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福州市鼓樓區文林路將軍山東南麓。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79年,占地130余畝。陵園主體建筑群由福州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烈士墓、軍人墓、長安堂和辦公樓等組成。建筑面積4941平方米,依山而建,居高臨下,氣勢雄偉,莊嚴肅穆。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大門的兩側門擇榕城“三山”為特征,從正門沿332級臺……[詳細] |
![]() | 福州雞角弄革命先烈就義處紀念地位于鼓樓區西洪路312號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內。1927年“四三”--政變后,國民黨-派對共產黨人進行大肆搜捕,自那時起一批批優秀的共產黨人先后壯烈犧牲于雞角弄。百年荔枝樹見證了那段歲月。犧牲于此的第一位烈士是1926年被-軍閥殺害的共青團福州地委組織部長翁良毓。1927年,福州第一批……[詳細] |
![]() | 福州店員總工會舊址武圣廟位于福州市臺江區上杭龍嶺頂39號(原12號)。臺江區上杭由于地處閩江下游北岸,支流縱橫,具有水運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貨棧、商行、名店、老鋪等商家十分繁茂,生意紅火。但商界良莠不齊,一些不良商家惟利是圖,投機取巧,牟取厚利,欺壓顧客;與此同時,不良商家置店員的合法權益于不顧,隨意撕毀合同、克扣薪金……[詳細] |
![]() | 中共閩浙贛省委太平山聯絡總站舊址位于福州市臺江區太平山山仔里16號。1944年,為貫徹中共華中局關于“掩蔽精干、積聚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堅持武裝斗爭和白區工作相結合的原則,中共福建省委和中共閩江工委決定在福州設立地下交通聯絡站,加強與各地委的聯絡。經過周密考察,最終選擇了在省委機關負責電臺工作的高振洋胞兄高振云的潭……[詳細] |
![]() | 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福州總隊部舊址位于福州市臺江區下杭路238號(原下杭路108號)。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成立后,在抗戰初期,為了擴大抗日統一戰線,先后通過各種渠道建立公開或半公開活動組織,廣泛組織動員民眾投入抗日運動。1938年4月,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主任王助指示地下黨員鄭挺、舒誠等人籌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福……[詳細] |
![]() | 閩江輪船公司黨支部舊址位于福州市臺江區中平路151號(原79號)。1945年夏,中共福建省委決定成立閩江工委,派莊征到福州開展城市工作。當時擔任交通員的張章淦曾利用其叔父張依鈾在閩輪修造廠當工人之便,在工人中積極開展活動。蘇華等鑒于閩江航線在溝通福州與閩北的南平、古田、建甌根據地等方面的重要性,十分重視在閩江輪船公司內……[詳細] |
![]() | 青年會地下秘密交通站舊址位于福州市臺江區江濱西大道357號。1910年,62歲的閩籍愛國僑領黃乃裳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會會長后,為讓青年會成員有個固定的活動會所,便于聯絡各界人士,黃乃裳親自捐款45000元以購置地皮,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捐資12萬美元,用于建筑費用,于民國5年(公元1916年)在臺江蒼霞洲選址建造成福……[詳細] |
![]() | 福州市雙虹小學革命史跡陳列館位于福州市臺江區菜園墩42號。雙虹小學創辦于1928年。它的前身是創建于清朝中葉的雙虹書院,1933年曾一度改名為勞動小學;后為避免暴露政治傾向,仍恢復原名。福州解放后,改稱滄洲小學。2001年,經批準復名為雙虹小學。雙虹小學是一所富有革命傳統的學校,是福州地區較早燃起革命火種的地方,并成為……[詳細] |
![]() | 高湖革命據點村位于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高湖村。1938年高湖村建立中-組織,李鐵、孟起、王一平、林白、鄭震霆、林永貞、何友恭等在高湖村開展抗日救亡工作。他們以省抗戰后援會名義在高湖村創辦小學、夜校、工會、抗日后援隊、兒童劇團等進行革命活動,成為與雙虹小學、翠文小學齊名的“福州三大紅色搖籃”。高湖小學夜校教員大多是共產黨員……[詳細] |
![]() | 吳厝吳石故居位于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吳厝村1號,南偏西15度,占地面積602平方米,合院式民居,由屏風門、披榭、大廳、天井等組成。一進僅存正座,封火山墻二坡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用檁十一根,穿斗式,二進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用檁十七根,穿斗式,明間以屏風門分割大廳為前后廳,廳柱為木質,較為高大,兩邊掛耳。該建筑規模宏……[詳細] |
![]() | 中共福建省委螺洲聯絡站舊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祠堂前4號。抗日戰爭勝利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當局堅持--反人民,處心積慮要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他們一方面迫于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和平的呼聲,與中國共產黨簽訂停戰協定,一方面加緊調兵遣將,部署內戰。為了穩固后方,國民黨當局對其統治區,強化法西斯--,采取……[詳細] |
![]() | 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機關舊址位于福州市倉山區倉前街道佛寺巷13號。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制造了蓄謀以久的“九·一八”事變,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具有反帝革命傳統的福州市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反日貨活動蓬勃興起。1932年初,市委書記陶鑄、秘書曾志等住在天安寺旁的佛寺巷13號,此處……[詳細] |
![]() | 解放大橋位于福州市區,原名萬壽橋,跨越閩江,連接臺江倉山兩區。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由葉飛指揮,分兵三路直取福州。8月17日,中路28軍由朱紹清率領,82師和83師于17日5時先后攻入福州。82師主力及83師相繼入城。前鋒團迅速推進至萬壽橋。為阻止人民解放軍過江,掩護其主力撤退,國民黨軍以一……[詳細] |
![]() | 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位于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高湖村鄭氏祠堂。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福州各界成立“福建抗敵后援會”、“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等團體,中-員鄭震霆等人發起組織福州青年抗敵宣傳工作團,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鄭震霆三兄弟和中-員林白、何友恭、林永貞等人在鄭氏祠堂開辦夜校,宣傳抗日救亡。后將……[詳細] |
![]() | 城山白云寺位于城門鎮白云村城山自然村(今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校區內),由于白云寺坐落在城山頂山坳處,人煙稀少、交通方便、南向下山200米即到三角埕福廈公路,北向下山直奔閩江魁岐,東邊則是城山頂貧民居住點,兩邊與城門山小學接壤,路徑四通八達是開展地下斗爭首選之地。1946年2月,中共閩江特委派顧敏(即張樹雄)、陳本湜等三位同……[詳細] |
![]() | 鐵坑村游擊隊根據地遺址位于福州市晉安區日溪鄉鐵坑村。1945年8月,黨組織派朱鴻連到鐵坑秘密開展游擊活動,積極發展一批黨員。同年建立了鐵坑游擊據點,并逐步發展為游擊隊根據地。1946年,斷聯的城工部組織把主要的力量轉移到農村開展游擊戰爭。3月初,林白同志帶領革命者,將位于小北嶺的五縣中心縣委轉移到鐵坑村,并在鐵坑村隱蔽……[詳細] |
![]() | 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園位于福州市晉安區壽山鄉嶺頭村。1949年的8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在北峰嶺頭豬蹄亭山向國民黨軍隊在福州的防守陣地發起攻擊,打響了解放福州的第一-。豬蹄亭山又稱豬蹄峰,強攻豬蹄峰是解放福州最激烈的一場戰斗。該峰位于福州北門要塞,海拔524.4米,三面懸崖。1949年,國民黨軍第10……[詳細] |
![]() | 松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鼓一村。這里長眠著革命烈士葉凱和王則炎。葉凱烈士,男,鼓山鎮后嶼鼓一村人,生于1909年6月11日,1928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中心市委代理書記、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中國工農紅軍閩東13獨立團政委、中共羅源縣委書記等職。1935……[詳細] |
![]() | 桂湖二三革命紀念館位于福州市晉安區宦溪鎮桂湖壟頭村。大革命時期,在福州北郊晉安區宦溪鎮桂湖一帶,以張長弓為代表的進步青年,在黨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斗爭,建立了蘇維埃紅色政權,有力地沖擊了國民黨的-統治。因事件發生在民國23年(1934年),故稱為二三革命。桂湖二三革命始于1934年春,失敗于1936年夏,雖持續時間不長,但……[詳細] |
![]() | 南兜游擊隊駐地舊址位于福州市馬尾區瑯岐鎮南兜村。瑯岐南兜村游擊隊革命遺址,是解放前瑯岐紅色新區在南兜村建立起來的一個革命據點。當時在瑯岐島上駐扎著4股-武裝力量,約有1000多人的兵力,在-勢力包圍控制下的瑯岐環境十分險惡,危機四伏。為打破國民黨的白色統治,開辟瑯岐新區,建立革命據點,1948年中共林連羅沿海地區黨工委……[詳細] |