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火星廟戲臺在山巷位于今穆源小學內。戲臺座北朝南,東西兩側有形有狀相同的看廊,中間為天井場地,占地近900平方米。前臺長4.3、寬3.75米,東、西、南、三面檐櫞、交疊伸出1米,東、西兩角高翹,上有如意云紋綬帶纏蝙蝠、銀錠及“文王求賢”、琴、棋、書、畫,福祿壽三星及雙童子掌大扇,招財進寶等七仙像圖案、浮雕,栩栩如生,后臺……[詳細] |
![]() | 座落在南郊磨笄山西,黃鶴山東北,原名竹林寺,現水泥廠區內。它始建于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據《太平寰宇記》載:“南朝劉宋武帝劉裕游息竹林寺,黃鶴飛舞其上”。劉裕當皇帝后于永初年間改名為鶴林寺。后屢有興廢現大雄寶殿為清同治年間復建,面闊五間,硬山式。1991年始市文管會進行了整修。鶴林寺唐時最盛,后逐漸衰落,此處山明……[詳細] |
![]() | 福音堂位于市區大西路343號。始建于1884年,由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傳教士郎登所建,教堂磚木結構,青磚疊砌,尖拱門窗,雙坡瓦楞鐵皮頂,正立面山墻脊頂高懸一十字架,教堂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墻角有碑一方,刻“耶穌誕生一千八百八十九年”、“美以美會立”等字樣。教堂之南有紅、青磚疊砌的三層樓房,門額石刻“崇德學校”墻角有一……[詳細] |
![]() | 杜鵑樓位于鶴林寺大殿后側,在現鶴林小學內,現樓為二層,硬山式,面闊五間,樓東面上下兩層各有窗戶四扇。現樓由僧人福登于光緒二十二年復建。杜鵑樓因杜鵑花而建并得名,據載現樓東側盛開杜鵑花,建樓后可在此賞花詠詩。此處杜鵑有“千年杜鵑”之稱,唐代最為馳名。在《鶴林寺志》中有這方面的記載,志中云:“鶴林寺杜鵑花高丈余,春月開花,……[詳細] |
![]() | 超岸寺位于市區新河路。舊名玉山報恩寺,始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晚清更名為超岸寺,咸豐三年毀于戰火,自光緒十七年(1891)陸續復建歷經二十余年始復舊觀。寺前有山門墻,建于咸豐年間,有拱形門,門下兩旁有依門石鼓,上有雕飾,門上有磨磚浮雕等。天王殿建于宣統二年,門額石刻“大總持門”系陸潤庠書。大雄寶殿建于光緒十八年,……[詳細] |
![]() | 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大門在布業所巷26號(現已毀),磨磚雕花門樓座北朝南,存“布業公所”石額,門口有戶對一對,有兩進,面闊三間兩廂,樓上下房屋共兩套,每進面闊10.5米,進深6.4米。……[詳細] |
![]() | 鎮江商會舊址位于城西伯先路73號。1929年由陸小波先生用北伐軍歸還鎮江商會20萬借款中的4萬元建造而成。該建筑占地面積約1891平方米,為磚木結構,青磚疊砌,有房屋78.5間,為三層樓式,整個建筑呈長方形。正門朝南,迎街面東另造一大門樓,南面門樓為西式墻面,砌8個方形磚柱,中部大門上凸出,磚砌券形門洞上有逐層向內凹的……[詳細] |
![]() | 陸小波故居位于市區打索街68號。故居為清代傳統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四進,沿中軸線排列,最北附生活廂房。一、二進為平房,第一進東為大門。第二進門上為八仙上壽磨磚雕花圖案,較為精致。第三進設有卷棚,為對合大廳,天井內有過廊式半亭。第四進為雕欄二層小樓,為陸小波起居室,上下皆為三間兩廂,呈“凹”字形。東部有小巷一條,內……[詳細] |
![]() | 鎮江合作蠶種場舊址位于城西四擺渡蠶種場和江蘇科技大學西校區內。清末民初鎮江開始發展蠶桑業。民國間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為繁育優良蠶種,推廣新法養蠶,以提高絲綢產品的質量,促進全國蠶業經濟的發展。于民國十五年(1926)在鎮江四擺渡創建了鎮江蠶種制造場。該場創辦伊始,成績斐然,其繁育的優良蠶種深受江浙一帶蠶農歡迎,并深得其益……[詳細] |
![]() | 廣肇公所,是江蘇省鎮江市著名的近代歷史建筑物,位于鎮江市城西伯先路,對面便是鎮江市歷史博物館,為江蘇省文保單位。廣肇公所,是古時廣東廣州、肇慶兩府商旅來鎮江經商的同鄉會建筑。它原在中華路菜場南面有其基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現址。公所面積約600余平方米。朝西大門,用磨磚砌成,上有挑檐,飾“五福盤壽”雕磚,白石……[詳細] |
![]() | 清真寺位于城西山巷路東今清真寺街,又名西大寺,初創于康熙年間,迭經興廢,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1982年又重新整修。寺四周為青磚圍墻,條石基礎,有門樓,上置斗拱,對門有照壁。大門內有門廊明間、過廳、走廊,大殿面闊五間,硬山式,前有廊檐,梁上繪彩畫,迎面為大槅扇,兩側設券拱門。殿內用為宗教儀式。清真寺正門樓,面闊三……[詳細] |
![]() | 龍脈團山遺址位于鎮江市潤州區的團山路,就在“君臨南山”的樓盤附近,是鎮江市區保存較少的商周時期臺形遺址之一。自1959年南京博物院對寧鎮山脈及秦淮河地區“湖熟文化”遺址普查時發現后,龍脈團山遺址一直保留至今,是鎮江保存較好的“湖熟文化”遺址。龍脈團山長60米,寬50米,高出地面5米,頂部平坦,整個遺址呈橢圓形臺地。山頂……[詳細] |
![]() | 蓮花洞,在白龍崗的北坡之上,是沿三迭青龍石灰巖的裂隙溶蝕而形成的一個石洞。蓮花洞,四山環合,石罅多生。昔有僧于洞中得龍骨數斛,號白龍洞。洞前一石,狀若蓮萼,天然自成,故又得此名。清代詩人汪懋麟有“探奇訪古洞,玲瓏若天辟”之句。洞內頗寬敞,其主洞有12米長,最寬處6米左右,最窄處不到3米。洞內曲折深邃,漸深漸窄。另有三個……[詳細] |
![]() | 柳詒徵墓在鎮江市官塘鄉朱家崗。柳詒徵,字翼謀,鎮江人,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和愛國主義者,曾歷任東南大學、東北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等校文史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長期任江蘇省國學圖書館館長。著有《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東亞各國史》、《中國版本概說》等專著和學術論文130余篇。抗戰期間,他將……[詳細] |
![]() | 章岷墓,位于鎮江市南郊的黃鶴山麓、林隱路東側。1974年7月發現,由鎮江市博物館發掘整理,為一長方形豎穴磚石墓,墓四壁均以29.5×14×3.8厘米的青磚錯縫砌成,墓頂用6塊長1.55米、厚O.16米,寬O.61~O.77米的長條石板橫蓋而成。墓室長3.5米,寬1~1.04米,高1.25米,墓向250度。墓底無鋪地磚,……[詳細] |
![]() | 晉陵古城墻遺址,在鎮江東北郊五里之花山灣,1984年發現。鎮江博物館進行勘查和試掘。古城利用自然山丘,取土夯實建成。現尚可見夯土層剖面及圓木夯打的柱窩痕跡,夯層厚約6~10厘米、夯窩徑約4~5厘米。殘存的城墻呈門字型,東城墻全長約700米,北城墻全長約1400米,南城墻全長約1200米,西城墻全長約1400米,總長約4……[詳細] |
![]() | 世界紅卍字會江蘇省會舊址為中國江蘇省鎮江市的一處歷史建筑,位于市中心潤州區京畿路82號。1923年,世界紅卍字會成立鎮江道院,又名紅卍字會江蘇分會,1934年擴建,中西合璧風格,共有52間。2019年3月,世界紅卍字會江蘇省會舊址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鎮江江邊自來水廠舊址原在龍窩口江岸,1924年6月建,初名鎮江第一救火會自來水廠。水廠設備簡陋,設于江邊的取水口,僅搭設一間蘆席工棚。2019年3月,鎮江江邊自來水廠舊址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世界紅十字會江蘇省會舊址1929年,江蘇省會遷至鎮江。鎮江的伯先路——京畿路原名南馬路,始建于清光緒末年,臨街建有浸禮會教堂、內地會教堂、內地會醫院等教會建筑,蔣懷仁醫院、屠家驊公館等仿歐洲古典建筑,鎮江商會、世界紅十字會、江蘇省會等中西結合型制建筑,,仿西方門樓式公用建筑,廣肇公所這樣頗具客家風格的建筑以及中國古典民……[詳細] |
![]() | 鎮江崇實女中始建于1884年,系美國衛理公會創辦,是長江流域最早的女塾,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曾在此就讀和執教。這里是賽珍珠念念不忘的故園,曾被譽為“南國女宗”“女學前鋒”。1952年收歸公辦,更名“鎮江市第二中學”,男女兼收,2004年增掛“茅以升中學”校牌。2013年復辦女中,定名“鎮江崇實女子中學”,是鎮江市教……[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