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角石村,位于甌江北岸的山崗上,海拔250米,居橋頭、橋下國民黨警察所中間,到甌江科甲嶺渡口只有五里路,交通方便又比較隱蔽。 1930年,四角石村成立了農會。1941年,已發展5名共產黨員,并建立了中共四角石村黨支部,由陳發章任書記。該村江南通達瑞安的雪雞山,江北直接五氵束鳥、蒼坡、嶼北。因此,組織批準在此建立浙閩交通……[詳細] |
![]() | 1930年夏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活動進入全盛時期,活動范圍遍及浙江南部的溫州、臺州、麗水、金華等地區的20余個縣、市,經歷大小百余次戰斗,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地方政府和封建豪紳勢力。同年9月國民黨軍隊瘋狂反撲,調集了浙保第三、四、五、七團共4個團的兵力,再配以永嘉、黃巖、仙居、縉云等4個縣的保衛團,從四面八方向紅十三……[詳細] |
![]() | 1949年元旦,新華社發表了毛澤東的新年獻辭《將革命進行到底》,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望。此時,永嘉(甌北)廣大農村已為浙南人民武裝括蒼支隊所控制。1月6日至25日,中共括蒼中心縣委第三次擴大會議在嶺頭村召開,傳達了中共浙南地委關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游擊縱隊部的指示。會議結束后,括蒼支隊所屬的一、二、三四中隊和機關警衛……[詳細] |
![]() | 1947年5月,中共浙南特委發出了《對目前工作的指示》,把訓練干部,造就各種人才工作列為五大任務之首。根據特委的指示精神,中共樂清中心縣委于同年7月下旬,舉辦了第一期共44人的流動性干部青訓班。9月中旬轉移到比較隱蔽的陶姑洞,直至10月中旬結業。培訓期間,中心縣委領導周丕振、徐壽考親自授課。授課內容包括中國革命的基本問……[詳細] |
![]() | 金石真(1901—1929),原名學清,又名石聲,永嘉縣楓林鎮外垟村人。從1907年起,先后在本地私塾和廊下小學讀書,1919年2月考入溫州省立第十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同金貫真、金省真等一起閱讀進步書刊,開展各項宣傳活動,積極響應五四運動,宣傳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畢業后,因擅長體育,翌年考入上海東亞體育專科學校。1……[詳細] |
![]() | 金貫真(1902—1930),原名家濟,永嘉縣巖頭村人,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1923年,他同蔡雄、蘇淵雷等組織“血波社”、“宏文會”等新文學團體,與李得釗、金省真等組織“溪山學友會”、“青年策進會”,開展新文化運動。由于他品學兼優,堅持正義,追求真理,勇于斗爭,校長金嶸軒為他改名為“貫真”,激勵他為實踐真理……[詳細] |
![]() | 胡公冕(1888-1979),原名世周,永嘉縣五氵束鳥村人。1921年10月,在上海由陳望道和沈定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1月,參加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經組織同意,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致力于國共合作,幫助孫中山籌備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4年1……[詳細] |
![]() | 下嵊村在永嘉縣西北部,楠溪小源上游之畔,是西溪和楠溪的交通要道。南通垟灣,乘船可到溫州;北至界坑,可到縉云、仙居。溪水從村前而過,溪灘廣闊,村邊依溪而筑一條孤形的城墻,有幾十個槍眼,城墻兩端有寨門,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 1929年11月,石染鄉下坑口村農民章華在此建立了一支紅軍游擊隊,后來被編為紅十三軍第一團第二大隊……[詳細] |
![]() | 表山村地處海拔500多米的永嘉縣中西北部山區,距紅十三軍軍部駐地五氵束鳥村10余公里。該村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北通仙居,回旋余地大。同時,村里富戶多,可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因此,紅十三軍創建后,即把該村作為后方基地,紅十三軍總部也經常駐在此。 紅軍部隊在軍事活動前,常從表山村集0發,后又回該地休整。1930年3月19日,……[詳細] |
![]() | 黃山村位于永嘉縣大若巖鎮大若坑東北部山坡上,山高田少,土地貧瘠,村民生活貧窮。但從黃山翻越大源山坳,便是五氵束鳥龍溪。當年胡公冕在龍溪宣傳革命時,該村青年曾受過教育,胡公冕也曾到過此,傳播革命種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時,該村僅28戶人家就有20多人參加了紅軍。 1930年10月上旬,大若坑紅軍負責人陳時章、陳時黨……[詳細] |
![]() | 1949年4月25日,中共括蒼中心縣委在鶴盛彭德堂大屋中堂樓上召開第四次擴大會議。會議宣布了中共浙南地委關于將括蒼支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游擊縱隊第三支隊的決定,整編和擴大部隊。 會后,第三支隊在鶴盛村北首溪邊空地召開部隊擴編大會。邱清華宣布括蒼支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游擊縱隊第三支隊,周丕振任支隊長,邱清華(……[詳細] |
![]() | 1931年下半年,紅十三軍第一團團長雷高升率領紅一團在永(嘉)、仙(居)、青(田)邊境堅持斗爭,國民黨政府視之為心腹之患。次年春,國民黨浙江省保安處成立了“溫州剿匪指揮部”,由一二三旅旅長李杰三兼任指揮官,糾集了國民黨浙保四、五團和當地民團共約2000人進行“清剿”,并懸賞1000塊大洋緝拿雷高升。在國民黨瘋狂“圍剿”……[詳細] |
![]() | 1929年,浙南地區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災荒,糧食顆粒無收,國民黨政府又加稅增捐,人民負擔加重,百姓怨聲載道。正在這時,仙居一和尚到西內茗岙、平坑等地以造橋的名義,騙取銀元500枚,被茗岙農會悉數沒收。和尚到四里鄭莊向民團頭子徐敏臣“告狀”,徐敏臣派團丁到茗岙捕去農會會員4人,并奪去銀元。茗岙農會負責人陳明善請求鄰地農……[詳細] |
![]() | 藤橋鎮石垟村有著悠久的革命傳統,良好的群眾基礎,解放戰爭時期,永嘉縣委的一些重大活動都在這里得到順利開展。該村曾為中共永嘉縣委機關常駐地之一。 1946年,中共永嘉縣委在澤西、澤臨、紙山一帶開辟新區,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組織。為了進一步壯大黨的組織,并為溫州的解放培養造就大批基層干部,1948年11月上旬至1949年1……[詳細] |
![]() | 吳超征(1904—1933),又名下蒙,永嘉縣甌渠村人,出生于武術世家。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三期,畢業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一營見習官排長。1926年7月參加北伐,榮獲“北伐功勛章”,由上尉晉升為少校營長,1931年任陸軍二師師部主任副官,1932年調任十七軍二師六旅十一團副團長。1933年4月,在長城古……[詳細] |
![]() | 嶼北村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民風淳樸,曾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十三軍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中共甌北縣委的主要駐地。1945年3月2日,國民黨永嘉縣警備隊妄圖破壞該機關。嶼北民兵拿起火槍、鋤頭,擊退國民黨軍的進攻,繳獲了巖坦鄉公所、溪口警察所的武器,史稱“嶼北武裝起義”。隨后,縣委在此建立……[詳細] |
![]() | 永嘉縣是老革命根據地縣,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的策源地。自1924年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立以來,永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無數革命先輩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永嘉縣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永嘉縣上塘鎮嶼山公園。紀念館建于1993年,為坐……[詳細] |
![]() | 謝文錦(1894—1927),永嘉縣潘坑村人。191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后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17年秋,畢業后回到家鄉主辦巖頭高等小學,積極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在師生和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19年春離鄉赴滬,在《新青年》雜志社工作。1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4……[詳細] |
![]() | 永嘉縣楠溪江上游霞加岙村,原名霞崗岙,地處鶴盛港和巖坦港的匯合處,依山面水,地勢險要。該村革命歷史悠久,1930年有20多人參加紅十三軍,1938年被中共西楠溪中心區委書記謝用卿作為恢復、重建西楠溪黨組織的基地,同時又是中共甌北縣委和江北辦事處經;顒拥牡胤,1942年,成立了甌北抗日武裝小組。此后,根據華中局和特委的……[詳細] |
![]() | 吳毓(1911—1943),又名祖育,1911年生于平陽縣南宋垟大埔村(今屬蒼南縣)。1926年春,進溫州甌海公學讀書。1929年秋,在溫屬聯立商校畢業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學,后轉入上海君毅學院學習。1937年12月,由劉英、粟裕介紹入黨。1939年7月,是參加中共浙江省第一次-會的省委機關五名代表之一。同年12月,為加……[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