳細]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部舊址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部舊址位于鶴峰縣走馬鎮梅坪村。1928年11月底,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在該處整編、訓練。橫屋明間左右次間是王炳南、文南甫的住房和軍部辦公室。舊址坐北面南,為一正兩橫的懸山頂穿斗結構板裝瓦房,屬典型的土家族干欄式建筑。該舊址對于研究工農革命家第四軍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作為典型的土家族吊腳樓,也為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保護范圍:自舊址文物本體向四周延伸1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20米。……[詳細]
紅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
  紅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位于鶴峰縣走馬鎮古城村老街。1929年4月至1933年2月,中共湘鄂西前委、紅四軍軍部、紅二軍團前委、紅二軍團指揮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紅三軍軍部均在此辦公。賀龍在這里親自指揮了著名的走馬坪收編。該舊址建于民國年間,坐東南朝西北,為懸山頂穿斗結構木質板裝瓦房。七柱六棋,四扇三大間,建筑面積135平方米。面闊三間12.3米,進深兩間11米,前檐柱高4.55米、后檐柱高2.65米、中柱高6.6米。該舊址是研究紅二軍團歷史的重要實物材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保護范圍:以舊址文物本體及周邊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西北方延伸5米,向東南方延伸8米。……[詳細]
  金果坪紅三軍舊址位于巴東縣金果坪鄉江家村,由紅三軍政治部保衛局舊址、賀龍舊居及紅三軍軍部舊址組成。紅三軍政治部保衛局舊址原為四合院式天井屋,現僅存一偏房,長7.5米、寬5.5米,建筑面積51.25平方米,面闊一間,進深一間,為木穿架結構板壁屋,上蓋青灰布瓦。墻壁上保留有紅三軍政治部為發動群眾而書寫的標語“紅軍消滅豪紳地主為土地歸農民而戰紅三軍政治部”。賀龍舊居及紅三軍軍部舊址始建于清末民初,平面為反“L”形,正屋坐南朝北,西廂房北出,東西長19.6米,南北寬18.1米,占地面積為354.76平方米,建筑面積233平方米。房屋為木架穿斗結構,板壁裝修,上蓋青灰布瓦。1928年12月至1932年5月,賀龍九次到巴東,五次在該舊址辦公住宿,特別是1933年2月至1933年6月,紅三軍軍部設于該處,……[詳細]
謝家老屋
  謝家老屋位于利川市謀道鎮龍水村。建于1920年,由時任四川雅安縣令的謝明正修建,因其宅基原是一丘塊大田而名“大田莊”。坐東朝西,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瓦頂,主體前后兩院。兩院間設欄墻門垛,門亭隱于垛墻后。正屋階檐石欄墻上楷書陰刻清進士譚龍章書朱子治家格言及其題跋。建筑后崖壁上楷書陰刻“大田莊”三個大字,字大一米見方。謝家老屋具有良好的建筑布局和空間形態,建筑內部雕飾精美圖案,所飾書法工整,整棟建筑古樸大方,對于研究民居建筑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恩施地委、縣委辦公樓舊址
  恩施地委、縣委辦公樓舊址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街。清時為施南府府衙,民國初,章太炎、董必武到恩施開展革命活動時,曾住在該處,抗戰時期,被日機炸毀,建國初于原址重修,先后為恩施專員公署、地委、縣委辦公樓,現保存有3棟辦公樓。兩棟地委辦公樓建筑面積約1323.59平方米,總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1952~1953年建成,為磚石墻體,木質構架兩層樓房,布瓦人字坡屋頂,仿歐式立柱,拱式木格玻璃門窗,空間闊暢,層高達5米,莊重氣派。墻體上有保存完好的“文革”時期標語和毛主席語錄。恩施縣委辦公樓舊址是一棟磚木結構兩層瓦房,于1954~1956年建成。該舊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詳細]
  恩施抗戰遺址位于恩施市,由窯灣醫院舊址、民享社東門招待所舊址、寶蓮洞題刻、抗日傷亡將士公墓題刻四處組成。窯灣醫院舊址位于恩施市舞陽壩街恩施州衛校內,兩層,磚石結構,歐式風格,1941年1月,中共鄂西特委書記何邊偉在窯灣醫院取藥時,被特務跟蹤被捕入獄。民享社東門招待所舊址位于恩施市中山路32號,本為饒氏老屋,是曾任新疆巡撫的饒應祺的故居,原為多進天井庭院建筑,現僅存門墻和五間二層建筑,占地近300平方米,門墻具有西式風格;抗戰時期被湖北省政府征用,主要負責平價物品供應。寶蓮洞題刻位于恩施市舞陽壩街洗爵溪村,寶蓮洞原名出水洞,洞內有著名民主愛國人士沈肇年題刻的“寶蓮洞”,款識“庚辰秋沈肇年題”。抗日傷亡將士公墓題刻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街后山灣,長11米,高1.55米,深0.12米,從左至右陰刻“抗日……[詳細]
  天子巖手印畫位于巴東縣官渡口鎮小溪河村,時代為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由400枚大小不一的橫列的紅色手掌印和數道紅色豎畫線條構成。手掌印和現代人手掌大小相近,應為古人用手直接涂紅色礦物質顏料再按印在巖壁上形成;紅色豎畫線條是三道線為一組,似乎是用三個手指沾染涂料再順巖壁自上而下涂畫而成。這種類型的巖畫,在巴東縣乃至我省,尚屬首次發現,具有重要的價值。保護范圍:巖畫所在崖壁長100米、高10米范圍內的山巖本體。建設控制地帶:巖畫所在崖壁前20米至坡坎處,縱長300米至山崖邊緣處范圍內。……[詳細]
90、杜氏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氏祠
  杜氏祠位于利川市謀道鎮農科村,清代建筑。建于清光緒年間。合院式布局,磚木結構,硬山瓦項,前廳、后殿明三暗五,兩邊廂房三列兩間,通開28.36米,通進22.51米,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前廳戲樓與兩邊廂房彩樓連接,欄板、窗花圖案豐富;正殿三間高大寬敞,梁托柱礎精雕細刻。該祠是利川現存為數不多的祠堂建筑之一,規模較大,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野椒園張氏侗寨位于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清代建筑。坐西南朝東北。里面是天井屋,外面是吊腳樓,建筑面積1700余平方米。天井屋有上下兩層地基,后部建正屋、天井,前部倒座吊腳,設為過道。右側天井長13.6米、寬10米,中間天井長12米、4.5米,左側天井長10.4米、寬9米。房屋兩到三層,屋內建侗家特色建筑“半邊火爐”,窗戶、柱頭、磉礅均精雕細刻,天井巖石鋪面。該侗寨既保留侗族民居傳統建筑手法,又吸收北方四合院建筑特點,為研究恩施地區侗族民風民俗和傳統民居提拱了實物資料。保護范圍:以野椒園張氏侗寨張家院子四合天井院為核心向外延伸,東至張冬平房屋90米,南至水塘70米,西至鄉村公路30米,北至張友德房屋50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東至輸電桿50米,南至停車場50米,西至青山梁山山……[詳細]
黃金洞煉硝場遺址
  黃金洞煉硝場遺址位于咸豐縣黃金洞鄉黃金洞內,明代遺址。現存采礦、煉硝遺跡120余處,硝坑218個,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明朝《一統志》將黃金洞稱為“硝場”,“懸崖高聳,下有津渡,其半巖一孔,勢若城門。”該遺址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世界上最大的-遺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保護范圍:東沿河向外延伸50米,南洞口向外延伸120米,西洞口向外延伸13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向西延伸150米,西南從洞口保護范圍向西延伸165米。地址:恩施州咸豐縣黃金洞鄉類型:洞穴等級:AAAA開放時間:8:30-17:00。……[詳細]
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會議舊址
  大村會議舊址位于咸豐縣小村鄉大村村。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大村召開會議,糾正了“左”傾方針,提出了創建湘鄂川黔蘇區的口號,對湘鄂西等地革命斗爭產生了重大影響。舊址為3層樓房,共有房屋20間,面積280平方米,懸山頂,石木結構。該舊址是研究中共湘鄂西蘇區發展史的重要實物。(第五批)……[詳細]
賀英殉難處
  賀英殉難處位于鶴峰縣太平鄉洞長灣。賀英(1886-1933),女,又名賀民英,賀龍胞姐,湖南桑植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軍事上,物資上積極支持活動于湘鄂邊的工農紅軍,曾任桑(植)鶴(峰)地區游擊隊隊長。1933年犧牲。殉難處為一民居,有房屋4間,面積139平方米,懸山頂,木結構。賀英是土地革命時期重要的女性領導人,賀英殉難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第五批)……[詳細]
  賀龍舊居鶴峰縣容美鎮容美村南。1929-1933年賀龍率紅四軍進入鶴峰時在此居住辦公。舊居坐東朝西,共5間,建筑面積116.7平方米,懸山頂,木結構。該舊居是研究革命家、軍事家賀龍同志的重要遺存。(第五批)……[詳細]
  茅壩會議舊址位于鶴峰縣太平鄉茅壩村李家灣。1933年1月上旬,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此召開擴大會議,總結湘鄂西蘇區失敗的教訓,討論部隊今后的行動方針。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堅持“左”傾方針,錯誤路線沒有得到糾正。舊址共10間,占地面積228平方米,懸山頂,木結構。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茅壩會議是中共湘鄂西蘇區發展史上一次重要會議,它為后來糾正“左”傾線路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第五批)……[詳細]
  兩河口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1935年5月,紅二、六軍團抵宣恩,在此成立兩河口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郭明魁。舊址原為向學政老屋,建于清代,五柱四騎,兩開間,面闊5米,進深7.5米。布瓦頂,木結構,臨溪吊腳。該舊址為研究紅二、六軍發展史實物資料,也是研究我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縣級蘇維埃政的重要實物。(第五批)……[詳細]
段德昌殉難處及墓
  段德昌殉難處及墓位于巴東縣金果坪鎮江家村一組。段德昌(1904-933),湖南南縣人,湘鄂西革命武裝和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六軍軍長,中共湘鄂西省委委員、湘鄂西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1933年6月因錯誤肅反被害于此。1958年在其殉難處建墓。段德昌烈士殉難處及墓是研究湘鄂西蘇區發展史的重要實物。(第五批)……[詳細]
  板沙界起義遺址位于來鳳縣高洞區花坨鄉板沙界村寨子堡。1926年秋,張昌歧等發動農民300多人在此修建寨堡,集訓操練,并于1926年10月28日發動起義,攻打來鳳縣城,后起義失敗。遺址為一山寨,面積約3500平方米,分內外三層,每層用青石壘砌寨墻,高3-5米,每層之間有通道,另挖有地道通往寨外。該遺址是研究土家族人民革命斗爭的實物見證。(第五批)……[詳細]
  景陽天主教堂位于建始縣景陽鎮龍家壩村。清光緒十九年(1893)由比利時傳教士所建。仿哥特式建筑,石木結構,占地面積1872平方米,由教堂、經堂、客室、宿舍、飯廳等建筑組成,周圍以石墻。該教堂是研究天主教在鄂西地區的傳播的重要實物。(第五批)……[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宅男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有码视频一伊香蕉久久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漫画一区二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