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積約4萬平方米。1986年建筑施工時,清理土坑木棺墓35座。出土五代十國青瓷注子、碗。宋代四系青瓷罐、醬油執壺、青瓷瓶、青白瓷高圈足碗、盞等。……[詳細] |
![]() | 古河村斜河漢墓群位于新興鎮古河村串場河西側,寧靖鹽高速公路西側。該墓群為古河村漢墓群的一部分。本次調查發現該區域有漢墓10座,其中地貌為臺地的5座,被磚瓦廠取土后變為平地的5座。本次調查時擬定該墓群為“古河村斜河漢墓群”。……[詳細] |
![]() | 青墩墓群位于新興鎮新永村三組(老地名新西村青墩生產隊),串場河西畔,原墓墩高9米。1986年村民取土制磚時,發現形體制式相同的土坑木槨墓2座,出土釉陶壺、玉壁、木俑等。調查時采集到村民曹如圣提供的內方格紋外素面陶片,1986年出土的玉壁由村民劉啟宏送交鹽都博物館收存。……[詳細] |
![]() | 龍墩墓位于鹽城市亭湖區永豐鎮三里村,墓區地貌為農田。龍墩墓的原始地貌比周邊農田高出2米,占地面積2656平方米。龍墩墓位于龍眼墓南方15米。龍墩墓北距永新公路306米,西距生產河102米。龍墩具體情況待調查。……[詳細] |
![]() | 龍眼雙墩墓位于鹽城市亭湖區永豐鎮三里村,地貌為農田。龍眼雙墩墓的原始地貌為高出周邊農田1.5米的兩方墩組成,處于龍墩南方15米,占地面積分別為390平方米,龍墩北距永新公路306米,西距生產河102米。龍眼雙墩墓的具體情況待調查。……[詳細] |
![]() | 為坐北向南U字型兩層聯體建筑,木式梁柱結構。東西長10.3米,南北寬10.82米。主房三間,東西偏房分別為兩間。層高2.7米,房檐高5.4米,房屋脊高7.9米。墻體為青磚圍護,屋面為小青瓦覆蓋。……[詳細] |
![]() | 校園內古井為圓形石井欄,花崗巖質、井欄高0.55米,口徑0.45米,井身為青磚疊砌而成。井身內徑0.64米,由長24厘米、寬8厘米、厚5厘米的青灰磚,平磚一頭朝內,另一頭朝外,呈內圓外折扇骨狀,上下單磚平鋪錯縫砌成,內壁呈空心直壁圓桶狀,深6米許。……[詳細] |
![]() | 現迎賓北路西側鹽城初級中學圍墻內土圩,南北長約200米,寬6-8米,最高2-4米,在土圩外側底部發現排列整齊單磚平鋪,錯縫砌成的磚城墻基,少數磚端面上有陽文“山陽”字樣,應為明代所建鹽城縣城墻之遺址。……[詳細] |
![]() | 1941年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成立于此,劉少奇兼任校長。1941年隨新四軍重建軍部撤離,遺址原為當地的兜率寺。抗日戰爭結束時建筑被毀,建國后在遺址上新建了醫院等公共建筑設施。……[詳細] |
![]() | 該墓群位于鹽城市青年中路北側約30米處,東西50米、南北60米。東距串場河180米,俗稱“千戶墩”。面積約3000平方米,墩高約2米呈漫坡狀土墩。墩中心經鉆探,在地面下3.5米處有一長約8米,南北寬約6米。周邊有二層臺結構的墓穴,似為東周晚期墓。墩上動土時發現土坑木棺墓多座。出土有漢代規矩紋銅鏡“半兩”和“五銖”銅錢,……[詳細] |
![]() | 永寧寺遺址始建于唐而興于宋,清代仍有修繕,原有房屋170余間,毀于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其浮雕蓮瓣紋漢白玉欄柱直徑達1.5米。……[詳細] |
![]() | 該民宅是一棟三開間磚木結構鄉土建筑,梁架結構為四架椽屋用中柱,小青磚圍合清水作,小青覆蓋屋面,門上雕花草磚飾。經初步鑒定為清代晚期所建,據當地居民介紹該宅已有200多年建造歷史。……[詳細] |
![]() | 1963年清理了兩座漢墓,原封土存高4米。1號墓為土坑木槨墓,以楠木構筑槨室。2號墓為長方形土坑磚槨墓,分棺室和頭廂兩部分,棺室長3米、寬2.27米,四周砌立磚,屋頂部也鋪一層平磚,頭廂長2.14米、寬1.55米,四周圍以木框為夫妻合葬墓。出土隨葬品124件,有漆器、銅器、瓷器、陶器等。……[詳細] |
![]() | 該遺址面積約3.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上層為宋、元、明時期的堆土,其下為漢代文化遺存,五代、北宋時期墓葬打破了漢代文化層。1985年解放北路鋪設下水道時與地下1.5米處發現底徑為1.5米,殘高0.8米略呈圓桶形殘陶窯遺跡。紅褐色火燒內壁,窯內為大量紅燒土和殘陶片充實,殘陶片堆積呈南北分布長約20余米,出土漢代泥……[詳細] |
![]() | 該遺址位于黃海路南側,黃海路與串場河交界處東北,現江淮動力機廠廠區,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5米。1995年該區域挖人工河塘之時,在地下0.3米深處發現陶水井5口和灰坑8座。出土器物有陶井欄、泥質灰陶盤口罐、缽、豆等。……[詳細] |
![]() | 該墓群面積3萬平方米,自1976年以來陸續清理墓葬80余座,多數為土坑木棺墓,長2.2米、寬1.3米,少數為磚室墓,長方形或凸字形,長2.5米、寬1.5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隋代蓮花紋平底碗,盤口壺、隋“五銖”、銅鏡、唐代黃釉瓷罐、青瓷瓶、宋青白瓷碗等文物。……[詳細] |
![]() | 該墓群面積約25000平方米,在歷年的城市基礎建設中曾發現土坑木棺墓28座,出土有晉代四系青瓷罐、缽、唐代四系青瓷罐、盤口壺、璧形底瓷碗等文物。……[詳細] |
![]() | 該墓群位于鹽城市經濟開發區德喜村一組,德喜村原屬鹽城市亭湖區伍佑鎮2006年劃歸開發區,該墓群是原亭湖區伍佑鎮廣義院的和尚槨,廣義院的和尚死后埋葬于此,墓的形制為石刻塔林形式,有石砌基礎,石柱和石蓋等組成,石柱上刻銘文,有四邊形、六邊形等多種形式,目前該墓群已被平整土地,石刻塔林構件散落百姓家中。……[詳細] |
![]() | 該烈士墓中埋葬了在解放戰爭時期鹽南戰役中犧牲的六位有名烈士和十二位無名烈士,墓前立碑石一通,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及六位烈士的姓名,在此村進行的鹽南戰役一次犧牲較多,當地村民將烈士集中埋葬與此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烈士墓墳塋被平整,后當地村民為紀念烈士自發為烈士樹立墓碑。……[詳細] |
![]() | 中舍毗盧寺位于經濟開發區中舍社區,是近年在原老毗盧寺的遺址上重建的。在新毗盧寺大殿后保存有原老毗盧寺未毀主殿一座。原毗盧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傳建于清代有二百多年歷史,從寺內存有的一方石牌額可看出,在民國七年曾進行過重修。從現存的毗盧寺殿的結構材質上可看出,該殿應是民國時期所建。該殿堂規模較小,面闊三開間,磚木結構抬梁式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