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藺家壩節制閘位于徐州市北郊銅山縣柳新鎮境內,為南四湖最南端。閘上公路西接徐豐公路,東接104國道,下游河道為大運河不牢河段。藺家壩節制閘建于1959年8月,2000年完成了除險加固。該閘具有泄洪、灌溉等功能,全長84.5米,總寬57.5米,共13孔(其中東端第1孔為城子湖排澇涵洞,第2~4孔為發電孔,其余9孔為泄洪及灌……[詳細] |
![]() | 據清同治《徐州府志》記載:商代為崇侯虎封地,春秋時為垞城,《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此地南北朝為重要戍所,當年為水運交通要塞。明圮于黃河水,地下4-5米處有當年城的遺跡。附近還發現鹽倉,為運河漕運中轉倉。因屬黃泛區,現地表無遺物、遺跡。據相關文獻記載,古垞城為微山湖周圍十八座連城之一(十八座連城有:薛城、留城、沛城、城子、垞……[詳細] |
![]() | 順安橋位于鄭集河上,為唐芽線公路的一部分。現在的橋為新修筑,又稱王樓橋。老橋為石橋,位于新橋下河床內。橋南北各有一石碑。橋北面的石碑記載了光緒十二年(1886年)當地名士王承修重修王樓橋。碑高1.37米,寬約53厘米,碑文楷書,碑額上寫“特刊諸碑”。民國十三年(1924年)重修“順安橋”,即現在的王樓橋,在橋南邊立碑,……[詳細] |
![]() | 和暢莊村杜溝石橋,又名好漢橋,建于1961年。整橋為青石砌筑,橋為一孔橋,橋高4.4米,橋孔2.5米。除橋面新鋪了水泥路面外,橋的主體未曾修復過,至今完好無損仍在使用。橋上刻有“好漢橋”三個字,橋欄桿上裝飾古錢幣紋飾,橋頭一邊寫“英雄好漢闖世界,改造自然保生產”,一邊寫“興水利萬民皆喜,除水患千年永豐”的口號。和暢莊村……[詳細] |
![]() | 馬坡烈士陵園座落在馬坡鎮南一里之遙的張莊村。陵園東西走向,1967年始建,陵園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園內埋葬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2年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烈士名30名,墓為青石砌筑,水泥頂,墓前有題字碑刻。其中有馬坡籍烈士21名。陵園為松柏環抱,紀念碑聳立于陵園中,碑上刻有毛澤東同志手書“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詳細] |
![]() | 原興隆寺為此地較大的一座寺廟,由于年代久遠,幾經戰火,寺廟現已經不存在,僅剩此塑像碑。石碑保存狀況良好,上刻“重修興隆寺塑像碑”,字跡漫漶,落款為“大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詳細] |
![]() | 四孔“地下涵洞”1958年至1960年建成,水面上有橡膠壩,有4個泄洪口,水下為涵洞,距其400米處另有一涵洞。涵洞南北走向,上游鄭集運河東西跨過,東20米處便是京杭大運河。自地下涵洞向南約1 公里處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大型水站已經建成,與此涵洞相連。……[詳細] |
![]() | 前亭火車站建站于1956年,最早以客運為主,本地人到徐州和賈汪或山東棗莊都在這里坐車。1992年104國道建成通車后,本地有了公交車。公路交通發達后,漸無人再坐火車去城里了,前亭車站應時而變,隨改成了貨運站。主要運輸煤和石子。……[詳細] |
![]() | 釣魚臺石刻位于微山湖內,湖水干涸時露-形,俗稱釣魚臺,臺長1.7米,寬0.45米,上刻“醉臥石”、“湖山勝景”、“升仙臺”等大字。“醉臥石”字長0.13 米,寬0.16米;“湖山勝景”字徑長0.16,寬0.22米;“升仙臺”字徑長0.13米,寬0.16米,均楷書。石下有徐松芒詩4行,每行5字。行書體,詩云:“隱士居林下……[詳細] |
![]() | 天祈廟位于柳泉鎮套里村廟山上。據廟里現存碑文記載:此廟最早重修為明隆慶三年(1569年),碑記為“修東岳行祠記”,清康熙元年(1662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都曾經重修此廟。現存的三塊石碑有明重修碑高1.6米,寬0.7米;清康熙碑高于地面部分1.1米,寬0.55 米;清光緒碑高1.65 米,寬0.68米。石碑中……[詳細] |
![]() | 石佛山雕像位于石佛山南山坡半山腰,一共五座石像,均無頭。其中三座大石像高約80厘米,兩座小石像高約60厘米。正中一石像,身著官服,手捧元寶,官服胸部有補子,上面雕刻仙鶴、行云、海浪;左右二人,服飾類似,均手持笏板,左面一石像胡須垂至腰間。這里原應有殿宇,這些應為安放在殿宇內的石雕像。雕像較粗陋,應該是當時當地一些民間雕……[詳細] |
![]() | 三元行宮位于柳泉鎮南馬村內。相傳此行宮為萬歷皇帝南巡時的行宮。該行宮原面積約800平方米,建筑材料均為微山湖畔開采的竹葉石(魚籽石),現遺址處僅有部分遺存,有“三元行宮”石匾額和大門石戶對和多塊竹葉石條石。石匾額長1.2米,寬0.6 米。中間刻有陰文“三元行宮”,右側落款“大明萬歷乙巳三十三年”(1605);四周雕有花……[詳細] |
![]() | 蔡氏貞潔牌坊建于宣統二年(1910),為了表彰本地蔡氏、楊氏節孝而立。現存一石碑,碑高3.05米,厚32厘米,寬82厘米;碑額高1 米,厚36厘米,寬90厘米。碑額正反面均雕刻二龍戲珠,上有“圣旨”二字,側面左右雕刻一條行龍。石碑正面雕刻“松筠節古”四個大字;背面雕刻節婦的事跡,落款為“己酉貢士王世臣謹撰”。碑正面圖案……[詳細] |
![]() | 報恩寺位于柳泉鎮前象村西的象山上,“報恩寺”原名為“人祖廟”,正殿塑著人祖人母,正門塑著送子娘娘,后人為尊重祖先故將此取名為“報恩寺”。在“報恩寺”后山上有著名的狼虎洞,也叫相思洞,原名為報恩峪,因洞前有報恩寺而得名。由于住過群狼,所以改名為狼虎洞。該洞屬天然石灰巖巖洞,洞口向西南,一塊數噸重的巨石懸于兩壁之上,左壁刻……[詳細] |
![]() | 淮海第一關摩崖石刻位于柳泉鎮王林景山西麓山坡的石巖上鑿刻有“淮海第一關”五個大字,正楷,每字長45厘米,寬35厘米,全長約285厘米,未署名落款,從該處所以能形成關口的時代分析,這幾個字的鐫刻年代應為明代。當時運河徐州一段利用黃河舊道,古泗水、汴水在徐州交匯后這里成為重要漕運之道,地勢險峻,除有秦梁洪、徐州洪、呂梁洪著……[詳細] |
![]() | 大云禪寺位于銅山縣柳泉鎮西南二十里的王林大隊景山村西北山腰。原為著名佛寺之一,現僅存殿閣臺基、石獅、龜趺座、螭首等,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據現存石碑記載:該寺建于距今1300多年的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為徐州鐵佛寺法僧主持所建,原有四進,房百間,占地面積約5 萬平方米。計有山門、大殿、鐘樓、鼓樓等。寺前是舊……[詳細] |
![]() | 紅旗洞是柳泉鎮向陽渠的末端水利工程,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全長1780米,洞內高1.83米,寬2.5米。紅旗洞南端通向出水明渠,向北分別與各洞相連。2號洞為豎式直鑿露天洞穴,約有15米深,上部用條石砌成。紅旗洞主洞在南端第一洞,出口向西,洞口由條石圈砌而成,最上方是長4.3米高2.4米的水泥磨面,雕有“紅旗洞”三個……[詳細] |
![]() | 三十八孔橋建于1971年。該渠為橋上流水、橋下行人的兩用渡槽。橋孔內壁有“裝點此關山 江山更好看”的石碑。該渠橋孔上懸渠部分寬約7 米,高2米多。橋下共有38個拱形橋孔。橋南、北橋壁上分別在水泥磨面上寫著“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每字長寬約1.5 米。在西數第19—21個橋洞頂端鑲有鐵……[詳細] |
![]() | 青年渡槽建于1974年。屬于柳泉紅旗渠二干渠的組成部分。渡槽北端從地面到頂端高約12 米,臺階39 級,共有橋孔28 個,總長140 米。最高橋孔約9 米,最矮約1.8 米,橋孔最寬約5米,最窄約3米,為水陸二用渡槽,橋上引水,橋下行人。橋孔正中上方書有“青年渡漕”,橋孔東面兩側題有毛澤東詩句“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詳細] |
![]() | 五珠泉青年渡槽,南北走向,是辛家青年渠向東的延伸,全部為青石筑建。水面距渡槽頂端約15米。翻水站共有三個抽水管,兩個出水管。五珠泉青年渡槽也是水陸兩用:橋上流水,橋下行人。總長約200米,最高處約9.5米,每一橋孔左右橋墩中間均有小橋孔相連(除北端底矮橋孔外),每橋墩上又有一小橋孔,合計大、小橋孔共92個,渡槽與翻水站……[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